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 豆瓣
作者: 迈克尔·J·希斯考克斯 2005 - 5
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关于政治冲突中到底是阶级冲突,还是行业集团竞争起主导作用的辩论由来已久。对此,本书提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新观点。本书概括了在何种情况下,哪种政治冲突会比另一种政治冲突更有可能出现——这比目前为止这一领域的所有研究都要更加深入和进步。迈克尔·希斯考克斯关注到了一个影响到人们对自由贸易态度的关键性因素——要素流动程度,或者说生产要素(土地、劳动或资本)的所有者在行业间转移要素的能力。他指出,在贸易冲突中到底会形成什么形式的政治联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要素在行业间流动的程度。希斯考克斯证明了——当要素流动程度高的时候,阶级联盟更容易出现;而当要素流动程度低的时候,狭隘的以行业为基础的联盟则会成为主流。
本书还以近两个世纪以来六个西方国家贸易政治历史的系统性证据作为理论的支持,并将案例研究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开辟了研究的新天地。本书针对贸易政策的影响力量得出了全新的结论——这些结论对我们研究全球贸易体系——特别是美国贸易政策的可能演化方向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一书是对学术界的一个巨大贡献,所有有兴趣了解和预测贸易政策发展方向的人们都应该读一读。
民主崩溃的政治学 豆瓣
作者: 包刚升 商务印书馆 2014 - 6
民主政体的崩溃是影响重大的政治事件。民主政体为什么会崩溃?本项研究试图系统地解释民主崩溃的原因和因果机制。现有文献从阶级斗争和不平等、经济落后及不稳定、结构性社会分裂、政治制度缺陷、政治精英行为与选择,以及国际因素等几种理论路径来解释民主崩溃。但是,现有理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存在不足,适用的时空范围也比较有限。作者试图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民主崩溃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解释:如果一个民主国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选民政治分裂程度高,二是离心型政治制度安排,那么该国民主政体就倾向于崩溃。
民主政体的崩溃通常都起源于国内社会的某种政治紧张关系,如果这种政治紧张关系愈演愈烈,就会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当这种政治危机无法在现有的民主政体框架内解决时,就会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因此,理解政治危机的形成和激化,是解释民主崩溃的关键。政治危机的形成和激化需要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国内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政治冲突,而这种政治冲突是不同选民集团存在严重政治分裂的反映。第二个条件是民主国家没有能力去解决这种严重的政治冲突。因此,国家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民主政体的稳定性。固然,国家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民主政体下的政治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国家能力的高低。从制度主义的视角讲,离心型民主政体会显著地削弱国家能力,从而使其无法应付剧烈的政治冲突。作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高度的选民政治分裂导致严重的政治冲突,而离心型制度安排无法塑造有效的国家能力,两者的结合倾向于导致民主政体的崩溃。
这项研究采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在重点横向比较德国(1919-1933年)、尼日利亚(1960-1966年)、智利(1964-1973年)三个民主崩溃案例和印度(1947年至今)一个民主存续案例的同时,还对四国不同时期的民主经历进行了纵向比较,以揭示选民政治分裂程度和政治制度安排对民主崩溃或维系的影响。作者希望这项研究能对如何避免新兴民主政体的失败提供富有价值的启示。
独裁者手册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
8.9 (147 个评分) 作者: [美] 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 [美] 阿拉斯泰尔·史密斯 译者: 骆伟阳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4 - 5
为什么同样一个人可以在一个国家推行善政却在另一个国家施行最残暴的独裁?在这里,与其说制度是答案还不如说是问题本身。为什么比利时的制度越来越民主,而同一时期,同一领导人的刚果,却越来越独裁?难道是因为利奥波德二世只爱本国人或者有种族歧视?但后来刚果自己“选”出来的领导人并没有做得更好,仍然是一个糟糕的独裁者。
在《独裁者手册》这本书里,梅斯奎塔和史密斯研究多年,得出了一个能够相当完美地解释这一政治现象的理论,即: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地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民意选民、实际选民、胜利联盟的数字多少来描写。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胜利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都是事实上的非民主国家。据此,很容易明白:在刚果,利奥波德二世只需要让少数人高兴就足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在比利时,他必须让很多人满意才行。
不得不提,对任何想理解政治的真正运作方式的人来说,《独裁者手册》都是一本必读的书,无论是政治领域的政治还是商业界的政治,无论是在独裁国家还是在民主国家。
香港治與亂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閻小駿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5 - 8
解析了香港政治之所以走入當前困局的心理、社會、政治和歷史脈絡,這包括:香港社會對於「一國兩制」方針所存在的觀念偏差和在國家政治認同方面所面臨的困難處境,「港人治港」投入實踐之後所面臨的政治隱憂,以及 在高度自治原則下,作為中國的特殊政治邊陲,香港在管治上面臨的結構性困難。
