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4
本书收录了包慧怡2005—2015年间的代表诗作,是作者首部诗集的修订版。
---
★ 全新修订版收入十首未发表诗作以及一篇后记。
★ 包慧怡是研究冷门“绝学”的高校“青椒”,虽为85后,但已出版包括中英文学术专著、评论集、随笔集、译著多部。虽涉猎广泛,但诗歌一直都是她的“初心”,从乔叟到莎士比亚,从毕肖普到普拉斯,诗歌是包慧怡重要的研究内容与创作对象。《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作为她首部诗集,在其个人愈来愈丰厚的著作中,占据特殊的地位。
★ 采用精装、工艺精美,由“中国最美的书”设计师周伟伟设计封面,值得珍藏。
---
包慧怡的诗具有一种罕见的女性气质,它不同于诗歌角色中的女性意识;某种意义上,它更近乎法国人德鲁兹指认的——在写作中成为女人的那种深刻而自觉的生命冲动。她的诗写得很大气,感受绵 密,体察细致,但又呈现了一种得体的心智之美。她的诗歌语调也很迷人,并且更可贵的,它几乎从不止步于感性和装饰,而是总能借助语言自身的力量,将诗人的洞察推进到生命意识的深处。她的平衡能力也极其出色,不论多么细小的感受,她总能找到一种语言的方法,将它们像变魔术一般展现为一出小小的戏剧。
——臧棣
包慧怡的诗里有一种完美的融汇之力:神秘主义的思想源泉,以情人私语的方式流淌;异域文化的花式,编织进了旅途中的星空;繁复奇特的华彩背后,隐现古老的神话原型。在我和很多读者眼中,她早就是当代最杰出、最有活力的汉语诗人之一。
——王敖
复旦毕业、又从海外留学归来在复旦任教的青年女诗人包慧怡,学问渊博,才情卓异,而勤奋多产;学术研究与文学写作兼备,诗、文、译,三体俱佳,实属凤毛麟角。她的诗歌情态摇曳多姿,意识曲叠幽暗,既有知识女性优雅的审视,又含当代生活疼痛的感触。她的诗歌语言辨识度很高,修辞丰富,色彩斑斓;她诗歌中的声音尤其迷人,她每首诗的第一句几乎都是一种特别的声音破空而来,无中生有,她的诗歌就诞生在此音调上。她诗歌的发展也是在此音调的变幻中展开,它既有照各种复杂对位法构成的复调繁响,也有主调之下多声部的戏剧性冲突,也有纯粹单声的寂静抒情。她的诗可谓飘向远方又萦绕心间的音乐。
——雷武铃
内向游戏 豆瓣
作者: 愚公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4
每日挥刀五百下,一个人,一年
是诗,是漫画,也是动画
内向主义者,在静默的表象之下,有波涛万顷
莱布尼茨说:“单子没有窗户。”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犹如浩茫海洋上不起眼的群岛,独自存在。但阅读《内向游戏》,你可能会找到一点共鸣。它是对都市“打工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的精准素描:那些偶然的刹那,那些莫名的失落或小欢喜,那些内心被戳中一下下的微小瞬间。
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在他的“内向”里,其实有非常热烈的内在。我们的丧气、焦虑、灰心、疲惫,久违的放松、悸动的心情、小小的期待……在这本小小的书里,都会得到真诚的回应。
有点特别的是,它还是一本可以“动起来”的书,366张漫画,微信直接扫图,即可观看动画。如果不点下一个,它就在那里一直循环,仿佛在和你的内心,反复确认,那一点好玩的趣味,一些未曾说出的爱与哀愁,一些淡淡波澜的内心游戏,诸如此类。
因思念而沉着 豆瓣
作者: 巴哑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我负责制造沉默,如果已有太多声音。
历时15年沉潜之作,巴哑哑首部公开出版诗集。
————
“它们是下过的雨,开过的花,被吃掉的果实,生活过的生活。”
《因思念而沉着》收录了巴哑哑2005-2020年间创作的139首诗。巴哑哑擅长在日常中找到诗的入口,赋予 平凡事物以神奇的光泽。不倦书写万物有灵、人间草木,时时观照现实境遇和本心自我。她的诗敏感、朴素,有植物般的深沉与宁静,于偏爱中见辽阔。诗人直面生活,以真诚的方式抵达诗意,呈现出摒弃惯性写作的勇气。
“我做过的最无用的事是写诗,既深信又怀疑的,是爱情的传言”
【推荐语】
巴哑哑的诗,洁净、简单,却又透着一份感悟的智性。她属于起点高、晚出场的那一类诗人,所以她的每一首诗,都是内心声音的自然流露。她的诗歌灵感,常常来自日常的生活事件和心灵的波澜起伏。读这本诗集,你会听见一颗敏感的心,结识一个诚朴的人。诚朴而深刻,在这个虚浮的乱世,这是非常可贵的。
——树才(诗人、翻译家)
巴哑哑是“住在月亮背面的人”,是“已经不能独自承受这座星空的重量”的人,十几年里她正是用这些短诗写出了对“背面”和“重量”的独自感受。
——王小妮(诗人)
这些风格不同、写于不同时期的诗,不仅仅是生活的某种“折射”,而是语言本身某种富有意义的探索。在《秋日》《时序短歌》《在一座不存在的城市》《活着》《允许》等精彩的诗中,语言在其可把握的极佳的状态中,向我们显示了诗可能的某种维度。在巴哑哑那些最具“自传”色彩的诗里,我仿佛看见一个在月光的湖里打捞记忆的人。生活的碎片,因此有了语言的声音和节奏,并因此又将这样的诗人与有心的读者联系起来。
——陈太胜(诗人、学者)
巴哑哑的魔法令凡俗事物脱离庸常,上升到美和动人。一朵花被折断的瞬间、清晨快步走在街上、有关乡村婚礼的记忆以及“日常风景系列”,这些细节本身并不诗意,太过日常,但是巴哑哑用自己柔软的心将寻常之物包裹起来,犹如琥珀把远古的无名生物带到现代人眼前,让人读到柔亮的光芒,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生命触动。
——刘汀(作家、诗人、《人民文学》编辑)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豆瓣 Goodreads
8.5 (132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石川啄木 译者: 周作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5
