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圈外编辑 豆瓣
7.2 (20 个评分) 作者: 都筑响一 译者: 黄鸿砚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报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每个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诞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间故事,当代日本极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都筑响一,从杂志记者到做书编辑,他拒绝乏味,打碎常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怪招迭出,特立独行。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不要跟同行喝酒”“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不把东京放在眼里”……毒舌且有冲击力的文笔背后是对人间的温暖观察,剑走偏锋的编辑生涯是对主流社会与体制的不妥协。
这本书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更是一段洒脱、真实、痛快的编辑传奇。
【编辑推荐】
1、编辑出版界的“泥石流”,行走的毒舌炸弹!
“杀死出版的正是它的创造者——我们这些编辑。”
“催生无聊杂志的正是‘编辑会议’。”
“不要跟同行喝酒。”
“网络搜索是种毒品。”
“别看读者脸色,关照自己。”
……
以上内容都出自本书。都筑响一40多年来从未领过固定月薪,作为体制外独立编辑,他对艺术、设计、出版等领域有独特而精准的认识。本书文笔极富冲击力,幽默随性,酣畅淋漓,吐槽犀利痛快,毒舌金句频出,带给读者一记来自主流圈外的新奇能量重击!
2、怪招迭出的选题捕手,剑走偏锋的人间观察家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Japanese style”;拍摄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情人旅馆”内部装潢……
在这本书中,都筑响一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野生编辑特立独行的大世界。当下社会有诸多强制的、隐性的条条框框,都筑响一本人,和他报道及出版过的题材,都在激发我们对别人的生活少一点判断,多一点尊重。自由有趣的灵魂、对编辑和做书的另类认知、令人拍案叫绝的选题,都筑响一拒绝乏味,持续捕捉身边被忽略的日常“奇观”,挖掘那些不被认可的无名天才。
独立、纯粹、反抗、好奇心、真性情,野生编辑带你冲破主流的条条框框,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3、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出版同仁激赏共荐!
做一本书要从何开始?如何养成自己的编辑视点?编辑为谁做书?出版的未来会如何?全书以8个问题划分,都筑响一打破出版常规,回答直击人心,呈现出一个独具人格魅力的天才编辑和一段浓墨重彩的人生传奇。
轻型纸,让阅读手感舒适,小开本,轻便小巧易携带。四色全彩印刷,多幅都筑响一代表性编辑出版作品,丰富有料,趣味多多。
傅佩荣的哲学课:先秦儒家哲学 豆瓣
作者: 傅佩荣 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首印限量赠送完整音频课程!
傅佩荣新作,一本书,一个课堂,一次先秦儒家的真正复兴。
聚焦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五大原典要旨,开启叩问经典的哲学大门。
……………………
◎ 编辑推荐
★ 台湾大学公开课中点击量近200,000的先秦儒家哲学课首次成书;得到App订阅量超30,000的哲学老师傅佩荣教授再出力作。
★ 能读懂、可实践的哲学。傅佩荣教授学贯东西,集四十年研学心得,以哲学理性诠释儒家思想精髓。借孔孟智慧,破解人生的孤闷虚无,还生活应有的色彩。
★ 阅读与听课无缝结合,随时以恰当方式呈现当代人需要的知识与智慧。这不仅是一本书,还是一个随时相伴的课堂。眼睛累时,扫码听课;听不分明,请来看书。
……………………
◎ 内容简介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何以今日哲学视角考量,唯有儒、道两家具备成为普世哲学、永恒哲学的条件?儒家又称“孔孟之道”,孔子是出发点,孟子是中继点,那么荀子、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算真正的儒家吗?
