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我的青铜时代 (2021) 豆瓣
8.4 (20 个评分) 演员: 陈晓楠 / 罗翔
该节目是一档人文类访谈节目,聚焦名人少年和青年时代探索天分与热爱,寻找自我的故事。对话人陈晓楠通过访谈、纪实和代际问答,展示各领域名人青春时代寻找天分与热爱的经历,为观众打开眼界,提供多元的成长样本。本季嘉宾有罗翔、陈佩斯、董成鹏、罗永浩等。
和陌生人说话 第一季 (2017) 豆瓣
9.0 (21 个评分) 演员: 陈晓楠
在这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晓楠带你去“和陌生人说话”,用普遍人性、共同的感同身受来连接一切孤独的现代人。
第一季包括十二期主片、号外:在北京、明日之子特别节目、爸妈谢谢你们尊重我,共15集。
打开 豆瓣
作者: 易立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易立竞访谈录:打开》集结了易立竞近期的人物采访作品,以港台两地的娱乐圈中人为对象,既有黄秋生、伊能静、刘德华等这样的影视歌界的常青树,又有各具特色的导演如尔冬升、刘镇伟、杜琪峰等,更有在娱乐圈内以才取胜的当红名人如林夕、刘谦。他们或身怀绝技或多才多艺。是聚光灯下备受关注的焦点;更是平凡的世人,一如你我,有着最真切的欢笑和眼泪。在《易立竞访谈录:打开》中,他们打开心扉,畅谈理想奋斗和骄傲;在这里,他们吐露心声,倾述挫折失意和无奈。
打量 豆瓣
作者: 易立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本书集结了易立竞近期的采访作品,既有姚晨、赵薇、郝蕾等年轻演员的踪影,也可见陈宝国、李雪健、刘晓庆等老法师的身姿,更有媒体人崔永元和朱军的一段陈年往事……
他们,是闪耀的公众人物,备受关注;他们,更是平凡的世人,一如你我,有着最真切的欢笑和眼泪。在这里,他们打开心扉,畅谈理想奋斗和骄傲;在这里,他们吐露心声,倾述挫折失意和无奈。
靠近他们,重新《打量》,思索当下。
2021年4月18日 已读
非常有深度的对谈,崔永元与郝蕾的两篇尤佳。易立竞看似冷峻,其实极其温柔。分寸感的把控源自于对受访者的尊重。后记也很好。
2012 中国 人物 文化 访谈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6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中国导演访谈录 豆瓣
作者: 易立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8位中国一线中国一线知名导演,纵论中国电影的复兴与坚韧,既有对时代与体制的苦苦追问,也有对民族与文化的深深反思,既言及走出国门的热情与抱负,也坦诚自立于世界电影的自信与抱负,既可见他们台前身影的绚丽多姿,亦不避他们幕后人生的冷暖悲欢。
《中国导演访谈录》,让人一窥中国导演们的家国天下。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豆瓣 Goodreads
Women at Work: Interviews from The Paris Review
8.5 (7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译者: 肖海生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2
《女性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编辑部自二〇一七年起推出的特辑,迄今为止已出版两辑。此次推出的《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篇目上有所调整,收录了十六位女性作家的访谈:玛格丽特•尤瑟纳尔、伊萨克•迪内森、希拉里•曼特尔、埃莱娜•费兰特、西蒙娜•德•波伏瓦、珍妮特•温特森、伊丽莎白•毕肖普、玛丽莲•罗宾逊、简•莫里斯、多萝西•帕克、琼•狄迪恩、格蕾丝•佩雷、娜塔莉•萨洛特、尤多拉•韦尔蒂、安•比蒂、洛丽•摩尔。
作为《巴黎评论》出版史上第一个女性作家访谈特辑,本书的十六篇访谈也可以看作“对话中的散文”,既是极具水准的对写作技术的探讨,又涵盖了女性作家生活中那些细微却折射性格的细节:她何时确立写作的志向?她的文学启蒙是什么?在写作不同的写作阶段,她遇到的具体阻碍是什么?她如何面对外部否定和自我怀疑?她的同道人或格格不入的对手又是谁?她和女性主义思潮的关系如何?……
定义 (2020) 豆瓣