當五十年不變的期限來臨之際,2047年的香港何去何從,將直接取決於接下來的二三十年間,中央政府與香港社會之間是否能夠重建政治信任。
本書作者畢業於北京大學和哈佛大學,現任教於香港大學,兼具政治學者和中國年輕一代知識菁英的雙重身份,以其理性和敏銳的筆觸,為所有關懷香港未來的人打開全新的政治想像空間。
2016年7月2日 已读
有一些话没有说透,香港的国家认同不可能不牵扯到对党的认同,这是历史原因导致的,目前也无解。这本书提醒我们之前很多关于香港未来的讨论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政制发展要考虑现实的种种制约。
中国政治 政治学 香港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17年1月21日 已读
三篇论文分别谈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的启蒙观点。不算完整的历史演进的分析,所以我觉得书名其实叫《中国现代国家思想的内部起源》可能更好。其实这三点问题在今日中国也未找到合理的方向,20世纪的纷乱暂停了一切政治建设,当中国逐步回归成一个国家的正常状态时,这三个问题就又出现了,尤其前两个才是焦点。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人成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思考能力的人,但是政治参与程度与晚清毫无二致。政治竞争方面亦然。其实不论什么体制,这三个方面都是根本性的议程,政治控制(收税的能力)自然是最重要的,但缺少了政治参与和竞争,任何体制最后都会僵化,然后再重演一次历史周期律。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孔飞力 政治 政治学
论中国 豆瓣
On China
8.5 (42 个评分) 作者: [美] 亨利·基辛格 译者: 胡利平 / 林华 中信出版社 2012 - 10
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2017年2月26日 已读
1976年以前的部分可以不看,关于中美关系开局的部分比较有价值。1. 金日成攻击南朝鲜是因为害怕共党占领台湾之后美国不会容忍共产党政权两次以武力夺取领土,其心可诛。2. 中印战争之所开打刚好因为苏联当时处于古巴导弹危机。3. 中苏关系紧张时战争可能性非常高。4.周恩来的判断:如果日本经济复苏,与美国的关系就不会那么友好。5.毛:意识形态只是管理国内的工具。6。中美曾经想要联合成立柬埔寨政府,尼克松下台后被美国国会拒绝。
国际关系 基辛格 政治学 美国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 豆瓣
作者: [新加坡] 郑永年 译者: 邱道隆 东方出版社 2013 - 4
《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是从行为方式的视角对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进行概念化的首次尝试。尽管中国并没有一种联邦形式的政府体制,但作者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日益遵循联邦制的原则在运作。联邦制作为中国的一种运行机制被置于研究之中。作者将中国现存的政治体制定义为“行为联邦制”,并在书中对它的起源和动力做出详细的分析。这一体制主要由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驱动——政府间的放权化和全球化。当1980年代实施的经济放权导致“行为联邦制”的形成时,9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加速了这一过程并越来越施加影响,使之表现出制度化的趋势。
2017年4月26日 已读
本书已经过了时效性,但研究主题还没有过时。预言中国将在集权放权之间摇摆也的确是后来的常态。政治学家废话太多,还是经济学家比较严谨。
中国政治 中国研究 地方政府 政治学 联邦制
政法委制度研究 豆瓣
作者: 钟金燕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在充分参考汲取现有资料的基础上,从政治学、历史学角度入手,着力对中国共产党政法委制度的历史演变、组织结构与关系结构、运行机制及主要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翔实地探索与分析。本著在对中国共产党政法委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方面,具有较强地开拓性和现实性,对于关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广大读者,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 豆瓣
9.6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权力的毛细管作用》聚焦于明清嬗代之际的思想史和学术史。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藉考察讲经会、省过会、日谱、人谱等面相,探讨明季清初道德意识的呈现方式及转化,和道德理想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尝试联系“思想史”与“生活史”两个领域。第二部分则以康雍乾时期的文字狱、禁书及其在道咸以降的复出为切入点,展示在清代的政治压力下,权力如何像水分子般在毛细管作用的驱动下渗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造成文化领域中无所不在的自我压抑和自我删节,在最微细、最日常、最私密的空间中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力量。
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豆瓣 Goodreads
8.8 (5 个评分) 作者: Daron Acemoglu / James A. Robin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2
