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消失的國民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1
中國王朝時代的政權之所以能夠讓「周邊」及「異民族」自由自然地與中國交流和融合,皆因長期崇尚「德治」這一超越「民族」和時代的價值,從而延續其統治的正當性。進入二十世紀後,這一歷史趨勢卻戛然而止—周邊開始拒絕中國,異民族集團開始抵制「中國人」意識。這一過程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民族問題日益嚴重的今日中國,實在刻不容緩。 本書作者指出,因為近代中國導入了「民族」的話語,造成了「民族」與「國民」二者不分的現象;隨著民族話語不斷被政治化,各種官制及民間的民族主義思潮甚囂塵上,使中國社會與當初建設「國民」和「國民國家」的理想漸行漸遠。以「民族」來頂替「國民」的結果,不僅促生和強化了漢族排斥和歧視其他周邊民族集團的狹隘民族主義,也使處於中國周邊的其他民族集團在社會流動的自由屢受限制,因而對自詡為「近代民族國家」的中國逐漸失去國家認同的意識。 本書集結作者二十年間就中國近代少數民族的國家認同問題之思考,當中包括他在多個中國伊斯蘭民族地區的生活經驗與大量田野考察工作。 如何建設一個具有跨越階級、民族和國家利益的讓全體國民共享的政治文化,將會是少數民族集團邁向國家認同的關鍵,好讓他們不再成為這個國家的「他者」。
2019年11月20日 已读
对于丁氏族谱中共享偏旁来证明丁氏是否完全接受了中华文化这一点很有新意。其实不言自明的重点还是在某教,如果能够放在一起写或许更连贯。虽然现时的政策受苏联影响甚深,但是,恐怕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所谓民族国家的办法,只会造成更大的对立,不管在非洲还是在巴尔干,都已经造成那么多的惨剧。族群与认同问题总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昂山素季面临的罗兴亚问题,美国自身仍然存在的种族歧视与政治正确的反向平权,全世界也没有一个好办法来解决。我觉得作者在最后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不是一个解决之道。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或许才会让时间解决这个问题。正如全球化的今天,今天出国旅游大概不会有很大的culture shock,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碰撞和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民族认同 王柯 近代史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17年1月21日 已读
三篇论文分别谈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参与、政治竞争和政治控制的启蒙观点。不算完整的历史演进的分析,所以我觉得书名其实叫《中国现代国家思想的内部起源》可能更好。其实这三点问题在今日中国也未找到合理的方向,20世纪的纷乱暂停了一切政治建设,当中国逐步回归成一个国家的正常状态时,这三个问题就又出现了,尤其前两个才是焦点。技术的进步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人成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思考能力的人,但是政治参与程度与晚清毫无二致。政治竞争方面亦然。其实不论什么体制,这三个方面都是根本性的议程,政治控制(收税的能力)自然是最重要的,但缺少了政治参与和竞争,任何体制最后都会僵化,然后再重演一次历史周期律。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孔飞力 政治 政治学
潮来潮去 豆瓣
Breaking with the Past: Th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 and the Global Origins of Modernity in China
作者: [英] 方德万 译者: 姚永超 / 蔡维屏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近代中国海关始于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期间,1949年共产党在中国赢得政权后未几结束。一个世纪中,它的身影不仅出现在中国的内陆腹地,还出现在远在西北的乌鲁木齐,甚至是西南的喜马拉雅山。
无论沿海,还是内陆,海关对于中国而言都是一个重要机构,也是weiyi一个未有中断且势力几乎可达全中国的机构。
近代海关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所提供的监管加速了中国的国际贸易,以及支持了涵括中国、欧洲、亚洲和美国在内的跨国人际网络。它不但支持中国以平等的民族国家身份加入到新的外交体系,同时促进中国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打造国际惯例,譬如航海公约。海关职员在私人闲暇时,是收集者、翻译者、语言学家和学者,通过他们的活动,使中国在国际文化和学术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
从晚清到北洋,再到抗日战争乃至国共内战,海关的历史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并且触及许多面向,进而影响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如,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崛起,以及抗日战争等。海关同时也从根本上形塑了这一时期统治中国各个政权的形态。
