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恐怖的力量 豆瓣
作者: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 译者: 彭仁郁 桂冠
內容簡介:為何談論卑賤?為何存在一種既非主體亦非客體的「某個東西」;它不斷地重新現身,讓人臉色蒼白、令人作噁,又教人著迷。為何這些情緒因卑賤體而來?
它無關精神官能症。我們只能在恐懼症、在精神病中瞥見它的身影。這涉及一種佛洛依德曾經略微碰觸,卻又巧妙避開的爆發狀態。今日的精神分析,若想擺脫單純地老調重彈而走得更遠的話,則應益發迫切地豎耳傾聽。
因為,我們的歷史和社會正迫使我們這麼做。進入恐怖的核心。儀式、宗教、藝術,不都一心一意召喚著卑賤情境嗎?
神聖領域不僅關乎弒父禁忌,亦涉及亂倫禁忌:玷污儀式。聖經律法強烈暗示著食物中所包含的根本不潔性質。當基督信仰的罪愆概念將褻瀆憎惡感內化之後,又企圖使它在「道」(Verbe,神的話語)中消失。所有的象徵秩序都縈繞在這樣的隔離程序中。而我們所寓居的世界,正在引爆這個程序的危機。
這是文學之所以能為我們帶來奇特啟發的原因,比方杜斯妥也夫斯基、羅特雷亞蒙、普魯斯特、亞陶,還有,無疑展現著極度明顯症狀的謝琳。
現在,向我們走來的這位邊境的居留者,無固定身分、無固定慾望,亦無固定居所。它不斷流浪、誤入歧途,苦樂參半。在這齷齪人世,他無望地漫遊著。
這便是卑賤的主體。 作者簡介 茱莉亞.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法國思想家、精神分析學家,巴黎第七大學教授。一九四一年出生於保加利亞,二十五歲至法國。主要思想背景為康德.黑格爾之哲學傳統、語言學以及巴赫金的後形式主義,後轉向羅蘭.巴特的後形式主義,並開始研究佛洛伊德和拉康。一九七三年以《詩語言的革命》(La Revolution du langage poetique)於高等社會科學研究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一九七九年,正式成為精神分析師,同時也是巴黎大學的語言學教授。她以後結構主義理論,分析語言、社會、和個體及其心理與慾望之間的關係,持續書寫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文化批評著作,帶給許多知識領域新的啟發及深度,包括後結構主義、語言學、精神分析和當代女性主義,甚至以其東歐出身的馬克思主義背景和個人才氣,回饋啟發給她最重要的老師,羅蘭.巴特。並在這三十年來,成為藝術人文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法國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語言分析》(1969)、《詩語言的革命》(1974)、《恐怖的力量》(1980)、《愛的歷史—故事》(1983)、《黑色太陽》(1987)、《沒有國族主義的國族》(1990)、《我們之間的異鄉人》(1991)、《靈魂的新痼疾》(1993)、《精神分析的力量及界線I, II》(1996, 1997)以及近作《女性的天份I, II, III》(1999, 2000, 2002)。
目錄
中文版序/克莉斯蒂娃
導讀:文化主體的「賤斥」/劉紀蕙
第一章  卑賤的取徑
第二章  害怕什麼
第三章  從污穢到玷污
第四章  聖經的憎惡符號學
第五章  ……除免世罪者
第六章  謝琳:非戲子亦非殉道者
第七章  苦痛/恐怖
第八章  這些女人糟蹋了我們永恆的生命…
第九章  「猶太地活著或死去」
第十章  太初與無盡
第十一章 恐怖的力量序
在我的著作中,《恐怖的力量》一書並非第一部以中文版出版的作品,但它的出版卻最令我欣悅。我十分感謝譯者、出版社,以及這份禮物未來的讀者。