What forces lead to democracy's creation? Why does it sometimes consolidate only to collapse at other times? Written by two of the foremost authorities on this subject in the world, this volume develop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he creation and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It revolutionizes scholarship on the factors underlying government and popular movements toward democracy or dictatorship. 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Robinson argue that different social groups prefer differen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because of the way they allocate political power and resources. Their book, the subject of a four-day seminar at Harvard's Center for Basic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 was also the basis for the Walras-Bowley lecture at the joint meetings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nd Econometric Society in 2003 and is the winner of the John Bates Clark Medal.
The New Clas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Milovan Djilas Mariner Books 1982 - 12
This classic by an associate of Yugoslavia's Tito created a sensation when it was published in 1957 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a ranking Communist had publicly analyzed his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system.
2022年5月22日 已读
站在那个年代来看,也是非常深刻的分析。在stalin看来tito已经足够反叛了,然而Djilas这位tito的战友比tito还要反叛。看起来东欧的体制由于是impose上去的而不是自我选择的,领导人中知识分子的比重也很大,在控制力上并不强,所以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直存在离心力。
Politics communism 政治学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赵鼎新 译者: 夏江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8
“海国图志”书系之宗旨是“以图言志”。对万国法律,尤其是万国地理、万国历史的精深研究是书系的骨髓所在。本丛书的血脉虽取自先人魏源,但就性格和目的而论,这些年轻的作者并不自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召唤。
《海国图志丛书》之《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缘起于一篇本来没想过要发表的文章或者说是书的写作提纲。
2019年6月1日 已读
分析春秋到战国战争时期的部分较为出彩,君王的非正常死亡与贵族势力的强弱,主动进攻的次数与被动参战的次数,会盟参与国来衡量晋国和楚国吴国强弱,远距离战争来衡量国家动员能力。与韦伯的观点类似,战争是走向科层制的官僚体系的动因。到了儒家如何上位这部分,只归结于合法性的问题,论证就显得弱。
中国历史 政治学 赵鼎新
皇权不下县?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胡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5
区域研究的兴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研究转向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界抛弃了过往拘泥于政治史的宏大叙事,转而试图通过个案或区域研究寻找到一条呈现“整体历史”的路径,构建起中国史学自身的解释模式。对“区域”作出何种界定,成为研究者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之一。本书将在系统、全 面收集清代档案、实录、政书文献的基础上,着力于探讨清代县辖政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即作为一种全国层面的制度设计,其制度渊源何在,在清代又经历怎样的制度变革,在民国时期的消失等状况进行长时段的梳理,清代县辖政区的空间分布,清代县辖政区设置与地方治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2020年8月16日 已读
巡检就是派出所的起源吧。国家机构的下渗,不过控制力与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与其争辩皇权下不下县,不如起名叫国家权力在县以下基层的起源。
政治学 清史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019年6月11日 已读
我觉得锦标赛理论还是非常有意义的,在authoritarian的体制下,理论基础就是contract theory中的principle-agent,相比于democratic体制的hotelling model。游击队理论虽然看起来新颖,但是makes no sense,对于将来的启发也不大。这本书基本上是周自己paper的合辑,加以有意思的佐证。能够从始到终以一个自己原创性的理论贯穿,自成一家,也很少见了。
周黎安 政治学 经济学
中國學習蘇聯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白思鼎 编 / 李華鈺 編 译者: 李華鈺 編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向蘇聯學習」的口號下,1949年後的中國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全盤蘇聯化運動。本書由全球研究中蘇關係史的最頂級學者合力完成,也是迄今為止對中國學習蘇聯運動最重要、最全面的研究,幾乎覆蓋該題材的所有方面。
中國何以穩定 豆瓣
作者: 閰小駿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 - 5
本書是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閻小駿的最新著作,也是他歷經十餘年在中國基層社會進行田野調查研究所積澱的學術成果。
本書試圖回答這一問題:中國何以能夠在經濟社會大變動的時代保持國家基本政治秩序的穩定?
