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豆瓣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译者: 阿风 / 许文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6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的英文原版初版于1974年。作者以明实录、明人奏疏笔记、明代地方志等史料为基础,充分吸收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欧美、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十六世纪中国明代的财政与税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黄仁宇是对明代财政政策作出全面说明的第一人,对许多新发现的细节性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历史性透视。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豆瓣
作者: 梁方仲 中华书局 2008 - 11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中国货币史 豆瓣
作者: 彭信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中国货币史》主要内容:新中国建立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于学术研究工作,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提倡双百方针,形成了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大量的古钱币陆续出土,大量货币资料陆续被发掘、整理出来。钱币工作者也提高了认识,扩大了眼界,努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为古老钱币学向新的学科的转变,把旧的钱币学发展成为放在现代的学科结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范围等)、方法论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同多学科相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检验手段的先进的社会主义钱币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当然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历史过程,目前这个转变正在开始,没有完成。实现这个转变需要经过很多学者创造性的、艰苦的努力。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也逐步具备了这些出色的学者。彭信威先生就是勇敢地开拓钱币学研究新领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学者。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豆瓣
作者: Morse,H.B. 译者: 区宗华 / 林树惠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是曾在中国海关担任过税务司的美国人马士所著。书上详尽地记载了自1635年-1834 年期间英国对华贸易的情况,而“事实上是广州与伦敦之间的贸易”(原序)。因此此书是研究早期中英贸易史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对研究广州十三行中英贸易史,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白银资本 豆瓣
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
7.3 (9 个评分) 作者: 贡德・弗兰克 译者: 刘北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9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国置于亚洲的中心,把亚洲置于全球经济的中心。他认为,中国需求白银,欧洲需求中国商品,这二者的结合导致了全世界的商业扩张。与学术界多数人的通常看法不同,在他的分析中,中国在工业革命前的经济史中占据着极其突出和积极的地位。为了阐述他的观点,他广泛利用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亚洲和欧洲经济史的专家的最新成果。
西方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能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2016年10月24日 已读
1.全球视角以及对欧洲中心史观的批判值得赞赏,不足之处在于分析不够深入,所列举的证据不能够很好的证明观点。2.关于the great divergence的分界点Frank认为是在19世纪初,而我觉得应该在明清之交。3.关于人口论证的部分可能不了解康熙永不加赋对人口统计所造成的误差,进而低估17世纪下半叶的人口。
世界史 历史 白银资本 经济 经济史
量化历史研究(第一辑) 豆瓣
作者: 陈志武 / 龙登高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量化历史研究》致力于现代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推广和创新,吸纳和整合国内外学术资源,尤其注重量化方法、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的跨学科研究,提倡贯通历史与现实、关联中国与世界,跨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领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范式解读历史中和变革中的中国。目标是建造国际一流的量化历史研究学术交流平台。
2017年1月13日 已读
几篇文章的中文版吧,比较喜欢席天扬对Stasavage的评论,比如有功名的人免除税收其实是对产权的歧视性保护。Stasavage的“疆域说”来解释议会的出现与发展也比较开阔眼界。
经济史 计量经济学 量化史学
量化历史研究(第二辑) 豆瓣
作者: 陈志武 / 龙登高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量化历史研究》(第二辑)是清华大学第二届量化历史研讨班的10多篇优秀论文的合集。综述是在演讲老师的PPT和论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主要涉及演讲老师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研究文献的现状和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诸位作者分析了收集历史资料和量化数据的途径,并将定性资料进行量化,再根据量化后的数据做回归研究。此外,诸位作者还介绍了主要研究结论和方法论上的创新。《量化历史研究》(第二辑)吸纳了国内外优秀的学术资源,尤其注重量化方法、基础理论和前沿课题的跨学科研究,提倡贯通历史与现实、关联中国与世界,跨越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个领域,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范式解读历史中和变革中的中国。
2017年1月23日 已读
第二辑没有第一辑好看,主要是围绕大分流的。突然想DSGE也可以用来估计一下历史上的GDP,粮食价格、货币存量、利率、汇率这些应该都有,简单的real business cycle应该可以做一下,而不是只用Fisher equation。
历史 经济史 量化史学
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 豆瓣
作者: 李伯重 译者: 王湘云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6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应当如何对待“西方中心论”。作者从明清江南农业的发展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涉及亩产量,农村副业、集约生产、社会制度,人口与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甚至像稻麦复种技术等等,运用大量翔实的历史、数据资料,对明清农业停滞说的“定论”提出了深刻的挑战。本书在1998年先以英文出版发行,被誉为“加州学派”的重要著作之一,此次在国内翻译出版,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豆瓣 Goodreads
7.8 (24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8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再度发力!
