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Creating a Class 豆瓣
作者: Mitchell L. Steven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 9
In real life, Mitchell Stevens is a professor in bustling New York. But for a year and a half, he worked in the admissions office of a bucolic New England college that is known for its high academic standards, beautiful campus, and social conscience. Ambitious high schoolers and savvy guidance counselors know that admission here is highly competitive. But creating classes, Stevens finds, is a lot more complicated than most people imagine. Admissions officers love students but they work for the good of the school. They must bring each class in 'on budget', burnish the statistics so crucial to institutional prestige, and take care of their colleagues in the athletic depart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fice. Stevens shows that the job cannot be done without 'systematic preferencing', and racial affirmative action is the least of it. Kids have an edge if their parents can pay full tuition, if they attend high schools with exotic zip codes, if they are athletes - especially football players - and even if they are popular. With novelistic flair, sensitivity to history, and a keen eye for telling detail, Stevens explains how eli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ssumed their central role in the production of the nation's most privileged classes. "Creating a Class" makes clear that, for better or worse, these schools now define the standards of youthful accomplishment in American culture more generally.
2021年9月13日 已读
文笔很好;组织的也比较清晰全面,感觉美国的高等教育产业是靠admission officers 和高中的counselors 共同链接起来;学校在ranking game里的处心积虑,校园装饰上的投入和各种tour/sports都很大。看完很奇怪,美国学校也没有很actively来中国promote啥,而且美国的学位未必在一些岗位和industry sector未必是吃香(比如各类大型国企),如果教育投入的转换率不高,那家长咋这积极送孩子出国呢。。。
非虚构 高等教育
妻子们的思秋期 豆瓣 Goodreads
妻たちの思秋期
7.7 (71 个评分) 作者: [日]斋藤茂男 译者: 高璐璐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我和我丈夫,就像坐了两个不同的升降电梯,他一直向上,而我一直向下,就这样错开了……”
看似光鲜的幸福家庭背后,却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这些日本都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凡主妇,她们将全身心奉献给家庭,让作为“企业战士”的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全速奔跑,支撑起了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却没有人看到她们的痛苦,这痛苦里有无尽的等待、无助的寂寞,还有无能为力的忍受。不想在临终时为“我这一辈子都在干吗?”而懊恼,试图活出自己的妻子们,她们的“革命”是否能成功呢?
本书是著名记者斋藤茂男的代表作,被认为是描写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社会问题的经典之作。出版后跃居当年畅销书第一名,并长期居于畅销书榜首,后被岩波评为"了解现代的100册非虚构作品"之一。
打工女孩 豆瓣
Factory Girls: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7.5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张彤禾 译者: 张坤 / 吴怡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3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我亲身感受到人轻易就会消失不见。我也更能理解那种全新开始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打工女孩的故事有某些共性。在工厂里你很容易迷失自我,那里有成百上千个背景相似的姑娘:在农村出生,没念过什么书,穷。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打工女孩的命运转折点永远是她向老板发难的时候。那一刻她冒着失去一切的风险,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迫使这个世界将她视为一个个体。
在中国,外出务工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绝大多数外国媒体都报道过工厂内部的恶劣环境,许多写中国农民工的书也并不真实。我希望能写点儿别的,写写工人自己怎么看待外出务工。我尤其对女性感兴趣。背井离乡,她们得到最多,或许失去也最多。
2016年6月4日 已读
有一个点有些上纲上线,就是文革为什么发生,总是说中国人XX天性。不过对女工的生活也算是有一个补充。总体上比较好的掩饰了外宾口吻。
劳工 非虚构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豆瓣 Goodreads
7.6 (27 个评分) 作者: 马克•克雷默 (Mark Kramer) / 温迪•考尔 (Wendy Call) 译者: 王宇光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是由全球久负盛名的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第一本书,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必读参考。
2016年5月11日 已读
有几个章节不错,比如记者在写故事时候的分享,还有一些小技巧也很好,指的学习
写作 新闻写作 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