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克莱的桥 豆瓣
Bridge of Clay
作者: [澳] 马库斯·苏萨克 译者: 周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 - 9
★《偷书贼》作者马库斯·苏萨克全新力作
★ 我们都曾用力去爱,我们都会死去。
每个在厨房里大吵一架、摔门离去的破碎生活,都是一部史诗。
★ 潮汐式的叙事技巧,带来解谜般的阅读体验
★ 如果《偷书贼》是苏萨克的成名作,《克莱的桥》则堪称他的写作生涯代表作。——《卫报》
——————————————————————
十三岁那年的夏天,妈妈在我的怀中死去,爸爸一言不发地逃走了。
其他几个兄弟说爸爸是谋杀犯,只有我知道在那个太阳照得人睁不开眼的后院里发生了什么。
自那之后,我们彼此拉扯着长大,成了别人口中的流氓、野孩子。
四年后,爸爸终于回来了,他没做任何解释,只是让我们跟他去修一座桥。
我试图告诫自己,我不是谁的兄弟,也不是谁的儿子。可当面对爸爸时,所有标榜自己独立存在的雄心壮志都消散了。
我答应去修那座桥。
我知道,等桥修好的那天,一切都将发生改变。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豆瓣 Goodreads
Fly Already
7.8 (131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方铁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继《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之后,短篇小说大师埃特加·凯雷特创作的全新短篇小说集。
一个伤感又好笑的马戏团炮弹飞人;一个五十岁还在啃老的窝囊儿子;一个想要重返人间的忧郁天使;几个为拯救被变成兔子的爸爸而勇敢逃跑的小女儿们;一个在房间中央供着被压成小小铁块的汽车的单身男子;一个执意要买商店收银机给儿子做生日礼物的离异男子……
没有人能像埃特加·凯雷特一样。他的故事常常发生在奇异、灼热和欢腾的事物交会的十字路口。他笔下的人物与之搏斗的,是父母和家庭、战争和游戏、烟酒和蛋糕、记忆和爱。这些故事从来不会抵达通常预期的 结局,但总是能带给人惊喜、快乐和感动。
※※※※※※※※※※※※※※※※※※※※※※※※※※※※※※
★ 《纽约时报》奉为天才,魅力席卷40多国,短篇小说大师埃特加·凯雷特全新故事集
★ 以色列最高文学奖萨皮尔奖获奖作品,全美犹太人图书奖获奖作品
★ 《泰晤士报》、《金融时报》、纽约公共图书馆“年度好书”
★ 阿摩司•奥兹、萨曼•鲁西迪、扬•马特尔、乔治·桑德斯等国际文学大家一致推荐
★ 安妮宝贝、范玮琪、蒋方舟等名人感动推荐
★ 作品入选以色列高中、大学文学课教材
★ 英国知名插画师Sabina Hahn,为中文简体版独家定制封面插画
★ 一位短篇小说大师对形式所能达到的极限挑战
※※※※※※※※※※※※※※※※※※※※※※※※※※※※※※
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有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奥兹(以色列作家,《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
一个睿智的作家……和我认识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样。下一代人的声音。
——萨曼•鲁西迪(英国作家,《午夜之子》作者)
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语调却显得随意。这些故事像笑话却不是笑话。埃特加•凯雷特是个应当严肃看待的作家。
——扬•马特尔(加拿大作家,《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
他的故事中有爱心、智慧、雄辩和超越,而这些美德在埃特加自己身上就多有所见。我很高兴埃特加和他的作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让一切都变得更美好了。
——乔治·桑德斯(小说家,《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作家。在这个国度,书能够卖出8万本着实不易。他说:写作不能阻止战争,但它使陌生人之间获得一种有悯惜的沟通。我读了你所写的,你读了我所写的,我们会知晓彼此。
——庆山(安妮宝贝)
他的刻薄劲儿有点像伍迪·艾伦,但因为身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比伍迪·艾伦更苦涩有趣。
——蒋方舟
凯雷特充满无限想象力的故事短篇,太有趣了!每翻一页就会在心里想着“哇噻”“绝妙啊”“老天啊怎么会”!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一次,亲自见证一下这位创意无限的作家的神奇笔触。
——范玮琪
凯雷特是一个天才!
