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
少有人看见的美 豆瓣
作者: 熊逸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如果没有艺术,生活会是一种失误。
当代著名思想隐士熊逸的艺术文化随笔经典力作!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名画之美与画家之魂 | 神奇意义与时代价值 | 文化阐释与哲理反思
-
★一部多维度交织叙述的当代文化艺术随笔
多个跨领域范围的知识讲述,满足多领域读者的综合阅读需求。
★隐士作家熊逸目前为止唯一的一部以艺术随笔为主题写作的著作。
该作品以艺术品为具体切入点写作,延伸的边界包括了社会文化和哲学等诸多方面,十分有力地呈现了当下非常新奇的复合型写作手法,阅读性极高。
★该作品远非一本常规意义上的美术读物,更增加一些智力情趣在其中,对于渴望新知通识领域的阅读群体有精准的覆盖性。
-
【编辑推荐】
1.当代思想隐士熊逸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运用哲学、社会学等角度为写作角度,复合型展示了艺术作品背后所隐秘包含的深刻文化意义。
2.艺术类图书在近年来逐步从小众类读物成长为显性分种类读物。目前多以艺术史讲述和图画作品解析为主,本书的叙述解读方式属于少数,直接选取从思想性和社会学等维度切入,在该图书类别中有很明显的差异性。
3.作者文体叙述的密度大,可读性极高,阅读人群极为精准。
-
【内容简介】
《少有人看见的美》是当代著名思想隐士熊逸的唯一一部艺术文化随笔,有极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它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学术读物,它无意引起任何感动,只希望激发一点思考。如果你恰恰和作者一样,也是一个对智力趣味情有独钟的人,并且对美术史怀有几分兴趣的话,那么你就是这本书所要寻找的读者。
这本书以绘画为主题,作者以强烈的个人视角为切入点,从思想角度解读艺术名作,进而剖析伟大艺术作品背后指涉的社会问题,从而让艺术在社会学和哲学的维度更增添了新知色彩。
中国美术史讲座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李霖灿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李霖灿先生曾经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作为一位有四十余年馆龄的老馆员,他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多年,又在台湾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二十载。他不断地补充及修正教材,以其幽默风雅的讲述引领了无数人走进艺术殿堂。这份精彩绝伦、活泼生动的文字与图片曾连载于台湾《雄狮美术月刊》,备受好评。本书即是根据李霖灿先生上课讲稿整理编成的,分为二十九个单元,大体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纲,以历代绘画为主调展开论述,对于玉石、雕塑、书法、铜器、陶瓷的论列亦精辟独到。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三联书店 2008 - 7

跟年轻一代的学生们讲中国美术史,一直是我多年来的心愿。
在欧洲读书的时候,很羡慕西方国家整理出来的,各式各样的儿童读物和青少年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是深入浅出地,把他们民族文化的传统,用一点也不艰深的方式介绍给下一代。
这些介绍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出自重要学者专家之手,却绝不故作高深,没有学究式排比资料的自我陶醉,也没有炫耀专业知识的虚荣。他们似乎非常清楚,所谓“传统”,就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他们也了解到,传统的介绍,不只是考证复古,而是要启发现代人的生活,使现代人生活得更活泼、更圆满,而不是更窒息僵化,不是用传统压死下一代活泼的生命力。
这样一个心愿,多年来我不敢实现,是因为有着主观和客观的许多障碍。当然,最主要的,是自己始终也没有干净地摆脱“学者”的陶醉罢。下过几次笔,吊书袋子、卖弄考证、炫耀专业知识的毛病,不觉就要流露出来。我知道,我还没有资格写一本单纯教导学生们爱美之心的书。
我因此要特别感谢卓刘庆弟女士,没有她一清如水的对孩子的未来近于梦想的爱,我想,这本书我还是迟迟不敢下笔。
因为她的鼓励,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可以摆脱学者的卖弄,如何摆脱知识专家的炫耀之心,单纯地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这个民族,历经数千年不曾停止的对美的信仰,下一代还有福分继承吗?
我想反复叮咛,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咛,因为那永不停止的对美的信仰,才是年轻一代真正应该读的“中国美术史”啊!