在这本书中,傅佩荣教授将给你完整详尽的答案。
本书根据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授的“先秦儒家哲学”讲稿修订整理。书中依序介绍五大儒家经典《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要旨,系统串讲孔子的一贯之道、孟子的发挥完善,以及先秦历代孔门弟子的总结积累。在这个学习儒家思想的黄金时代,傅老师跳脱“秦政荀学”的限制,不做“阳儒阴法”的妥协,以哲学理性、学术良知、传即所习的态度,完整呈现孔孟之道的真正精神与光辉。
这本书将让你发现,真正好的哲学,是可以在生活中实践,并能带来巨大快乐的。
鲁迅入门读本 豆瓣
作者: 鲁迅 / 钱理群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2 - 8
编辑推荐
※《鲁迅入门读本》(鲁迅原著,钱理群选编导读)卖点
①[通俗+经典]鲁迅最佳普及本 ——雅俗共赏、深入浅出的人文读物
②"怎样读鲁迅":一堂献给所有中国人的鲁迅公开课,一次追寻真实鲁迅的元典之旅
③活在当下的鲁迅 ——超越刻板印象,还原有血有肉的真鲁迅
④权威选编、导读 ——钱理群:首席鲁迅专家
⑤内附9幅漫画大师丁聪专为鲁迅绘制的精彩漫画。书中照片均由周令飞先生(鲁迅长孙)合法授权。
《鲁迅入门读本》(鲁迅原著,钱理群选编导读)。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鲁迅研究者,鲁迅精神在当代的重要传递者,钱理群教授一直把“研究和传授鲁迅”作为自己的职责。《鲁迅入门读本》是钱理群教授研究及向青年人传授鲁迅的心得,原本是为台湾清华大学学生开鲁迅公开选修课而准备的教材,在台湾公开出版后,引发年轻学子追寻鲁迅精神的一股潮流。
钱理群教授研究了一辈子鲁迅,数十年乐此不疲。《鲁迅入门读本》返璞归真,抛开学术论文的做法,从原始文本入手,通过精选、导读、赏析鲁迅的经典文章,带你轻松进入鲁迅的精神世界,发现一个真实的、完整的鲁迅,实为当代青年阅读鲁迅的首选之书。
内容简介
《鲁迅入门读本》——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
鲁迅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现代原典。作为集中了“20世纪中国经验”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与我们是极为贴近的。当下读鲁迅,你仍会感到,他仿佛就是针对当今中国的问题而振聋发聩,同时又具有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也就是说,鲁迅是活在当下中国的,在钱理群教授的引导下,每一个愿意并在思考和关注社会、人生、文学问题,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国民,都能够和他进行心灵的对话。随之,你会发现,与刻板印象中那个拗口的、冷冷的、尖刻的斗士不同,鲁迅的内心充满了对每个中国人的爱与悲悯。
本书是钱理群教授数十年的心血成果,书中以经典文本导读的形式,赏析、展示了鲁迅代表作品,犹如一门精心准备的鲁迅公开课,带你走进大师的心灵,再现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
我有一个机会,来台湾地区为“清华大学”本科学生开一门鲁迅选修课,《鲁迅入门读本》即是为这门课准备的教材。现在,《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的朋友又将其公开出版,使它能和更多的台湾年轻朋友见面,我是非常高兴和感激的。
Lost in Translation 豆瓣
作者: Ella Frances Sanders Ten Speed Press 2014 - 9
Introduction
How you do introduce the untranslatable?
In our highly connected and communicative world, we have more ways than ever to express ourselves, to tell others how we feel, and to explain the importance or insignificance of our days. The speed and frequency of our exchanges leave just enough room for misunderstandings, though, and now perhaps more than ever before, what we actually mean to say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more frequently and faster hasn't eliminated the potential for leaving gaps between meaning and interpretation, and emotions and intentions are misread all too often.
The words in this book may be answers to questions you didn't even know to ask, and perhaps some you did. They might pinpoint emotions and experiences that seemed elusive and indescribable, or they may cause you to remember a person you'd long forgotten. If you take something away from this book other than some brilliant conversation starters, let it be the realization (or affirmation) that you are human, that you are fundamentally, intrinsically bound to every single person on the planet with language and with feelings.
As much as we like to differentiate ourselves, to feel like individuals and rave on about expression and freedom and the experiences that are unique to each one of us, we are all made of the same stuff. We laugh and cry in much the same way, we learn words and then forget them, we meet people from places and cultures different from our own and yet somehow we understand the lives they are living. Language wraps its understanding and punctuation around us all, tempting us to cross boundaries and helping us to comprehend the impossibly difficult questions that life relentlessly throws at us.
Languages aren't unchanging, though they can sometimes hold a false sense of permanence. They do evolve and occasionally die, and whether you speak a few words of one or a thousand words of many, they help to shape us—they give us the ability to voice an opinion, to express love or frustration, to change someone's mind.
For me, making this book has been more than a creative process. It's caused me to look at human nature in an entirely new way, and I find myself recognizing these nouns, adjectives, and verbs in the people I walk by on the street. I see boketto in the eyes of an old man sitting at the ocean's edge, and the resfeber that has taken over the hearts of friends as they prepare to journey across the world to an unknown culture.
I hope this book helps you find a few long-lost parts of yourself, that it brings to mind fond memories, or that it helps put into word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at you could never clearly express before. Perhaps you'll find the word that perfectly describes your second cousin once removed, the way you felt two summers ago that you were never able to fully describe, or the look in the eyes of the person sitting across from you right now.