全书收录了石川啄木的四 部小集子。《一握砂》包含551首短歌,《可悲的玩具》包含194首短歌,这两部歌集诚恳地记录了诗人在贫病生活中的哀思和叹息。《叫子和口哨》为石川啄木创作的6首现代诗,着重在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可以吃的诗》则是诗人针对诗歌创作而写的一篇自白文章,简述了自己的创作之路,剖析自己的心灵。
堤契诺之歌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窦维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6
本书作者黑塞(1877-1962)是20世纪欧洲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受欢迎、影响最大、拥有读者和研究者最多的作家,他的作品已被译成53种语言,742种译本,总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其中德文版600多万册,仅占五分之一,其余2400万册为各种文字的外文版。全世界研究黑塞及其作品的专著达50余种,博士论文2000多篇,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介绍黑塞及其作品的文章有5000多篇。
黑塞的作品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引起共鸣,是因为他的作品可读性强,反映的内容具有多元性,在承继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思想的同时,又将东方的文化和哲学思想揉合其中。
本书《堤契诺之歌》可以说是黑塞作品的精髓,它是一本散文、诗歌集,亦是作者对他在此之前所有作品的艺术理念、创作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归纳、总结和诠释,被许多专家和学者看作是一把开启黑塞思想之门的钥匙。
书中配有30余幅由作者本人绘制的水彩画和钢笔画,这给作品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马雁诗集 豆瓣
8.9 (42 个评分) 作者: 马雁 新星出版社 2012 - 4
《马雁诗集》是诗人马雁短暂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作品的精选集,诗集比较全面地展现出马雁诗歌写作的历程和成绩。文末所附她的诗论,精到,富于见识,具有重要的诗学参考与研究价值。马雁,穆斯林,诗人,散文作家。1979年2月生于成都,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著有诗集《迷人之食》、散文集《读书与跌宕自喜》,曾获珠江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刘丽安诗歌奖。
巴黎的忧郁 豆瓣
Le spleen de Paris
8.6 (28 个评分) 作者: [法]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郭宏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本书收录《巴黎的忧郁》、《人造天堂》、《私人日记》三部作品,是波德莱尔的散文诗代表作。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把散文诗当作一种独立的形式并使之趋于完善的人,提出了他心目中散文诗的特征:“没有节奏和韵律而有音乐性,相当灵活,足以适应灵魂的充满激情的运动、梦幻的起伏和意识的惊厥。”
《巴黎的忧郁》仿佛“整条蛇”:“去掉一节椎骨吧,这支迂回曲折的幻想曲的两端会不费力地接上,把它剁成剁成的小块吧,您将看到每一块都可以独立存在。” 波德莱尔以描绘古代生活的奇特、别致的方式来描写现代生活,更确切地说,一种更抽象的现代生活。在《人造天堂》中,波德莱尔以一种抒情性的笔调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种兴奋剂、麻醉剂或毒品——酒,印度大麻,鸦片的作用及其后果:它们并不能造成一个极乐世界,相反,通向的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地狱。
小小的死亡之歌 豆瓣
8.9 (26 个评分) 作者: 费德里科·加西亚·洛尔迦 译者: 戴望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精选戴望舒所译的洛尔迦诗歌,约二十余首。西班牙诗人洛尔迦的诗歌想象力和中国诗人戴望舒的文笔之美,相映成辉,和合无间,最大程度地呈现了现代诗歌的动人魅力。
瘂弦詩集 豆瓣
作者: 瘂弦 / 王慶麟 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1981 - 4
瘂弦以一本詩集屹立詩壇,是文藝界歆羨不已的美談;現代詩之顛峰谷壑,陰陽昏曉,其秀美典雅,盡在於斯。洪範舊版《瘂弦詩集》已印行三十年,讀者穩定,影響持續。這部經典之作,現經重新編校,歷時一年,以全新面貌呈現,精美珍貴不在話下。
布里格手记 豆瓣
9.0 (21 个评分) 作者: [奥] 里尔克 译者: 陈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5 - 8
《布里格手记》是中国大陆从德文原文直译的完整版(包括未出版的完整手稿),旧译《马尔特手记》。
《布里格手记》是诗人里尔克平生创作到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创作历时六年,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由71节看似各自独立的片段式随想拼缀而成。本书主人公是28岁的丹麦破落贵族布里格,他浪 迹巴黎,写下七十一篇札记。手记可粗略分为三大部分 :布里格的巴黎印象、童年回忆,他对认知、写作、时间、存在和历史的反思。
《布里格手记》的很多片段直接取自里尔克的书信和日记。在里尔克的原始手稿中,首末两节分别存在其他版本。这些原始材料国内至今还没有译本,因此,在中文版里,这些珍贵的材料也会补充到正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