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Disenfranchised 豆瓣
作者: Joel Andrea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 11
In the decades following World War II, factories in many countries not only provided secure employment and a range of economic entitlements, but also recognized workers as legitimate stakeholders, enabling them to claim rights to participate in decision making and hold factory leaders accountable. In recent decades, as employment has become more precarious, these attributes of industrial citizenship have been eroded and workers have increasingly been reduced to hired hands. As Joel Andreas shows in Disenfranchised, no country has experienced these changes as dramatically as China. Drawing on a decade of field research, including interviews with both factory workers and managers, Andreas traces the changing political status of workers inside Chinese factories from 1949 to the present, carefully analyzing how much power they have actually had to shape their working conditions.
塑造近代中国牛奶消费 豆瓣
作者: 章斯睿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0 - 8
牛奶是被认为接近完美的食物,尤其是在健康饮食盛行的当下,它已经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替代的餐食。但是,牛奶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广为接受的,在江南,尤其是在上海不以奶制品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中,牛奶从未受到热捧,更是因为本身含有细菌,具有饮用安全威胁,而一度遭到人们的冷落。
那么,牛奶是如何登上日常餐桌的?
牛奶消毒是如何成为一种卫生制度?
上海又是如何成为今日牛奶管理制度肇始之地的?
本书将带领读者回溯20世纪的中国,重看牛奶管理制度的变迁历史,细探行业标准的形成过程,深究上海乳业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此时怀抱向谁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袁一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
2020年8月17日 已读
37年的人,在战争沦陷中失去日常的秩序,今人是在全球流行病中失去了生活。目前写赵元任和战时“声音”的两篇比较好,也是因为当下个人经验的雷同。剩下的由于不太详尽的了解背景,读起来并不如意想的轻松。
近代史 随笔
到民间去 豆瓣
作者: [美]洪长泰 译者: 董晓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到民间去: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1918-1937(新译本)/海外中国研究文库》从文化思想史的角度,使用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资料,探讨20世纪初五四运动至抗战前的民间文学运动及其影响。这场运动由北京大学的几位青年民俗学者发起,他们批评封建儒家传统及贵族文化,认为它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他们主张“到民间去”,找寻中国文学的真正宝藏。他们认为民歌、传说、儿童文学和谚语等是平民的“真声”,也是中国文学的精粹部分。他们还认为,这些平民文学种类长期受到上层儒家精英文化的轻视和压制,正在迅速消失,故应该抓紧抢救,努力搜集,恢复它们原有的光彩。民俗学者把中国文化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他们大部分人认同平民文化,主张要向老百姓学习。这不仅代表了他们要重新评估中国文化的决心,也标志着他们反思自己的社会角色的转向,以及希望参与改革社会的抱负。这场民间文学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文化下乡”运动开启了先河。
生活的逻辑 豆瓣
作者: 胡悦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北京知识人主要供职于出版业与教育业;职业收入在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个人收入存在巨大差异;在居住、饮食、服饰与出行等日常消费层面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他们的日常交往主要在家庭、茶社、酒楼与咖啡馆等场所展开,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礼物馈赠等多种类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识精英阶层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他们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松散与不稳定的开放状。
此外,旧派文人群体及新派作家群体的交往对象多固定在同一阶层、相近职业之人,由此形成较为同质化与单一化的亚群体。但由于他们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学艺术审美取向的相近为原则,故其群体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其中,上海知识分子尽管较易萌生阶级/阶层意识,但不易就知识阶层的属性、特征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本书以1927至1937年间上海与北京的知识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所处的阶层位置,分析知识群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惯习策略发展出旨在建构身份认同感与合法性的论述话语,在竞争稀缺性资源的过程中实现资本的转换,催生知识群体的阶层意识与集体行动,在社会结构层面实现阶层再生产。
【编辑推荐】
一部关于民国读书人精神风貌、娱乐生活偏好的著作一部民国时期都市生活娱乐指南
●这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取向的著作,作者从时人的日记、回忆录、传记中发掘出当时知识分子,如鲁迅、戴望舒等在图书馆与书摊,咖啡馆、酒吧与茶楼,四合院与洋楼,公园与影戏院,消费与收藏、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偏好,从侧面反映当时知识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与阶层意识。资料丰富,论题独特。
●本书考察民国时期上海与北京的都市生活情景,涵盖衣食消费与精神文化娱乐等方面,堪称民国都市生活指南。
