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
心兽 豆瓣
8.5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钟汇涓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1 - 3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二部
克莱斯特奖、都柏林文学奖获奖之作
一个女孩逃出权力阴影的冒险和悲剧
♝内容简介
来自贫困农村的大学生萝拉,为了去大城市上大学,不惜出卖肉体,却突然被发现在宿舍自杀。主人公和她的几位同学试图弄清萝拉死亡的真相,不料在齐奥塞斯库极权的阴影笼罩之下,寻找的道路扑朔迷离,暴力却如影随形。“心兽”充满寓意,即“内心的野兽”,是爱唱歌的祖母讲给主人公的,始终贯穿全书。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心兽》出版于1994年,获得当年的克莱斯特奖,德语文学的重要奖项。1998年,击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别名格蕾丝》,荣获国际都柏林文学奖。
◎ 年轻女孩萝拉从小村庄到城市上大学,但是灰暗的现实击溃了她。一个女性从满怀憧憬到逐渐失去希望的过程。
♝媒体推荐
米勒丰富、锐利、迷人的意象捕捉到了齐奥塞斯库时代罗马尼亚的超现实之美和困境。
——《波士顿书评》
赫塔·米勒胜在她的坦诚,《心兽》就是她的证词。……准确刻画了罗马尼亚生活的细节。
——《波士顿邮报》
作者的风格简朴又雄健,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很有力。这本不动声色叙述的书,既冷峻又美丽,既幽默又苦涩。
——都柏林文学奖颁奖词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2024年3月20日 已读
《心兽》的故事充满了赫塔米勒自己的影子,相比于《国王鞠躬》,这本的回忆少了刻骨的疼痛,仿佛是碎了一地的镜面,每个碎片都倒映出某人相关的一小片回忆,却怎么努力也拼不成完整的样子……赫塔米勒的笔调有魔力,哪怕是这种飘忽的、碎片化的叙事,也可以让恐怖沉沉地压下来……说的是周围的人的故事,有时甚至有点琐碎,但专制者总在背景里如同鬼魂一样飘飘荡荡、捉摸不定、挥之不去,每一丝欣喜总有悲剧如影随形,阅读的过程感觉像踮着脚踩在随时要崩塌的冰面上,爱和希望都摇摇欲坠,只有痛是真实和切近的
文学 罗马尼亚
呼吸秋千 豆瓣
Atemschaukel
8.9 (22 个评分) 作者: [德]赫塔·米勒 译者: 余杨 / 吴文权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2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
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通过写作这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挣扎求生时的一呼一吸是那么艰难,像来回摆动的秋千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呼吸秋千》出版于2009年,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是作者创作巅峰期的突破之作。
◎ 一部受难者与幸存者的记录本与见证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十七岁的少年雷奥帕德·奥伯克被征调到劳动营,他将面临的是严寒、饥饿、屈辱、恐惧,还有一呼一吸间秋千般的喘息。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五年,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俄国劳动营,小说讲述了十七岁的雷奥帕德·奥伯克的这段经历。饥饿与恐惧渗透到了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荡秋千一样带来眩晕与痛苦。
🔷媒体推荐
一部罕见而有力的作品,一则强烈而持久的诗篇……米勒将具体事物提炼,融入极富张力的语言,并将这些事物灼烫在读者的心内。
——《明镜周刊》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2023年8月30日 已读
赫塔米勒,非常神奇的存在,她的文字仿佛有自己的生命和意识,总能勾勒出奇妙却无比贴切的意向,在她的笔下,饥饿和苦难成了有实体的存在,隔着纸面都能感受到石灰、煤块、水泥的质感,无边无际的绝望和望不到头的乡愁,以及更让人不知所措的冷漠,她的文笔冷感和飘渺,却像冰棱一样锐利,读的过程中时常忘了这是一部虚构作品——当然,心铲、饥饿天使、呼吸秋千,还有这死去的334个人,一字一句都是真实
历史 罗马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