令我向本書出版致敬的原因有許多。
首先,我對中文及中華文化的熟稔──我以曾在大學時期研讀中文自豪,同時卻深知面對此一浩瀚宇宙,這是何等不足──讓我得以衡量橫亙在西方、猶太-基督、印歐信仰內的神聖界,與中國傳統之內、本身即具有高度複雜性的神聖領域之間的距離。您眼前的這本書,目的是在嘗試開啟一道傾聽我們這一方的宗教情感的頻道。
現在,由您來估量我們彼此的距離,聽診我們的殊異性,評斷在我們和您之間是否有達成共識的可能性。我並沒有在不同文化之間進行對話的夢想,這是樂觀的人道主義所歌詠的古老田園詩。然而,一種相互的敬意應是可能的吧?在西方,有一些人試圖如實地閱讀中國,避免濫用同化。而相對而言,在此西方紀元第三個千年之初,當西方世界以其過時的優越自負作遮掩,逐漸退卻為簇擁成人類花束的千百朵花中之一時,您有沒有可能對西方文化蘊生一種善意的、願意理解的距離?總之,在撰寫此書之時,推促我書寫的動機,是為了分析我們的文化傳統對於「神聖界」和「絕對性」所抱持的傲慢自負,進而從中閱讀出「權力」與「賤斥」:但其目的不在破解它們(焉能為之?),而是為了打開探問之道。
使我感激的第二個理由更有其現時意義。我猜想,細心的讀者將在字裡行間,發現有助於省思當前宗教與恐怖主義之間連結的諸多線索;它們將幫助讀者看出宗教與恐怖主義之間無法避免的關聯;至少,此關聯在我們這個文化傳統中是無法避免的。在華盛頓和紐約受到攻擊之後不久,多少正直的美國、法國公民,以及涉案之自殺飛機攻擊者的鄰居和同窗,都聲稱難以置信一位父親、一個認真的大學生或一個平時溫馴的信徒,竟會是恐怖的殺手。而在其他狀況裡,serial killer(連續殺人犯)或戀童癖的鄰居和同窗,在事發後感到震驚的程度,亦不下於此。
在理性主義與實證主義盛行的年代,有許多人們習於將人類視為理性的動物,由唯一、表象的邏輯所支配。不得不宣佈棄權的理性,如此懊喪地歎道:「一個人怎麼可能成為恐怖份子?」由於心理分析的理論進展未能影響大眾政治文化,我們很難想像表象並非本質,而個人在精神病或心理倒錯的壓迫之下所展露的虛偽人格,掩藏著慾望的深淵;尋根究底,此慾望即為死亡慾望。我們對於經濟的悲慘處境如何能推促人走上自殺或屠殺之途的考量,不應妨礙我們重視人類行為的潛意識深度。現在應是我們重新審視進步主義妄想的時候了,此一重估將能引導我們致力於提昇研究者的心理觀察能力。我並不是在鼓吹質疑的心態,而是衷心地期待在對於他者的研究取徑中,能否少一些天真。比起曾經驅趕惡靈、直指地獄的宗教,我們其實要來得更加幼稚。拒絕宗教信仰,並不代表我們便能自動地抵達清醒、澄明的境界。我們還必需擁有從中辨識出那些最具體或最隱晦的變種的能力;幸有人類學和心理分析之助,我們才能將之逐出巢林。一段長遠的教學工作正等著我們。
此外,所有的宗教不僅從未低估情感的、複形的潛意識邏輯,並且善於挪為己用;暫且不論此挪用是好是壞。當我們發覺蘇聯共產主義中粗暴的無神論,到頭來除了以寬容主義為掩飾,接受先後由美國人、歐洲人所提倡的與宗教人同謀的態度,以取代意識型態,而毫無其他選擇可言,怎能不感到痛心?現今,有許多沉靜祥和的學者,透過令人尊敬的廣播電台麥克風,向我們傳遞著神學的注釋,而不作任何分析。唯恐煽動宗教衝突,人們自滿於吹噓某個宗教經集的文化優勢(這的確是事實),不但忘卻了其他充滿激情的對等物,其實是構成此一經集整體的一部份(這也是事實),更忽略了這些蘊涵多義性的經文,必定伴隨著眾多不同版本的詮釋;而正是當這些不同版本的詮釋,與情感和悲慘相遇時,始導至恐怖主義的出現。即使我們深知,在宗教及其整體主義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卻不妨礙我們平心靜氣地檢視那些容許跨越二者間隙的舷橋。原因是,當恐怖份子炸毀一架飛機的時候,在他腦際盤旋的並非莫札特的奏鳴曲,或莎士比亞劇本中的台詞,亦非畢卡索的畫,而是其宗教教條中的某幾節經文!