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史
过失杀人、市场与道德经济 豆瓣
作者:
[美]步德茂
译者:
张世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 6
本书原由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著名经济学家诺斯等亲自审定,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目前美国“新法制史”研究的一部功力深厚的学术代表著作。本书以清朝刑科题本素材为基础,从人口增长、商业化、财产权、交易成本以及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入手,论述18世纪广东、四川、山东等地农村受市场经济冲击而来的社会变动,梳理18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中普通百姓的日常冲突,并运用诺斯理论等经济学原理研究法律问题,丰富了法律经济学思想,是经济史与法制史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新尝试,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步德茂是目前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法律史颇具实力的学者,长期致力于清代法律史、经济史的研究,是美国目前“新法制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者步德茂是目前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法律史颇具实力的学者,长期致力于清代法律史、经济史的研究,是美国目前“新法制史”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清代刑名幕友研究 豆瓣
作者:
高浣月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 9
内容提要
刑名幕友是清代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地方各级机构
中无职有权,以自己的法律专长,介入到司法活动之中,甚至左
右把持司法审判的实际权力,对清代的司法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本文力图通过揭示刑名幕友在地方机构中的实际责任、办案
特点、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等,探讨刑名幕友对清代司法活动
的利弊影响,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
全文除前言、结语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清代刑名幕友的形成过程。清代的幕友应该起源于明
代的中晚期,到清代达到了全盛。在清代众多的幕席中,刑名幕
友始终居于首位,遍及地方各级官府。这一现象说明清代建立和
维护统一的法制体系需要懂法、执法的专业人才,当时社会经济
发展、民事经济关系变动频繁,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然而清代官
员先天法律素质的不足和士风的日趋腐败,使之难以担当重任,
清统治者只有依赖于刑名幕友,保证司法活动的正常运转。另外
幕友是中国古代幕僚政治的延续和发展,它克短扬长,是罗致、
历练人才的一条途径,也是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强化、官僚政治进
入晚期、文化颓靡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刑名幕友的地位与职责。刑名幕友因其职责的重要,
在与官员的主宾关系中倍受礼遇。刑名幕友负责拟批呈词、确定
审期、传集两造证人、幕后参与庭讯、制作司法公文、审核驳诘
案件,几乎渗透到清代司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经过长期的实
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名为“佐治”,实则“出治”。
第三章刑名幕友的办案特点。刑名幕友受自身素质、社会环
境的影响,在处理案件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原则。如重证
据,却又提倡剪裁供证;强调依法办案,却又经常流于形式,满
足于僵化的程式,津津乐道于用经用典等法外依据;刑名幕友出
于追求福报的心理,从宽治狱,有“四救先生”之称;他们富于
谋略、精于诡诈,以智斗奸的同时,以“智”斗法,擅长利用法
律的缺陷,展示“刀笔”之功。
第四章刑名幕友的来源与心理素质。清代刑名幕友大多是科
举考试的落马者,或仕途不畅,暂时屈居于此的人。这些人饱读
四书五经,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古代传统的读书做官思想根深
蒂固。然而在实现理想时,倍受挫折,饱尝痛苦,对世态人情具
有颇为深刻的了解,出于世而入于世。他们选择刑幕为业,或为
解决温饱,或为曲线实现自己的理想。某些特殊的原因形成了刑
名幕友多出自绍兴的地域特点。刑名幕友的出身和经历使之具有
与众不同的、极度矛盾的心理和人格。
第五章学幕与师爷秘本。刑名幕友所以能够在司法活动中发
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得益于他的法律专长,而具备这一专长,必
须经过专业的训练过程,即学幕。清代师徒传承是学幕的主要途
径,幕业学习强调置身于真实的环境,读律与办案相结合,培养
有理论、有经验的人才。同时对即将作幕者进行考察、筛选。师
爷秘本是幕友权力知识的汇集,是他们得以垄断幕业的资本。
第六章刑名幕友对清朝法律文化的影响。刑名幕友的积极影
响表现在他们通过注释律例、整理案例、总结办案经验、作幕之
道,极大地丰富了清朝法学理论的宝库。但乾隆年间幕风开始日
趋败坏,幕友借助于地缘、亲缘、师缘等关系,上挂下连,互通
声气,形成网络,把持司法,加重法律秩序的混乱和吏治的腐
败。鉴于维持司法活动正常运作的需要和幕友在司法活动中不可
替代的地位,清政府只能对其知之任之。
清代的刑名幕友给今人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笔者希望通过这
