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
騎乘鐵公雞 豆瓣 Goodreads
Riding the Iron Rooster:By train through China
8.0 (29 个评分) 作者: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译者: 徐麗松 馬可孛羅 2016 - 2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
他們眼中的保羅.索魯:
◎詹宏志:「保羅.索魯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家。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偽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吳繼文:「他常常置身荒涼甚至荒謬,但他自有定見、自得其樂。他的眼界與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諷辛辣但不帶酸腐味。今天的世界訊息如雲而真相如煙,行者移動更快、選擇益多卻看得更少,沒有保羅.索魯的手眼,我們真的不知道還要失去多少。」
◎邱一新:「他是個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不媚俗、不矯揉,不隨波逐流,但也毫不留情,讀起來令人拍案叫絕、心有戚戚焉。」
◎韓良憶:「這傢伙實在太會寫了,他那支偶爾憤世嫉俗卻也常有敏銳觀察與清澈洞見的筆,使得我這個讀者讀上了癮。」
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無時無刻不在奔忙!即使在走過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以後,他們依舊走個不停。中國歷史教給我們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他們從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腳步……
保羅.索魯在一九八O年首次遊歷中國,他順著長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訪了十幾個城市。這年,眼見的中國是個有趣的年代,文革結束,求變的浪頭竄起,境內正處於保守和改革兩派間權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會氛圍。人們穿著藍裝、腳登布鞋,騎著自行車穿過泥濘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廠逐漸失去視力;服務生不但不拿小費,而且還高喊著「為人民服務!」。境內唯一明亮的色彩,是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和姑娘們髮上別著的紅絲帶……
過了六年,保羅.索魯再度造訪中國。這回,他心血來潮參加了旅行團,從倫敦搭火車穿越東西德、社會主義的波蘭、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如今都已經變了天——然後由邊境進入中國內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轉抵西藏山野……這趟搭乘火車環遊中國,他訝異於中國的改變之大與快速。原有的公社不是關閉便是展現新的風貌;稻田不見了,無田可種的農民開始湧現全國各地找工作。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透過他的心和眼,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蛻變中的中國風貌,新奇卻也有著荒謬的趣味。
【名家推薦】
「扣人心弦……旅行家保羅.索魯憑藉真情、活力及無比決心,探索他想發掘的事物……他是個從不懈怠的旅人。」
——華盛頓郵報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是一位頂尖旅行作家與一個最佳旅行素材——中國向外國自由行觀光客重新開放的火車之旅——結合而成的美妙結果,兩者的碰撞產生細膩動人的火花……保羅.索魯帶著他一貫的主體性,再次以高超技巧冶煉無數巧合與邂逅,展現每個他所到之處的動人底蘊。」
——《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一本精采好書、緊扣人心的冒險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世界上最後一個謎樣國家。」——《休士頓郵報》(Houston Post)
「作者對於交流對話的巧妙掌握,充滿細節、色彩與生命的細緻描繪,無不使這本書絲絲入扣,栩栩如生……閱讀保羅.索魯,彷彿經歷一場奇異旅行,穿梭在一個出人意表、喜感十足、妙不可言,也充滿官僚糾結的世界中。所有動人的旅行都應該像這樣。」
——《克里夫蘭據實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這位旅行家用生花妙筆造就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讀者彷彿親自經歷了一場旅行。」
——《柯夢波丹》雜誌(Cosmopolitan)
「美不勝收……保羅.索魯在字裡行間傳達出世界彼端的喜樂與苦惱,使一切顯得生動、親切而真實。」
——《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公允無私、洋溢同理心的絕妙之作。」
——《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很少作家能像保羅.索魯這樣,以精湛的文筆,對在疆域遼闊而矛盾重重的當代中國所見那些轉瞬即逝的萬般意象,進行如此深刻的記錄。」
——《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保羅.索魯是個神乎其技的說書人。」
——《沙加緬度蜂報》(Sacramento Bee)
北方的空地 豆瓣
8.9 (13 个评分) 作者: 杨柳松 重庆出版社 2011 - 4
《北方的空地》内容简介:人类首次以自力方式横穿大羌塘无人区,羌塘,地球上独有的超级荒原,当我们热衷谈论偏远的阿里和热闹非凡的可可西里时,对这片酷寒的高原依然陌生得不知所措。一个人,推着两百斤的自行车,历时77天,经历了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苦旅程。这是人类的又一个奇迹,工业文明并未完全束缚我们的血躯。
失落的卫星 豆瓣
8.2 (187 个评分) 作者: 刘子超 文汇出版社 2020 - 7
刘子超出发之作《午夜降临前抵达》重版出来👇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22033/
·
☆ 豆瓣年度榜单·中国文学非小说类 第一名
☆ 方所文化 年度选书
☆ 新浪读书 年度推荐图书
☆ 搜狐文化 年度十大好书
☆ 《南方都市报》南都十大好书
☆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中华读书报》不容错过的25种文学好书
