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此时怀抱向谁开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袁一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此时怀抱向谁开”,取自顾随之词,作于北平沦陷时期。借为书题,因此集所录之文,多探求明暗之间的历史,微婉隐曲的表达,及历史中人欲言还止的心事。
文史互通,通向何处?其交汇处或许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身上。对人——特别是历史中人的理解,不该被学科、家法所拘囿。本书侧重于 1937 至 1945 年间,沦陷下的人事与风景。第一辑以人物为中心,探究沦陷下知识阶层的伦理境遇与修辞策略;第二辑以空间为单位,考察沦陷北平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氛围。第三辑为学术书评,不限于自家的专业背景,意在展现个人的读书趣味,力图探索书评作为一种述学文体的多样性。
2020年8月17日 已读
37年的人,在战争沦陷中失去日常的秩序,今人是在全球流行病中失去了生活。目前写赵元任和战时“声音”的两篇比较好,也是因为当下个人经验的雷同。剩下的由于不太详尽的了解背景,读起来并不如意想的轻松。
近代史 随笔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19年12月28日 已读
A scholar is gonna complicate routines rather than simplifying complexities. 但如何从庸常中以小见大真的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
随笔
价值的理由 豆瓣
8.0 (12 个评分) 作者: 陈嘉映 中信出版社 2012 - 5
生活不是科学。我们通过求知领会人生的意义。
哲学解答“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要是不知道人这样做那样做的道理,我们就无法理解人类行为;要是不区分有道理的行为和没道理的行为,我们就失去了判别是非曲直的基础。
本书作者陈嘉映被称为中国最有可能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影响力巨大,铁杆粉丝众多。本书是他的散文结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从社会热点出发,用思辨的方法探寻如何定义自我、认清自我,比如《就黑熊重要吗》一文,就是从救黑熊这个事件发散开来,探究人的价值观。第二辑关注更多的是人的心理层面,比如快乐,比如宗教观念。第三辑主要是一些采访、演讲。
整体而言,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的:认清你自己,追寻生命的意义,明白什么生活是良好的生活。
思享家系列:
乡关何处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69855/
半生为人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70586/
旧山河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3/
问道者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97972/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可以主要看第一部分。哲学家忙于追问如何生活才是好的,对于生命的偶然性接受度很高,从黑熊和中西文明差异那两篇都能看出来陈嘉映对于偶然性赋予生活意义的重视。但是现代人好像忙于摆脱各种偶然性,崇尚有普遍性的秩序和无限可能的地方。
哲学 随笔
昨日之岛 豆瓣 Goodreads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发现电影的魅力,呈现文化的症候,戴锦华文章精选结集,坦言学术和人生思考的心路历程。
本书包括十篇戴锦华本人精选的文章和一篇访谈,从中可以看到戴锦华教授多年来以电影为基点,对当下与历史议题所展开的思考,尤其可以看到作者思想发展的断面。
怎样看到鹿 豆瓣
作者: 周玮 商务印书馆 2014 - 4
本书的主题在于反映“一个博物爱好者的内心,以及她对自然的感受”,在内容形式上,作者讲述观察自然的花鸟鱼虫的故事,以及由此引发的感想。在框架上,则通过不同的“地域”来串联:佛农山——北京——里诺,最后以瓦尔登湖的朝圣结束。一个业余博物爱好者,一个生态关注者,就这样在不同地域文化之中穿梭往来,在陌生之地从一花一鸟开始熟悉,在常居之地则不断发掘身边惯常的地景,重新发现自然的美与乐趣。在中美两种地域文化之间,另有一个互相映衬比照呼应的层次,丰富了自然和文化体验。比如第一部分“佛农小城”中有一篇《连翘、春天、北平》,就是这种例子。
而说到底,草木生灵有情,也是作者多情所致,天地莽莽,而万物中有一两样竟入得其眼,总有机缘,有缘在此相遇,并融入生活,沉入记忆,这其中不时翻滚沉浮者,是需要作者把它们留在纸上的呼召。这也便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缘由。
没有后门的教室 豆瓣
作者: 王铭铭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5
本书收录作者10篇学术讲座发言稿和会议发言录音整理稿,以随谈形式,展现人类学对于现代生活方式、文化、环境“全球化”等现实问题的解析,求索中国人类学学科重获文化特征、天下视野及世界地位的可能方式。
且借纸遁 豆瓣
6.9 (10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本书是葛兆光教授1994年到2011年间读各种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是从他的日记中选取的。相比他的学术论文,这些日记能从另一个角度为读者提供读书治学的门径,从作者摘录或“借题发挥”的内容里,能看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兴趣,广泛关注各国学者的研究,更能从不同的角度敏锐地发现一些学术问题的线索。
天真的人类学家 豆瓣
The Innocent Anthropologist: Notes from a Mud Hut
9.2 (4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奈杰尔·巴利 译者: 何颖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 8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一种学术作品罕见的软性触角,以一种英国式幽默风趣的笔调彻底摧毁了田野工作的美丽幻想,将隐匿于严肃人类学专著背后的鲜活经历与感触一一呈现给读者。
2014年8月17日 已读
虽然是闲谈,可是真要是有过正规或不正规田野调查经验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同身受吧。
人类学 田野调查 随笔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2013年11月7日 已读
哎,真不想为难她,出了这么多博客文集也不容易……注:借给杨杨了,回头记得要回来。
刘瑜 政治学 随笔
身份的焦虑 豆瓣
Status Anxiety
7.7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兰·德波顿 译者: 陈广兴 / 南治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书并非一本充满学术语言的“高深”著作。它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为现代人解读了“身份”的前世今生,以及我们为什么会为“身份”而焦虑。“身份”这个词在这本书中更多的还是指一种社会地位,一种当代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为什么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势利”,对于金钱和时尚的欲望之壑为何总也填不满?我们到底怎样才能克服这种身份的焦虑呢?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一方面,你会惊叹于德波顿广博的知识,那信手拈来的典故和风趣的点评,为你从多个视角展现了人类的“身份”观念;另一方面,你会渐渐审视自我,发现许多已经在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东西,开始动摇和解体。
2013年9月10日 已读
作者真是产量丰富啊- -,作者跟我们大致聊聊焦虑由何而起,怎么舒缓,对于焦虑的本身不做太多评价,果真是机智。焦虑使人奋进,焦虑使人痛苦,反正我都告诉你怎么办了,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观感啊。。。
阿兰·德波顿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