作者認為,中國得以維護政權安全和政治穩定,有賴於政權吸納和預防式管控。前者即是國家的「彈性」,本書剖取的四個截面是:中國共產黨對致富能人(新社會階層)的吸納、人民政協制度、統一戰線制度和基層參與式治理實驗;而後者則可稱之為國家的「剛性」,即大學校園政治秩序安定,以及基層社會面管理和防控體系。正是基於這兩個因素,中國得以在實現經濟奇蹟的同時亦能保持穩定。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这些手段和框架当然在维持一个巨大机器中很重要,但有时候这些手段和框架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比如学生会的干部优先保研这一点,负面意义也不小。再比如信访制度,如果能够健全司法制度本身,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实行司法系统统一一条线,司法工作人员工资/晋升与地方政府不挂钩,上访就不会那么多。相比formal institution,informal institution的成本总是高昂的。
政治学 田野式观察 阎小骏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2019年12月16日 已读
关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已经很多,也不必如此详细再讲一遍。如果能够多一些集体记忆的材料会更好一些。没有叙述的一点是虽然权力本身在不断的根据需要重塑集体记忆以及于此关联的“祖宗之法”,集体遗忘,preference falsification还是存在的,随着经历过历史起伏的那一代的逝去和怀旧情绪的消解,这样的集体记忆是否还能够起作用,还是沦为权力游戏的通关密语。
周海燕 政治学 社会学 近代史 集体记忆
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 豆瓣 Goodreads
9.6 (14 个评分) 作者: 邓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1
1944—1946年间,国共两党关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争论,是两种对立的国家政体的争论,是争取一个怎么样的抗战结果的争论,因而也是国共两党政治对立全部历史关系的最高表现形态。本书对这一场长达两年的政争的发生、发展和终结,进行了全程的跟踪考察,集中论述了国共两党是如何由政争走向战争的。
2020年11月16日 已读
双方在总体判断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过失,只是彼时局势变化并不是自己能自主的。可怜的马歇尔临走时才认识到东方人的逻辑,只是垂涎于他的上国威仪企图捞点好处以及拖延时间。
政治学 近代史
重建大陆 豆瓣
作者: 张笑宇 2015 - 6
两千年世界史,大陆文明、海洋文明谁主沉浮?重建大陆,中国该作何准备,担此天降大任?
第一章回顾近代以来海洋文明战胜大陆文明的历程,从中可以看出海洋文明的两张面孔:均质化,以资本的角度观察与思考万物;等级制,营造道德优越感。
第二章论述大陆文明的特征,拥挤的生存空间、惨烈的竞争及由此带来的难题,如何治理生存在底线上的敢于冒险的流民。为此,罗马帝国依赖法律共同体、中华文明依赖儒家士绅共同体、伊斯兰模式依靠宗教来整合流民。
第三章指出当前大陆文明面临的困境,重建之道在于:政治文明高度发达的欧洲、地大物博的俄罗斯、拥有强大制造业实力的中国、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印度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伊斯兰世界五大文明区中有行动力、负责任的政治体携起手来,在相互不逾越利益底线的基础上,作为世界秩序中的君子力量共同规训世界秩序中的流民力量,建立一种共同政治价值观。
◆ 反《河殇》之道,重新思考五百年的世界秩序。
◆ 一部给予世界史别样认识的匠心之作,从重建大陆说明中国该往何处去。
◆ 以“大陆VS海洋”贯通几百年世界史,大气磅礴,鞭辟入里。
◆ 从亚里士多德、格劳秀斯、孟德斯鸠、霍布斯、洛克、康德、施特劳斯到施米特,从神话、历史到现实,是诗、是历史还是政治哲学,处处有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