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
余音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 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 豆瓣
作者: 李孝迁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5
本书稿共八章,主要特点如下:首先,充分利用中外各种图书数据库资源。课题所涉及的文献,极为零散,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梳理出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仅靠传统的检索手段则远远不够,尚需充分结合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检索工具,如此才有可能在新史料发掘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其次,兼顾“人”与“书”两个层面。先行成果似过度重视“人”的作用,尤其是中外学人的交往,这方面最优秀的作品是桑兵先生《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一书。人际网络交往固然重要,但汉学著作在中国史学界的流传情形,或许对中国现代史学发展更为重要,先行成果对此探讨不多,导致难以准确评估汉学在何种程度上形塑了中国现代史学;最后,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在研究内容上,不追求“大而全”,以专题研究为主。与课题有关的一些专题,有些已被较好处理过,若非高明者的洞见或新史料的大量披露,难免陷入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为了避免出现简单整合他人成果的概论性著作,所设计的若干专题,既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又需要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如此才能真正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2018年3月9日 已读
少有新意,晚清民国海外汉学的发展与国内的应对。中国史学界现在算翻身了吧,其他社科还没有翻身。
学术史 海外汉学
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 豆瓣
作者: 何冠彪 學生書局 1991
本書乃作者將眾多對明末清初學術思想研究所著論文中,嘗試用在論文上有新義的、在資料上有發現的,此兩項標準選出了十八篇論文,再從中經過兩次複選,最終選出八篇。本書所收的文章皆經過修改,希望讀者在閱讀此書後,能對明末清初學術思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2018年12月28日 已读
对于遗民的两篇极好,对于顾王黄的评价弥补了其他作品一味的义理之辩,爆黑料打脸也是极好的。
何冠彪 学术史 思想史 明清史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豆瓣
作者: 梁启超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 5
本书详细研究十七、十八、十九三个世纪的中国学术史,阐释了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相互转化的原因,从哲学和思想层面分析清代的学派、代表人物和典型作品,提出了诸多新见解,是公认的空前佳作。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大概创作于1923年至1925年春之间,原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校任教时的讲义。在这部共计十六讲、二十余万字的讲义中,作者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的专门论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巨细兼顾,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洵梁氏学术论著之代表。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 4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收錄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清初私家修史研究 豆瓣
作者: 阚红柳 人民出版社 2008 - 4
《清初私家修史研究:以史家群体为研究对象》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顺治、康熙统治时期私家修史的发展状况,其以史家群体的研究为中心,注重揭示清初史家群体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地域分布状况,所取得的史学成就和影响,并从清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学发展规律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清初私家修史的特点和原因。中国史学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私家修史的高潮,分别是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两宋之际和明末清初时期。在广泛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在诸多方面均有独到见解,特别是关于清初私家修史三个史家群体的划分、史家地域分布特点及原因分析、清初文化政策对私家修史发展的双重影响等,对于进一步认识明清之际的历史特征、思想文化面貌,有学术上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