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 豆瓣
Чернобилска молитва
9.2 (7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孙越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
简体版首度完整出版,作者全新修订,指定译本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2周年,以本书作为对受难者、牺牲者的祭祷
...... .............
※编辑推荐※
★ 阿列克谢耶维奇代表作,“乌托邦之声”系列中的最感人肺腑的篇章 。
★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揭开切尔诺贝利灾难的“内幕和真相”。文学史上最震撼人心的非虚构写作。
★ 每一页都是奇异而残忍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阿列克谢耶维奇探访事故发生地,历时数年,采访了超过500位灾难受害者,真实地记录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她拼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声音和一幅幅不同的人性图像。
★ 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经典俄语文学的继承者。她继承了从普希金开始,到托尔斯泰、契诃夫的现实主义脉络。她的作品是俄罗斯现实主义传统的当代体现。
★ 一部反思人类技术灾难的启示录。福岛核泄露、朝鲜核试验等人类的科技危险正潜伏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反思历史,该如何避免灾难重演?
...................
※内容简介※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治下的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这是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技术悲剧之一。上万平民因放射性物质长期受到感染或致命;数万亩土地被污染,切尔诺贝利一夜之间化为废城。
事故后十年,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核辐射危险,深入事故发生现场,历时数年,访问了超过500位幸存者,用普通个体的声音平贴出时代的全景,书写了一部人类的启示录。在这里,平凡人物的真实经历比小说更惊人。每个人的声音都透视着历史的崩塌、国家机器的隐瞒、俄罗斯人的价值观,以及人们的愤怒、恐惧、勇敢、同情和爱。
「切尔诺贝利核爆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灾害事件,时至今日我还是不解,我所见证的究竟是过去还是未来?……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恐惧的窠臼。」——阿列克谢耶维奇
...................
※媒体推荐※
因涉及苏联历史上富有争议的主题,阿列克谢耶维奇常将自己置于险境,她挑战过往叙事,并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
——《纽约客》
她的书具有危险的力量,记录着二十世纪的暴力、愚蠢与残酷,毫无冷场。
——德国国家广播电台
阿列克谢耶维奇为历史中的灰色地带举起一盏明灯。
——瑞典《赫尔辛伯格日报 》
每一页都是残酷、荒诞的故事,就像核辐射残存在幸存者的体内。
——《纽约时报》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这部非凡的作品中,记录了她的白俄罗斯同胞的生与死。本书终于在美国出版……简直是无与伦比的见证。
——《国家》杂志
比起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切尔诺贝利事件可能是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
——《政治事务》杂志
如同古希腊悲剧表演的合唱团,本书收录了众人的心声。短期之内,我们恐怕不会再有机会读到这般真实记录愤怒、愚昧、英勇和伤亡的文字。
——《伦敦时报》
口语叙述的历史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充斥着面对命运时的无奈、艰苦卓绝的勇气,以及浓厚的黑色幽默……如同不可磨灭的X光透视着俄国人的灵魂。
——《出版人周刊》
书中记录着受污染的世界里骇人的生活。这些典型的故事分别传达出不同的声音:愤怒、恐惧、无知、艰苦、英勇、同情和爱。阿列克谢耶维奇冒着损害健康的风险,深入前线收集这些见证,把故事转化成令人难忘的精辟著作,我们只能期盼书中的灾难不会重现。
——《书目杂志》
阅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让人感到哀伤。她的写作技法好似无言的雄辩,描绘了时代的无助、英雄主义和苦难。从受访者的独白中,她创造了这样一种历史:读者无论离事件多遥远,都会感同身受。阅读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切尔诺贝利是欧洲的一场海啸,这场由人类造成的海啸,永无止尽…如果你关心未来,我强烈推荐本书。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切尔诺贝利充满着极端和未知,它是技术爆炸的试验场。
—— Julian Evans,《每日电邮报》
她创造了一部情感史,你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灵魂史。
——Sara Danius,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干事
2021年11月12日 已读
看得太难过,看一阵子必须得喘口气的程度,尤其最后一章从孩子的眼睛看灾难……细想事故附近出生的孩子,大概和新冠疫情附近出生的孩子一样,无法知道“正常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再读到代结局,造成几代人如此深重痛苦的源头,如今居然成了旅游景点,可真讽刺啊
历史 白俄罗斯 纪实
The Unwomanly Face of War 豆瓣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作者: Svetlana Alexievich 译者: Richard Pevear / Larissa Volokhonsky Random House 2017 - 7
For more than three decades, Svetlana Alexievich has been the memory and conscienc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en the Swedish Academy awarded her the Nobel Prize, it cited her invention of “a new kind of literary genre,” describing her work as “a history of emotions . . . a history of the soul.”
In The Unwomanly Face of War, Alexievich chronicle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Soviet women who fought on the front lines, on the home front, and in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These women—more than a million in total—were nurses and doctors, pilots, tank drivers, machine-gunners, and snipers. They battled alongside men, and yet, after the victory, their efforts and sacrifices were forgotten.
Alexievich traveled thousands of miles and visited more than a hundred towns to record these women’s stories. Together, this symphony of voices reveals a different aspect of the war—the everyday details of life in combat left out of the official histories.
Translated by the renowned Richard Pevear and Larissa Volokhonsky, The Unwomanly Face of War is a powerful and poignant account of the central conflict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kaleidoscopic portrait of the human side of war.
“But why? I asked myself more than once. Why, having stood up for and held their own place in a once absolutely male world, have women not stood up for their history? Their words and feelings? They did not believe themselves. A whole world is hidden from us. Their war remains unknown . . . I want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that war. A women’s history.”—Svetlana Alexievich
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her polyphonic writings, a monument to suffering and courage in our time.”
2023年3月16日 已读
A book of pain…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很难想象战争的样子,仅仅听这些叙述感受到的痛苦恐怕不及当事人的万分之一……Alexievich很擅长这种组织材料的方式,几乎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想法、情感,但抛开宏大叙事,借他人之口将事实、经历、情感一点点铺陈在眼前,字字句句都是切肤之痛。战争不是女人的领域,女人的本能是爱而非憎恨,是创造生命而非杀戮,很难想象因为穿着不同的制服就对一个人产生纯粹的恨意,男人似乎也不愿女人涉足,然而无情的战争并不会选择,女人也别无选择,她们被卷入其中,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有她们无助但坚毅的身影,然而战后,取得胜利的祖国又把她们悉数抛弃,战功累累的她们没有身披荣光,她们的战争从来没有结束。
历史 白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