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
俗女日常 豆瓣
作者: 江鵝 时報出版 2021 - 8
俗女養成之後,看似平凡的日常卻處處靈光閃現
暢銷影視原著作家江鵝最新散文集 重磅上市
廣受喜愛的話題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原著作者江鵝睽違五年再出散文新作。有別於上一本以在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台南女兒故事為主軸,最新文集不改幽默詼諧本色,卻更多聚焦於成長後在台北打拚的都會熟女人生。
熟悉當年影視和原著的讀者應該知道,陳嘉玲不等於江鵝,但原作者本人相當激賞改作沒有偏離原著的核心精神。江鵝曾在訪談中表示,她跟「陳嘉玲」最大的共同點,是中年對生活各面向的反思,還有勇敢離開職場,做一個普通女人。這本《俗女日常》,也可說是這位勇敢的「普通女人」醒悟後決心做自己多年的實驗成功報告書。
回到俗女的日常,說普通也不普通,玲瓏通透的智慧和文采,清爽的文字挾帶著不可言說的魔力,既療癒又提點,不只讓同世代的六年級女生心有戚戚,五至七年級的都會女子讀來應該也都會覺得毫不高深,卻又如獲天啟!
俗女會厭世嗎?當然會!因此你必須跟著她學會如何偶爾安住在彌斗諾威海底城(哪裡?喔,原來是Middle of Nowhere)而不嗆不咳。雖然「俗女」回到台語不過就是「普通女子」,但俗女不怕俗,且俗得理直氣壯,那就是對人生有種看透後愈看愈可愛的本事了。何不跟著她重新戴回年輕時嫌「俗」的金鍊子、有心事找土地公聊天、拜見文昌帝君,回老家的七夕不小心在市場吃了一晚早粥也增長了許多「奇怪的知識」……俗女讀者們下次再在厭世時想要戒斷臉書,或失眠時打開網購頁面,必定會覺得我道不孤。
再看看俗女的食膳日常,立馬想起身去找一碗(或煮一鍋)好吃的白米飯。放不放冬瓜的鳳梨酥、斯不斯文的起士、還是台北不常見的粉漿蛋餅……各有跟人密不可分的故事。你說煮菜多加點糖有什麼事?不也就是台南女兒的日常嗎。再跟著俗女肉身行走江湖,不管是做SPA、做健檢、留指甲、留不留頭髮,還是寵貓寵到必須偶爾提醒自己要守住「人權底線」,這一切,總是讓人忍不住嘴角失守,或者大嘆這些被低估了的日常,還真都是「有點禪的過程」。
跟著江鵝搭高鐵、搭公車,漁人碼頭或世界各地放空,都在平凡日常中看見驚喜連連,驚喜的不是事件,而是她的視角。跟著她開車更是爽快,怎麼用字句形容駕駛者的喜悅呢?她偏偏很會:「觸目所及的三個車道四行隔線每一片反光板,同時在我的視網膜上以金光綻放出絕麗繁花,場面莊嚴奧秘如法華,知其美卻不知其所以美。我在那個瞬間感到充滿,皮囊之下湧灌無法理解卻能領受的極喜。」就這樣,誰能不被她文字的萬能金光,同樣「烤成一塊鬆暖香潤的戚風蛋糕」了呢。
地球星人 豆瓣 谷歌图书
地球星人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村田沙耶香 译者: 王華懋 三采文化 2020 - 2
「這是我自幼以來的夢想。從小我就不擅長扮演『人類』這種奇妙的生物,因此才會想要借助故事的力量,再一次重新邂逅並認識人類這種生物也說不定。」──《地球星人》繁體中文版獨家作者序芥川賞得主村田沙耶香在《便利店人間》後,寫下作家生涯17年來最想寫的故事!挑戰人性最失控的核心,引起日本社會集體沉思的話題之作!故事的結局,你敢看嗎?★ 已授出美英法德義等歐美國家版權,村田世界觀橫掃西方★ 2019年紀伊國屋年度BEST30第三名★ 日本最大書評網站bookmeter超過1000則的讀者評論★ 日本講談社《現代商業》「預見這個國家的未來!2018年日本文學best12」★ ELLE Japan「2018年必讀日本文學TOP10」★ 芥川獎得主‧羽田圭介──「平成最後一年必讀的10本書,獻給想改變自己的人。」★日本前外交官、作家‧佐藤優──「這十年最震撼人心的小說。」(《AERA》2018年9月24日號)地球是個完美「工廠」,地球星人們被徹底洗腦、學會服從。子宮和精巢都只是為了工廠而勞動的「工具」?小五的奈月,從小就跟人與眾不同,因為她是位「魔法少女」。堂兄弟的由宇是唯一知道她祕密的人,所以兩人約定在回到彼此的星球前,成為男女朋友,互相扶持。「無論如何都要活下去。」這句話成了彼此內心最堅強的支柱。
23年過去了,34歲的奈月依舊留在地球,始終找不到回去的管道。為了避開「地球星人們」的「洗腦」,他和同樣不喜歡與人有肉體接觸的智臣契約結婚,只為了逃離所謂的「理所當然」。婚後三年,這個巨大的人類工廠又派出無數個地球星人強迫他們「繁殖」,究竟奈月會放棄回到自己的星球,甘心成為地球星人的俘虜嗎?
