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俄罗斯名歌经典 俄语版 豆瓣
9.8 (13 个评分) 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
出版发行: 中国唱片总公司
《纪念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成立77周年:原苏联红军歌舞团》
感受硝烟雨中的英雄浩气,聆听胜利旗帜下的不朽篇章!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是俄罗斯目前的最高级别的军队艺术团体,被誉为“俄罗斯的音乐国宝”。该团的演员以俄罗斯著名的人民演员及功勋演员为主,其男声合 唱团以声音的艺术感染力而享誉世界。一首卫国战歌《神圣的战争》,鼓舞了千百万苏联人民而载入了音乐文化的史册。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 (2012) 豆瓣
演员: 赫鲁晓夫 /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讲述:2011年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20周年。20年前,苏联、东欧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突变:国家分裂、政权更迭、共产党下台、道路改弦易辙、制度更换颜色,世界政治格局由此改变。在苏联亡党亡国20周年的前夕,我们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倾听并纪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向我们诉说的既有原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苏联副总统、国防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意识形态部部长等苏共和苏联的重要领导人,又有俄联邦政府的前总理、部长及杜马成员等当年的所谓民主派人士;既有俄罗斯科学院众多的院士,政治、经济、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又有参加二战的老战士、市民、退休老人等基层民众。他们以各19的经历,讲述了20年前那场“世纪大悲剧”的前因后果、台前和幕后,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执政6年多的所作所为,剖析了拥有90多年历史的苏共为什么会垮台,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为什么会迅速崩溃走向灭亡……
2017年10月14日 看过
把历史事件归因于个人,这不是犯了不尊重唯物史观的错吗?马克思主义怎么学的?
历史 政治 纪录片 苏联
雁南飞 (1957) 豆瓣 TMDB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8.5 (206 个评分) 导演: 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 演员: 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 阿列克谢·巴塔洛夫
其它标题: 학이 난다 / Летят журавли
本部电影讲述身处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一对热恋中男女青年的悲情爱情故事。薇罗尼卡(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 Tatyana Samojlova饰)和鲍里斯(阿勒克塞·巴塔洛夫 Aleksey Batalov饰)本是沉浸在甜蜜热恋中的幸福情侣,可随着战争的爆发,这一切的美好即将破灭。鲍里斯参军,薇罗尼卡的父母在敌机的轰炸中双亡,悲痛欲绝的她只能寄宿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鲍里斯的表弟趁机占有了她,薇罗尼卡受到众人指责。双重打击下的薇罗尼卡本想一死了之,可心中仍苦苦等待着鲍里斯的归来。当得知鲍里斯牺牲的消息后,薇罗尼卡彻底绝望了。战争结束,当所有人都在庆祝胜利的时候,薇罗尼卡也双手捧着鲜花来到广场上。这时,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过,就像当初的美好时光一样。 本片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世界影坛。《雁南飞》以其绝美的光影对比,绝佳的镜头运用,一举荣获1957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1958年戛纳电影节摄影大奖。
苏联祭 豆瓣
6.9 (7 个评分) 作者: 王蒙 作家出版社 2006 - 5
对于作者——青春就是革命,就是爱情,就是文学,也就是苏联。
游历苏联是一次灵魂的冒险。因为再没有第二个外国像这个国家那样在作者少年时代引起过那么多爱、迷恋、向往,后来提起它来又那么使作者迷惑、痛苦乃至恐怖。
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立、破、兴、衰,人类的相当一部分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所进行的实验的英勇、荒唐、恐怖、富有魅力与终未成功;个中的经验教训,爱爱仇仇,则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在史册上,警戒着并且丰富着人类文明,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与成熟。
