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沉思录 豆瓣
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
7.8 (13 个评分) 作者: 玛克斯·奥勒留 译者: 梁实秋 译林出版社 2009 - 4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在鞍马劳顿中所记录的与自己心灵的对话。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旷代奇人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等诸多人生哲理的领悟。该书不仅是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的里程碑,而且对今人的思想及生活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人间至宝。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巨匠梁实秋的译文优美流畅、纯正优雅,是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提高英语水平的最佳读物。
存在与时间 豆瓣 Goodreads
Sein und Zeit
9.4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马丁·海德格尔 译者: 陈嘉映 / 王庆节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6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024年3月4日 已读
刚开始读的时候差点被语言吓退了……倒也不是真的“晦涩难懂”,海德格尔用看似平易的词汇(“操持”“常人”“照面”)讲述了一个看似自明的概念(存在),大概正是为了阐明这个“自明”所以没有得到过认真讨论的问题,所有参与其中的词汇都变得很隔膜……然而过了“语言关”过后它不仅很好理解,甚至还有点上头……海德格尔为了理清这个问题,颠来倒去反复讨论我们看似稀松平常的问题,又反复自我挑战,反复把西方传统中形而上的讨论拉回日常、素朴的语境中……整体读下来的感觉是这本书很有德国人的工匠精神,严谨、踏实又扎根在最切近的生活中的讨论,读的过程中感到萨特的很多思想都可以看到海德格尔的影子,但又止步于比较浅表的生存论(existentialism),没有触及到海德格尔的存在论(seinism or beingism),不过“恶心”的概念倒是和海德格尔的“畏”一脉相承
哲学 德国
Eichmann in Jerusalem 豆瓣 Goodreads
9.5 (10 个评分) 作者: Hannah Arendt Penguin Classics 2006 - 9
Hannah Arendt’s authoritative report on the trial of Nazi leader Adolf Eichmann includes further factual material that came to light after the trial, as well as Arendt’s postscript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controversy that arose over her account.
2023年6月4日 已读
阿伦特的笔锋凌厉冷峻,在一边倒的对战犯的指责中毫不留情地指出 Jewish Council的行径相当于世做了共犯,平庸之恶这个概念现在看来已经非常普及,但在那时提出这个观点,加之她辛辣的讽刺和轻蔑的笔调,足以把她推到风口浪尖,艾希曼之所以作恶并非因为他思考过如何作恶,而恰恰是因为他没有,任何一颗放弃思考无条件服从命令的螺丝钉在他的位置上都可能犯下同样的罪,实话说在叙述方面确实有点枯燥,但不得不说是一流的思辨
历史 哲学 美国 非虚构
No Excuses: Existentialism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Goodreads 豆瓣
No Excuses: Existentialism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作者: Robert C. Solomon The Teaching Company 2000
What is life? What is my place in it? What choices do these questions obligate me to make? More than a half-century after it burst upon the intellectual scene - with roots that extend to the mid-19th century - Existentialism's quest to answer these most fundamental questions of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morality, and personal freedom has continued to exert a profound attraction. Now, in a series of 24 probing and thoughtful lectures, you can enrich your own understanding of this unique philosophical wave, the visionary thinkers it brought together to ponder and debate these questions, and the prominent role it still plays in contemporary thought. "Existentialism is, in my view, the most exciting and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movement of the past century and a half," says Professor Solomon. "Fifty years after the French philosopher Jean-Paul Sartre gave it its identity and 150 years after the Danish philosopher Søren Kierkegaard gave it its initial impetus, it continues to win new enthusiasts and, in keeping with its still exciting and revolutionary message, vehement critics." Plumbing both sides of the debate, these lectures examine a wide range of Existentialist thought. You'll be exposed to the religious approach of Kierkegaard; the bold fiction of Camus; the warrior rhetoric and often-shocking claims about religion and morality posed by Nietzsche; the radical and uncompromising notion of freedom championed by Sartre; and the searching analysis of human historicity and finitude offered by Martin Heidegger. And you'll encounter the reluctance - often angrily expressed - of many of Existentialism's major figures to be thought of as part of any philosophical movement or even as intellectual allies!
https://www.amazon.com/No-Excuses-Existentialism-Meaning-Life/dp/156585344X
2023年9月24日 已读
有关存在主义的课程,相比于哲学,更多把存在主义作为一种 living movement,探讨的不是定义而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及其对存在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涉及到加缪、克尔凯郭尔、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还提了一点点卡夫卡、黑塞和陀,讲得不算深入,但是会结合作者的作品和经历去讲,脉络很清晰,讲得也比较 engaging,最大的收获大概是尼采的 passion和萨特的responsibiity,其实感觉克尔凯郭尔那段讲得最好,加缪的虽然放在了开头但反而印象不怎么深
Great Courses 哲学 美国
The Fall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La Chute
8.7 (6 个评分) 作者: Albert Camus 译者: Justin O'Brien (Translator) Vintage 1991 - 5
Elegantly styled, Camus' profoundly disturbing novel of a Parisian lawyer's confessions is a searing study of modern amorality.
