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
努尔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努尔人
9.8 (6 个评分) 作者: [英] E.E.埃文思-普里查德 译者: 褚建芳 商务印书馆 2017 - 3
本书是作者对非洲尼罗河下游苏丹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的生存状况和政治体系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努尔人的生态环境是与其文化的适应性的介绍,尤其讨论了努尔人的政治制度,包括其宗族制度和年龄组制度。这是一种建立在裂变原则上的无国家权力的政治模式。通过对这个与西方国家制度不同的非洲部落政治体系的田野研究,作者提出了一个开启政治人类学的挑战性问题,即在一个没有国家和政府统治的部落中,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论述,被认为起到了人类学认识范式更新的作用。
2022年8月11日 已读
花了十天读完了,最大感受是普里察多少有点儿英式幽默在里面的,有几处真的很搞笑)
短短的数次间断性考察,普里察对努尔人能如此精细、全面并且专注地观察,并汇集到这部400页的著作中,不愧是结构主义学派里的大师。以及他自牛群开始、逐渐深入到最终对三种社会制度的研究,算是满足了我心中对一篇民族志的全部构想。除了行文真的有些啰嗦重复以外,一切都好。
民族志
街角社会 豆瓣
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 所属 作品: 街角社会
8.4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富特·怀特 译者: 黄育馥 商务印书馆 1994 - 9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是,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本书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 一员的身分,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政治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石器时代经济学 豆瓣
Stone Age Economics 所属 作品: 石器时代经济学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马歇尔·萨林斯 译者: 张经纬 / 郑少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萨林斯是当代人类学大师,确立了人类学的新风范。他在本书中指出:资本主义的金钱理性,与斐济人、特罗布里恩德岛民的物质实践是殊途同归,只是更大文化价值体系的结果。特罗布里恩德岛民将一半收成送给了姐妹的丈夫,被我们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但当我们逛商店时,选择鱼还是买回肉,其实也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所以,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理性只是文化的一种表述。理性与文化绝不是对立的。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豆瓣
Political Systems of Highland Burma: A Study of Kachin Social Structure 所属 作品: 缅甸高地诸政治体系
作者: [英]埃德蒙•R.利奇 译者: 杨春宇 / 周歆红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作者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包括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和第二手资料)描述了一个未发达地区政治制度的状况。他论述了当地两种极端的政治观念(一为权威型的,一为民主型的),以及当地人实际的政治运作行为是如何作为上述两种观念的折中并在长时段的演进中摇摆于这两极之间。
写文化 豆瓣
所属 作品: 写文化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克利福德,(美)马库斯 编,高丙中,吴晓黎,李霞 等译 译者: 高丙中 / 吴晓黎 商务印书馆 2006 - 6
《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已成为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出版后的20年里,它成为国际人类学界引用得最多的一《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并且在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原始思维 豆瓣
所属 作品: 原始思维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列维-布留尔 译者: 丁由 商务印书馆 1981 - 1
《原始思维》内容简介: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火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每年刊行五十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确的分析态度去研读这些著作,汲取其对我有用的精华,剔除其不合时宜的糟粕,这一点也无需我们多说。希望海内外读书界、著译界给我们批评、建议,帮助我们把这套丛书出好。
金枝 豆瓣
Golden Bough 所属 作品: 金枝
7.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 (James George Frazer) 译者: 汪培基 / 徐育新 商务印书馆 2013 - 4
本书着重研究原始人的宗教、巫术、仪式、心理与它们的教源,以及它们在人类思想方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弗氏在这部作品中阐述的基本观点是:“人类较高级的思想活动,大体是巫术发展到宗教,更进而到科学的这几个阶段。”虽然随着这个社会学领域研究范式的更新,弗氏的一部分观点已经显得陈旧,但正如他自己所说:“这部书作为一部古代习俗和信仰的集录,会依然保留其效益。”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作者: [英]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弓秀英 商务印书馆 2017 - 3
本书是一部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对以特洛布里恩群岛为中心的库拉区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揭示出当地土著社会巫术、宗教、贸易、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时对该民族最完备而科学的描述。这部书也奠定了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在理论建构、田野工作方法、文本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成为后来追随者普遍奉行的具体操作规则的来源。
2022年6月2日 已读
0428-0601
在无数杯咖啡的陪伴下读完了这本著作…也是我的第一部民族志阅读。
全篇的叙述重点有些散乱,但信息点与逻辑是完整丰满的。
马氏在最后对人类学/民族学敲响警钟:我们的时间不多,我们需要对世界观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更加包容。此时此刻的我们还能挽救吗?我越读越感到悲哀。
民族志
原始分类 豆瓣
所属 作品: 原始分类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法]爱弥尔•涂尔干 / [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2 - 3
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人们采取分类的方式来安排他们的观念,人们又是在哪儿发现分类这种独特配置的蓝图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涂尔干和莫斯考察了人类所形成的最粗陋的分类。在澳洲,在中国,图腾呈现了最原始的分类模式,而分类的几种原初形式又揭示了人类现今分类观念的集体之起源,社会之起源。
礼物 豆瓣
所属 作品: 礼物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塞尔·莫斯 译者: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本书既很容易读,又很难读。同样,这一点,可能也就解释了这本书名满天下、但事实上又很少有人读懂的奇特命运。很容易读,是因为莫斯对具体事实情有独钟,而对抽象视若仇雠,其表述总是十分简单透彻,无半点斧凿之痕。要说很难读,那当然是因为本书涉及到极其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异常丰富的民族志材料,读起来未免有点让人伤脑筋。人类社会原本没有市场、买卖、互赠或易物贸易,那么,到底有什么呢?有的就是礼物。
萨摩亚人的成年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萨摩亚人的成年
8.3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玛格丽特·米德 译者: 周晓虹 等 商务印书馆 2008 - 11
这本书曾风靡整个美国,并使其作者玛格丽特·米德成为有史以来公众知名度最高的人类学家,也由此使人类学这一学科在美国大众中深入人心。
在美国及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男女青年在青春期经历的躁动、困惑和反抗等现象是不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社会的这种青春期躁动?米德带着这些问题去到了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
米德以萨摩亚的“反例”得出的结论,使这部初版于1928年的著作成为人类学“文化决定论”学派的一面旗帜,也因此引发了人类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论争。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豆瓣
所属 作品: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作者: [澳] 德里克·弗里曼 译者: 夏循祥 等 商务印书馆 2008 - 11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进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进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豆瓣
Les formes éle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所属 作品: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法】爱弥尔·涂尔干 译者: 渠东 / 汲喆 商务印书馆 2011 - 4
爱弥尔·涂尔干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涂尔干晚年之作,意图为从原始初民社会的基本互动方式,建构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元素,加以认识。正如导言中所说,“本书的宗旨,就是要研究实际上已经为人所知的最原始和最简单的宗教,分析这种宗教,并尝试做出解释”。
菊与刀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菊与刀
8.1 (3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河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2012 - 1
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 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文本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