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史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豆瓣 Goodreads
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鋒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湖南是具有独特性格的地区,……既为更大国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以多不胜数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写成,为发人所未发的一部力作。 ——拉纳•米特(Rana Mitter),《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作者
湖南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特殊地位长达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乱之后大量湖南人成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时湖南成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贡献甚大,而在毛泽东主政的中国则有多位湖南人跻身最高领导阶层。
——柯文(Paul A. Cohen),《历史三调》(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关于民族概念的中国如何由内往外发展出来,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裴士锋的专题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笔法说明地方根源与民族果实的关系。他笔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说明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满洲人》(The Manchus)作者
2022年5月22日 已读
诸多材料已经淹没在中国主义者一层又一层的发明学之中,只留蛛丝马迹。能够点出与中国主义者不同的视角,就已经很难得了。不过对于渚徙从“湖南主义”到communism的转变,有点儿突兀。我觉得这种湖南民族主义可能也只是interest groups之间选择的不同,并不是具有现在意义上的种族含义。比如江浙做题家没有武力自保的能力,只能寄希望于做大一统帝国的收税官;而英勇果毅的湖南新贵从Taiping rebellion发家,并不是帝国的依附者;自然是可以自谋出路的。
湖南 近代史 近现代史
洪水与饥荒 豆瓣
The Ecology of War in China Henan Province, the Yellow River, and Beyond, 1938–1950
作者: [美] 穆盛博 译者: 亓民帅 / 林炫羽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1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悲剧是战争带来的人祸还是生态导致的天灾?
抗日战争三大惨案之一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
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 编辑推荐
☆题材独特:本书的故事背景是花园口决堤,这是个十分重要却又相对被较少提及的历史事件。事 实上,众所周知的1942年(电影《一九四二》)河南饥荒就是该事件的一个结果。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故事究竟是影视杜撰还是真实存在?花园口决堤到底是无奈之举还是早有准备?1942年的大饥荒究竟是否可以幸免?本书以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带你一探究竟。
☆史料罕见:文中所用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类一手电报、书信、日记,这些材料为本书展开论述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作者为撰写本书,跑了九家档案馆(包括美国、台湾地区),书中的很多材料亦较罕见。
☆故事性强:不同于其他的历史类学术作品那般晦涩,本书注重故事性。除了宏观叙述外,作者也通过单一家庭和个体,从微观上将这些苦难的故事同读者娓娓道来。
☆反思与现实意义:在这本以环境史为视角的著作中,国民政府最终选择决堤诚然是两难之间无奈之举,在阻击日军和维持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国民政府选择了前者。而如今,我们亦仍然面临另一种两难,那就是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
◎ 内容简介
本书从环境史角度研究中国的抗日战争,主要论述了1938年国民党军队对黄河进行的战略性改道以及其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试图解释复杂的历史进程是如何使得中国的环境成为今天的样子”。本书共分为七章,作者穆盛博按照时间线索讲述了花园口决堤的前因后果以及在这一整个事件中环境、军事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种种联系。
◎ 名人推荐
在这部构思精妙的作品中,穆盛博通过流离失所者的回忆录以及有关河流的档案,讲述了黄河的环境历史,并以此重塑了中国近代历史。
——叶文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讲座教授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研究著作,该书的研究对象是近代史上由战争引发的一场严重灾难。1938 年,作为战略性防御武器,黄河的水能被抵抗日本侵略的中国军队释放到华北平原。这部作品详尽地展示了这场灾难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展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可怕影响。这是环境史与中国历史的一次开创性融合。
——戴安娜·拉里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概念化军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穆盛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而又丰富的方式来思考战争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方德万,剑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亚洲与中东研究院院长
2021年6月18日 已读
作者在里面不断提到力、功,能量,让我以为是民科。。在战争史里加入环境视角,实在让人觉得是买椟还珠。其实在三家关于修筑堤坝和粮食征购问题上,是可以看到一些火花的,但是作者马上又转回了生态环境,实在是不太必要。。。(我tm都快饿死了,你跟我谈生态恶化。你先去死一死再来跟我说。)
中国近现代史 战争 海外中国研究 环境史 近现代史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 豆瓣
作者: 黄俊杰 九州出版社 2011 - 9
《台湾"土改"的前前后后:农复会口述历史》内容简介:在台湾地区的发展经验中,“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农复会在迁台初期就协助行政部门推动“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有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也带来了稳定的农村社会秩序,奠定了台湾农村复兴的基础。
《我对大陆改革开放与台湾经济建设的建言:顾应昌先生访问纪录》系对当年参与农复会工作的资深人士,进行口述历史访问工作,所整理而成的实录。全书对于土地改革、农会改组、农业技术创新等史实,均有详实的记录,是研究台湾农业发展史之重要参考资料。黄俊杰,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2021年10月23日 已读
虽然讲到了援助,但闪烁其词,如果没有足够的金源和高效化肥,不可能实施土改的,也不可能做到帕累托改进,没有损失的一方。这在别的地方,尤其是大陆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
口述史 台湾 回忆录 土改 经济史
改变中国 豆瓣
作者: 马秋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口号是“在全世界促进人类福祉”,这种改变世界的热情令人敬佩,但在“改变中国”的过程中,洛克菲勒基金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洛克菲勒基金会在现代中国的成败得失,为我们认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也能映衬出中国当代基金会和NGOs 在运作、管理方面的不足,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
1915年,经过十年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建了世界一流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这颗“洛克菲勒基金会王冠上闪光的宝石”,代表了基金会在华事业最昂贵、最辉煌的一页,以及它以科学精神来改变中国的决心。随着双方在合作中不断产生的冲突与妥协,洛克菲勒基金会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变为支持乡村综合发展的定县模式,正当这一模式初见成效时,中国政局发生巨大变动,洛克菲勒不得不退出中国大陆,中断了半个世纪以来“改变中国”的努力。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双方重新开始了小心翼翼的接触和交流,洛克菲勒基金会又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外国非政府组织。
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的经历充满了起伏、矛盾、失败与成就,这与洛氏基金会的文化优越感和中国的时代背景有关,也跟双方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作者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将西方医学、洛克菲勒基金会、美国教育家、传教士、中国知识分子、改革家和中国政府,都一一置于聚光灯下,探讨不同文明在交往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又如何利用自身和对方的资源,艰难地寻求共识。
2022年4月8日 已读
作者写的很小心。大背景讲的很详细。不过有点儿繁复。
医学 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