7.7 (25 个评分) 演员: 易立竞 / 杜华
由芒果TV自制的一档30+女性主题深度访谈节目。节目对话15位活跃在演艺圈的女性艺人,以女性的视角,从不同维度展现当代中国30+女人的“她力量”。主持人刘烨将以大众关注的公共视角为出发点,搭配易立竞细腻的女性观察视角,看到姐姐们——对情感、对事业、对自己以及他人——不同的人生选择。
立场 (2019) 豆瓣
8.4 (11 个评分) 导演: 冯键 演员: 易立竞 / 韩红
《立场》是由易立竞工作室联合爱奇艺出品的深度访谈节目。由拥有19年媒体从业经验的资深人物访谈记者易立竞(前《南方人物周刊》高级主笔)担任采访者。
节目在形式上使用了纪录片元素,秉持“不盲从、不迎合、不回避、不轻薄”的理念,放下预设的立场,邀请这个时代中有价值的人,离开演播室,回到他们社会角色所对应的环境中,通过丰富的视觉语言、立体观察、多次访谈,穷尽一切可能去理解和呈现被访者的思想和行为。
十三邀1:“我还是更喜欢失败者” 豆瓣
8.1 (16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一頁folio|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编辑推荐
★14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集体亮相,现象级访谈节目《十三邀》年度钜献——导演/艺术家特辑;许知远策划/主创,陈冲作序推荐:
《十三邀》总播放量超 13 亿,数度引发破圈式全民讨论,是目前国内影响力极大、口碑极好的访谈节目。图书版《十三邀》为4季内容首次全番结 集,并打破4季区隔,重新划分主题。
本分辑人物包括张艺谋、坂本龙一、李安、徐冰、蔡国强、冯小刚、姜文、王健、贾樟柯、诺兰、徐峥、马岩松、金承志、毕赣共14位知名导演、艺术家,堪称一部时代声音的纪念碑。
★当艺术大师遇上许知远,艺术的抽象与语言的肌理交织碰撞,凝结成时代的琥珀:
他们是爱说梦话的野兽,他们有着与世界为敌的孤单灵魂,在一次次坦荡、犀利、狡黠的对话交锋中,“艺术怪兽”们袒露出内心丰盈与挣扎的撕痕,分享自己独特的艺术灵感与创作体验:“好的艺术留下来的是挣扎的坦然和天才的能力”。
★树立人物访谈的新典范,以个体为样本,探讨时代审美:
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各个领域涌现出极富性格的杰出个人,他们的故事与思考值得被反复追问,借此,我们才得以知道这一切是如何发生,又付出了何种代价。所以,《十三邀》挑选受访者的方式就是它的最大特色: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鲜明的旗帜,一种诠释时代和世界的角度和叙事。
许知远以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对谈14位艺术界标志人物,涵盖电影、音乐、装置艺术、建筑等领域,发掘创作灵感,尊重艺术真实,找到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也通过不断对话厘清自我,理解他人,折射时代心灵。
★《十三邀》在割裂的时代重建对话精神,极大地扩展了知识分子的可能性:
对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十三邀》中,许知远通过对话的形式,将个人思想、时代精神与众多人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既跨界又自由,构筑了我们时代迄今为止最为盛大的一场对话的欢宴:从每一个人物视角,切入历史与当下的议题,从每一份珍贵的个人经验出发,抵达一个更宽阔的世界。
★对话历时4年,文稿打磨历时1年,内容体量远超视频;许知远专门为每位人物撰写点睛式侧写
相比剪辑后呈现的视频节目,图书版《十三邀》更为忠实、细腻、全面地呈现访谈内容,收录多个未能被视频呈现的精彩瞬间和访谈照片;
许知远审视与每位对话者的关系,撰写精彩的人物侧写,亦可视为进入访谈之前的一次导览。
★与视频截然不同的阅读美学:通过书籍这一更为人性的中介,读者将不再只是对话的旁观者,而是深度的参与者。
每位嘉宾均附时间年表,人生轨迹一览无余;
新加大量注释,构筑更为纵深的阅读场景,方便读者深入理解。
从视频到纸书的转变,更耐读,更易懂,更具收藏性:定格对话的精彩与宽广,留存思想的碰撞与闪光,呈现我们时代更有温度和深度的对话美学。
◎内容简介
功成名就后的张艺谋,如何看待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日本传奇级音乐教父坂本龙一,却拒绝为东京奥运会做些什么?
