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史
祖宗之法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邓小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9
“祖宗之法”在宋人看来,是治理国事的“法宝”,既包括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统治者该有的治事态度;既包括维系制约精神的规矩设施,也包括不同层次的具体章程。本书就是讨论“祖宗之法”与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间的关系,宋代的政治格局在与“祖宗之法”的互动中得以最终确立。通过这种讨论,不仅揭开了宋代政治史的奥秘,同时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专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点。
危机与重构 豆瓣 Goodreads
9.1 (30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聂隐娘身处的时代与周遭具体如何?
诸侯割据怎样促成了大唐帝国的重建并走向了自身的终结?
作者于盘根错节之中抽丝剥笋,给人以读推理小说的奇妙感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 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古史上之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2017年10月31日 已读
“中枢斗争、中央与新兴的地方军将以及异族对帝国的威胁就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三波危机。”对河朔军镇的分析有点乱,对永王之乱和江淮军镇形成这一章比较好。史料感觉还是比较单一。。。
中古史 唐史 政治史 李碧妍 藩镇
救世 豆瓣
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陈乃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作者通过对他的解读让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对自己、对事业和社会的认识。作者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本书通过人物史写社会史,是了解18世纪官僚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2022年8月6日 已读
有些过于按图索骥。大部分汉学家有个毛病是不论事实与否,一定要把西方的东西往中国套。而国内这边从晚明开始沉迷于“西学中源”和“资本主义萌芽论”。前者追寻布罗代尔“世界历史的共时性”,后者只是为了维护可怜的自尊心。“难道洪亮吉和马尔萨斯不是一起发明了人口论吗?阮元和莱布尼茨不是一起发吗了微积分吗?”陈宏谋是实用主义者没错,但这不代表他具有市场主导的观念,以及隐含的资本主义倾向。
政治史 清史 社会学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豆瓣 Goodreads
7.7 (6 个评分) 作者: 葛剑雄 中华书局 2008 - 7 其它标题: 统一与分裂
作者不偱惯例,不以王朝起讫为统一的始终,不以定论成说为立论的依据,反观纷扰的昔日天下,立足真实的历史疆域,用凝练的笔触,厘清统一与分裂的长度,诠释统一与分裂的标准,穿透千年的时空隧道,追寻中国历史的分分合合。
2018年1月24日 已读
以历史地理的角度阐述中古史,以80年代的角度来讲不错了。但是划定清朝最大疆域为标准,以此来界定中国和判定分裂统一,只能说是在政治上有意义,学术上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按照这个逻辑,既然以1785年为准可以声索乌里雅苏台,为什么朝鲜就不能以唐初为准声索辽东?只能说是政治上我朝继承了民国,民国又继承了大清。因为高丽太久远所以朝鲜无法继承吗?统一与分裂在政治学中是个命题,但在历史学中是个伪命题。
中国古代史 历史地理 政治史 葛剑雄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
8.7 (3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海豚出版社 2014 - 7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从北魏皇帝的即位仪式,看民族政治传统的遭遇、碰撞与变异。
海豚书馆系列之《黑毡上的北魏皇帝》,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一、孝武帝元脩的即位仪式与“代都旧制”;二、内亚传统中的可汗即位仪式;三、内亚传统作为一个方法;四、内亚传统的连续性与中国历史的内亚性;五,附录一:内亚视角的北朝史,附录二:耶律阿保机之死。作者从北魏皇帝的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一方面观察拓跋 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所谓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2022年2月19日 已读
内亚史本身不仅与主流ideology contradict,并且刺激到文化民族主义者。不过作者做北魏-蒙元,关注的人稍微少一点,被骂的少一点。仅就考据黑毡这几篇而言,也是十分出色的杰作了。