杭亭頓(Huntington)在針對文化域的研究中,指出不同的文化域可能導致宗教衝突;其研究分析往往被詮釋為,對於某一不可抗拒之命運的觀察結果。然而事實上,我們亦可將其解讀為,對於不同宗教傳統的邏輯進行深入理解的邀請,以便進一步分析其優越性,及其可能導致的絕境。我們不應將這些邏輯視作危機時期的想像解決方案;但不幸的是,不僅經濟的悲慘使它們已被升格為想像的解決方案,我們對後者的默認,亦增強此一趨勢。事實上,啟蒙時代在現代精神科學中,順利地找到了它的延伸,這使我們在面對狂熱主義時,並不如人們所說的那麼手足無措。我們不能假借寬容與多元文化主義之名,太快就忘卻啟蒙時代所留下的光明。
最後,我的思考路徑隨著對於謝琳(Celine)作品的閱讀,逐步進入另一個亦不脫現時意義的探問:文學究竟是恐怖主義的共謀,或是它的解藥?冒著引發讀者憤慨的危險,我認為在文學中存在著兩條道路,引導它與恐怖主義相鄰:一是文學深植在國族語言中的根脈,二是文學在其結構上即參與著恐怖的形成。
至少自浪漫主義作家開始,在這片任憑作家的想像和國族語言相逢的神聖境域上,即已滿是縱橫交錯的軌跡。
其中的一道,自奉為國家特性的崇拜儀式與捍衛者,而作家因著他的職業或志業,化身為與國族風格等同於國家崇拜的頌讚人。在這些作家當中,是謝琳以最坦蕩的語氣,洋洋陳述這個介於各種語言與各個人民之間的戰爭邏輯,文中充滿佯裝的愚蠢,卻極具感染力。他曾如此說道:「法語多麼高貴莊嚴,但四處卻充斥著那麼多該死的蹩腳語言。」
然而,為化解此一趨勢,無論如何、不可避免地以國族語言進行書寫的文學,早在時下的全球化運動、及移民作家所謂的「混種」文學出現之前,便已藉由無法共量的作家對社群俚語的滲透,超越了國族層次;這是因為,一旦獨特化到極致,風格不僅將在個人層次上、亦會在國族層次上形成去認同作用。我們還記得,馬拉美(Mallarme)曾欲寫出一種「外異於語言的、嶄新的、全面的文字」;而喬伊斯(Joyce)在《尤里西斯》和《芬尼根守靈夜》裡,則將語言根深蒂固的執著,推導至嘲諷當地人:喬伊斯,或許就代表著永遠不可能成為當地人。
想像界的複音性質,導致它的無認同性。而九一一事件及隨後的爆炸事件中的自殺狂熱分子,不論是就美學或政治層面而言,可謂毫無想像;他們將自身的驅力直接付諸行動-時或出自需要,以及可理解的殖民羞辱,但卻不因此而取得任何合法性。我深知這樣的見解在狂熱主義的粗暴之前,所可能喚起的激憤。然而,我還是必須說,想像文化有可能開展被任一派別的整體主義所僵化的社會關係領域,並且舒緩身分認同的蜷縮。閱讀、教授文學、揭示它的複音邏輯以對抗宗教的單一邏輯主義,不啻為一種政治治療。
即使如此,我並不認為虛構小說代表著一種絕對的護欄。因為,新語言的創造,雖孕育著一個嶄新的想像界,它卻是根植在創造的主體性所面臨的難以承受的危機之中。意即,在美學創造的過程中,作者置身於一個紊亂的心理區域,在那裡,他者尚未成為客體,原因是此時失落了身分認同的自我並非主體。在此情況下,他者乃是卑賤體(abjet),即一種卑賤形式,一個既引人反感、卻又令人著迷的極端;如同昔日的乳房、母親和父親 - 那是在「我」接受他既鎮壓、又護佑的至高律法之前。美學行動迎接世界的卑賤,有時甚至不惜使用類似的武器與之對抗:暴力、毀滅他者、毀滅自己,極盡諷刺、詆毀之能事,挑釁讀者、強暴公眾、甚至強暴表達工具本身,直到以自殺毀滅作品、殺害自己。
美學的判斷(審美的確是一種判斷),從來就不曾是二元性的,而今日較往昔尤不如此。藉著邀請我們重新認識人類行為中的所有面向,它展現了包含在此行為中的各個組成成分(布希或海珊;巴勒斯坦或以色列;受害者或劊子手)。然而,在它與恐怖之間永遠可能存在的共謀關係之外,藝術終歸是開放了邁向一個更複雜、更平衡、更公正的思考模式的機會;此處庇護所,使得在這個一昧追求高效能實現的文明社會中被迫害的思想,獲得了運轉的可能。而這思想庇護所、或這在所有行動之前形成質疑再現的能力的崩毀,豈不是包括政治恐怖主義在內的新型態靈魂疾病所具有的最大特徵?