Eckhart Tolle wrote, "Words reduce reality to something the human mind can grasp, which isn't very much." I'm hesitant to agree. Words allow us to grasp and hold onto an extraordinary amount. Sure, all languages can be picked apart and reduced to just a few vowels or symbols or sounds, but the ability that language gives us is incredibly complex. There may be some small essential gaps in your mother tongue, but never fear: you can look to other languages to define what you're feeling, and these pages are your starting point.
So go and get lost in translation.
2021年12月22日 已读
想法不错,但总觉得可以更有趣。这样翻翻就过去了,多少有点浪费的感觉。
2014 文化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米,面,鱼 豆瓣
7.8 (20 个评分) 作者: [美]马特·古尔丁 译者: 谢孟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1
日本是全世界食客心中的一大圣地。米其林餐厅数量居世界之首,但求匠心独运的无名小店更是数不胜数。
饮食作家马特·古尔丁走访东京、大阪、京都、福冈、广岛、北海道、能登七座日本饮食重镇,品尝每个城市的代表性食物,走访热爱并传承当地饮食文化的各色人物,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也融入自己的饮食观察中。
从专业冷静的料理职人、热情如火的街头小贩,到努力在此扎根的外来移民,再到依赖美味的新老食客,正是这些千姿百态的普通民众,展现并维系着日本独特的美食风情!
陈寅恪语录 豆瓣
作者: 胡文辉 编 后浪丨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原汁原味 ,具体而微,呈现一代史家的学术世界
史识诗心, 古典今情,还原有血有肉的精神风貌
☆编辑推荐
◎学术丰碑,道德楷模
陈寅恪先生是近百年来中国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蒙古史及梵文、突厥文、西夏文等古文字和佛教经典均有精湛研究,毕生践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信条,为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学习陈寅恪,对于读者治学、为人、处世均有深刻意义。
◎汇辑零金碎玉,尽力广搜博引
本书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三十余种旁人的记录、回忆中广搜博引材料,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附录诗作,以凸显陈寅恪的史识和诗情。录文不避重复,着重将零散材料汇辑一处,并逐一注明出处,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
◎依据权威底本,还原学术风貌
本书在选录时注重校勘,除依据权威的陈寅恪作品版本外,还参考不同版次印刷本、手写本或手迹做了校订,尽力做成一个可靠的摘录读本。这个读本不仅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也努力还原陈寅恪有血有肉的精神风貌,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陈寅恪作为一代中国史学巨擘的学与思、言与行。
◎突破阅读门槛,方便通览领会
陈寅恪先生的作品卷帙浩繁、内容庞杂,均以文言文写成,大多遵其生前愿望以繁体竖排形式印行,阅读门槛比较高。本书做出了一次全新的尝试,用更适合大众阅读的简体横排形式,将陈寅恪的学术精华以“语录体”逐条呈现,内容精炼,编者又加以适当的按语进行注解,有效帮助读者突破陈寅恪著述的阅读门槛,方便通览、学习、研究。
▎内容简介
《陈寅恪语录》从陈寅恪先生的全部著作及旁人对于陈氏讲课的记录、关于陈氏言谈的回忆中选录文字,以编者个人的趣味和眼光做取舍,非敢谓竭泽而渔。选录内容侧重适合“语录”的通论,更加突出陈寅恪的史识。录文不避重复,相反特别着重将同类的零散材料汇辑一处,有意做成“语录长编”,以期起到“材料类编”之用。本编所选录文字,按“语录体”根据题材分治学方法、文明与社会、历史•种族、历史•阶层、历史•文化、历史•其他、文学、自述与回忆等八大类六十五个小类编排,并选摘陈寅恪具有思想代表性的诗作,逐一注明出处,简体横排,以期更好地提炼陈寅恪的学术精华,还原陈寅恪的精神风貌,方便读者阅读、学习,真正领会陈寅恪的学与思、言与行。
德国 豆瓣 Goodreads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博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
六大部分,三十个主题,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啤酒、香肠、汽车、货币……以“物”串连起德国政治、文化、艺术等数百年历史变迁。
在过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个新的德国诞生了。
我们对这个新生的德国有多少了解?
它的民众又是如何认识他们自身的?