把自己活成了电影符号的姜文,说自己仍然面对着十几岁时候的困惑?
少年成名的大提琴家王健,对自己的定义是没有进取心,讨厌竞争?
……
许知远与14位国内外著名导演、艺术家深入对话,集结成一本珍贵的当代艺术家访谈录。从李安、诺兰到毕赣,从徐冰、蔡国强到马岩松,对话跨越国籍与时代,涵盖电影、音乐、装置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在对话中,他们剖白自我,也直面时代,以一种手术刀式的真诚袒露自我的来路与创作之灵感,也不回避隐秘时刻的困惑与挣扎。身为创作者的永恒失败之感,与身为艺术家的成功与诱惑,在对话中不断交战与拉锯,他们如同站在“悬崖”之上回首自我、反叛当下、期待未来,也在这样的对话交流中呈现出真正丰沛的个体表达和各自鲜明的艺术态度。所以,艺术创作可能首先是一个注定失败者的挣扎,在挣扎着向永恒的过程中,必须更好的失败。
——“变成一个成功故事里的一部分,你觉得烦人吗?”
——“烦人,因为创作者是永恒的失败者,没有人是在创作里面成功的。”
◎媒体推荐
人们可以通过这个节目回看,当年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当时一些知识分子、名流大咖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如果不是这个节目存在,就永远不会被激发出一些讨论。
——《南方周末》
采访者有意识地进入故事之中,所有的问题基于个人兴趣,带有强烈的作者色彩,(《十三邀》)节目如同一个“开放式厨房”呈现对话前后的空间和心态,我把它定义为“关于采访的真人秀”。节目做了四季,舆论从最初引发争议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稀缺性,
——《GQ智族》
许知远刻意与流行慢一拍的节目定调,让《十三邀》能触及其他人物访谈难企及的深度。
——钛媒体
十三邀 第五季 (2020) 豆瓣
9.0 (105 个评分) 导演: 朱凌卿 演员: 许知远 / 罗翔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第五季2020年12月上线。
只有那些自觉而富有智慧的人,才知道该如何面对失控。于方寸之间,创造新的可能,在任何时刻,你都可以随时起舞。
谈话录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 张新颖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七次旗鼓相当的谈话,呈现文学创作的纯粹之美
作为中国当代重量级作家,王安忆身上同时有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革新,她的作品既切中了时代痛点,又和速朽的潮流保持着距离。而作为兼具学识和才情的批评家,张新颖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现当代文学,用力透纸背的书写刻画着作者与时代的关系。阅读本书,即是欣赏两位势均力敌的谈话者在美学和智识上的碰撞。
◆几十载笔耕不辍,以工匠精神凿开文字与心灵的通道
王安忆认为:“文学是需要终身学习、认识、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到与人生同步。”她将文学融入生命之中:“文学家就是工匠,就是在做活,做到一定程度的量变自然会有质变……我们强调独创性,这已经是我们艺术评价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它不断地要求你提供新的内容。
◆以作家视角看同行,畅谈与汪曾祺、王蒙、莫言、余华、迟子建等人的交往经历
“我觉得汪曾祺的小说,写两类东西最好,一个是劳动,一个是享受。”
“王蒙是一个太聪明的人,真聪明啊,我觉得他真的是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你看,莫言这么粗壮的一个汉子吧,忽然之间能写出这么灵巧的东西,真的就是神来之笔。”
“余华他会给你什么印象呢,他会让你觉得是一个找爸爸的孩子。”
“迟子建的意境特别美好,这种美好,我就觉得是先天生成,她好像直接从自然里面走出来。”
本书是两位以文学为志业者的真诚对话,是一部个人写作史,也是对当代文坛的一次回顾。
在书中,王安忆谈到自己如何感受写作的快乐,坦承文学道路上的几次重大转折。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观,谈小说家如何打量日常生活,谈虚构与审美化的力量,谈创作者对时代的关切和疏离。她回忆与冰心、宗璞、汪曾祺等文学前辈的交往,谈及陈映真、史铁生、陈丹青等对自己的影响,畅谈与莫言、余华、阿城等当代作家的相知相惜。