反之,即使文學以其自身的方式,亦為恐怖的一種形式,但正因為它座落在再現和語言之內,便令它成為一種有助於思考恐怖自身之內在成因的恐怖形式。這效力有限、影響卻深遠的解藥,不可說是微不足道,可用以抵禦那不僅來自外在、亦從內裡對我們進行雙面襲擊的恐怖主義。
從今以後,不管願不願意,中華文化已是全球化世界的一部份;在此世界中起舞翩翩的,不僅是全球化經濟,亦包括我在此提到的種種問題。而您的文化傳統、您的獨特經驗,是否將改變、重複、或擴大這些問題?人類的未來,則取決於此一問題的答案。或許,《恐怖的力量》一書的翻譯和閱讀,將可成為這條道路上的一個階段。祝您好運!
斯隆女士 (2016) Min reol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iss Sloane
8.5 (428 个评分) 导演: 约翰·马登 演员: 杰西卡·查斯坦 / 古古·姆巴塔-劳
其它标题: Miss Sloane / 枪狂帝国(港)
在华盛顿呼风唤雨的政治说客斯隆女士,在美国枪击事件接连发生的情况下,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督促政府实施更严格的联邦法律规范枪支。
丑陋的继姐 (202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en stygge stesøsteren
7.2 (50 个评分) 导演: Emilie Kristine Blichfeldt 演员: Lea Mathilde Skar-Myren / 安妮·达尔·托普
其它标题: 어글리 스텝시스터 / A Meia-Irmã Feia
在一个童话王国里,美丽是一件残酷的事情,埃尔维拉与她美丽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继姐姐竞争,她将不惜一切代价吸引王子的目光。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德]玛丽亚·米斯 译者: 李昕一 / 徐明强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3 - 8
【亮点推荐】
★入选20世纪最重要的100本社会学书籍,被誉为《第二性》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女权主义者玛丽亚•米斯,在第二次国际女权运动的余波中,写就一部女性主义理论范式革新之作,激励全球几代学者和女权活动家。
★首创“家庭主妇化”概念,让“隐形的”女性劳动重见天日;挑战“生产/再生产”的经典定义,促成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里程碑式的合流;戳破国际劳动分工和性别分工的隐秘共谋,直面资本主义文明的剥削本质——女性劳动是资本积累的“内部殖民地”和根基,没有它,资本无限增长的迷梦便难以为继。
★回望历史:中世纪“猎巫运动”怎样戕害女性身体,以血肉为教会、诸侯和资产阶级新贵献祭?观照现实:印度泛滥的“嫁妆谋杀”和“强奸”现象,如何在当代继承了父权制野蛮、血腥的内核?构想未来:废除剥削、回归生存,身体、生产、生活充分自主的女性主义乌托邦能否实现?