2022年1月10日 已读
读来倍感诧异,我也只是平庸的地球星人。现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自己看到的又是什么样子,很难想清楚。
台版 小说 日本
騎乘鐵公雞 豆瓣 Goodreads
Riding the Iron Rooster:By train through China
8.0 (29 个评分) 作者: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译者: 徐麗松 馬可孛羅 2016 - 2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
他們眼中的保羅.索魯:
◎詹宏志:「保羅.索魯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家。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偽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吳繼文:「他常常置身荒涼甚至荒謬,但他自有定見、自得其樂。他的眼界與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諷辛辣但不帶酸腐味。今天的世界訊息如雲而真相如煙,行者移動更快、選擇益多卻看得更少,沒有保羅.索魯的手眼,我們真的不知道還要失去多少。」
◎邱一新:「他是個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不媚俗、不矯揉,不隨波逐流,但也毫不留情,讀起來令人拍案叫絕、心有戚戚焉。」
◎韓良憶:「這傢伙實在太會寫了,他那支偶爾憤世嫉俗卻也常有敏銳觀察與清澈洞見的筆,使得我這個讀者讀上了癮。」
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無時無刻不在奔忙!即使在走過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以後,他們依舊走個不停。中國歷史教給我們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他們從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腳步……
保羅.索魯在一九八O年首次遊歷中國,他順著長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訪了十幾個城市。這年,眼見的中國是個有趣的年代,文革結束,求變的浪頭竄起,境內正處於保守和改革兩派間權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會氛圍。人們穿著藍裝、腳登布鞋,騎著自行車穿過泥濘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廠逐漸失去視力;服務生不但不拿小費,而且還高喊著「為人民服務!」。境內唯一明亮的色彩,是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和姑娘們髮上別著的紅絲帶……
過了六年,保羅.索魯再度造訪中國。這回,他心血來潮參加了旅行團,從倫敦搭火車穿越東西德、社會主義的波蘭、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如今都已經變了天——然後由邊境進入中國內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轉抵西藏山野……這趟搭乘火車環遊中國,他訝異於中國的改變之大與快速。原有的公社不是關閉便是展現新的風貌;稻田不見了,無田可種的農民開始湧現全國各地找工作。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透過他的心和眼,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蛻變中的中國風貌,新奇卻也有著荒謬的趣味。
【名家推薦】
「扣人心弦……旅行家保羅.索魯憑藉真情、活力及無比決心,探索他想發掘的事物……他是個從不懈怠的旅人。」
——華盛頓郵報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是一位頂尖旅行作家與一個最佳旅行素材——中國向外國自由行觀光客重新開放的火車之旅——結合而成的美妙結果,兩者的碰撞產生細膩動人的火花……保羅.索魯帶著他一貫的主體性,再次以高超技巧冶煉無數巧合與邂逅,展現每個他所到之處的動人底蘊。」
——《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一本精采好書、緊扣人心的冒險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世界上最後一個謎樣國家。」——《休士頓郵報》(Houston Post)
「作者對於交流對話的巧妙掌握,充滿細節、色彩與生命的細緻描繪,無不使這本書絲絲入扣,栩栩如生……閱讀保羅.索魯,彷彿經歷一場奇異旅行,穿梭在一個出人意表、喜感十足、妙不可言,也充滿官僚糾結的世界中。所有動人的旅行都應該像這樣。」
——《克里夫蘭據實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這位旅行家用生花妙筆造就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讀者彷彿親自經歷了一場旅行。」
——《柯夢波丹》雜誌(Cosmopolitan)
「美不勝收……保羅.索魯在字裡行間傳達出世界彼端的喜樂與苦惱,使一切顯得生動、親切而真實。」
——《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公允無私、洋溢同理心的絕妙之作。」