本书收录了纪实性的见闻以及作家对苏联文学、音乐、绘画等的认识。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结尾一篇既像小说又像散文的《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叙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主人公与苏联专家相爱分离重逢的故事。
有俄国朋友告诉我:苏联是为了失败而不是为了成功而出现在历史上的,不可以再怀念苏联了。
我无意参加对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讨。我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我只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伟大邻居俄罗斯,同样敢于面对曾经那样红火过友好过与仇恨过头疼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对他的威震地球与终于解体……就像面对青春,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经历,面对自己的美与丑,面对自己的善与罪,褒与罚,年轻与衰老一样。
面对,记下,并且说出,这就是这一本《苏联祭》的由来,这首先是我的心史,这是一个当初的小青年的见证:折射着风云变化,爱恋着伟大的祖国与邻邦。
谨以此书迎接与纪念二○○七——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九十周年。
2018年10月25日 已读
大学时候在图书馆看到嗤之以鼻,苏联只是没有到达过的人的遥远梦想罢了,还好在没有到达之前梦就醒了。
散文 游记 王蒙 苏联
哲学船事件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奥索尔金 / 别尔嘉耶夫 译者: 伍宇星 花城出版社 2009 - 11
1922年夏,苏俄政府开始对知识分子有计划、有系统的驱逐行动,此即震惊世界的“哲学船”事件。八十年后,随着俄罗斯档案的解密,事件始末终于大白于天下。 本书“档案文件选译”部分,系编者在莫斯科访学期间,自俄罗斯档案馆搜集相关资料汇编而成。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被驱逐者的见证”部分,摘选自流放中的学者、作家的日记和回忆录。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短暂而波澜壮阔的20世纪从1914年始,戛然而止于1991年。社会变革都是在代际之间的,死得其时的人是幸运的,而没有跟随自己时代一同逝去的人,要同时为过去和未来还债。
白俄罗斯文学 纪实 苏联 阿列克谢耶维奇
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三版)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5
1940年代末,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成千上万的苏联科学家、工程师、教授和各方面的技术专家纷纷来到这片陌生的国土,他们胸怀革命的理想,本着国际主义精神,把知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中国,并与中国人民一道挥洒汗水,为新中国政权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基础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然而,1960年7月,苏联政府一道纸令,所有的苏联专家突然撤退回国……
为了再现这段真实的历史,作者参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档案文献,走访了当年聘请苏联专家的一些单位和有关人员。在充分使用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的基础上,对苏联专家来华的基本状况、中苏双方在专家问题上的政策方针、苏联专家在华工作的条件和环境、苏联专家的作用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论述,使读者能够对这段人所共知但又语焉不详的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和真实的了解。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苏联顾问和专家在华历史的学术性著作。
自出版后,反响颇佳,俄罗斯、美国等正在翻译英文、俄文版,足见其影响。此次第三次再版,作者补齐疏漏,内容更完善。
作者长期研究中苏关系史,为该领域权威学者,不乏知名代表作。
曾主编《中苏关系史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史纲》获教育部学术著作一等奖,《一个大国》被中宣部列为党员干部推荐书目。
2021年12月11日 已读
Stalin死后,中苏针对国际共运领导权发生争夺。撤不撤专家只是这一矛盾引发的结果,并不是原因。玉米晓夫在扫清国内障碍的同时需要外部支持,所以给予恩赐。而在确立了国内地位之后,希望“下属”臣服。然鹅🐱并不是软骨头,作为导师和托孤老臣有责任辅助你这个“幼主”,你还想骑到我们头上是没门的。在与玉米谈话记录中,陈毅和邓表现十分强硬,而刘稍显和谐,这也预示了各自的命运。
中国 冷战 沈志华 苏联
蘇聯流亡記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7 (6 个评分) 作者: 雷光漢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2016 - 6
這是一部史料價值極高的回憶錄。作者是一位躲避文革中「一打三反運動」的鎮壓,於1970年從新疆外逃到蘇聯的中國知識份子。內容涉及其被KGB(克格勃)長期監控,試圖逃往伊朗,被抓回後流放到南西伯利亞的國際囚犯農場,經歷中蘇關係解凍的1980年代和蘇聯解體的1990年代初等傳奇經歷,展現了一位外國流亡者眼中的中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