·
我们生而自由,却往往身 不由己。
在隔绝和封闭的时代,聆听游荡世界的回声。
·
☆ 深入中亚大陆,探访神秘的邻人之国,作家刘子超寻觅九年之作
☆ 探索未知之地,见证时间之旅,记 录个体之声,寻找被遗忘的失落之心
☆ 历史学家罗新、作家许知远高度赞许,“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 因深入书写世界一隅,获“全球真实故事奖”(True Story Award)特别关注作品
☆ 《纽约客》记者Jon Lee Anderson推荐:饱含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之作
☆ 入选单向街水手计划,开启“新游牧”生活方式,在封闭与隔绝的时代逆向而行
☆ 随书附手绘地图及40张摄影彩插,作者首次分享中亚文艺清单,纸上遨游中亚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
九年间,作家刘子超数次深入亚洲腹地,前往神秘的邻人之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间的土地,展开一场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寻觅之旅。
沿着国境线飞驰,绕过散落的飞地,驰骋于帕米尔无人区,在苏联的核爆试验场抛锚,他以探险者的精神见证隔绝之地;踏上撒马尔罕的金色之路,徜徉于血腥战场和帝国宫殿,凝视最古老的圣书,抚摸玄奘笔下的佛塔,他试图寻回古人的目光;结识将未来寄托于汉语的塔吉克青年,遇见困守咸海七年的中国人,在乌兹别克的酒吧里,听见把酒言欢的商人指着撒向空中的钞票大喊:“你之前看到的全是假象,这才是现实!”一路上,他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徘徊在希冀与失意、自由与迷失之间。
一切如同离轨的卫星,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我们就在隔壁,却浑然不觉——直到旅行开始,直到翻开这本书。
·
有了刘子超这本书,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在近代以来琳琅满目的中亚旅行文学中,终于有了第一部高质量的原创中文作品。宽广的接触面,鲜活的时代感,颇有时间深度的历史思考,加上淡定得有点舞台感的冷静叙述,几乎各个方面都为今后的旅行写作树立起标杆。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子超是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记作家,他的叙述与感受常让我想起保罗·索鲁。偶尔,我希望他更狂野与热情一些。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刘子超的作品有简洁的散文风格,以及独特的幽默感、好奇心和冒险精神,读起来令人愉悦。在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来到中亚的心脏地带,那里既神秘,又出乎意料地和我们紧密相连。刘子超是一位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也是一位极具天赋的作家。
——乔·李·安德森(Jon Lee Anderson),《纽约客》资深记者
《失落的卫星》可远远不只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它是一部少见、非凡的文学作品,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步伐在中亚漫游,如同一名佛教僧侣——顺带一提,这种缓慢的步伐亦体现在本书从容不迫的语言中。与大多数旅行作家不同,刘子超没有尝试去和那些“重要人物”对话,也没有假装了解这片土地的一切。相反,他与路上遇到的男男女女交谈,询问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得到不同寻常的答案。以上种种,都给他的作品一种难以超越的真诚。读完这本书后,你就像真的和子超去了一趟中亚,你对这片土地的了解比读一百篇政治类文章还要多。
——玛格丽特·斯普雷彻(Margrit Sprecher),“全球真实故事奖”2019年评委会主席
从大都到上都 豆瓣 谷歌图书
8.4 (65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新星出版社 2017 - 11
生动还原八百年前元朝两都间辇路的真实面貌,一本多角度的历史大散文。
一座历史名城大都(今北京)和一颗草原明珠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由这条路相连。
这条路尘封了八百年,当年皇帝仪仗浩浩荡荡、溪流清澈、青草茂美、骏马奔腾。如今已是沧海桑田。八百年前的辉煌,隐没在 平凡的村庄和深山荒草间。
这条路是元代的辇路,是皇帝往返两都之间的专属性道路,设有十八处纳钵。
这里是山川的终点,草原的起点,贯穿长城内外,是自古以来从蒙古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
享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重新发现中国。
北大教授罗新,一位中国中古史和中国古代边疆民族史的专家,在华发之年,自北京健德门启程,沿着古代辇路北行,经龙虎台,过居庸关,行黑谷,越沙岭,背着行囊,徒步穿越北京、河北的重叠山谷,进入内蒙古草原,不畏烈日、暴雨、尘土飞扬、山路艰辛,穿行于田垄与山谷间,一步一步走完了从健德门到明德门的四百五十公里山川河流,抵达上都,完成了他十五年前的夙愿。
“我,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职业的人,真了解我所研究的中国吗?我一再地问自己。”
作者的叙述平静从容,充满古典气息,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读来欲罢不能。在作者的讲述中,历史与现实交错,呈现出迷人的色彩。
大历史与个人小历史在书中错落交汇。
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历史,一边是现实。一边是遥远的史书上的沧桑印迹,一边是近处几十年的悲喜人生。年少时不为人所知的暗恋,三十年前的半途而废的远足,二十年前暴风雪中被倒提双脚走出黑松林,风华正茂的女学生突然离世,浅淡之交故人的神奇失踪,记忆里一朵牵牛花的摇曳,都因某一地点某一场景,在路上被恍然忆起。作者五十年的人生,也零星散落在这条徒步之旅上。
后工业时代,当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得几乎不值得测量时,徒步是对主流的抵抗。
本书汇集了许多的旅行家对于徒步的思考和意义。所引用的国外旅行家的段落,几乎都出自作者的优美译笔,且金句叠出:
“挣扎多年以后,我们明白了,不是我们成就了旅行,而是旅行成就了我们。”
“旅行就好比婚姻,如果你以为你能加以控制,那必定大错特错。”
本书配以精美手绘插图,以及手绘地图,生动表现沿途历史遗迹和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