内亚 政治史 民族史
兴盛与危机 豆瓣
8.9 (1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2018年8月20日 已读
其实也算作“大分流”的学说之一。部分引证存疑,比如左宗棠见洪秀全一事。有一个结论是王朝寿命与无组织力量对残余成反比,拿唐做例子,这一点与主流认为隋唐之变只是贵族内部统治权的转移这一说法存在冲突。总的来说,也算是国内较为原创的国家理论。不过,追问一下,为何经济/政治体制与意识形态会发展成为一种超稳定结构,恐怕还是会回到马克思的分析路径,亚细亚生产方式上去。
中国历史 政治史 社会结构 金观涛
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 豆瓣 Goodreads
9.2 (6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政大出版社 2014 - 7
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包括之後接受中國文化思想的人們)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民族屬性與文化屬性之間關係的認識。只有在這一宏觀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夠正確掌握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脈絡,理解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在各個時代的發展演變,理解各時代的民族關係和各個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政策的得失,並進而思考近代民族問題發生的原因,找到解構近代民族問題的鑰匙。
2018年2月24日 已读
前面唐之前的部分比较老生常谈,从唐开始的部分很精彩。拿唐的多元统治体系(与周类似,五服之外施行羁縻州府)和辽元的多重统治体系(于内做汉人皇帝于外做本族大汗)做对比,以往少注意到的是辽开创了少数民族统治形式的典范,这种体系比北魏完全汉化的方式更充满合法性。对于明朝的分析只讲了土司制度,没有分析明朝对外藩的态度。对清朝的分析尤其是关于乾隆治疆方略和新疆建省的部分是最为华彩之处,乾隆本无意统治新疆,但由于大小和卓的叛乱不得不实行军府制/伯克制,由于1860年代回部的起义和逆贼阿古柏入疆,英俄对新疆的渗透加剧,清廷才采用了左宗棠的塞防之说。新疆建省标志着清廷放弃了多重统治体系,自身融入了华夏大家庭。正如作者在最后一段中所说,到了今天我们才意识到民族国家理论的荒谬和错误之处,天下思想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 思想史 政治史 海外中国研究 王柯
清代地方政府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译者: 范忠信 法律出版社 2003 - 6
这是第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的作品。本书系统分析了清代州县官的职能及其运作,包括:征税,司法,长随和幕友的使用,对于书吏和衙役的依赖,以及公堂或衙门内的办事程序等。作者通过各种手本和札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全面考察了在清代地方政府正式体制中的非正式人事因素的运作,特别考察了地方精英或乡绅对政府管理过程的参与,深入考察了地方利益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关于中国地方行政运作的图解。
《清代地方政府》是一本极为重要的书,其目的在于描述、分析并解释清代州县地方政府的结构和功能;作者也希望此书有助于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并且为官僚政治与行政学研究提供资料。他的目的和希望都出色地达到了。
在中国政府及行政的研究领域中,此书前进了一大步。由于对资料拥有广泛的知识,并具有洞悉内幕的见解,他提出了关于中国最低层政府的第一部有意义和可靠的研究。
2019年6月13日 已读
与现在相比,清代知县的考核更为严苛。早年的那些大家貌似对清史都不感兴趣,除了孟森研究了政治史上的一些大问题。可能是因为年代非常近,童年的耳濡目染中对清代的一切非常熟悉,自然没有兴趣。
政治史 清史 瞿同祖
规训革命 豆瓣
The Disciplinary Revolution: Calvinism and the Growth of State Power in Early Modern Europe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S. 戈尔斯基 译者: 李钧鹏 / 李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2
作为一项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大多数比较历史社会学研究以国家为个案,本书却讲教派作为个案,在作者看来,宗教改革引发了一场波及广泛的深刻规训过程,可以称之为规训革命。这场变革大大增强了近代早期国家的权力,其影响在信奉加尔文主义的若干欧洲地区最为深远和彻底。这一观点兼具福柯与韦伯的色彩,堪称对近代国家形构最富原创性和启发性的研究。
本书入选美国社会学会前会长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 Collins)评选的2000—2012年十大社会学理论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