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微尘 豆瓣
8.4 (39 个评分) 作者: 陈年喜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陈年喜
这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集。
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的故事。
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
而作家自己的故事,贯穿始终: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
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
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豆瓣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美]洛莉·戈特利布 译者: 张含笑 果麦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1 - 7
这是一位心理治疗师的回忆录,讲述了发生在诊室中的故事。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人们会展现出最真实、最脆弱的一面;也是在这里,人们获得了陪伴和倾听,也获得了宝贵的觉察、成长与改变。

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四个来访者的故事,他们是:

一个四十多岁、事业成功、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

一个三十多岁、刚刚新婚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时日不多的大学女教师;

一个六十九岁、离过三次婚,感觉孤独绝望,声称生活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

一个二十多岁、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姑娘。

同时,书中还有第五个寻求帮助的人,那就是治疗师自己。她是一个单身的职场妈妈,四十多岁时遭遇失恋,几乎崩溃。有朋友对她说“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于是她也给自己找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当她切换到来访者的位置,坐到另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沙发上诉说自己内心的脆弱与悲伤,就更能感受到心理治疗为何具有治愈和改变的力量。

这本书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双重视角展现了心理治疗的过程,让我们发现:无论身份背景有多相异,人类面对的烦恼其实都相通——爱与被爱、遗憾、选择、控制、不确定、死亡,这些都是我们身而为人必须共同学习面对的议题。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肤之痛和生命困境,都能在这本书中得到共鸣、找到希望。

本书是2019年美国众多媒体推荐的心理自助书——它荣登《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等媒体年度必读书榜单,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图书、哈佛商学院年度推荐图书,它的有声书版本也是当年Audible非虚构类有声书第一名。刚上市一个月,这本书就冲上了美国亚马逊图书总榜TOP100和《纽约时报》畅销榜;出版两年来,已经在全球授权了四十多个语言版本,总销量超过七十万册,并且正在拍摄电视连续剧,由曾出演《绝望主妇》的知名演员伊娃·朗格利亚担纲主演。

享誉全球的心理学泰斗、美国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欧文·亚隆为这本书写下推荐语:“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直白、这么多好故事,又这么深刻而引人入胜。”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为这本书担任专业审校,并写下推荐序:“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在灵魂的方寸之地一寸寸探索。越往下,越是晦暗幽深,于无声处听惊雷。”
騎乘鐵公雞 豆瓣 Goodreads
Riding the Iron Rooster:By train through China
8.0 (29 个评分) 作者: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译者: 徐麗松 馬可孛羅 2016 - 2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
他們眼中的保羅.索魯:
◎詹宏志:「保羅.索魯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家。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偽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及冷面笑匠式的幽默。」