——《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很少作家能像保羅.索魯這樣,以精湛的文筆,對在疆域遼闊而矛盾重重的當代中國所見那些轉瞬即逝的萬般意象,進行如此深刻的記錄。」
——《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保羅.索魯是個神乎其技的說書人。」
——《沙加緬度蜂報》(Sacramento Bee)
四重奏 豆瓣
カルテット
作者: 坂元裕二 译者: 王思穎 / 張佩瑩 大家 2018 - 2
一個關於夢想,單戀,謊言,還有三十世代男男女女的故事。
日本最佳編劇──坂元裕二 原創劇本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許多人抱著灰走在不可逆的人生路上。以一種安靜的方式支持這些人,就是這個故事想做到的事。」 ──四重奏 電視製作人 土井裕泰
男女四人,在「偶然」的邂逅下,展開了一段輕井澤別墅裡的共同生活時光。面對停在緩慢的下坡道前的人生,四人以組成「甜甜圈洞四重奏」繼續有洞的故事。雪日裡的四重奏,譜出了男女關於未竟的夢想,愛情裡的距離,謊言交織的過往,一段愉快而寂寞的人生樂章。
「有志的三流,不過是四流。」
「二十幾歲時談夢想會讓一個男人發光,三十幾歲的夢想,只會讓他更慘澹。」
獲獎無數的四重奏,是坂元裕二近年嘗試的「會話劇」寫作──以大量對白、驚人的心理描寫、最低限的鏡頭邏輯,編造出細密的劇本結構。四重奏亦為無數「披著類型劇外衣的愛情劇」示範了推理、愛情雙線並行的腳本寫作,編劇如何在流暢的場景、動作說明下,以直指人性的對白與敘事為血肉,為觀者帶來一場戲劇饗宴。
劇終人散,我們好像又聽見了勇者鬥惡龍的《序曲》,站在雪地裡,抬頭看見陽光。小雀、阿司、真紀、家森四人的人生,還在生活中上演。
生存的12條法則 豆瓣 谷歌图书
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
7.8 (5 个评分) 作者: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 译者: 劉思潔 / 何雪綾 大家出版 2019 - 5
▍西方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橫空出世之作 ▍
── 全球最突出的現象級大書 ──
★ 半年內銷售200萬冊,多國暢銷榜Top1
★衍生出大量的摘要版及解析版、無數熱門激辯影片
★ 50種語言版本陸續推出中
當討論嚴肅生存問題的YouTube頻道,也能擊敗網紅,創下3千5百萬點閱率;當心理學結合哲學及神學的著作成為全球暢銷書,我們知道,現代人需要的,不是虛假的勵志、無法帶來真實改變的安慰,而是直率到近乎殘酷地剖開生存的真相,讓我們看清人類這個物種有多麼擅長輕賤自己、傷害他人,也知道這一切不是無法改變。而解決之道,就藏在生物幾近永恆的演化史、人類亙古以來的集體智慧,以及嶄新的科學成果中。
作者試圖為這價值混亂的當代生活開出解方,處理人類受苦的問題。受苦來自一己的局限及不完美,也來自外界社會的嚴苛和評斷。然而,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事實是,人類並不會因為完美而感到幸福。
「除非看到自己正在進步,否則我們不會快樂。」
我們比誰都能看清自己的殘缺、軟弱,也比誰都為自己的不符合理想厭棄自己,然而正是這樣的不足,給了我們目標,而目標的追求則給我們生存下去的意義。我們正是踏在混亂和秩序的那條交界上,一步步向前完成自己── 一開始就到達目標的生命,不值得活。
混亂在哪裡?混亂在霸凌、壓迫,然而作者也解釋了階級結構等社會特性是如何在演化的長河中浮現,這些特性又如何幫助人類生存。他舉龍蝦為例,龍蝦這成功在地球上存活了幾億年的古老生物,跟人類的共同點比我們所能想到的還要多,而且由於神經系統相對簡單,因此科學家能夠精確勘測龍蝦的神經電路,這有助於了解大腦的結構與功能。龍蝦就有階級結構──戰勝的龍蝦取得一切,戰敗的龍蝦腦部基本上會逐漸消失,重新長出劣勢者的腦,並分泌較低的血清素和較高的章魚胺,以適應新的劣勢者地位:變得不好鬥(膽怯、垂頭喪氣、躲躲藏藏),只需要少量刺激就會觸發逃跑的反射動作(罹患創傷後壓力症的士兵或受虐兒童典型的高度驚嚇反應)。
作者由此展開,用《創世記》裡最古老的人類故事講出人類這個物種自我輕賤、為惡的本質,以及追求超越的神聖形象,一路往下到心理學中的集體潛意識、哲學中的存在主義、文學中的邊緣人格,旁及道家的陰陽思想,以及作者在嚴寒、充滿歧視的生長環境中求生存的親身體驗──「我們知道懼怕和痛苦會如何打擊我們,因此也知道如何用別人的缺失來傷害、羞辱別人。然而,也正因如此,人類不分全體或個體都該得到一些憐憫…… 要治療人類的自覺所帶來的自我輕賤,最適當的處方正是憐憫,因為人類固然有理由自我輕賤,但那只傳遞出故事的一半真相。我們必須平衡掉自己對自我和人類的憎惡,而那有賴我們對傳統心存感激,並為平凡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更別說真正傑出者的卓越成就)感到驚奇。」
人類的基因、大腦、生理和心理現狀,都是在漫長的生存奮鬥史中形塑而出。所謂生存法則,正是生物一路努力至今的成就。而作者讓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愛的關係、智慧的傳統,或是心理學的洞見的幫助,單一個人要處理自身受苦的問題,會是多麼孤獨、偏頗又困難。但他也讓我們知道,在面對受苦的問題時,人是可以從個人的、內在的層面,生發出力量去改變困境。
改變厭棄自己的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從實踐12條法則做起──
.龍蝦的腦神經系統告訴我們哪些關於抬頭挺胸和成功生命的訊息?
.為什麼亞伯那麼令上帝滿意,上帝卻讓他死去?
.為什我們可以輕易揪出小型謊言,卻不由自主相信大型謊言?
.為什麼小孩玩滑板時,不要干擾他們?
.為什麼在街上看到貓(狗也可以),不妨過去拍一拍?
讓我們一起加入這場全球對生存的討論!
