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
te magazine no.1 The Lost Society 豆瓣
作者: Michael Guo / Kechun Qin
《te》是一本关于当代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中英双语年刊。我们每一期会根据特定主题,委托来自不同领域的创作者探讨地域之间的动态文化景观,包括地方社群的文化、语言、思想在当下不断更迭的状态,以及个体叙事如何因社会环境和地缘政治的发展而变动。
《te》取自闽南语“茶”的发音:[dæ],该音系统佐证了早期全球化的流动轨迹,从泉州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欧洲,成为人们熟知的tea。tea的发音在今天依然鲜活,然而我们大多已忘记其词源,也无意追溯它的转化过程。于是,我们期望打造一本具有“流动性”的刊物,流动性代表着当代文化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指向联动的实践倾向,我们希望以写作和记录的方式激活这种实践,并在物质发展与文化观念二者的脱节中捕捉藏匿其中的现象,生产出新的话语。
No·1 失落的协会
食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从未产生过如此多的可能性与复杂性,一方面,它构筑了集合着味觉、文化记忆和历史变迁的体系;另一方面,食物与地域的相互关系是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转型的隐藏动机。te的创刊号以叶无忌撰写的”失落的协会“作为主题,“失落”并不指失去和消亡,而是暂时的沉寂与失势。也就是,很多所谓的文化只是暂时性地隐迹,有些则转换成了另一种表象。食物恰好是这一流变的最好例证,而“协会”也指向一种命运共同体。在这一期里,我们邀请了13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以食物的角度切入人类学、社会学、当代艺术的流变现象并进行反思,旨在揭示食物在不同研究动线中附着的多重概念,同时也将食物与地缘的关系打破重组。
小地方,大论题 豆瓣
所属 作品: 小地方,大论题
作者: [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 译者: 董薇 商务印书馆 2021 - 1
本书是人类学导论性质的书。书中简要介绍了社会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背景、发展历史及主要的方法、研究内容等。之后又分专题集中探讨了诸如亲属制度、族群归属、各种仪式、政治体系、全球化及本土化等核心话题,并且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例证,展现了人类学广阔的视野和比较研究的视角的重要性。
2022年7月28日 已读
0716 - 0728
读完了,花了两周不到的每一个凌晨。。。只能说感到各种概念、事例在流动,知道它在讲什么,但还不足以构成一个框架。学长说得对,看完后就很快地失去印象了。但最有价值的却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与所举的民族志事例,以及每一章后列下的参考文献。下一步要做的或许是看回之前的课本并且把笔记与概念综合起来、、
翻译得真的不够好,我也是第一次见到把Jorge Luis Borges翻译成乔治.路易斯.博格斯,把布拉柴维尔翻译成布尔扎维的;以及翻译民族志著作中专有名词的译名时都不是参照现有译版翻译的,特别是《西太平洋》那本里的土著名词。
全书的译本是英译第二版,成书于世纪初,而目前英译本已经出到2015年的第四版并且新增了一章。希望能相继着跟进翻译,或者直接参照挪威语进行一手翻译。
人类学
石器时代经济学 豆瓣
Stone Age Economics 所属 作品: 石器时代经济学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张经纬 / 郑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萨林斯是当代人类学大师,确立了人类学的新风范。他在本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是殊途同归,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将一半收成送给了姐妹的丈夫,被我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逛商店时,选择鱼还是买回肉,其实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
文化人类学概论 豆瓣
作者: 周大鸣 2009 - 2
《文化人类学概论》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为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水平的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设计的。其目的一是向学生概述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使学习者能够对文化人类学有全面的理解,并领会文化相对论、跨文化比较、整体观、参与观察等理论核心和田野调查方法;二是在学习者心中播下文化意识的种子,并促使他们积极地面向田野和实际,以消解文化中心主义、种族中心主义等给人类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另外,《文化人类学概论》的编写者都是长期从事文化人类学教学和研究的中国学者,因而《文化人类学概论》也是对中国人类学发展的一个成熟性的梳理和检验。
《文化人类学概论》共二十章,分为四编。第一编首先从文化研究的基础说起,使学习者从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目标、理论发展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该学科有整体的了解;第二编围绕文化的多样性,从文化及其结构如族群、生计方式、社会组织、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使学习者在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能够充分领会文化与人类的密切相关性;第三编就文化人类学的应用性及其所产生的分支学科如语言人类学、政治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医学人类学、发展人类学、旅游人类学进行了叙述,从而为学习者架构了文化人类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桥梁;第四编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讨论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文化人类学,并对中国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使学习者对该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有一定的认识。
《文化人类学概论》的个案大多来自于编写者的田野调查,因而可读性和可信度都较强。每一章的阅读文献基本上涵盖了相关经典著作和新的研究成果,为爱钻研的学习者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和信息。
2022年7月15日 已读
看完了、、第一本课程性文本,相当于构建了一个新框架、、、好累
人类学
写文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写文化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克利福德,(美)马库斯 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 等译 译者: 高丙中 / 吴晓黎 商务印书馆 2006 - 6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已成为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出版后的20年里,它成为国际人类学界引用得最多的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并且在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想像的共同體 豆瓣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所属 作品: Imagined Communities
作者: 班納迪克.安德森 Benedict Anderson 译者: 吳叡人 時報文化 1999 - 5
《想像的共同體》是一本在世紀末探討「民族主義」的經典鉅作。安德森教授突破各種研究上的困境,以「哥白尼精神」獨闢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來探討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地的「想像共同體」,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