◎吳繼文:「他常常置身荒涼甚至荒謬,但他自有定見、自得其樂。他的眼界與幽默使得他的招牌嘲諷辛辣但不帶酸腐味。今天的世界訊息如雲而真相如煙,行者移動更快、選擇益多卻看得更少,沒有保羅.索魯的手眼,我們真的不知道還要失去多少。」
◎邱一新:「他是個具有穿透能力的旅行作家——不媚俗、不矯揉,不隨波逐流,但也毫不留情,讀起來令人拍案叫絕、心有戚戚焉。」
◎韓良憶:「這傢伙實在太會寫了,他那支偶爾憤世嫉俗卻也常有敏銳觀察與清澈洞見的筆,使得我這個讀者讀上了癮。」
中國人最大的特色是,無時無刻不在奔忙!即使在走過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以後,他們依舊走個不停。中國歷史教給我們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他們從不知道什麼時候該停下腳步……
保羅.索魯在一九八O年首次遊歷中國,他順著長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訪了十幾個城市。這年,眼見的中國是個有趣的年代,文革結束,求變的浪頭竄起,境內正處於保守和改革兩派間權力角逐如火如荼的社會氛圍。人們穿著藍裝、腳登布鞋,騎著自行車穿過泥濘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廠逐漸失去視力;服務生不但不拿小費,而且還高喊著「為人民服務!」。境內唯一明亮的色彩,是那些膽子較大的婦女和姑娘們髮上別著的紅絲帶……
過了六年,保羅.索魯再度造訪中國。這回,他心血來潮參加了旅行團,從倫敦搭火車穿越東西德、社會主義的波蘭、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如今都已經變了天——然後由邊境進入中國內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轉抵西藏山野……這趟搭乘火車環遊中國,他訝異於中國的改變之大與快速。原有的公社不是關閉便是展現新的風貌;稻田不見了,無田可種的農民開始湧現全國各地找工作。
「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保羅.索魯透過他的心和眼,為我們勾勒出一個蛻變中的中國風貌,新奇卻也有著荒謬的趣味。
【名家推薦】
「扣人心弦……旅行家保羅.索魯憑藉真情、活力及無比決心,探索他想發掘的事物……他是個從不懈怠的旅人。」
——華盛頓郵報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是一位頂尖旅行作家與一個最佳旅行素材——中國向外國自由行觀光客重新開放的火車之旅——結合而成的美妙結果,兩者的碰撞產生細膩動人的火花……保羅.索魯帶著他一貫的主體性,再次以高超技巧冶煉無數巧合與邂逅,展現每個他所到之處的動人底蘊。」
——《巴爾的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一本精采好書、緊扣人心的冒險故事,帶領讀者探索世界上最後一個謎樣國家。」——《休士頓郵報》(Houston Post)
「作者對於交流對話的巧妙掌握,充滿細節、色彩與生命的細緻描繪,無不使這本書絲絲入扣,栩栩如生……閱讀保羅.索魯,彷彿經歷一場奇異旅行,穿梭在一個出人意表、喜感十足、妙不可言,也充滿官僚糾結的世界中。所有動人的旅行都應該像這樣。」
——《克里夫蘭據實報》(Cleveland Plain Dealer)
「這位旅行家用生花妙筆造就強烈的身臨其境之感,讀者彷彿親自經歷了一場旅行。」
——《柯夢波丹》雜誌(Cosmopolitan)
「美不勝收……保羅.索魯在字裡行間傳達出世界彼端的喜樂與苦惱,使一切顯得生動、親切而真實。」
——《西雅圖郵訊報》(Seattle Post-Intelligencer)
「公允無私、洋溢同理心的絕妙之作。」
——《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很少作家能像保羅.索魯這樣,以精湛的文筆,對在疆域遼闊而矛盾重重的當代中國所見那些轉瞬即逝的萬般意象,進行如此深刻的記錄。」
——《聖荷西信使報》(San Jose Mercury News)
「保羅.索魯是個神乎其技的說書人。」
——《沙加緬度蜂報》(Sacramento Bee)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1 豆瓣 Goodreads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s Vol.1
9.2 (9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译者: 黄昱宁 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一次访谈从准备到实际进行,往往历时数月甚至跨年,且并非为了配合作家某本新书的出版而作,因此毫无商业宣传的气息。作家们自然而然地谈论各自的写作习惯、方法、困惑的时刻、文坛秘辛……内容妙趣横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加上围绕访谈所发生的一些趣事,令这一栏目本身即成为传奇,足可谓“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对话行为之一”。