心理學、生物學的嶄新發現+哲學、神學的深刻探索,
幫助我們找到穩定踏立的堅實地面,
面對自己的脆弱、惰性及自我輕賤,也面對外界的惡意和批評。
當今西方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當代任何思想家都無法比擬,我們這個時代的先知──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
【2018年全球性文化現象】
文章一開始的故事,原本讀來覺得平凡無奇。不料行文峰迴路轉,犀利又充滿文化和知識底蘊的觀點從平凡的事實中破繭而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最後的結果是:讓人心悅誠服去遵守作者提出的生活/生存規則,甚至覺得自己的細微改變、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智慧和知識的重量。作者在陳述人類疾病時帶到的知識,也能給人意外的亮光。
如何閱讀文學 谷歌图书 博客來 豆瓣
How to Read Literature
作者: 泰瑞.依格頓(Terry Eagleton) 译者: 黃煜文 商周 2014 - 1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依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依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J.K‧羅琳等大量英文文本,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紀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其實就暗示了作品之後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然而,他們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情節是敘事的一部分,但情節無法道盡敘事的全貌。我們一般將情節稱之為故事的重要行動。情節決定了人物、事件與處境三者相互連結的方式……簡言之,當某人問我們這篇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我們稱為文學的東西,通常在寫作時主要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一部作品可以同時是真實的與想像的,同時擁有事實與虛構。小說被置入某個脈絡之中,它的真實或虛假因此不再是重點。真正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作品的想像邏輯裡行動。
價值 Value
是什麼決定了文學作品是好,是壞,還是平庸?數世紀以來,有許多人試圖回答這個問題。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提出來做為評估作品偉大程度的指標。
「卓越、眩目以及其他書評家的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如何閱讀文學》。而且這本書──容我斗膽這麼說──還很好笑。顯然你應該讀讀泰瑞‧伊格頓剛完成的這部作品,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人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批評家與老師,他以福爾摩斯的技巧抽絲剝繭,同時也揶揄句子乃至於某個單字的意義。但《如何閱讀文學》真正特出的地方,在於伊格頓個人的機智與幽默,他的隨和與親切躍然紙上。這不只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也是一本床邊書,一本充滿樂趣的書。」──麥可‧德達(Michale Dirda),《悅讀經典》(Classics for Pleasure)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娛樂書,而是一本重要的書。在尼采之後,伊格頓提到「慢讀」這項人類活動正遭受嚴重的威脅。在本書中,他引領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一連串敏銳的分析,將閱讀的核心面向融入其中。我喜愛伊格頓輕鬆的筆調,如此容易理解而具體;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了細微或巧妙。這是一本適合每個讀者閱讀的作品,不只限於初學者。而且也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講授。」──傑‧帕里尼(Jay Parnini),《詩為何重要》(Why Poetry Matters)作者
赤色博物館 豆瓣
赤い博物館
8.2 (25 个评分) 作者: 大山誠一郎 译者: 倪志榮 白象文化 2017 - 6
不可預測的神技詭計冷冽澈骨!以《密室收藏家》奪取第13屆本格推理大賞獎的大山誠一郎,賭上推理人生之一切的渾身解數之作。
◎日本「本格推理大賞」得主――大山誠一郎,首部本格警察小說登台。
◎繼《密室收藏家》後又一力作,不可預測的神技詭計冷冽徹骨。SR AWARD 2016得獎、2016本格推理小說大賞入圍作品。
◎無比冷靜的思路、大膽的推理、盛放的偵察能力,冰與火的交會激盪,解開了一個個迷宮般的謎團。
以噴發的推理愛、豐潤的推理體驗為糧,堂堂怒放的五篇渾身力作!
日劇官網: www.tbs.co.jp/getsuyou-meisaku/20160829/index.html
看穿陰謀吧──!貴為警界高級公務員卻甘為「警視廳附屬犯罪資料館」館長的神祕美女,以及希望早日洗刷汙名、回歸偵查一課的巡警部長。聯合戰鬥的兩人所挑戰「陷入僵局、走進迷宮」的困難事件是……?
不可預測的神技詭計冷冽澈骨。作者首部本格警察小說!
2021年2月3日 已读
阅读过程说不上特别愉快,真相大白的时刻觉得“这也行?!”,仔细想想还真行...
2017 台版 推理 日本 短篇
第一人稱單數 豆瓣 谷歌图书
一人称単数
7.2 (15 个评分) 作者: 村上春樹 译者: 劉子倩 時報出版 2021 - 1
第一人稱單數
村上春樹睽違六年的短篇小說集
短篇小說,是一個世界的無數切口
當世界不斷變遷
唯有故事留住剎那光景
「第一人稱單數」是切取世界某個斷片的「單眼」。但那樣的切口越多,「單眼」就越會無窮交錯成為「複眼」。到那時,我不再是我,僕(我)也不再是僕。以及,對,你也不再是你。屆時會發生甚麼?沒有發生甚麼?歡迎來到「第一人稱單數」的世界。
我還是想談談她。
關於她,我所知道的是──她創作短歌,出版了一本歌集。說是歌集,其實只是拿類似風箏線的東西將印刷出來的紙張綴成一冊,再加上簡單的封面,是非常簡單的小本子,甚至談不上自費出版。但裡面收錄的某些短歌,不可思議地深深烙印我心。她寫的短歌,幾乎都是關於男女之愛,以及人的死亡。彷彿要展現愛與死是如何頑強拒絕彼此的分離、分裂。
你/和我的距離/好像很遠吧?
當時是否該/在木星轉機?
