经济史
谁创造的经济奇迹? 豆瓣
作者: 巫永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本书以中国台湾地区20世纪50—80年代的经济崛起为论题,综合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并访谈了多位曾亲历台湾经济腾飞的经济官僚,深入探讨了台湾经济崛起的政治根源,对诸多经济现象尤其是台湾中小企业在出口市场上的巨大成功,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动员与效率 豆瓣
作者: 林超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中国改革开放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低下的经济效益,给后人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们很少能发现同时期国家在追求效率上作出的努力。林超超著的这本《动员与效率(计划体制下的上海工业)》认为,1949年后的中国是在短缺的社会资源基础上实现其工业化诉求的,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显示了中国计划经济和劳动激励的独。以生产指标构筑起来的指令体系和赏罚体系,是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器;对劳动竞赛等群众运动式的生产动员方式的青睐,是国家常用的一种针对劳动者个人的激励办法。然而,这种激励机制在换来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是不可估量的效益流失。
市场如何形成 豆瓣
作者: 黄国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所有经验事实,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都被抽象化,成为无具像事实甚至数字,从而留下了大量需要在历史场景中得到落实和丰富的课题。历史学处理的则是鲜活的人和事。本书试图通过鲜活的人和事,对话古典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深入讨论市场从抽象的逻辑上的形成到具体的运作之间,还需要人们哪些具体的行为与活动。
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 豆瓣
作者: (英) 亨利·伯恩斯坦 译者: 汪淳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以简练的笔触、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分析能力,为读者展现了清晰的农政变迁历史。
2014年12月26日 已读 发展研究的政治经济学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分析工具。本书基本上没有迎合那种populist的观念去歌颂小农生产的内在价值。而是一直着眼于生产的社会关系来分析阶级,剥削这样的概念。这跟书面的那些介绍其实没什么关系,另外,我觉得译者也有很大问题,通篇的“南方农村”,我想了想可能是global south里的南方,译为南半球更合适吧。
社会学 经济史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豆瓣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施坚雅 译者: 史建云 / 徐秀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本书重点论述了本世纪初至60年代的中国农村集市、乡镇和中心城市三级市场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的过程;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与社会习俗、市场与交通、市场与地理扎状况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一些市场理论的原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中國農業的不穩定性(1931–1991) 豆瓣
Agricultural instability in China (1931-1991): weather,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作者: 郭益耀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3 - 7
本書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自1931年開始長達六十年的中國農業動盪史。作者搜集了大量原始資料和資料,正面挑戰棘手的氣候變數問題,首次編制出涵蓋全 國的 “氣氛指數”,作為全書定量分析的基礎。書中根據技術水準和制度特徵將六十年分為數個時段,細緻分析了氣候變遷在不同時段內如何引發農業波動;並通過各時 段的交叉比較,回顧氣候、技術和制度三因素如何互為消長,從而導致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穩定化趨勢。
全書結合制度分析與定量分析,回 應了諸多重大而有爭議的問題。例如集體化和市場化效率孰高孰低?1960年代初大饑荒中天災人禍孰輕孰重?改革開放後的農業繁榮緣於制度改善抑或氣候好 轉?未來中國能否養活自己?作者還將農業現代化置於中國特定的工業化大戰略中加以分析,展現了一幅中國模式之下的農業現代化圖景。
本書是作者二十多年艱苦研究的成果。英文版出版後,被譽為 “豐碑式”、“定論性”的學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