经《巴黎评论》授权,我们从中挑选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近四十八位受访作家的访谈,分三卷陆续出版。第一卷收录的受访作家包括如下十六位:卡波蒂、海明威、亨利•米勒、纳博科夫、凯鲁亚克、厄普代克、马尔克斯、雷蒙德•卡佛、米兰•昆德拉、罗伯-格里耶、君特•格拉斯、保罗•奥斯特、村上春树、奥尔罕•帕慕克、斯蒂芬•金、翁贝托•埃科。
巨流 豆瓣
6.5 (6 个评分) 作者: 季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3
血肉悲欢的个体命运,汹涌澎湃的时代声响
-------------重新发现我们的时代-------------
春晚/改革开放/亚运会/上海APEC峰会/WTO/港澳回归/SARS/神舟五号六号/青藏铁路/文化体制改革/三峡工程/高铁大提速/汶川地震/北京奥运/全球金融 危机/上海世博/移动互联网/4G/诺贝尔奖……
《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春天里》/《黄河之子》/《我的祖国》/格莱美/《走进新时代》/奥运礼服/中式嫁衣/《时尚芭莎》/BAZAAR明星慈善夜/芭莎娱乐/名利场/《云水谣》/《风声》 /好莱坞 / EXO / 小鲜肉 / 流量 / Idol / 嘻哈 /《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IP剧 /《 甄嬛传》/《红高粱》/《芈月传》/亚洲当代艺术/《面具系列》/《最后的晚餐》/ 1.8亿港币……
汪峰、郎朗、郭培、苏芒、李冰冰、吴亦凡、郑晓龙、曾梵志
他们生于50、60、70、80、90年代
他们是歌手、钢琴家、服装设计师、杂志主编、演员、偶像、导演、画家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开风气之先,
他们准确摸到了时代的脉搏。
-------------时代塑造他们,时代借他们发声!-------------
《人物》特稿风格奠定者 季艺 首部作品
卓越的人物记者 + 卓越的特稿代表作
8段故事,21万字,100+人采访记录
讲述浪潮之巅的名利与尊严
————————————
在我心里,季艺是中国最优秀的人物记者。
他对人物的理解和洞见,超越很多同代人。
——王石语音推荐
读完季艺的文章,会明白这十年间许多想不明白的事情。
——读者阿肉班长(摘自新浪微博)
好文章什么样?好到值得打印出来花40分钟不断气地读给朋友听,且期间被她们热情地打断讨论个没完。一直在想,一个写作者得积累多少东西,才能一篇文章就够别人好好消化一阵子。
——读者Rocky(摘自新浪微博)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豆瓣 Goodread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译者: 王佳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其它标题: 支配与抵抗艺术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 C. 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斯科特指出,在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最具分歧的地方,话语和权力关系会得到最为显著的表露;两者的交界之处,则是支配者与从属者持续斗争的重要地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将修正我们对从属、抵抗、霸权、民间文化和反叛背后的各种观念的理解,并为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荒漠之心 豆瓣
作者: 劳伦斯·凡·德·普司特 译者: 周灵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一场神秘的非洲部落探寻之旅,对象是荒漠布须曼人。据说,他们是世界上最早人类形态的代表,能够在狮群中来去自如而毫发无伤;知道如何骗过鸵鸟,使其变成“母鸡”为自己下蛋;更知道如何在荒漠中保存好珍贵的水资源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征服了世界上最贫瘠的土地,却在近代以来的殖民侵略历史中败下阵来,被所谓“文明人”污蔑为肮脏的野蛮人、无耻的小偷、残忍的野兽而肆意虐杀,终至于行将灭绝。
然而,事实的真相如何?真正的布须曼人到底是怎样的?借由本书,作者带领我们深入荒漠之心,见证真正的布须曼人如何生活、狩猎,由此不仅一一戳破侵略者的谎言,也开启了人类学界研究布须曼人的先河;本书亦因此成为拯救布须曼人免于灭绝命运的伟大著作。
【名家推荐】
劳伦斯的作品被赞誉为“捕捉到古老非洲大陆独特而无法定义的精神”,同时他也在努力指明重新发现人类生活中荒野的积极价值观与路径。他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布须曼人的观察与书写引发了学术界对布须曼人的研究与保护,使得布须曼人研究成为20世纪末期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主题。
——徐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人类学博士
【编辑推荐】
1. 豆瓣高分电影《上帝也疯狂》中布须曼人故事的起点,《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又译作《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原著作者经典之作!