这本书写作期间,为了了解年轻一代的阅读能力或思考范围,我不断以我的干女儿姚若洁做对象,作为我叙述的对象参考,她是这本书的“顾问”。
我相信,这本书尚有许多不完备之处,但是,我高兴自己在“美”和“年轻人”间找到了一种自在,使我重有了观看一切美丽事物的单纯之心。
写到最后,我只是觉得在不断把年轻人带领到“美”的面前,使你们聆听“美”的言语,使你们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流连、低回,使你们在此后可能辛苦艰困,也可能丰富灿烂的一生中有所依伴,知道无论在如何的处境,不能放弃了对美的信仰。
这本书因为两个都有孩子之心的好友而完成,因此这本书也应当属于她们——卓刘庆弟及姚若洁,以及更多的青年朋友,谢谢。
—— 这是一部图录式的中国美术史。全书以扼要、生动的文字,240多幅彩图,分15个部份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本书没有艰深的专业词汇,也没有学究式的资料考证;完全以一般人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范围来编写,是一本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
—— 本书的编排周密、详细,文笔简洁生动,评论中肯,时有不同凡响之语,许多简明的结论闪耀着真知灼见。这是一本给人才智的、能引起大众阅读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艺术史著作。全书共分十数个章节,以朝代为主线,连接各种流派、每位画家书的重要作品,最终形成一部简洁而又有血有肉的中国艺术史。全书插图300余幅,占内页版式的一半以上,所选作品皆为中国历代名画中的精品,并全部彩印,图文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精彩照人。读者不妨“请读片断”一试。
——传统文化是活着的文化,不但活着,而且不能只活在学者专家身上,必须活在众人百姓之中。本着这个信念,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书中主要内容有绘画的开始、象形文字、彩陶、半坡出土的彩陶、中国北方出土的彩陶、直线和曲线、线条、涂面和留白、黑陶、刻、印、拓、商周、铜器、动物画、想像力的发挥、人物画、春秋战国、帛画、写实肖像画、帛画、写实和想像的结合等。
—— 台湾学者蒋勋所著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是一本别具一格的学术著作。他试图用最简约的篇幅、最概括的手法和最通俗的语言,勾勒出中国美术的诞生、演变及其发展脉络。全书搜罗了大量的中国画家的经典之作,作为他的文字的补充。这部《中国美术史》虽然未必尽善尽美,但这种尝试和开拓精神是值得赞赏的。(陈诏《域外读书生活杂记》)
—— 蒋勋在台湾教授中外美术史,所著《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影响很大。他善于举重若轻地将艺术历史浅显讲出,并将艺术人物、事件和作品与政治人文社会的历史相勾连,立体地写出其内在血脉关系,同时轻轻地点缀一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家轶事。(宋文京《诗意的缺失》)
—— 一提到美术,更多人最先想到的是达芬奇、是梵高,而对我们自己的美术史却知之甚少,这本书正是写给所有华人青少年和他们的家庭的。让我们在长者的带领下,来到‘美’的面前,聆听‘美’的言语,在‘美’的面前惊讶、好奇、留连、低徊。作者摒弃学者式的考据来写这本书,与年轻一代娓娓交谈,谈中国美术的历史和方方面面,旨在培养年轻一代对美的信仰。(香港商报)
—— 中国美术史,并不是只有美术学院的学生才需要读。《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蒋勋著,三联书店出版,定价95元),是一本大家需要读也读得懂的美术史。本书作者就是“单纯的像孩子一样,去再一次观看那中国古老的彩陶、斑驳的青铜器;看故宫博物院一片一片发黄残破的绢帛上,晋唐人的字迹和墨痕;看矗立在石壁上巨大的北魏石刻佛像的庄严;看深藏在洞窟中暗无天日、然而依旧灿烂夺目的敦煌彩绘。” (《扬子晚报》)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中信出版社 2011 - 9
美是一个看不见的竞争力,这个竞争力反映在企业上,会创造惊人的产值与财富。近年来,许多企业意识到创意的珍贵,而想藉由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激荡出更多的创意,蒋勋一直主张创意本身就是美,也是无法取代的风格,所以不仅科技业竞相邀约这位美学大师谈美,连汽车业也找上蒋勋,想借助他找出如何才能设计出华人喜爱的汽车。
本书系蒋勋演讲录的第一辑,以“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为主题,涵盖6篇文章,包括“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山水合璧:从《富春山居图》说起”、“生命里的善与美”等,藉此和读者沟通:无论是生活美学还是企业的创意美学,都会激发无穷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