2019年6月20日 已读
海关与租界,都类似于一种主权的外包,但却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声。本书更偏重政治史,尤其是海关与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互动以及独立性。
方德万 海关史 近代史
天国之秋 豆瓣 Goodreads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8.3 (59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锋 译者: 黄中宪、谭伯牛 校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 11
2012年坎迪尔(Cundill Prize)历史奖大奖(世界奖金最高的历史著作奖)
裴士锋生动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这场战争所夺走的人命之多,在人类史上名列前茅。它的深远影响,在当今中国仍未消失。《天国之秋》是由第一流历史学家和杰出作家完成的引人入胜之 作。
——基辛格(Henry A. Kissinger) 《论中国》《大外交》等书作者
精心琢磨的历史铺陈,是极出色的典范。从一八五〇年代初期打至一八六四年的这场中国内战,可能是人类史上死伤最惨烈的内战;裴士锋以生动翔实的手法,呈现中国的统治者及其数千万子民的命运如何受到英国外交与商业利益的摆布,如何受到太平天国本身的非正统宗教和政治理念影响。一个悲惨且撼动人心的故事。
——史景迁(Jonathan Spence) 《追寻现代中国》《大汗之国》等书作者
2018年2月22日 已读
被高估的著作,过分夸大英国在消灭天平天国中的作用;无关紧要的人以及枝节延伸太多;与其他关于太平天国的著作相比,不觉得有特殊之处。
太平天国 海外中国研究 清史 裴士鋒 近代史
天朝的崩溃(修订版) Goodreads 豆瓣
9.5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其它标题: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本书大量使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朝奏折,和英国所藏中英交涉文件、日本学者汇编资料集等等,详尽考订并重建了与战争相关的大量基本史实。作者抓住几个主要人物为线索展开叙述。从武器装备、防御工事、兵员训练到作战战术的运用;从后勤、兵力动员、兵员调动到军费的来源、筹集与分配,更涉及交战国可用于战争的经济实力、负责运筹帷幄人员的心态、他们的战争观(从文化层面言)、战术观(从军事角度言)等等。这些面相在过去的鸦片战争研究中或被忽视,或语焉不详,但在本书中却得到充分的展现。
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重大,也是中国百年国耻的开端,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精神创伤,本书对当时的人和事的评价,均从事实认定来加以判断,尤其严肃检讨清朝奏折中呈现的天朝心态,直指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该书展现的严谨论证破除过去误谬之学术性,以及避免再蹈历史错误覆辙之强烈爱国情怀,令人读之震撼动容。
《天朝的崩溃》出版十余年,流传较广,影响颇大,学术价值历经时间考验,已广为读者肯定推崇,即在海外,都成为治近代史之学者、学生,以及一般人士广泛阅读的著作,视之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修订版全面核订了注释、引文中的错讹,重排精装,列入“三联哈佛学术丛书二十年纪念版”再刊。
同治中兴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芮玛丽 译者: 房德邻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 1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详尽叙述了晚清政府的中央及地方官员为“同治中兴”、挽救腐败清王朝的种种努力和实行的各种措施,其中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各个方面。并且阐释了“中兴”所依据的社会历史条件,揭示了中兴“几乎成功”的内在机制和最终失败的原因。
2019年5月14日 已读
如同明亡一样,各种各样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在近代很难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归根结底还是儒家文化与整个国家制度与现代化是不相容的。后来的五四运动在思想上铲除了儒家的障碍,直到1949年国家能力的重新建立才使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站在当时的条件看,该做的大部分都尝试过了,但是做的还不够,没有大规模的人才交流,只有技术转移和贸易,相对来说还是人力资本的外溢才是技术溢出的主要形式,这一点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做。
晚清 海外汉学 芮玛丽 近代史
腹地的构建 豆瓣
The Making of a Hinterland
作者: [美国] 彭慕兰 译者: 马俊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 8