2.本书被誉为拯救布须曼人免于灭绝命运的伟大著作,开启了人类学界研究布须曼人的先河,是了解神秘非洲大陆无法绕过的经典主题。
3.一个神秘伟大的民族古老而悠远的传说。
据说,南非布须曼人不只是非洲最早的居民,更是世界上最早人类形态的代表;还有人说,他们是欧洲童话故事中小矮人的原型。他们肤色金黄,个子很小,只有一米五左右,但奔跑起来像赛马一样,速度奇快;他们是优秀的猎人,能在一百五十米外轻松射中一头正在奔跑的羚羊;他们一顿饭就能吃下比历史上其他任何民族的任何人还要多的食物,“当饱餐一顿后,他们的肚子就像怀孕的妇人那样鼓起”,而与腹部一样鼓胀的,还有他们的臀部,其功能恰如骆驼的驼峰,“可以储存额外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在艰难时节可以对抗干旱和饥饿”。从在南非度过童年时光开始,作者就一直生活在有关布须曼人的古老传说中,后来更成为这些古老传说的见证者。
4.一次充满勇气、执着与惊喜的人类学探索之旅。
作者“二战”后冒着极大的风险深入荒漠之心,经历种种挫折及难以言喻的神迹,幸运,亦可以说不幸地,成了最后一批纯种布须曼人的唯一见证者。这本书,也成为真正的布须曼人留在世界上的最后印迹。它真实地再现了最后一批纯种布须曼人,如何在非洲无垠的荒漠顽强地生存、生活,并展现出巨大的文化包容力和艺术创造力,令人屡屡为之赞叹。
5.一位欧裔非洲白人视角下的西方殖民侵略史。
本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全书正是以一位白人的视角写下的。从小生长于非洲,对非洲大陆的深深同情和理解,使得作者无法如自己的民族历史所记载的那样,努力遮掩自己曾对非洲原住民所犯下的罪行,而是试图站在非洲人民的立场上,尽可能地还原真相,揭露那些残酷的谎言,并提出具有见地的思考;也提示我们,进一步反思西方文化的凌驾专制和片面记载,以更中立的立场,去认识世界及近代以来的纷争。
6.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徐薇撰文推荐,人类学必读经典。
重走 豆瓣 Goodreads
8.8 (68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凶年(全2册) 豆瓣 Goodreads
Homicide: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西蒙(David Simon) 译者: 徐展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4
凶杀是这里的日常,街头是他们的战场
多线叙事、全景描写,真实记录凶案组警探们的完整一年
经典美剧《火线》原著 爱伦•坡最佳真实罪案奖
他们直面死亡冷酷无情,对待尸体一视同仁。
他们插科打诨脏话连篇,率真诚实嫉恶如仇。
他们被街头百姓白眼嫌弃,遭警局高层出卖牺牲。
他们与疑犯斗法、跟证人周旋、同律师角力,
他们是践行正义的巴尔的摩警探,
是一群不够坚定但足够可爱的理想主义者。
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他用纪实手法,根据自己1988年以实习警察身份深入警局一整年的调查报道写就《凶年》一书,对于美国的社会犯罪现象以及警察的执法行为做了真实披露。作品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凶案组:街头生活》等,并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仿制药的真相 豆瓣 Goodreads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8.3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埃班 译者: 高天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仿制药是在品牌药专利到期之后,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据称它的成分、效果与品牌药几乎一样。仿制药的广泛应用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进步”。
如今,仿制药占据了药品市场近90%的份额。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它是充斥着不守信用的造假者,还是不乏确保品质的折扣商?
凯瑟琳·埃班对仿制药覆盖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揭示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及其给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的可怕风险。通过采访举报人、调查员、医务人员,梳理美国药监局数千页机密文件中的海量信息,埃班曝光了一个欺诈猖獗、伪造数据的行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规避几乎每一条安全生产原则。而病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服用这些药物,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仿制药产业可谓是全球化的终极试金石。凯瑟琳·埃班这本惊心动魄的纪实文学将引领读者见证一项公共卫生领域的创举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场骇人骗局。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295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象语者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南非)劳伦斯·安东尼 / (英)格雷厄姆·斯彭斯 译者: 邬明晶 / 张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7
本书为非虚构文学作品,讲述了致力于动物保护、保护世界濒危物种的著名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主义者劳伦斯·安东尼曾被要求保护一群“爱惹麻烦”的野生大象,如果他不接收、保护它们,它们就会被杀死。为了挽救这批野生大象的生命,安东尼接纳了它们。安东尼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一直跟随象群、与象群交谈。他与象群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排斥、接近到信任的过程,最后他成为象群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与这群大象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保护象群的同时,象群也让安东尼了解了生活、忠诚、爱、饶恕、自由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切尔诺贝利 豆瓣