將耳朵/貼在石枕上/能聽見的
是血液流動的/無聲,無聲
我們的身體無法回頭地時時刻刻步向殞滅。當我們閉眼片刻,再次睜眼時,會發現許多東西已消逝。被深夜的強風吹襲,他們──有既定名稱的和沒有既定名稱的──全都了無痕跡地消失了。只剩下些許記憶。不,就連記憶都不大靠得住。我們的身上當時真正發生了甚麼,有誰能夠明確斷言?──《第一人稱單數.石枕下》
都會的奇幻愛情、生活的過往片段、人性的善惡辨證、虛實的互見筆法
結合了短歌、散文、音樂與小說,展開村上風格的全新複眼小說
八個題材視角各異的精采短篇,可說是邁入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村上春樹,回望人生愛與死主題的珠玉之作連發。
〈石枕下〉憶起大二時與打工相遇的文學少女偶然間的情感交流。〈奶油〉寫出無法在生活中獲得解釋、不合邏輯却又擾亂心靈,脫離現實的質疑,耐人尋味。熱愛爵士樂的村上也寫下這篇似真似幻的音樂小說〈查理帕克演奏巴薩諾瓦(Charlie Parker Plays Bossa Nova)〉,故事中音樂報導的寫手虛構了一張夢幻專輯,卻因此衍生出如夢境與真實世界的奇異接軌。〈與披頭同行(With the Beatles)〉和披頭四的專輯同名,是充滿往日夏日氣息與搖滾樂的初戀青春紀事。
值得注目的還有〈養樂多燕子詩集〉,除了洋溢著對棒球的熱愛,更結合了詩作、散文體裁,也是繼《棄貓》後再次難得揭露少時與雙親的生活回憶。令人印象深刻的〈謝肉祭Carnaval〉談論醜陋,也等於談論美麗,更兼論善惡,引人反覆思索在生活這個面具底下的素顏,究竟是惡靈或是天使?《東京奇譚集》中非常受到讀者喜愛的〈品川猴〉,此猴再次登場於續篇〈品川猴的告白〉,揭露品川猴啟人疑竇的身世之謎與極致的戀情,極致的孤獨。同名篇章〈第一人稱單數〉,在春夜滿月裡的酒吧中發生了一段質疑自我的邂逅,故事結束了却餘韻未了,彷彿跌入暗闇的酒吧空間,以小說開啟一個不眠的微醺之夜。
跳出旁觀者觀察描寫的故事框架,由我作為故事的主述者寄附在回憶這個旋律的延伸曲線上,無定軌的視角接縫出新的故事篇章,由複眼形態看人生,那些看似支離破碎的記憶片段,被偷走的名字與記憶,突顯得有味生動。綜觀全書,最後發現活著不就是一首對於青春、愛與死亡的追想曲。
特別推薦:
《東京奇譚集》品川猴的初登場
漫畫昭和史(1~2) 豆瓣
作者: [日本] 水木茂 译者: 酒吞童子 遠足文化 2017 - 11
從不可一世的東亞霸主,到幾近滅國的喪家之犬
是令人懷念的年代,還是不堪回首的過去?
昭和日本歷史上最關鍵的一章
在戰爭中失去左手的漫畫大師
《鬼太郎》之父.水木茂回歸創作原點,
回顧從開戰到戰敗、動盪的昭和日本
昭和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年代?(1926-1989)
昭和天皇在位的64年,是日本天翻地覆的64年。
昭和時代承接明治時代的崛起、大正時代的發達,國內歷經關東大地震、金融風暴等困頓,再加上軍國主義的盛行,引導日本一步步走向開戰。而後展開滿州事變、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最後戰敗。戰後日本所面臨的,是新憲法與戰後改革、美日同盟、安保條約、朝鮮戰爭……接踵而來的挑戰下,昭和日本最終走向復興之路,告別「戰後」、迎接東京奧運、萬國博覽會、經濟高度成長期。
而台灣,亦曾共同經歷過「昭和」時代。因此,了解日本昭和時代,對於戰後72年的現在來說,是剖析近代脈絡不可缺的一段歷史,更是理解今日台灣與東亞關係的關鍵線索。
尤其水木茂筆下的《漫畫昭和史》並非從權力者的角度出發,而是試著透過庶民觀點、審視這段歷史,寄託了水木茂想傳達給和平世代的訊息。
歷史記實×回憶錄,獨一無二的「昭和史」
昭和元年,裕仁天皇繼位;水木茂4歲。
昭和六十四年,裕仁天皇駕崩;水木茂67歲,《漫畫昭和史》於同年獲頒講談社漫畫獎。
見證了整個昭和時代的水木茂,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昭和史,太平洋戰爭之下、於空襲中失去單臂的他,對於戰時、戰後的日本更有一番血淚交織的體驗。
親身體驗過戰爭為何物的水木茂,將昭和時代的歷史脈絡,與自己的生命史相互重疊,創作出《漫畫昭和史》用自己的角度刻劃出獨一無二的昭和史。而水木茂細膩的畫風更讓整個昭和時代躍於紙上,從《鬼太郎》等妖怪系列作品認識水木茂的漫畫迷們,絕對不容錯過。
|第一集|1926-1939
►關東大地震~滿州事變