尼尔• 麦格雷戈认为,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想要构建一段清晰连贯又全面的德国历史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在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层面,德国总是动荡的。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游移。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埃尔• 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德国最伟大的作家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里发现了德国艺术与历史的特质,而斯特拉斯堡如今在法国境内。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政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1914 年以前的德国人或许会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三十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
或许德国的历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广泛共享的记忆、意识与经历。对它们中的一部分进行检视便是本书的目的。从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的现代印刷术开始,作者选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国仍然能引起共鸣的对象与观念、人物与场所,比如德累斯顿的瓷器及其废墟中的碎石瓦砾、包豪斯的设计和德国香肠、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营门,以此向我们展现它的集体想象。
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这般地讲述“德国”。
In the Heights: Finding Home 豆瓣
作者: Lin-Manuel Miranda / Quiara Alegría Hudes Random House 2021 - 6
The eagerly awaited follow-up to the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Hamilton: The Revolution, Lin-Manuel Miranda’s new book gives readers an extraordinary inside look at In the Heights, his breakout Broadway debut, written with Quiara Alegría Hudes, now a Hollywood blockbuster.
“[An] exuberant, unique, and invaluable record of dynamic, brilliant, and soulful creativity.”—Booklist (starred review)
In 2008, In the Heights, a new musical from up-and-coming young artists, electrified Broadway. The show’s vibrant mix of Latin music and hip-hop captured life in Washington Heights, the Latino neighborhood in upper Manhattan. It won four Tony Awards and became an international hit, delighting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film version, director Jon M. Chu (Crazy Rich Asians) brought the story home, filming its spectacular dance numbers on location in Washington Heights. That’s where Usnavi, Nina, and their neighbors chase their dreams and ask a universal question: Where do I belong?
In the Heights: Finding Home reunites Miranda with Jeremy McCarter, co-author of Hamilton: The Revolution, and Quiara Alegría Hudes,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librettist of the Broadway musical and screenwriter of the film. They do more than trace the making of an unlikely Broadway smash and a major motion picture: They give readers an intimate look at the decades-long creative life of In the Heights.
Like Hamilton: The Revolution, the book offers untold stories, perceptive essays, and the lyrics to Miranda’s songs—complete with his funny, heartfelt annotations. It also features newly commissioned portraits and never-before-seen photos from backstage, the movie set, and produc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is is the story of characters who search for a home—and the artists who created one.
苏轼十讲 豆瓣
9.6 (37 个评分) 作者: 朱刚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7
触动我心灵的那些课,阅微讲堂,让生命打开。“阅微讲堂”系列丛书,专注于从全球范围内寻找那些既给予我们各种“新知”,更给予我们“智慧”,充满洞见与生命激情、触动心灵的课。
《苏轼十讲》,主讲人:《苏轼评传》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主讲地:复旦大学。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一代文坛盟主的影响力却未见消减;与禅门僧人、方外道士过从甚密,兼采佛道之修养;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兼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在众多领域达到一流水准;最后“湛然而逝,谈笑而化”,走向最好的生命完成。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本书以十个主题串联苏轼的生命历程,并将苏轼置于历史与文化的洪流中,上下观照,在作品与文献中捭阖出入,并作精妙讲解,一部披沙拣金的“苏轼新传”粲然可见。
章开沅口述自传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章开沅(口述) / 彭剑(整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作为当代中国著名史学家与教育家,章开沅先生一生历经世变,阅尽沧桑,其丰富阅历,不但能补正史之阙,也能为对民国以来历史感兴趣的人们提供很多掌故,还能以长者的智慧给人以启迪。本书由章先生口述,尽量保持历史原貌,呈现了晚近中国学术史、教育史与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不少生动历史细节,娓娓道来,于不经意间,让读者领略近百年历史剧变。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豆瓣
7.7 (48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 - 7
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艺术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为经线,回到历史现场,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绕地中海这一世界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带你一路走过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或做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数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
蒋勋先生用柔美、亲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术史”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使得我们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美”的向往与创造。
局部:我的大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跟陈丹青一起逛美术馆
1.5亿人次观看,豆瓣高分艺术纪录片《局部》内容全收录
游走层叠的艺术时空,聚焦艺术史上的规范与偏离
本书是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的讲稿,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铺展开来。历史不是静止的,美术馆收藏的就是重重叠叠的时间。勃鲁盖尔与李公麟对望眼前的麦田,维米尔堆砌起凝结层的魅力,印象派在百年后将沙龙绘画挤至次席……这些艺术家,大多数没进过大学,古人更不消说——规范永远期待天才的偏离。再完美的规范也无法包容千差万别的真实。“此所以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此所以我至今尚未毕业。”
美之壶 (2006) 豆瓣
美の壺
8.0 (13 个评分) 演员: 渡部泰雄
《美之壶》是向大家介绍生活中各种隐藏之美的全新艺术鉴赏节目,涉及日本建筑、料理、工艺美术、风景等多个方面,日史译组将精选部分剧集制作,如《江户的古地图》、《城下町》、《寿司》、《日本妖怪绘》等等,定能让您全方面的了解日本文化。
“壶”在日本语里,除了有汉语“壶”的意思之外,亦有“要点、关键”的意思。历史上,日本本土文化在外来文明之新风的吹拂下,不断绽放出日本所独有的文化之花。节目把日本文化的美之元素以及鉴赏法,通俗易懂地分成若干个“要点、关键点”(即:壶的含义),随着悠扬的爵士乐,日本文化的形式之美,以及与古今东西美丽事物的配合之妙,将会在节目中,向观者娓娓道来。
纸神 豆瓣
8.1 (19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平一枝 / [日] 小林纪雄 译者: 杨玲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6
日本作家大平一枝抱着“纸这一介质是否会消失会被替代”的疑问,深入与“纸”相关的各行各业,采访各类设计师、收藏家、民艺家,满含深情写下的与纸有关的人生百味。全书由日本百年品牌竹尾的六种特种纸打造,既是内容精良的图书,又是视觉与触感兼美的艺术品。
近三十位日本重量级艺术家×六种竹尾特种纸打造全书!