Chernobyl:The History of a Nuclear Catastrophe
8.9 (13 个评分) 作者: [美]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 译者: 宋虹 / 崔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及其政治影响的权威史学作品,兼具史学家的历史洞见和文学家的叙事笔触。
☆非虚构写作标杆奖项贝利·吉福德奖2018年获奖作品,俄罗斯题材标杆奖项普希金图书奖2019年获奖作品。
☆《经济学人》《纽约书评周刊》《伦敦书评周刊》《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 《泰晤士报》《卫报》等顶级媒体力荐,售出十国版权。
☆《大国的崩溃》作者,东欧史顶尖学者、哈佛大学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新作。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齐推荐。
1986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是震惊世界的核泄漏事故,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性文化符号。然而无数虚构、非虚构作品对这一灾难的哀悼和演绎——即便是2019年的HBO历史神剧——都未能还原这一事件的复杂真相。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在《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一书中,利用新近公开的政府档案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故事,也是我们迫近真相的一次智性探险。
生死课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袁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1
【编辑推荐】
◆译文纪实系列 第1本原创作品
◆关于生死的中国当下故事
◆北岛 金宇澄 罗新 推荐
【内容简介】
《生死课》是袁凌的短篇记录合集,记录了各色生存地面上 辗转的小人物,或是历史地层中叠压的无名氏。这些人物,大都是作者在成长经历、采访调查,以及公益探访中邂逅的,有乡土的长辈,也有都市的边缘人;有历史中的失踪者,也有留守的孩子;有辛苦的生意人,也有孤独症阴影下的白领。有逝者,有生者。他们的人生遭际,或可谓曲折,或简略潦草。生活场景或者算得别致,或者平凡。他们不是时代聚光灯下的主角,但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剧情。袁凌记录这些人的生与死,不仅为了他们的人生,也为了对自我生命的理解。
【推荐语】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袁凌的写作进一步拓展更自由的空间。所谓芸芸众生,生老病死,而每个生命在大地上都有独特的意义,作者以平视的角度,在朴实的文字中蕴藏诗意,对普通人充满深切的同情。
—— 北岛
卑微者的生与死,很难有机会被认真对待。袁凌用凝练的白描文字,刻画了那些被历史和现实重压下的肉体和灵魂,纪念他们的在世的艰辛与身后的萧瑟,令读者动容。
——金宇澄
世界至少有一半掩映在阴影之下,人类感官却天然地倾向于仅仅捕捉光亮。回避阴影也许可以使我们更容易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但自欺只会让真相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无从认知,越来越不可理解。在少数勇于探究阴影世界的作家中,袁凌以他独有的冷峻与从容讲述这个世界的另一半。或许,一时半会儿能接受这个道理的人还不多:袁凌摆在我们面前的,那些我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刻意回避的生命故事,并不是历史的素材,它们就是历史本身。
——罗新
世界 豆瓣
作者: 袁凌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世界》是袁凌的首部中篇小说集,包括《世界》《雪落》《田园》《歌郎》《猎鱼》《转山》等九个故事。书中有以哭死人为业的“歌郎”,有同山林搏斗的伐木工,有在耶稣身上寻找希望的村落,有颠沛半生的算命先生……继《青苔不会消失》后,袁凌为我们拉开一幅更为复杂、深邃的生命画卷 。

包边线装,细致呈现。世界上所有的风都在这里了
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 豆瓣
こんな夜更けにバナナかよ
8.7 (7 个评分) 作者: [日] 渡边一史 译者: 谢鹰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0
★北京国际电影节轻喜剧影片《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原著纪实作品!大泉洋、三浦春马、高畑充希联袂主演!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推荐!10天45万人观影!上映1个月票房突破10亿日元!
★蔻德罕见病发展中心主任黄如方、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倾情推荐!
★原著比电影更扎 心!呕血传递“活着的意义” 和永不熄灭的志愿者精神!卸下“怕麻烦别人”的道德枷锁,打破对残障者的社会成见和孤独滤镜,看“日版苏大强”如何与志愿者相互支撑、向命运Say No!!!
★从被预言“活不过18岁”到招募超过500名志愿者协助自立,95本交流笔记的背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翻开任何一页,再丧的人生也会被重新点燃!
★耗费2年半取材,收录影响是枝裕和编剧之路的日本泰斗级编剧山田太一独家解说!
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只是残障者面临的问题,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
▊内容简介
鹿野靖明患有肌肉萎缩症,12岁时就被预言“活不过18岁”。
他无法自主翻身,能活动的只有头和手,24小时内要有4名陪护。一个月要120名护工,一年需要1460名护工。
盯着医院的天花板,仿佛能听到生命沙漏的可怕倒计时……
但!你以为这是鹿野靖明的日常吗?
No!No!No!No!No!
在鹿野靖明看来,生命就是要随心享受!身体越不能动弹,就越要勇往直前!