2023年12月9日 已读
一个坠落者的自述,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加缪的自白,无论行文还是内核都非常加缪的一本书,荒谬、松散的叙事构成了最无可辩驳的真实,从多少有些自命不凡的成功人士、模范市民堕落为自怨自艾的罪人,而那个跳河自杀的女人的坠落成了预兆性的暗喻,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一种“堕落",不如说是现代人对隔膜、封闭、无力的真实生活的重新认知,这一点似乎和萨特的《恶心》形成了互辉..中间有关基督受难的剖析特别抓人,有机会在读一遍
哲学 小说 法国
哲学的慰藉 豆瓣
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7.6 (28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译者: 资中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哲学的慰藉(精)》是被誉为“英国文坛奇葩”的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的重要作品,自2000年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球畅销不衰。 在本书中,德波顿以其特有的英国式笔调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典雅风趣,帮助我们走近苏格拉底、伊壁鸠鲁、蒙田、尼采、叔本华等大师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悲苦、困顿和欲望引起的烦恼在他们的智慧中可以找到慰藉。 德波顿认为尽管古往今来被称作哲学家的思想者千差万别,还是有可能在相隔几世纪之间找到一小群情貌略微相似的人,其共同点就是忠于“哲学”一词希腊文的原义——“爱智慧”。他们的共同爱好,在于就人生痛苦的根源向我们说一些宽慰而切合实际的话;他们的共同精神是不向世俗低头,坚持独立思考。 阿兰·德波顿编著的《哲学的慰藉(精)》的文字在译者资中筠先生看来是“简洁而优雅,机智而含蓄,能用小字眼就不用大字眼,深得英国古典散文的传承”,非常值得回味。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豆瓣 Goodreads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7.9 (16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译者: 张国辰 重庆出版社 2011 - 9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父子两人和约翰夫妇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一路上父亲以一场哲学肖陶扩的形式,将见到的自然景色,野外露营的经历,夜晚旅店的谈话,机车修护技术等等日常生活与西方从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哲学的深入浅出的阐述与评论相结合,进行了对形而上学传统的主客体二元论的反思,以及对科学与艺术,知识与价值,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精神与物质,机械论与神秘主义,西方与东方等西方二分法划分下的事物间的关系的思考。并潜入自己的过去,探寻在现代文明下自己精神的分裂的起源,完成了一次自我心灵与人类文明的探索。
2020年10月12日 已读
把哲学思考和讨论融入一次长途旅行中的写法挺有意思,虽然将摩托车的部分对我来说就是乱码……对良质的讨论很值得读,但总觉得翻译是不是翻丢了什么东西……
哲学 小说 美国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 Alquimista
7.9 (496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保罗·柯艾略 译者: 丁文林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3
牧羊少年圣地亚哥接连两次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一路向南,跨海来到非洲,穿越“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期间奇遇不断,在一位炼金术士的指引下,他终于到达金字塔前,悟出了宝藏的真正所在……
2020年11月17日 已读
“如果你碰到的是用纯净物质制成的东西,它将永远不会腐朽,而你总有一天会回来。如果你碰到的仅仅是像行星爆炸那样一闪即逝的东西,那么返回的时候你将两手空空。不过你毕竟还是见到了爆炸时的光芒,仅凭这一点也值了。”就,实际上故事本身还不错,传递的信息也不错,但是在传递信息这一点上trying too hard,就感觉很强行
哲学 成长 童话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4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2020年12月3日 已读
一开始读着很有对口相声的感觉(然后这种感觉伴随了我整本书😂),虽然是几千年前的东西而且读着不太顺溜,但是最后一卷真的好看
古希腊 哲学 柏拉图
哲学的故事 豆瓣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8.7 (28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尔·杜兰特 译者: 蒋剑峰 / 张程程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哲学不会使我们富有,却会使我们自由
最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