——《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现了一位短篇小说大师对形式所能达到的极限挑战。只有一件事是凯雷特无法完成的:写一个无聊的故事。
——《卫报》
凯雷特得益于自身特有的才华,才可以在如此紧凑的包装中,同时容纳悲剧和喜剧。
——《金融时报》
凯雷特独特的小说集既有趣又辛酸,用对人性的敏锐观察来平衡喜剧。这些都是简短有力的故事,富有创造力,充满自信。非常令人愉快,充满惊喜。
——《书生活》
凯雷特的对话风格无可抗拒,朴实真挚,他的即兴俏皮话引人发笑,很难想象有哪位读者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还带着幽默感和对人类的好奇心……他的故事有一种可爱的轻快感觉。
——《大问题》
凯雷特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他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创作了许多荒诞的故事。荒谬的,经常是超现实的,而且写得精确,简洁。
——《我》
修道院纪事 豆瓣 Goodreads
Memorial do Convento
8.2 (30 个评分) 作者: [葡]若泽·萨拉马戈 译者: 范维信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6 其它标题: 修道院纪事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代表作
★ 获葡语文学桂冠奖项“卡蒙斯文学奖”,被译成四十余种语言
★ 时隔20年,简体中文修订版全新上市!
-
★ 一部虚构而极富原创性的历史小说,足以比肩加西亚·马尔克斯巅峰时期的任何作品。——《费城问询报》
★ 阅读《修道院纪事》,就会明白:“世界对思考者而言是喜剧,对感 受者而言是悲剧。”——《图书馆期刊》
★ 一部强力的小说,有下流也有高尚,有愤怒也有温柔,在书中你会发现历史、喜剧、超现实、科幻、魔法以及无数个精彩故事。——《独立报》
-
★《修道院纪事》是一部丰富、多面、多层次的小说,同时运用了历史、社会及个人三种视角。萨拉马戈用这部作品展示了他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深度和精彩程度。——瑞典文学院
★ 和博尔赫斯一样,萨拉马戈是一个自由的人,他的作品也完全展示了这样的自由。读者会为《修道院纪事》而着迷。——哈罗德·布鲁姆
===
墙壁会渐渐倒塌,而天堂本身就是一个大教堂,在这里罗马圣伯多禄大教堂只不过是沙滩上的一粒小沙子;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要在地上建造教堂和修道院呢;因为我们不明白大地就是一座教堂,一座修道院,是信仰和责任的所在,是隐居和自由的所在。
---
这是宗教裁判所阴影下的压抑和愚昧的时代,在战场上丢了左手的士兵巴尔塔萨,有特异视力的姑娘布里蒙达,被疯狂的天才、科学怪人洛伦索神父邀请一起建造飞行器。飞行器确实起飞了,但接下来呢……欢笑紧挨着眼泪,平静和焦急只有一步之遥,轻松与惊恐是近邻,每个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每段历史莫不如此。
红发女人 豆瓣
Kırmızı Saçlı Kadın
8.1 (16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尹婷婷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举重若轻之作,帕慕克首次尝试“写一部更短的小说”,尽管这个故事已经酝酿了三十年——它始于1988年夏天,帕慕克在住处附近遇到的一对情同父子的挖井人。
☆掘井取水的过程,也是向着记忆的幽暗深处一路挖掘的旅程。失去父亲、做了挖井学徒的少年杰姆,在多年以后渐渐变成一个衣食无忧的商人。他平静的中年生活之下,却埋藏着不为人知的过去。直到有一天,他试图遗忘的往事终于将他吞没。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父亲,是宽容我们的一切,还是教会我们服从?或许,在尝试了所有的自由之后,我们只想重新寻找一个意义、一个中心,一个能对自己说“不”的人。
☆获2017年意大利兰佩杜萨国际文学奖。
