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Reimagining Money 豆瓣
作者: Sibel Kusimb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1 - 1
Digital payment technology is rapidly changing the way we think about money. Digital payment has been slow to take off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is rapidly displacing cash in countries as diverse as China, Kenya, and Sweden. In Reimagining Money Sibel Kusimba offers a rich portrait of how this technology change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landscape, allowing users to create webs of relationships as they exchange, pool, borrow, lend, and share digital money in user-built networks. These networks, Kusimba argues, will shape the future of financial technologies and their impact on poverty, inclusion, and empowerment. She describes how urban and transnational migrants maintain a presence in rural areas through money gifts; how farmers coordinate sales and transport of livestock via mobile money to present them at coming-of-age rituals; and how families use crowdfunding software to assemble donations for emergency medical care. The author presents fascinating accounts that challenge accepted wisdom by examining the notion of money as wealth-in-people—an idea long-cultivated in sub-Saharan Africa and now brought to bear on the digital age with homegrown financial technologies such as digital money transfer, digital microloans, and crowdfunding. The book concludes by proposing a new theory of money that can be applied to designing better financial technologies in the future.
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 豆瓣
Love, Money, and Parenting:How Economics Explains the Way We Raise Our Kids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赛厄斯·德普克 (Matthias Doepke) / [美]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Fabrizio Zilibotti) 译者: 吴娴 / 鲁敏儿 格致出版社 2019 - 6
❤没有人天生是父母,当孩子降临,婴儿床、学区房、升级考、兴趣班……却无师自通
❤童年宽松的父母,为什么纷纷开始“推娃”?是爱,是对未来的恐惧,还是不甘落后之心?
❤孩子,变得越来越“昂贵”;教育,投入多少才算够?
❤耶鲁经济学者重新理解育儿这场国家战争背后的逻辑
.
诺奖得 主赫克曼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阿西莫格鲁
《纽约时报》德鲁克曼 | 香港中文大学宋铮 | 复旦大学王永钦
联袂推荐
.
当富裕家庭的孩子被父母推着一步步向前时,贫穷家庭孩子的机会却在减少?
“别傻了,是经济决定了美国人如何抚养孩子!”
——帕特里克·A.科尔曼,“好爸爸”网站
.
————————————
.
在不平等的时代抚育子女
.
从美国到中国,无论富裕抑或贫穷,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世界各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有所成就。然而,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却千差万别。美国和中国的父母越来越权威、专断,“育儿战争”日益激烈;而北欧的父母相比之下更为宽容。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美国、英国、北欧到中国和日本,本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研究了经济激励和约束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育儿习俗,以及什么才是好的教养方式。
.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实现机会平等和教育公平,帮助孩子立足未来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The Economization of Life 豆瓣
作者: Michelle Murph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7 - 5
What is a life worth? In the wake of eugenics, new quantitative racist practices that valued life for the sake of economic futures flourished. In The Economization of Life, Michelle Murphy provocatively describes the twentieth-century rise of infrastructures of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 aimed at governing population for the sake of national economy, pinpointing the spread of a potent biopolitical logic: some must not be born so that others might live more prosperously. Resituating the history of postcolonial neoliberal technique in expert circuit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Bangladesh, Murphy traces the methods and imaginaries through which family planning calculated lives not worth living, lives not worth saving, and lives not worth being born. The resulting archive of thick data transmuted into financialized “Invest in a Girl” campaigns that reframed survival as a ques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book challenges readers to reject the economy as our collective container and to refuse population as a term of reproductive justice.
空间的力量 豆瓣
作者: 陆铭 格致出版社 2013 - 3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首先讨论了“地理”、“政治”和“全球化”这几个关键词,并引入问题。第二章讨论了中国城市化走过的道路和当前面临的困境,并总结了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文献。第三章到第七章里,分别从个体和城市两个层面展开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体系的研究。其
2015年8月7日 在读
其实就是区位的力量。。。观点明细好懂。
城市化 经济学
谁会真正关心慈善 豆瓣
作者: 亚瑟·C.布鲁克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作者揭示了慈善既是国家经济财富的重要表示,同时也关系到我们的幸福、健康和我们作为一个自由人所具有的赠与能力。“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我们都知道要给予慈善,然而谁会真正去做呢?亚瑟·布鲁克斯对美国赠与习惯具有调整性的研究粉碎了关于美国慈善的一成不变的老套说法,其中包括政治上的左派永远比右派富有同情心的神话。
在《谁会真正关心慈善》中,作者除了告诉我们谁是美国现今真正的赠与者之外,还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存在着慈善赠与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每个赠与者和被赠与者,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
巨变 豆瓣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9.0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卡尔·波兰尼 译者: 黄树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1944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 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 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
产权与制度变迁 豆瓣
作者: 周其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收入本文集的论文,除了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篇文章之外,全部都是基于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中央计划经济制度——公有制产权以及政府垄断市场——的改革与变迁。这是差不多20年来作者研究经济的重心所在。作者的学术研究始终与两类选择紧密相连:一方面不断观察计划公有制下人们形形色色的选择行为,另一方面不断选择可以解释这些行为的经济学理论。这种“问题主导”的学术习惯使得可选的学术传统和理论比较集中。
2013年8月24日 已读
研究的是现实中的经济学:现实中的农村征地,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发展,后面通讯行业的数网竞争也很有意义。制度经济学对我们来说大有裨益,虽然现在有人指责说现在什么都是“泛制度”批评,其实批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制度有问题,明明严谨论证有成的成果,一直得不到实践与改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有打嘴炮的功夫为什么不去做做义工呢?
制度经济学 周其仁 经济学
城乡中国(上) 豆瓣
作者: 周其仁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城乡中国》内容介绍:中国虽然大,可以说只有两块地方: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人:一部分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叫乡下人。城乡中国深刻的分野,促使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写出他著名的《乡土中国》。
今天,虽然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可是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鸿沟越来越大,导致中国发展中的大多数重点难点,都在农村,都在城乡之间。周其仁教授在《城乡中国》中指出,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状况的根本改善,国民经济是搞不起来的。因此,近年来关于城镇化的讨论始终不绝于耳,成为政府、大众、舆论、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问题。
5年来,周其仁教授及其同人陆续以实地调研的形式,深入调查了中国很多地方城乡的情况,在《城乡中国》一书中,将城乡之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后果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娓娓道来,试图增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的认识,找出沸沸扬扬的城镇化改革的症结,消除城乡之间的巨大分隔。也期望让更多的读者通过《城乡中国》了解和思考今日的中国和未来的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契机和触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