★国际著名女性主义先锋西尔维娅•费代里奇撰写推荐序,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领域资深学者戴雪红、知名作家倪湛舸诚挚推荐——本书为理解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布局奠定了基础,是对女权主义理论和解放实践的重大贡献。
————
【内容简介】
《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女性主义学者玛丽亚•米斯的代表作,也是改变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范式的经典作品。米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父权制对女性的多重剥削:掠夺女性的身体自主权;将生育视为 “自然活动”;将家务劳动看作“非生产性的”;把女性排挤到所谓的“附属经济部门”等。她道破女性、自然、殖民地三者作为剥削对象的同质性,揭示资本积累的野蛮本质。而作为资本积累最新手段的国际劳动分工,则加剧了超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男性与女性甚至是女性内部的两极分化,使第三世界贫困女性的劳动变得更加“不可见”。从中世纪“女巫”到当代女工,女性一直是资本扩张贪欲下最大的受害者。
————
【著译者简介】
玛丽亚•米斯(Maria Mies,1931—2023),德国社会学家、女权主义活动家,毕业于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系,曾在科隆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参与许多女权行动,曾在印度研究和工作多年,并于1979年在荷兰海牙启动“妇女与发展”项目。米斯创造性地提出了“家庭主妇化”概念,并撰写了大量与资本主义、父权制和殖民主义及其内在联系相关的著述,包括《父权制与资本积累》、《生计视角》(合著)等。
译者:
李昕一,美国乔治城大学公共政策硕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
徐明强,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南开大学政治学博士后。
————
【相关评论】
最好的女性主义作品。
——美国知名女性期刊 Off Our Backs
本书再次彰显了早期女权主义运动中非常强烈的一种观感,即谈论女性就是触及历史和我们日常生活的根基。正如米斯所说,女性并不是人类中的特殊群体;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中,她们都在这个星球上创造了生命,所有其他活动都依赖于她们的工作。
——国际著名女性主义学者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本书强调对父权制、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积累之间关系的批判,彰显像“冰山的水下部分”一样不可见的女性劳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性别平等幻象。米斯发明了“家庭主妇化”的重要概念,并用它分析国际劳动分工如何制造劳动等级和不平等、不对称的性别分工。这本鼓舞人心的经典必读名著激励了全球几代学者与活动家,是对女权主义理论和解放实践的重大贡献。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戴雪红
经典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如何从产业工人的劳动中榨取剩余价值,却忽视了资本积累的两大重要来源:对亚非拉殖民;征服女性身体,推进“主妇化”进程。米斯的“主妇化”研究是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合流的里程碑,更为我们理解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布局奠定了基础。在她的影响下,新一代的学者们开始分析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休闲娱乐如何成为新殖民地,而社交媒体的使用者——无论性别——都是为资本献祭自我的数字主妇。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 倪湛舸
看不见的女性 Goodreads 豆瓣
Invisible Women
9.2 (104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译者: 詹涓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时时刻刻 (2002) 豆瓣 TMDB I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The Hours
8.8 (791 个评分)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朱丽安·摩尔
其它标题: The Hours / 此时·此刻(港)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伯德小姐 (2017) IMDb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Lady Bird
7.6 (1362 个评分) 导演: 格蕾塔·葛韦格 演员: 西尔莎·罗南 / 劳里·梅特卡夫
其它标题: Lady Bird / 不得鳥小姐
女孩克里斯汀(西尔莎·罗南 饰)跟着家人来到了位于加州的一间教会学校开始了她的高中生涯,虽然心中百般不愿,但克里斯汀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反抗家人和生活的安排。在学校里,克里斯汀最好的朋友是朱丽(比妮·费尔德斯坦 饰),三观相近的两人无话不谈。
克里斯汀参加了舞台剧比赛,并因此结识了名为丹尼(卢卡斯·赫奇斯 饰)的男孩,相互吸引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然而,这段感情最终以分手告终。为了和校园交际花珍娜(奥德娅·拉什 饰)套近乎,克里斯汀不惜撒谎,遗憾的是谎言没有换来真正的友谊。当克里斯汀身陷同凯尔(提莫西·查拉梅 饰)的感情纠葛之中时,她的家庭也在经历着艰难时期。
年轻女人和海 (2024)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Young Woman and the Sea
8.4 (237 个评分) 导演: 乔阿吉姆·罗恩尼 演员: 黛西·雷德利 / 蒂尔达·格哈姆-哈维
其它标题: Young Woman and the Sea / 年轻女子与海
基于Glenn Stout所著同名书籍,杰夫·内桑森(《狮子王》《幸福终点站》《猫鼠游戏》)写剧本,聚焦史上第一位游泳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女性Gertrude “Trudy” Ederle。
Ederle的父亲是一位来自曼哈顿的德国屠夫,她曾是一名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在1924年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也促使她决定尝试横渡英吉利海峡。1926年,20岁的Ederle游了21英里,成功完成这一壮举,在此之前只有5名男性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