有多少种纸,就有多少种与纸相关的情感与信念,
就有多少爱纸之人在这个乏味时代的有趣生活。
★殿堂级设计师、资生堂设计总监仲条正义;开启日本一整个装帧时代的平野甲贺;享誉国际的日式庭园设计师枡野俊明;种树抄纸的和纸艺术家 森田千晶……近三十位艺术家、设计师讲述的人与纸的深情故事。纸业大国写给纸与爱纸之人的一封情书。
★日本百年品牌竹尾,六种特种纸打造全书。不同观感,不同手感;从里到外都奢侈,中文版限量发售。
★每一种纸,都是一种真真切切生活过的痕迹。
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纸,明信片、包装袋、书、名片、纸币、广告海报……
这里也有各种形态的人生,儿子悄悄写给父亲的信;平民生活区里的活字印刷所;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画家在冷清画材店偶遇的人生导师;平野甲贺的独创字体;仲条正义引领的资生堂设计革新……
纸的尊严,就是人的尊严。
Pure Invention 豆瓣
作者: Matt Alt Crown 2020 - 6
The untold story of how Japan became a cultural superpower through the fantastic inventions that captured—and transformed—the world’s imagination.
天下英雄谁敌手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刘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4
这是“刘勃说书”系列的第二部。
三国还未归晋,曹刘已成传说。故事流传千年,方有《三国演义》。解读三国的常见套路,是用史料纠错演义;本书反其道而行之,探究史实如何被大众审美和文人趣味塑造成型——犹如看见两位美人,是如何一步步化妆乃至整容的——这无疑是极有趣的。
★ 厘清:三国历史的人物真相,史书文学的形象演变
★ 还原:锚定曹刘的历史坐标,茧剥人物的文学形象
★ 融合:人写的历史说得通透,写人的小说谈得到位
打量 豆瓣
作者: 易立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本书集结了易立竞近期的采访作品,既有姚晨、赵薇、郝蕾等年轻演员的踪影,也可见陈宝国、李雪健、刘晓庆等老法师的身姿,更有媒体人崔永元和朱军的一段陈年往事……
他们,是闪耀的公众人物,备受关注;他们,更是平凡的世人,一如你我,有着最真切的欢笑和眼泪。在这里,他们打开心扉,畅谈理想奋斗和骄傲;在这里,他们吐露心声,倾述挫折失意和无奈。
靠近他们,重新《打量》,思索当下。
2021年4月18日 已读
非常有深度的对谈,崔永元与郝蕾的两篇尤佳。易立竞看似冷峻,其实极其温柔。分寸感的把控源自于对受访者的尊重。后记也很好。
2012 中国 人物 文化 访谈
汉字的世界(上) 豆瓣
漢字の世界 1
作者: [日] 白川静 译者: 陈强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8
日本著名汉学家、“最后的硕学”白川静先生代表作之一,深入解读汉字体系及文化系统,揭示汉字的文化意涵。
日本著名汉学家白川静,通过对甲骨文、金文资料的缜密分析,建立了完整的汉字体系及汉学文化系统,在文字研究领域影响巨大。
全书按照神话、诅咒、战争、宗教、歌舞等主题,系统 解读汉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学功力,深度追踪古人的思想观念,生动描绘汉字的诞生过程,揭示其背后真正的文化价值。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6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