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与社会 豆瓣
作者: [美] 穆素洁 译者: 叶篱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 - 9
在这本内容广泛的著作中,穆素洁就为何在18世纪中叶尚被认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中国,到了19世纪停滞不前这个基本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答案。《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集中探讨了蔗糖产业、国内及国际贸易、生产技术以及千年间的消费历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问题。她指出,中华帝国晚期的经济发展不是停滞不前的,也没有抑商;事实上,早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就已经融入到了世界市场里面。但显然,发展的轨道没有改变社会生产组织,也没有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穆素洁将地方史和区域史的研究置于全球的视野下进行,探讨了广东与台湾之间的资产与生产的联系,以及国家在这当中发挥的作用。她运用比较的方法,将晚期中华帝国的历史置于全球史的框架下,提出地方史与全球史的结合,以重塑我们对清朝史的认识。
2021年2月27日 已读
见微知著。这本书以糖的贸易和生产入手,其实可以分成东亚的全球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或者the great divergence)两部分:一个是how Asia was connected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 第二个是既然贸易已经足够产生充裕的资本,为何有组织生产迟迟没有产生。就糖的生产而言技术显然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小农社会组织方式的阻碍。我同意这一点,但是这一点貌似与之前所有人的解释没有太大区别,包括亚细亚生产方式和内卷化。比较有趣的是伍秉鉴家族,虽然在鸦片战争中分摊了三分之一的赔款,但是仍然能够投资美国的铁路和矿产。不知彼时的中国资本家是否已经开始全球资产配置,这一点在以往的文献中甚少人关注,从金融史的角度看,是有待挖掘的。
海外中国研究 清史 经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