这部对中国现代史上某些重大问题进行全新评价的著作,探索了清末民初华北内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变迁。彭慕兰采用了大量的新资料,认为一些地区的发展造成了其他地区系统的不发展。他阐述了当地的金融、农作、交通、税收情况和农民的反抗斗争,并分析了不同阶级、地区和性别的因果关系。

彭慕兰认为,腹地是被创造的,而不是被发现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地群体与外部力量的方略所造成的。
2019年8月21日 已读
Pomeranz关于利率的部分非常有insights,他也是采用McCloskey and Nash 1984在AER上用物价估算利率的方法。后面对于黄运区国家退出外国介入的讨论有点儿case study写成整本书的感觉,姑且归咎于翻译吧。
Pomeranz 彭慕兰 经济史 近代史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豆瓣
Teachers’ Schools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State, 1897-1937
作者: 丛小平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4 - 3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2020年10月13日 已读
师范教育是助推现代人力资本扩散的最快方式,当现在供给充裕的时候,当然就不需要专门的师范学校,大学就能够培育出足够的基础教育师资。1922年的改革操之过急,且财力有限,只能失败。站在今天的角度,在工业化以前,任何的现代化尝试只能是星星点点的成功案例和注定失败的悲哀。最后,示范学校成为革命者的温床,这一点在《白鹿原》里鹿兆鹏和白灵已经体现,吃饱了没事干的文科生千古以来都是帝国最头疼且心惊胆战的存在。
师范 教育 民族国家 近代史
华北的叛乱者与革命者:1845—1945(增订本) 豆瓣
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 1845-1945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宜理 译者: 池子华 / 刘平 商务印书馆 2017 - 7
本书系著名汉学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的农民反抗运动,以这一地区既孤立又有联系的三大事件——捻军、红枪会和共产主义革命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七章,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枪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共产主义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角。
袍哥 豆瓣 Goodreads
Violence and Order on the Chengdu Plain:The Story of a Secret Brotherhood in Rural China, 1939-1949
7.0 (45 个评分) 作者: 王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袍哥是1949年之前活跃于长江中上游的秘密社会组织,其影响力与青帮、洪门不相上下。当其最盛时,川省约有70%成年男子加入,影响力及于各个角落,在川军、湘军中影响巨大,也是清末革命中的重要力量。
·
本书从一桩1939年的杀人案和一本尘封七十多年的报告出发,结合丰富的图文资料,细致入微地考察了袍哥组织及近代基层社会的权力运作,审视了袍哥成员及其家庭在动荡的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沉浮,揭开具有神秘色彩的袍哥世界的“日常”面目,呈现出一幅饱满、立体、生动的近代川西社会图景。
2019年9月27日 已读
开篇枪杀女儿的故事太shocking了,所以后面的描述显得平淡。不过选题和可读性还是不错的。对于近代的秘密会社,如一贯道、天地会,大概普通人还是可以想象的,所以大家的耳目一新程度并不高。正如在民国做清史一样,随着时间流逝,才能显现出价值。
民间社会 王笛 秘密会社 近代史
清季的革命团体 豆瓣
作者: 张玉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5
清季革命,始于甲午战争前后,由孙中山倡始。庚子以后,各派革命势力兴起,终汇成革命洪流。各派人士推动革命,无不以组织团体为进行之方法。孙中山于1894年在夏威夷组织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合各派势力组织同盟会,并在国内外各地成立分会,影响波及国内外。蔡元培、章炳麟在江浙组织光复会;黄兴在两湖联合学界组织华兴会。1905年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三派人士结为同盟会,革命由地方性发展为全国性。其后又有共进会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各团体皆以反清为目标。在竞争发展的情形下,革命势力日盛,终有武昌革命的成功。
2019年11月6日 已读
书里只有革命者的姓名和籍贯,何时加入三个会并没有分别说明,可能会有些遗漏。关于章太炎反出同盟会,我觉得是章自己太偏激,对于孙而言,总之已被日驱逐,收与不收日本政府遣散费,差别不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的确与同盟会的松散联盟属性有关,除兴中会这一派别致力于践行三民主义,光复会只是排满,大多数会员并不认同平均地权思想(民生),或许从阶级分析来看也是合理,辛亥革命依靠的群体都是有一定地位和家财之人。不过,这也为蒋氏日后的失败留下伏笔。颠覆认知的一点是刘师培及其夫人竟然投靠端方,出卖光复会起事,不过他们身后也很惨,算是罪有应得。在最后的总结中,作者说在清季革命中,报纸发挥了巨大的宣传作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报纸深入的参与政治活动,日后报纸媒体已经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张玉法 近代史