故事從實質上為「昭和史」揭開序幕的關東大地震開始,此時的水木茂在故鄉鳥取縣境港渡過了他的幼年時期。昭和四年(1929)十月二十四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發生了股價暴跌事件。接著,軍國主義漸漸崛起,日本一步步向開戰邁進……
►滿洲事變~中日全面戰爭
由昭和十二年(1937)七月七日的蘆溝橋事件而始的中日軍事衝突,即使到了八月、九月,仍然沒有停止的跡象。滿洲事變、脫離國際聯盟、二‧二六事件……而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軍發動了南京大屠殺事件。
|第二集|1939-1944
從日中全面戰爭到太平洋戰爭,水木茂根據自身經驗,描寫了當時在軍中所遭遇到的嚴苛體驗。21歲的水木茂前往戰爭的最前線——拉包爾(Rabaul)參戰,等待他的是前所未有的壯烈遭遇……
►中日全面戰爭~太平洋戰爭開始
比起日美交涉,軍方高層開始出現應該準備開戰的聲音。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六日,召開了決意開戰的御前會議。
因為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中日戰爭也陷入了膠著狀態。在進退不得之下,日本軍方則將目光轉向了太平洋,好確保石油資源。高舉著「大東亞共榮圈」這一面正義大旗,並依此運籌帷幄。為了避免開戰的日美談判,最終也以決裂收場。昭和十六年(1941)十二月八日,日軍對珍珠港展開偷襲,終於邁入了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前半
戰時體制一天比一天更加壓迫著百姓的生活。如果沒有配給券,就買不了砂糖或火柴了。每天不能用超過五根火柴。
將目光轉向南太平洋之後,日軍一路以來勢如破竹的進逼,也以中途島海戰為轉捩點而宣告落幕。終於迎向了命運的瓜達康納爾島戰役。各地紛紛被逼得全滅、玉碎、撤退。但支持軍方的翼贊體制在國內仍十分牢固,「勝利之前什麼都不想要」的精神口號響徹天際。「擊滅鬼畜美英」的標語在空中飛舞。
本書特色
◎規格體裁比照日本原版「水木茂漫畫大全集」,大開本+彩頁收錄,完整呈現大師作品。
◎由妖怪系列作中的靈魂人物「鼠男」講解歷史,緩解嚴肅的歷史情境,用輕鬆易懂的方式分析當時的形勢。
貓頭鷹在黃昏飛翔 豆瓣
みみずくは黄昏に飛びたつ―川上未映子訊く/村上春樹語る
8.5 (8 个评分) 作者: 川上未映子 / 村上春樹 译者: 劉子倩 時報出版 2019 - 1
作家間的頂尖對決
村上春樹V.S 川上未映子
《刺殺騎士團長》的誕生祕密、《身為職業小說家》的創作奧義、自身寫作歷程與生命的回顧、對於作品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疑問、關於死亡與名聲的事。
那些你想知道的與你不可不知道的村上春樹。
就是那一刻。讓我們一同縱身跳入村上春樹先生的井中。
如同希臘智慧女神米涅瓦的貓頭鷹,總在黃昏飛翔。
芥川賞作家川上未映子用同為寫作者與讀者的雙重身分大膽提問,以兼具女性的細膩觀察與資深書迷對文本的熟捻揭開村上春樹前所未有的作品樣貌與創意風景,深度剖析《身為職業小說家》與《刺殺騎士團長》的背後創作祕辛,更大膽提問那些從未曝光的作家思緒脈絡。
為何優秀的打擊樂手,不會敲出最重要的樂音?地下二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失眠的夜晚,和胖郵差一樣罕有?即便沒有了紙張,人們仍會繼續敘述?
關於人人都想知道,卻又無法詢問的問題。就由芥川賞作家、村上春樹的忠實讀者川上未映子以深刻犀利的提問,引出作家村上春樹意外而真實的面貌。
絲綢之路 豆瓣
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作者: Peter Frankopan 译者: 苑默文 聯經出版公司 2020 - 1
全世界的人都在讀、討論度最高的當代歷史鉅作!
**授權全球30個國家,銷量突破100萬冊**
**榮登各大媒體書店年度最佳選書**
**無刪改繁體中文完整版隆重上市**
絲綢之路主宰了人類的過去,也必將決定世界的未來
牛津大學重量級史學家彼德‧梵科潘重新解讀世界史
以全新角度、宏觀視野、創新思維、清晰邏輯、流暢文筆
獻上一場令人耳目一新、大呼過癮的知識饗宴
歷史,不該是從勝利者的視角詮釋過去!
