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唐代政治史略稿 豆瓣
作者: 陈寅恪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 11
《唐代政治史略稿》:陈寅恪先生在国学领域的成就早已为学界和社会所公认,而唐代尤为陈先生研究之重点。2009年是陈寅恪先生逝世40周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特意重版《唐代政治史略论稿手写本》,以作纪念。此书是陈寅恪先生唐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在精心考证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唐代政治演进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为中国中古史研究中的里程碑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曾出版此手稿影印本,受到广泛好评。本次重版仍然采用影印方法,保存陈寅恪先生手迹,更具纪念和研究价值。
南明史 豆瓣 Goodreads
8.7 (26 个评分) 作者: 顾诚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1 - 8
本书特点是基本上以大顺军、大西军余部及郑成功等民众抗清斗争为主线;贯串全书的脉络是强调历时二十年的抗清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抗清势力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分散,抵销了抗清力量。南明的历史,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及消军入关问鼎中原以来,直到康熙一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地反清运动的历史。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北京为都城的明朝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 、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但是,抗击清朝的暴虐统治,并不仅限于南方,陕、甘、晋、冀、鲁、豫等地的抗清运动连绵不断。
明史讲稿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樊树志 中华书局 2012 - 11
本书为樊树志教授几十年讲述明史的讲稿整理而成。讲稿从基本知识讲起,既把这一领域最有权威性的观点介绍出来,又附带介绍作者自己的见解。书稿文笔流畅,讲解透彻。对明初、明末的特定时期,对党案、海禁、经济发展等专题,对从皇帝到大臣乃至当朝百姓的叙述与剖析都颇为到位,有些观点已经成为学界权威观点。
2016年6月25日 已读
还没读完就在这本书中发现了超级好的idea,也真是无心插柳,再感谢之前读邓小南老师的祖宗之法。
中国历史 明史 樊树志
兴盛与危机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2018年8月20日 已读
其实也算作“大分流”的学说之一。部分引证存疑,比如左宗棠见洪秀全一事。有一个结论是王朝寿命与无组织力量对残余成反比,拿唐做例子,这一点与主流认为隋唐之变只是贵族内部统治权的转移这一说法存在冲突。总的来说,也算是国内较为原创的国家理论。不过,追问一下,为何经济/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会发展成为一种超稳定结构,恐怕还是会回到马克思的分析路径,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去。
中国历史 政治史 社会结构 金观涛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8
“海国图志”书系之宗旨是“以图言志”。对万国法律,尤其是万国地理、万国历史的精深研究是书系的骨髓所在。本丛书的血脉虽取自先人魏源,但就性格和目的而论,这些年轻的作者并不自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召唤。
《海国图志丛书》之《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缘起于一篇本来没想过要发表的文章或者说是书的写作提纲。
2019年6月1日 已读
分析春秋到战国战争时期的部分较为出彩,君王的非正常死亡与贵族势力的强弱,主动进攻的次数与被动参战的次数,会盟参与国来衡量晋国和楚国吴国强弱,远距离战争来衡量国家动员能力。与韦伯的观点类似,战争是走向科层制的官僚体系的动因。到了儒家如何上位这部分,只归结于合法性的问题,论证就显得弱。
中国历史 政治学 赵鼎新
古史辨自序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顾颉刚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这本书主要是提示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特别是“经书”上所载的古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不同时代的神话传说一层一层积累起来造成的,从而把古书中的一些虚妄的伪史料清除出去,为进一步科学地研究我国的古代史开辟了道路。顾先生著述宏富,内容广阔,且大都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见,为此可以入选的文章很多。但由于本书篇幅有限,只能选入有关他创立“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和提示三皇五帝古史系统的几篇论文。这是他主要的学术贡献,由此可以推定他在20世纪史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