中国近代报刊名录 豆瓣
作者: 史和 / 姚福申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 - 2
本书收录了1815年中国近代报刊创刊以来至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在我国和海外出版的中文报刊1753种和国内出版的外文报刊136种。
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 豆瓣
作者: 关晓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3
关晓红编著的《科举停废与近代中国社会》既往清代科举研究方面的成果,多集中于考试程式和停科举后社会结构的宏观变化,对停废本身及具体影响的了解较薄弱。本课题鉴于研究空间,较大幅度地深入扩展科举停废相关史事的各个层面,通过实证和比勘史料,修正一些重要的既有结论,籍此推进科举制度史及清末改革史的研究,力求在清季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制度性变动的整体中,显现科举停废的实际影响,进而恰当把握科举停废的历史地位。本书共分六章。
2020年4月16日 已读
材料挺翔实,不过引证稍显繁复。虽然科举废除是加速主义,但彼时已经无可选择,不是1905年废除,大概之后三四年也要废除;社会连新政都等不及,何况科举。或许避免加速主义的机会在1898年已经消失了。
关晓虹 科举 近代史
记忆的政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13 个评分) 作者: 周海燕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 11
该书是南京大学周海燕副教授历经七年、通过多次多地实地研究和扎实文献研究完成的博士论文。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学政治系讲座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 Nicola Spakowski(德国弗赖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三位 先生为该书作推荐并代序:
就当代中国政治及社会史研究而言,周海燕关于大生产运动的著作,有着杰出的贡献。关于党治如何掌控民众对复杂历史事件的记忆,周著阐明了它的基本模式与诸种内涵,其意义远超个案研究。
这一运动的过程,是关于威权统治与政权合法性的宝贵课程;对毛时代的中国如此,对后毛时代的中国亦复如是。
——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政治学教授Elizabeth J. Perry(裴宜理)
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共运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战争中形成的政治结构和政治模式,后来成为战后中国社会的核心特征。然而,我们对这场运动知之甚少,甚至于那些我们笃信不疑的事实,也不过是在宣传“南泥湾精神”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诸种神话的一部分。
周海燕的著作改变了这一状况,她用关于政体合法性和记忆政治的分析框架,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大生产运动,以及党是如何将“南泥湾精神”作为政治工具和政治建构、以动员民众达成诸种目的的过程。
从三五九旅,到英雄的模板化、政治口号的创造,再到历次唤起“南泥湾精神”的热潮,直到当下作为商业工具的“红色旅游”,周著还延展了南泥湾的完整叙事。
通过展现一场著名政经运动的建构与再建构,《记忆的政治:大生产运动再发现》透视了共产主义中国的历史。该书堪称学术著作之典范:言其中肯,察其关键,思之明悟,读之愉悦。
——弗莱堡大学汉学系主任、历史学教授Nicola Spakowski(史明)
以社会记忆和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围绕19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及其后形成的各类叙事文本作话语分析,周海燕厘清了有关“大生产运动”的社会记忆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揭示了权力和话语在其间相互纠缠的关系,并对大生产运动及其相关记忆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解读。
凭借丰富的田野资料和历史文献,作者确证了一个堪称精湛的解释框架。在这一框架之下,“大生产运动”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解救因经济困难而面临的政治合法性危机所做的战时应急性政治动员,同时也是运用“劳动”手段对人群进行社会改造和社会控制的基本过程。在此基础上,作者揭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组织起来”、“鱼水清深”和“官兵一致、人人平等”等核心语义代码,是如何建构大生产记忆的核心——“南泥湾精神”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晓虹
2019年12月16日 已读