重返人類文明的誕生地,東西方交會的十字路口,
將打開一扇回顧歷史的新窗口,
更會看到一個相互連結的世界。
兩千年來,絲綢之路始終主宰人類文明的進程,南轅北轍的文化在此碰撞震盪,並以此為中心輻散到世界各地。
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軍隊、商人、學者、僧侶、奴隸往來在這條道路上,創造並傳遞財富、智慧、宗教、藝術、戰爭、疾病和災難。
於絲綢之路上發生的事件,也將決定當今及未來世界的面貌。
許多個世紀以來,唯有在西方世界──也就是美洲的「新世界」,才能找到名望與財富。時至今日,東方世界也已逐步吸引追尋富饒的冒險者。橫跨整個中亞,深至中國與印度,曾是歐亞核心的地區再度崛起,並逐漸插足全球政治、商業與文化,重新聚焦世界的目光,強勢掀起全球性的話題。
《絲綢之路》從世界歷史的角度切入,以絢爛奪目的方式,探索讓古老帝國盛起與毀滅的各種力量。這些力量也曾決定人類思想的發展以及世界財富的流動,現在更預告了種種國際事務的新開端。
余英時回憶錄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15 个评分) 作者: 余英時 允晨文化 2018 - 11
從一九三七年抗日開始到今天,是中國現代史上變亂最劇烈的一段時期。我深切感到:如何將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重大變動在訪談稿中呈現出來,其意義遠大於追溯我個人生命史的發展。回憶錄因個人的處境互異而各有不同,這是不可避免的。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教學中渡過,因此回憶也只能騁馳在學術、思想和文化的領域之內。不用說,我所經歷的世變也是通過這一特殊領域得來的。我希望我的回憶對於這一段歷史流變的認識稍有所助。同時我也相信,一定會有和我同代的其他學人,以不同方式留下他們的回憶。這樣的回憶越多越好,可以互證所同、互校所異。出版這部「回憶錄」的另一動機:拋磚引玉,激起更多學人追憶往事的興趣。如果允許我再有一個奢望,我想說:我在《回憶錄》中所記述的個人學思歷程,無論得失如何,也許可以獻給新一代求學的朋友們,作為一種參考。——余英時
全球華人引領翹望,期待已久的鉅作,《余英時回憶錄》終於問世了。余英時教授不但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第一屆唐獎得主,更曾在2006年獲美國克魯格學術獎肯定,可謂聲蜚國際。更重要的,他多年堅持的政治立場,從不受各種利誘而動搖,遙居人格者高位。這部回憶錄具現他從成長求學迄今的心路歷程,以及轉折,與時代變亂相綰繫,從而形塑生命中深沉與不斷思索的肌里,是當代難得一見的,最重要的學人心史。從訪談到成書,歷十二寒暑,成書之不易與下筆之慎重,可見一斑。
在一個缺乏理想和理念的年代,《余英時回憶錄》的問世,不啻暮鼓晨鐘,發人省思。
消失中的江城 豆瓣
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海斯勒 译者: 吳美真 八旗文化 2012 - 3
人無法兩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為江河日下,
但當代人卻可以兩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為何偉。
一個小城的故事,
一部中國人都未能體察的底層心態史,
在中國,一切堅固的都將灰飛湮沒。
繼《尋路中國》、《甲骨文》之後,
《消失中的江城》重新浮現。
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斯(Heraclitus)說:「人無法兩次踏上同一片河水」,因為江河日下,水會流動,當下的時光也會消逝。但當代人卻可以兩次踏上同一座江城,因為何偉曾在揚子江上生活,費時兩年書寫四川涪陵。在幽緩的時光流程中,在變動劇烈的城鄉景觀內外,何偉依江而居,感受與學生和涪陵人相處的日常點滴,書寫出一部連中國人自己都未能體察的心態史和底層故事。
1996年夏天,27歲的何偉抵達中國長江邊上的一個小城:涪陵,以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的身分在當地的學院教兩年的書。自1949年以來,當地人就未曾有過美國人在此生活的明確記憶,縱使何偉的姓名極為常見,但他仍是這座四川江城數一數二的外來陌生人。原以為這將是一個平靜的兩年,何偉卻發現他闖入了一個與他的文化和個性全然不同的社會之中。
「這趟航程就像一個夢,夢裡盡是安靜的河流、滿是迷迷糊糊入睡的乘客的艙房,以及從幽暗的長江升起的城市燈光。而涪陵就像一個暫時打斷這場夢的地方。」------何偉
2019年7月21日 已读
这本书伴随我度过了这一年多来最忧伤的一段时光。我顺流而下,或者我逆流而上。
2012 中国 人性 台版 社会
刺殺騎士團長 豆瓣
騎士団長殺し
7.7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賴明珠 時報文化 2017
在現實與非現實間穿梭 於意念和隱喻中尋找自我
自1Q84後睽違七年 村上本格長篇小說鉅作
從那年五月到第二年年初,我住在那狹小山谷入口附近的山上。
夏天山谷深處一直下著雨,但山谷外側卻大多晴天……那原本是段孤獨且靜謐的日子。
直到騎士團長出現為止。
「人相信他人的力量。這一點以前沒出現在我的結局裡。這也是我第一次讓家庭生活出現在我的小說裡。 村上春樹」
36歲前中年男子,在美術大學畢業後便放棄擅長的抽象畫,開始在家中接案以繪製肖像畫營生並負責打理家中所有事務。某日,結髮六年妻子柚子突然坦承外遇並要求離婚,男主角百思不得其解,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之後便獨自一人開車北上漫遊。歷時九個月,稍稍緩解情緒過後,住進大學同學雨田政彥其父雨田具彥位在小田原深山中的房子。此時男主角在畫作經紀人的牽線下,認識神秘多金的鄰居免色涉並接下代為繪製其肖像的委託。同時無意間發現屋主雨田具彥藏在閣樓裡一幅名為〈刺殺騎士團長〉的畫作,在遇見「騎士團長」之後,男主角的世界開始發生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