●本书从日常生活维度出发,呈现1927年至1937年间上海知识群体的整体面貌,兼及与同一时期北京知识群体的比较。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2018年7月26日 已读
史料的价值和运用我看不出高低,不过分析上还是到位,尤其是历史学里面还是有各种材料(家书等私人材料)去窥视动机,也能看到大的政治制度(大皇帝专制)和政治文化(儒家理学主导下的“天下观”与各种制“夷”之法)对人各种行动的影响(各位钦差对皇帝的欺瞒),以及从一些材料去发现分析问题的角度(比如先进行军事实力里对比,从武器和军队编制出发)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分析啊。最后的中日对比,怎么说,作者是个中国人啊,难免有情绪。现在很多人实证性研究最后变成了描述,而且讲故事的能力也一般。
近代史 鸦片战争
被规训的叙事 豆瓣
作者: 林霆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14 - 3
本书是一部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研究中国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问题的理论专著。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叙事模式的形成与完善、合作化运动的动力之源及其小说叙事等。
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国文坛产生了大量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根据当时的说法,更是空前大丰收。当时的小说创作有两个热门题材:一是革命历史;一是农业合作化。这些小说热闹一时,及时地为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献上了颂歌。从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到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都在努力告诉人们,合作化和公社化是中国农民奔向“幸福天堂”的“金光大道”。
灾难性的实验已经宣告结束,实验的成果也已经被否定,历史的发展无情地掌了当年那些吹鼓手的嘴,那么,伴随那个运动产生的那些作品是否应该受到清理?不幸的是:文革结束,中国虽然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却因为种种历史条件的限制,意识形态领域总是在改革开放的列车后面拖泥带水,思想文化方面缺少一次必要的清场,以致直到今天,那些歌颂和鼓吹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作品仍然得不到应有的认识,文学史和学者们的研究专著也仍然常常为这些“红色经典”保留着地位,而且沿袭着当时的某些评价。这种情况,无疑在遮蔽着历史,并以自己的方式增强着时代的滞后力量。
林霆这本书所要做的,就是要对十七年小说中的农业合作化叙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清理,要把它所讲述的故事、塑造的人物、承载的思想观念以及创作这些故事和人物的全部复杂背景和作家的心态生态,一起呈现给读者,让人们知道那些作品与生活、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让人们知道当时的作家是否诚实,为什么集体编造谎言,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他们的主动与被动、蒙昧与无奈。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Teachers’ 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1897-1937
作者: 丛小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3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 9
本书尝试着提出一个“儒学地域化”的解释体系,通过研究儒学从官方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民间的思想资源这一复杂的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儒学形态对近代知识分子言行的影响,这项研究不是对个别思想家脉络的追踪,也不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史著作,而是突破了以往近代史解释的日有框架,试图借用新的方法把思想史与社会史加以沟通,从而对一些旧有命题提出新解。“儒学地域化”体系的提出可能会引起讨论和争议,但本书在运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研究历史问题方面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豆瓣
作者: 李孝悌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本書主要是利用報紙等資料,勾勒出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全書除了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重新觀察「舊王朝」末年的一些新興事物與現象外,也試圖說明世紀初「啟蒙志士」的主張、作法和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關係。
2014年7月15日 已读
力荐附录的两篇文章,尤其是第二篇。第一篇从重估胡适在白话运动中的地位切入,从各个传播方式入手,报纸,宣讲(演说),再到戏曲,结合内容的变迁来说明时代特点。而且也很详尽的展现了过渡时代的特色,比如写到清政府的努力和后来出现的革命之宣传,以及隐约提到的对于后来中共政治宣传之影响,很有意思。第二篇就从传统中国的思想世界入手,说明了古代中国不同阶级的精神世界之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鸿沟,比如宗教和戏曲时下层社会心灵世界的两大来源,来解释为什么会从前述的方式入手,很有启发,推荐之。
历史 启蒙 社会史 社会文化史 近代史
中國鄉村 豆瓣 Goodreads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 蕭公權 译者: 張皓 / 張升 聯經出版公司 2014 - 1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的學術代表作
本書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
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
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是蕭公權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結晶,專門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體系,特色在於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里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第三部分探討了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運作效果,分析了家族同這個統治體系的關係,以及鄉村對它的行為反映。
《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已經成為研究中國傳統的國對地方控制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