向钱穆先生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时间壁垒,勾勒历代变法全貌!
探寻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的得与失!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2017年11月20日 已读
作者觉得自己有自己一套分析方法,其实都没用上。事实再一次证明:研究金融的是讲不好经济学的,包括郎咸平。当然陈志武除外。
吴晓波 经济史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 豆瓣 Goodreads
8.1 (57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鹭江出版社 2017 - 4
“国富”一定“民强”?帝国“盛极而衰”背后的历史逻辑到底是什么?
以故事的方式诠释中国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拨开两千余年帝国制度的迷雾,把握王侯将相之外更深层的历史脉络。
本书作者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
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史上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第一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2018年8月26日 已读
财政财政,更注重政的部分,唐以前的部分比较好,一开始汉武帝的部分借古讽今不少。
经济史 财政
Global Connections and Monetary History, 1470-1800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Flynn, Dennis O. (EDT)/ Giraldez, Arturo (EDT)/ Von Glahn, Richard (EDT) Ashgate Pub Ltd 2003 - 10
The aim of this volume is to explore international flows of metals and monies, especially silver, in the period from the mid-15th century to 1800. The impact of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on mining output is a second important theme. Discussion begins with the late-medieval Central European silver boom that peaked in the 1530s, noting that European silver flowed to Asian markets via Venetian and other merchants. Next follows a major study of the European trade via the Cape of Good Hope, which for the first time attempts to estimate aggregate trade figures for this route. European Cape traders are viewed as a group; steady growth in the Cape trade alone was responsible for sending off 2 million European sailors for Asian waters. The next papers provide new looks at Spanish American precious metal production during the 18th century, and at the magnitude and destination of exports. Attention then turns toward Asia, with discussion first of the Ottoman role in the global silver trade, with the decline in Ottoman silver production in the Balkans by the 1640s, and the re-export of American silver to Asia. Two studies examine the routes for the import of silver into India; both land and sea routes maintained importance in the 18th century, as did Indian (as opposed to European) merchants. Japanese silver exports to both China and Ind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ing Tokugawa monetary system, are considered next. The final paper focuses on China, the world's dominant end-user of silver throughout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a global sink that is best understood in terms of powerful demand-side forces that arose domestically in the private sector. All but one of the papers were presented at the 12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History Conference in 1998, but have now been revised and elaborated, often extensively, or translated, and are joined by the major new study by Jan de Vries on the volume of commerce via the Cape Route. Together, these studies constitute a major step forward in understanding global - as opposed to national - connections throughout the early modern world.
腹地的构建 豆瓣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译者: 马俊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 8
这部对中国现代史上某些重大问题进行全新评价的著作,探索了清末民初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彭慕兰采用了大量的新资料,认为一些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其他地区系统的不发展。他阐述了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并分析了不同阶级、地区和性别的因果关系。

彭慕兰认为,腹地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群体与外部力量的方略所造成的。
2019年8月21日 已读
Pomeranz关于利率的部分非常有insights,他也是采用McCloskey and Nash 1984在AER上用物价估算利率的方法。后面对于黄运区国家退出外国介入的讨论有点儿case study写成整本书的感觉,姑且归咎于翻译吧。
Pomeranz 彭慕兰 经济史 近代史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豆瓣
作者: 何炳棣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69 - 4
中國歷史很多課題之中,最基本而又最困難的一個,莫過於中國文化的起源。在中國文化起源這個異常廣泛的課題之中,中國農業的起源是一個重要的專門課題。
中國農業起源於黃土區域。為比較深刻瞭解中國農業的起源,治史者必須對黃土區域的古自然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本刊上編將近代中國科學界對黃土多方面研究的結果,作一極簡單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編和下編的必要科學背景知識。
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 豆瓣
作者: 杨天宏 中华书局 2002 - 7
《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内容简介:中国自戊戌变法起,主动对外开放了大批口岸,这些口岸被称作"自开商埠",它是中国通商口岸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戊戌之后三十余年,自开商埠逐渐取代条约口岸,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近代中国是如何从深藏固锁发展到主动开埠通商的?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口岸被开辟出来,自开商埠是如何建设的,在多大程度上借鉴了条约口岸,开放之后其对外贸易状况如何,口岸开放在哪些方面带动了中国的近代变革,留下了什么经验教训?《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基于大量原始资料,首次对此作了全面的事实重建和逻辑论证,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这些问题.