出版第一年连续再版22次,迅速译成18种语言,掀起全球哲学热潮
杜兰特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博闻强识,能将过去与当下融会贯通。也因此,他又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杜威
《哲学的故事》在普及哲学上做了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有的地方朗朗上口,令人想大声读出来! ——威尔•罗杰斯(美国作家,社会评论家)
《哲学的故事》或许还可以叫“哲学之美”,因为威尔•杜兰特对所有的思想赋予一种同等的爱和理解、批评和吸收。他的目的不仅仅是写哲学史,而且让我们随同这些伟大的哲学家们在思想领域一起探索进步。 —— 《星期六评论》
苏格拉底服毒、柏拉图逃亡、亚里士多德被流放,为了真理师徒三人前仆后继;培根立遗嘱托付“把灵魂送给上帝;把躯体留给泥土;把名字留给后世”; 伏尔泰和卢梭两人合伙“击垮了法国”……
威尔•杜兰特以苏格拉底的谦逊、伏尔泰的洞察力和恒心、罗素的冷静,用生动幽默的文笔,将哲学思想融合于血肉之躯,记述了从苏格拉底到约翰•杜威等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趣的方法读懂漫长的哲学发展和艰深的哲学精髓。
2021年4月20日 已读
「当我们学会像尊重财富一样尊重自由时,我们也将迎来自己的文艺复兴。」真的没想到阅读体验这么好,文笔流畅、张弛有度,还相当有幽默感,把这些哲学家写得非常鲜活,有空会试着读一下原版。不过不得不说这本的翻译也是非常厉害了,是那种文笔出色又翻译得不着痕迹的译本
哲学 美国
The Courage to Be Disliked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Ichiro Kishimi / Fumitake Koga Atria Books 2018 - 5
2021年6月10日 已读
More philosophy than psychology,在各种地方感受到了基督教、存在主义哲学和一部分佛教的理念,虽然作者似乎在刻意deny阿德勒心理学和基督教的联系但是全程就觉得,这不都是圣经里有的话换个方式说嘛!不过,写得意外地有意思,把一些看起来很反常识的道理讲得挺通顺的,然而日本人写苏格拉底式dialogue能不能不要把相槌都写进去啊!仿佛可以感觉到那个年轻人一直在えええ?そっか好像捧哏啊😂
哲学 日本
当尼采哭泣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When Nietzsche Wept
8.5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欧文·亚隆 / [美国] 欧文·亚龙 译者: 侯维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 - 3
有2018年10月5印本
2021年10月21日 已读
读以前没发现居然是个同人文(bushi)这个写法太有意思了,美中不足深铺垫得太长所以整体有点不平衡感,除此之外读的过程真的非常享受,这样的脑洞请多来一点
哲学 小说 心理学
恶心 豆瓣 谷歌图书
La nausée
8.9 (6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杜长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9 - 3
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了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 of these days 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2023年4月11日 已读
看似流水账的日记体哲学小说,阅读感黏腻、浓稠、阴湿,这种窒息感恰似标题所言——恶心。自主人公罗冈丹打水漂之日注意到手上握着的石块,这种恶心之感便如影随形,它甚至不是滋生出来的感官,它就是无法逃离的存在本身。连篇累牍的荒诞思绪最终汇集成罗冈丹的逃离,然而肉身逃离布维尔的他,思维是否真的能获得自由
哲学 法国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萨特 译者: 郑永慧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 - 6
墙 卧房 艾罗斯特拉特 闺房秘事 一个领袖的童年
2023年4月16日 已读
读完这本,发现恰好是萨特的忌日,不知道是否应该为这种偶然性感到恶心……这个短篇集读起来的感觉是很有攻击性,篇幅不长但每一篇都有让我脊背发凉的力量……这五个故事里都可以找到“墙”的隐喻,帕勃洛即将面对的隔离生死之墙、围困爱娃的卧室之墙阻隔了“常人”与“反常人”、阻挡保尔的隐形之墙让他错以为自己是超脱于世人之上的英雄、阻隔吕吕和亨利的玻璃幕墙她即便鲜血淋漓也想打碎、吕西安恐怕永远无法走出他为自己筑起的高墙,与罗冈丹不同,墙里的五个人物无法体味和正视存在的恶心之感,自始至终处在无法打破的隔阂感之中、深陷名为他人的地狱里
哲学 法国
会饮篇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137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2023年8月12日 已读
“爱必然是奔赴不朽的。”著名的Symposium是宴席间众人对爱情和爱神讨论的记录,涉及到古希腊男性间同性关系范式的探讨、经典的“柏拉图式灵魂伴侣”典故的出处、对美本身的追求,以及古希腊哲学家的八卦,深入浅出,不时有幽默的banter,意外好读,顺便复习了一下希腊字母表和Stephanus Pagination,很久没有这种薄薄一本书收获这么多的喜悦了,also里面对爱情的观点我不敢说有多少赞同的地方,但柏拉图爱苏格拉底是真的
古希腊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