关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已经很多,也不必如此详细再讲一遍。如果能够多一些集体记忆的材料会更好一些。没有叙述的一点是虽然权力本身在不断的根据需要重塑集体记忆以及于此关联的“祖宗之法”,集体遗忘,preference falsification还是存在的,随着经历过历史起伏的那一代的逝去和怀旧情绪的消解,这样的集体记忆是否还能够起作用,还是沦为权力游戏的通关密语。
周海燕 政治学 社会学 近代史 集体记忆
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1-1911 豆瓣
作者: 李孝悌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本書主要是利用報紙等資料,勾勒出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文化、思想與社會運動。全書除了從一個比較不同的角度重新觀察「舊王朝」末年的一些新興事物與現象外,也試圖說明世紀初「啟蒙志士」的主張、作法和日後中國歷史發展的關係。
2020年1月29日 已读
还是稍微精英视角了一些,地方上的例证不是很多,给人一种没有落到实处的感觉。
李孝悌 社会史 近代史
清季中外使领年表 豆瓣
作者: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 中华书局 1970 - 1
清季中外使领年表,ISBN:9787101015270,作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合编
近代中國史料叢刊 豆瓣
作者: 沈雲龍 文海出版社 1989
清末民初以降,中国饱经战乱分合,对史料之保存及研究,局限于主客观因素而倍增困难。为恐史料为岁月淹没而不存,台湾文海出版社自一九六六年十月至一九八七年十月敦请近代史学者沈云龙教授领导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纂辑相关重要史料,计编成出版正编一百辑、续编一百辑。一九八七年至今,再续编成三编共九十三辑,搜罗近代名人奏疏、政书、年谱、笔记、日记、诗文集及经世文编、碑传集等。其中还有不少为海内孤本,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着重要价值。目前大陆史学界对该丛书介绍不多,现对相关资料进行初步搜集整理,以利研究者使用。
一、《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简介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共三编,分别是:《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本文仅介绍第一编。
这套丛书以“辑”为单位出版,一共100辑。一辑包含10个编号,1至10号是第一辑,11至20号是第二辑,依此类推。比如编号为651的著作,便属于第66辑。在每一辑的第一册,有本辑所有书的目录。
由于近代人物著作的篇幅有长有短,如《张文襄公(之洞)全集》正文有16418页,而黄明亮的《游戎出塞日记》正文只有26页,所以在出版时会把篇幅短的几种史料合为一册,又会把篇幅长的一种史料拆为几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总编号为1000,这个编号并不表明有1000种史料,也不表明是1000册。编号主要是按史料种类来的,但在个别情况下页数极多的一种史料又会占用几个编号。
一、正编:自第1辑至100辑精装1281册,定价:647320元新台币
二、续编:自第1辑至100辑精装1079册,定价:663095元新台币
三、三编:自第1辑至100辑精装1048册,定价:1025680元新台币
总计:3408册,定价:2336095元新台币。
北京华翰轩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售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电话:13146812822、01084651957
邮箱:hhxy88@163.com
网址:http://www.hhxybook.com/Html/956/187.html
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 豆瓣
作者: 秦燕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本书围绕着清末民初这个特殊时段(大致囊括1898-1918二十年),就"晚明想象"这一特殊话题展开讨论,意图重现上一个世纪之交出现并流行于全国上下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无报不谈明末事",从能够提供当时情境、氛围的材料入手,力图回到现场,体察这种叙述和想象之所以发生并呈现彼种情态的现实缘由和历史渊源,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自序:"站着读书"与"三十而立" 导言:一场叙说历史的话语盛宴 第一章 从江湖到庙堂:晚清的"晚明三大家"
第二章 "国族"还是"文化":论"遗"
第三章 论"士"与结"社":历史的"写作"与"模拟"
第四章 风流云散:晚明"艳迹"的黯然回眸
第五章 野史·小说·名物文章:文体决定下的内容
第六章 寓教于乐的尴尬:走向"通俗"的晚明叙事
尾声:回归书斋的"晚明想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一个人的情书"·"逃向世界"
2020年5月5日 已读
感觉局限于现有的思想史脉络中,“晚明”想象不仅停留于书斋中,而在当时的变革中起到了没有理论支撑,或者说当时理论支撑不够的时候,完成民族构建的重任。
思想史 晚明 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