時隔七年經歷了兩本《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沒有女人的男人》兩本小說後,村上春樹這次以豐沛炫目的色彩與多元樣貌的構圖思維,化身為一位挺身面對生命危機的畫家,再次展現他筆下奇幻世界的獨特魅力。從不具名的畫家著手,對手的是在生命歷程中我們皆有可能面臨到的困境:婚姻愛情的渴求、事業創意的枯竭與再現、道德人性的糾葛抉擇、死亡疾病的恐懼、親人離世的釋懷寬慰,無一不是貼近切身的命題。
這是個迷人且容易閱讀的故事,猶如推理小說一般,令人迫切想得知隱藏在畫作背後的真相、推開畫家與委託人身邊的一團迷團,等到進入迷霧之中,這才驚呼我們進入了另外的一個世界:一個充滿意念與隱喻的世界。在小田原深山的別墅中,進入了神秘未知的山洞,涉過危險隱喻的河流,面對那些困惑與恐懼,最終是否能尋回最真實的自我……。
名人推薦
「對村上而言,寫作小說就是不斷潛入自我內部,潛入意識洞穴的底部中,進而獲得昇華的力量。這樣強大的信念,在他的作品中反覆出現。……村上這次選擇回歸第一人稱的寫作……挖掘自我內在的黑暗,同時描繪外在社會巨大的邪惡。這兩者之間實質上互相關聯……要挑戰社會巨大的邪惡,不深刻了解自我內在是不可能做到的。」——中島京子(直木賞作家)
「能和村上春樹活在同一個時代,閱讀他的最新作品,這樣的喜悅是什麼事也比不上的……作為一個村上迷,隨著閱讀腳步的前進,腦海裡不禁反覆揣想作者想要敘述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小說一邊寫到納粹進攻奧地利、南京大屠殺,甚至是日本東北大地震,眼睛看得到的世界裡,諸如此類的暴力無所不在。而另一方面,主角肖像畫家卻在看不見的世界裡同樣戰鬥著,追尋重生……村上春樹的小說,創造出一種「村上春樹式」的風格發明。就如同音樂世界裡,爵士樂的誕生。閱讀《刺殺騎士團長》如同聆聽優秀的音樂家游刃有餘地演奏自己的拿手曲目。」——窪美澄(作家)
「文體冒險大回歸。村上元素大匯集,村上春樹總決算。
村上這十幾年的作品裡,最有趣的一部。
回歸第一人稱,自我批判與幽默感也重新回歸。
與自我的陰闇與邪惡對峙,尋找抵達惡淵深處的通道,同時也開啟成為人父的新章。概念性的「殺」。戰鬥的不是世界巨惡,而是自我之中的黑暗、邪念、恐懼、嫉妒等等,與之對峙、超越並封印。回歸內省式書寫方式。」
——鴻巢友季子(名翻譯家、文評家)
「自《IQ84》以來睽違七年的大長篇,《刺殺騎士團長》可說是一如眾所期待的成功之作。肯定會催化村上迷更期待下一部作品的心理。這次新作,作家明顯開創出了新境地。
循著『喪失──探索──發現──再喪失』這一直以來的手法,但這次村上並未循老規矩收場。
有一件「完全不同的變化」發生在故事結尾處。」
——高澤秀次(文藝評論家)
「歡迎來到村上春樹的世界。村上關鍵字一個接一個登場:失去妻子、洞穴、高級車、古典音樂……,根本就是一片《村上春樹最佳專輯》。」——Nakamura Kunio(影像導演、村上春樹研究者)
「書中仔細描寫主角開的車子與特徵,我讀本書也覺得好像駕駛著一台『村上春樹最新款車』,駕馭感跟閱讀感受都很棒。」——小野正嗣(小說家、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
「逃離不是最終的目的,逃離只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沉澱。逃離是為了看清楚一些更深的事情。故事中的主角從東京出發往北邊走到了北海道,然後再繞回來。村上春樹這次用僕來做為小說主角的自稱,我相信這是尋找自己的隱喻。當然我也覺得這同時也是一個日本(這個國家或民族)自省的小說。主角從那麼邊陲的北海道最後回到日本中心東京,正好也對日本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想要找到自己是甚麼的一種象徵。」——王村煌(薰衣草森林執行長)
「《刺殺騎士團長》這個故事其實和舒伯特的蘿莎蒙弦樂四重奏相當呼應。如果你聽到這個作品的四個樂章的鋪陳,和讀這個小說的感想是相像的。另外羅莎蒙弦樂四重奏也有很多舒伯特之前作品的影子,就像我們在看村上春樹的時候,也會有很多他自己之前作品的影子。《刺殺騎士團長》裡面引用了蘿莎蒙弦樂四重奏和村上春樹怎麼用以前的東西再做翻新,創作出新的作品,是很相像的。」——焦元溥(樂評家)
「村上春樹一直努力處理的是日本的問題。他用他的方式去處理做為一個日本人,在幾次的日本的西化運動裏,他(或日本人)面對的困境。村上真正被日本接受其實是他在國外獲得成功以後,日本人才真正對他有印象。這跟莫札特的際遇很像。莫札特真正成為歌劇泰斗的地方並不是他的家鄉。莫札特的歌劇《唐•喬凡尼》首演是在布拉格。這也是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和莫札特《唐•喬凡尼》這個歌劇那麼緊密連結的原因。」——謝佩霓(藝評家)
「村上的主角(通常都是男性)都有一種淡然的與世無爭。他的主角中有一些性格會讓演員想要投射進去的,常常是男性的角色。比如說《刺殺騎士團長》裏面的免色涉會讓我很希望試試看那樣的人生。不需要背負太多的責任,事情就會自然地發生,然後一件一件地解決,最後找到生命中的答案。這是村上春樹描寫的男性角色中,常常都會有的一種性格和性格。」——謝盈萱(劇場女神)
2018年9月16日 已读
读完了,感到很落寞,就好像知道骑士团长不会再出现的那种落寞。似懂非懂的,有与无的界限,隐喻的世界,停止演化的空间?
台版 小说 日本 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