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 豆瓣 Goodreads
Roberto Bolano:The Last Interview and Other Conversations
8.3 (63 个评分) 作者: [智]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普照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1998年,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荒野侦探》发表,记者玛丽斯坦发现了这位"可以和自己的读者做朋友"的作家。几封书信往来之后,两人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还就"真理"与"结果"进行了一场长久的讨论,也成为波拉尼奥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这次访谈首次译成中文,和另外几篇同时收录,其中包括波拉尼奥与南美的几位记者所做的访谈,为读者理解这位"拉丁美洲的T.S.艾略特或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丰厚的图景。围绕波拉尼奥的创作、奇书《2666》的诞生、作家与同时代作家好友的交往等,这些轻松而精彩的对话,都在他的巨著《2666》的写作期间完成,它们展现了作家的处世态度,对爱的追求,以及对致命疾病的现实最为深邃的个人忧虑。
从很多方面来看,这甚至比阅读他的小说更有趣。
--《洛杉矶时报》
波拉尼奥 x 《首都》
我反对一切事物。我觉得自己像个幸存者,就是从字面意义上来说,我没死掉。我有很多朋友都死掉了,因为革命的武装冲突,吸毒过量,或者艾滋。活下来的一些人,现在都是杰出的西班牙语文学名流。
波拉尼奥 x 《炸弹》
每部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自传性的。《伊利亚特》中,我们端详两个同盟、一座城市、两支军队的命运,但我们也关注阿喀琉斯和普利亚姆和赫克托的命运,而所有这些角色,这些独立的声音,都反映了创作者的声音和孤寂。
波拉尼奥 x 《图里亚》
如果由我来决定,我愿意活到一百岁,这样就能永远保护我的孩子。我认为理性和亲子关系没有任何关系。也许从孩子的角度,理性确实会强加于自我,但从父母的角度,很难将理性强加于人。
波拉尼奥 x 《花花公子》
我为那些阅读科塔萨尔和帕拉的钢铁般的年轻人所感动,就像我阅读它们并打算继续阅读一样。我为那些头下夹着一本书睡觉的年轻人所感动。书是世上最好的枕头。
博尔赫斯谈话录 豆瓣
Borges at Eighty: Conversations
9.0 (7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利斯·巴恩斯通 /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西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1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1986),享誉世界的阿根廷诗人、作家、翻译家。西语美洲文学之父,创作风格深邃、博学,独树一帜,尤以融现实于虚构而臻于神秘的迷宫式构思著称,对世界当代文学创作及文艺批评均有重大影响。
1976年, 博尔赫斯在印第安纳大学参加了一系列有关他的生平与创作的对话活动。1980年春,他作为帕登教授重返印第安纳,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他还访问了芝加哥、纽约和波士顿,一路上边走边谈。本书为这两次美国之行中接受访谈的记录结集,共十一篇对话,涉及博尔赫斯对时代、宗教、哲学、文学和写作的诸多观点。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2016年10月16日 已读
也许我应该先读些博尔赫斯的作品再来看这本对话,因为我现在能体会到的只有博尔赫斯汪洋恣肆的博学和自己令人尴尬的无知…
人物 文学 访谈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