十六岁的高中生杰姆在暑假来到伊斯坦布尔郊区的恩格然小镇,跟随挖井师傅马哈茂德挖井。因为长期找不到水,劳作变得格外枯燥。不过,马哈茂德师傅和杰姆也渐渐变得像一对父子那样亲近。
就在这个夏天,一位红发女人短暂地出现在杰姆的生活中。因为一次意外事件,杰姆仓皇逃离小镇。在未来的 三十年里,他不断地阅读和寻找两个古代传说。他发现,这些古老的故事仍然在神秘地牵引着自己的命运。
三十年后,杰姆已成为建筑公司老板,过上富足而平静的中年生活。他再度回到了恩格然,并发现了他试图忘记的一切……
---------------------------------------------------------------
“一部非凡的作品……它几乎是用痛苦的力量深度剖析父子关系……结尾部分的转折,让读者感觉仿佛自己刚刚从深井中上来,骤然进入令人目眩的光线。”
——《卫报》
“这本书充满了悲悯和地方色彩,它描绘了一个男孩走向男人的历程,也记录了土耳其如何走向不可逆转的转变。”
——《金融时报》
“它的结尾让你想立即从头翻开这部书再看一遍。”
——《星期日泰晤士报》
“弑父和杀子的主题回响在意外的或不经意的谋杀情节之上:它们探索着那些缺失的代际关系——这是悲剧的,但也是必然的。世代之间的变化,巧妙地呈现在伊斯坦布尔本身由现代化带来的、往往是恶劣的变化中。”
——《旁观者》
“帕慕克以大师手笔对比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寓言的力量和现实的不可抗拒……像以往一样,帕慕克将沉重的题材处理得十分轻盈,而结局是如此令人迷惑和美丽。”
——《书单》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豆瓣 Goodreads
Kafamda Bir Tuhaflik
8.4 (34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陈竹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2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作者奥尔罕•帕慕克 蛰伏六年动情写就 全球60个语种正在流行。
◆斩获诺奖之后还能写出自己的最佳作品,帕慕克就是这样的大师。——《独立报》
◆让一千万人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东西是生计、利益和账单,但只有一样东西支撑着这茫茫人海中的人们,那就是爱。
◆嘈杂腐败而又日新月异的城市史诗,天真、正派又卑微的街边小贩的人生传奇。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是一个讲述钵扎小贩麦夫鲁特的人生、 冒险、幻想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同时也是一幅通过众人视角描绘的 1969—2012年间伊斯坦布尔生活的画卷。
在麦夫鲁特还是一个生活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穷山村少年的时候,他就不住地幻想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怎样。
十二岁时他辗转来到“世界的中心”——伊斯坦布尔打拼,立刻被那些老城消逝、新城待建的景象所吸引。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在土耳其的街道上贩卖钵扎。他与那些在城市繁华外荒凉处的居民一样,渴望致富。但是运气似乎永远都不追随他,他看着亲戚们在伊斯坦布尔暴富并定居;而自己却花了三年时间给一位仅在婚礼上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孩儿写情书,最后却阴差阳错地和那女孩儿的姐姐私奔。麦夫鲁特人到中年,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巷里做过许多营生,酸奶小贩、鹰嘴豆鸡肉饭小贩、停车场管理员……
他珍惜自己的家人和妻子,可工作失意、生活窘迫仍不断挤压着他。无论如何,他仍然夜复一夜,漫步在伊斯坦布尔街头,一边卖钵扎,思念自己的真爱,一边琢磨着脑袋里冒出的一个又一个怪怪的东西,这些念头让他自感与众不同。他,一个没钱没地位的钵扎贩子,既属于这个大都市,又在头脑中不停地寻找着另一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