一问题的研究,丰富法律史研究的领域,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作
出更为深入的探索。
刑名幕友是清代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地方各级机构
中无职有权,以自己的法律专长,介入到司法活动之中,甚至左
右把持司法审判的实际权力,对清代的司法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本文力图通过揭示刑名幕友在地方机构中的实际责任、办案
特点、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等,探讨刑名幕友对清代司法活动
的利弊影响,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
全文除前言、结语外,共分六章。
第一章清代刑名幕友的形成过程。清代的幕友应该起源于明
代的中晚期,到清代达到了全盛。在清代众多的幕席中,刑名幕
友始终居于首位,遍及地方各级官府。这一现象说明清代建立和
维护统一的法制体系需要懂法、执法的专业人才,当时社会经济
发展、民事经济关系变动频繁,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然而清代官
员先天法律素质的不足和士风的日趋腐败,使之难以担当重任,
清统治者只有依赖于刑名幕友,保证司法活动的正常运转。另外
幕友是中国古代幕僚政治的延续和发展,它克短扬长,是罗致、
历练人才的一条途径,也是封建专制制度高度强化、官僚政治进
入晚期、文化颓靡的必然结果。
第二章刑名幕友的地位与职责。刑名幕友因其职责的重要,
在与官员的主宾关系中倍受礼遇。刑名幕友负责拟批呈词、确定
审期、传集两造证人、幕后参与庭讯、制作司法公文、审核驳诘
案件,几乎渗透到清代司法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经过长期的实
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名为“佐治”,实则“出治”。
第三章刑名幕友的办案特点。刑名幕友受自身素质、社会环
境的影响,在处理案件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原则。如重证
据,却又提倡剪裁供证;强调依法办案,却又经常流于形式,满
足于僵化的程式,津津乐道于用经用典等法外依据;刑名幕友出
于追求福报的心理,从宽治狱,有“四救先生”之称;他们富于
谋略、精于诡诈,以智斗奸的同时,以“智”斗法,擅长利用法
律的缺陷,展示“刀笔”之功。
第四章刑名幕友的来源与心理素质。清代刑名幕友大多是科
举考试的落马者,或仕途不畅,暂时屈居于此的人。这些人饱读
四书五经,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古代传统的读书做官思想根深
蒂固。然而在实现理想时,倍受挫折,饱尝痛苦,对世态人情具
有颇为深刻的了解,出于世而入于世。他们选择刑幕为业,或为
解决温饱,或为曲线实现自己的理想。某些特殊的原因形成了刑
名幕友多出自绍兴的地域特点。刑名幕友的出身和经历使之具有
与众不同的、极度矛盾的心理和人格。
第五章学幕与师爷秘本。刑名幕友所以能够在司法活动中发
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得益于他的法律专长,而具备这一专长,必
须经过专业的训练过程,即学幕。清代师徒传承是学幕的主要途
径,幕业学习强调置身于真实的环境,读律与办案相结合,培养
有理论、有经验的人才。同时对即将作幕者进行考察、筛选。师
爷秘本是幕友权力知识的汇集,是他们得以垄断幕业的资本。
第六章刑名幕友对清朝法律文化的影响。刑名幕友的积极影
响表现在他们通过注释律例、整理案例、总结办案经验、作幕之
道,极大地丰富了清朝法学理论的宝库。但乾隆年间幕风开始日
趋败坏,幕友借助于地缘、亲缘、师缘等关系,上挂下连,互通
声气,形成网络,把持司法,加重法律秩序的混乱和吏治的腐
败。鉴于维持司法活动正常运作的需要和幕友在司法活动中不可
替代的地位,清政府只能对其知之任之。
清代的刑名幕友给今人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笔者希望通过这
一问题的研究,丰富法律史研究的领域,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作
出更为深入的探索。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 豆瓣
The Trial
作者:
[英]萨达卡特·卡德里
译者:
杨雄
新星出版社
2014
- 6
★人类内心究竟隐藏了多少惩罚的欲望,理想的法制真的能够实现吗?
★当人不可信赖,可信赖的只能是规则。
★张思之 、贺卫方、陈兴良、张千帆 联袂推荐
★本书风趣,详实,充满各种历史轶事……使读者获得道德和政治上的洞察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杰作。
——《卫报》
法庭犹如一个剧场,几乎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这里就上演着各种荒诞的剧目。
你听说过水审、火审、面包奶酪审吗?
你见过象鼻虫、母猪、尸体和女巫,这样怪异的被告吗?
你知道斯大林的审判秀、关塔那摩的非公开审判,以及其他以审判为名,复仇为实的秘密吗?
在所有的审判中,正义与复仇,秘密与公开,迷信与理性不断纠缠。是谁在支配着审判,谁在影响着判决,谁被当成了替罪羊?
你是否想知道,为什么审判常常不公正?
★当人不可信赖,可信赖的只能是规则。
★张思之 、贺卫方、陈兴良、张千帆 联袂推荐
★本书风趣,详实,充满各种历史轶事……使读者获得道德和政治上的洞察力,使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今天这个不平静的时代,堪称一部真正的历史杰作。
——《卫报》
法庭犹如一个剧场,几乎从人类诞生之日起,这里就上演着各种荒诞的剧目。
你听说过水审、火审、面包奶酪审吗?
你见过象鼻虫、母猪、尸体和女巫,这样怪异的被告吗?
你知道斯大林的审判秀、关塔那摩的非公开审判,以及其他以审判为名,复仇为实的秘密吗?
在所有的审判中,正义与复仇,秘密与公开,迷信与理性不断纠缠。是谁在支配着审判,谁在影响着判决,谁被当成了替罪羊?
你是否想知道,为什么审判常常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