2019年6月10日 已读
skinner的“销售域”理论非常值得深究,感觉是一个加入冰山成本的hotelling model。着重清季自行开放通商口岸,但这些口岸的税大概只占海关收入的不到十分之一。
经济史 非条约口岸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豆瓣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施坚雅 译者: 史建云 / 徐秀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本书重点论述了本世纪初至60年代的中国农村集市、乡镇和中心城市三级市场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的过程;分析了市场与社会结构、市场与社会习俗、市场与交通、市场与地理扎状况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一些市场理论的原理,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和农村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019年7月27日 已读
翻译很糟糕。对于六边形模型。。好像原因是什么也不是很清除
施坚雅 经济史
贸易打造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Society, Cultur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3rd ed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 [美国] 史蒂文·托皮克 译者: 黄中宪 / 吴莉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2
纵跨600年 | 83篇小史 | 30年研究精髓 |热销17年 | 3次再版更新
《大分流》作者、美国历史学会会长彭慕兰
拉美史、全球贸易史专家史蒂文•托皮克 共同书写
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立与依附、崇高与卑劣、失序与进步、不满与餍足
--------------------------------------------------------------------------------------------
◎内容简介
本书以贸易为线索,通过市场准则形成、运输、致瘾食品的经济文化、暴力经济学、如何打造现代市场、工业化与去工业化等主题,将世界体系分析与地方研究的观点结合起来,展现了60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以及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作者以阐述文化、政治、地理、个体、价值取向等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互为影响,意在表明:世界经济发展充满着不确定性,全球化也并不是单向西化发展的产物。每一项历史进程都有诸多意外、受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由此,作者希望能引起读者更多思考和讨论,重新理解世界历史发展。
本书译自英文第3版,扩展了其地理上论及的广度,并提供更多关于20世纪和21世纪早期的论述。
◎专业评论
经济学的《探索》频道,讲述你所不知道的贸易故事,让你手不释卷。
——何帆
这是一个贸易打造的世界,它是已经形成的历史,也是正在发展的现实。我们要融入其中,也要时刻审视。这既是一个知识人的学术立场,也是一个具体的经济人必要的生活态度。
——苏小和
从最初充满血腥的强制贸易,到如今几乎每一个人都无法自拔,既有落后国家毁家纾难式的悲剧,又有新兴市场日新月异的改观,财富的全球化流动,亦从混沌、野蛮之初始,进化到文明、多远之阶段。从商业史角度细致剖析贸易对世界的改变,此书无疑独辟蹊径。
——《英才》杂志前执行主编 张刚
◎媒体评论
彭慕兰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总是让我们会心而笑,他试图跳出西方中心、民族中心的学术态度,让我们看到一名真正独立的学者矢志不渝的学术立场。
——《南方都市报》
几百年前,阿拉伯人不知道地底埋着石油,南美洲的阿兹克特人也不觉得白银有什么作用。只有到全球化贸易的时期,这些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才变得价值连城,进而改变了世界。
——《第一财经周刊》
在这个新版中,两位作者提出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广泛包容性的观点。他们都捕捉到贸易在过去的600年里有着其连贯的规律……这本书提供了传统贸易史研究路径的新方法,也注意到亚洲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美国图书馆重量级期刊 Choice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作品中,作者阐明,六百年来,世界贸易一直在使全球各地越来越紧密相连,不只在不同经济体间,在文化、商业、政府、社会、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甘尼特通讯社
2019年6月24日 已读
前面三部分非常吸引人也很新颖,墨西哥的银元在中国江西流通,摩卡的起源原来来自红海边的阿拉伯城市,咖啡最早也不是基督徒的饮品。后面关于美洲的部分可能由于不熟悉,以及或许是另一个作者,感觉到前面风格完全不一样。
世界史 彭慕兰 经济史
粤海关历史档案资料辑要(1685-1949) 豆瓣
作者: 粤海关博物馆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粤海关历史档案资料辑要(1685-1949)》收录粤海关档案资料上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粤海关创设,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篇章结构编写,依档案资料的门类按时间顺序编排,设置机构人员、运输工具监管、货物监管、非贸易性物品监管、征税、查私、统计、粤海关与主权斗争及大事记(1685—1949)等,力求从不同方面比较立体地反映粤海关设立以来的历史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