于是我们能看到这样一个另类、任性又让人钦佩的“病人”————
☛他话痨、厚脸皮、要求多……身体虽然有残缺,却有一颗渴望自由的心。
鹿野口头禅:“我要喝果汁!”“我要看报纸!”“哎哟,我尾骨痛,换边啦!”“我要看电视!”“我要吃哈密瓜”“这个药好苦!”“我讨厌猪肉!”“给我买橙汁去,要果汁含量100%的!”
☛他吸引了500名志愿者前来护理,通过95本《看护笔记》呈现了2580天与疾病斗争、与志愿者相处的笑泪日常!
鹿野:“我得把自己暴露出来……否则无法在人群中活下去吧?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做不到,只能让会做的人帮忙。”
志愿者:“只要一提到鹿野先生,酒桌就会变得热闹非凡。”
☛他坚持19年自立生活,亲自培训志愿者,发明适合自己的护理方法,还为见偶像自学英语,活出了最真实的自我!
鹿野:“无论如何都想活下去。我要活着。”
☛从被预言“活不过18岁”到42岁去世,他短暂而精彩的一生深深影响了学生、护士、主妇、老师等各行各业的人。
志愿者:“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在这里收获了志愿者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两年,我恐怕比现在更加懦弱,是个不顾他人感受的自私鬼。”
书中对鹿野靖明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与24小时志愿者之间的隔阂和沟通的记述,呈现出人与人之间自私心理的碰撞,探问了人类生存、相互支撑的意义。
Bad Blood 豆瓣 Goodreads
8.7 (58 个评分) 作者: John Carreyrou Knopf 2018 - 5
The full inside story of the breathtaking rise and shocking collapse of Theranos, the multibillion-dollar biotech startup, by the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who first broke the story and pursued it to the end, despite pressure from its charismatic CEO and threats by her lawyers.
In 2014, Theranos founder and CEO Elizabeth Holmes was widely seen as the female Steve Jobs: a brilliant Stanford dropout whose startup "unicorn" promised to revolutionize the medical industry with a machine that would make blood testing significantly faster and easier. Backed by investors such as Larry Ellison and Tim Draper, Theranos sold shares in a fundraising round that valued the company at more than $9 billion, putting Holmes's worth at an estimated $4.7 billion. There was just one problem: The technology didn't work.
A riveting story of the biggest corporate fraud since Enron, a tale of ambition and hubris set amid the bold promises of Silicon Valley.
普林斯顿文学课 豆瓣 Goodreads
8.2 (6 个评分) 作者: 秘)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著 译者: 侯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7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大学时代就曾以助教身份开设文学课,教书这一爱好深刻地影响了他独特的读书方式和文学之路。本书记录略萨在普林斯顿开设一个学期的文学课,共八章,从小说理论开始,根据课程内容整理,以专题形式呈现,既有助于理解书中提及的小说及其历史背景,更揭示文学和历史之间的细微差别和复杂关系。
本书包含三重视角:略萨从作家的视角出发,揭示其本人的小说创作过程;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鲁文•加略对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做出了一系列文学批评式的解读;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们则代表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读者,提出疑问和反思。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豆瓣
La aventura de Miguel Littín, clandestino en Chile
8.7 (30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魏然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7
★“为未来拍张照片吧”
★"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
★马尔克斯的这部非虚构杰作,读起来就像怀揣时钟和匕首的侦探剧。
用第一人称“我”讲述,给人以悬念感和即时性,生动再现了陷入困境的智利。它描绘了一个没有合法化的政府,一个生活在恐惧中的民族,以及一场决心为变革而战的 抵抗运动。——《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马尔克斯而言,新闻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他始终坚信“世界是如此混乱,只有优秀的记者才能拯救它”。本书和利廷电影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Goodreads书评
★文学大师马尔克斯×拉美传奇导演米格尔•利廷
“我是枪林弹雨中无可救药的即兴表演家”
★在马尔克斯笔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地下行动突破新闻的外壳,成为一件艺术品;
而这场地下行动的成果,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
★由于揭露皮诺切特军事政府独裁真相,在智利,首版遭焚毁
========
一九八五年,被严禁归国的导演米格尔•利廷,经乔装打扮潜入智利,秘密拍摄了长达三万二千二百多米的胶片,记录了他的祖国遭受十二年军事独裁统治的现状。这次地下行动的成果是一部四小时的电影《关于智利的全记录》。
当利廷向马尔克斯叙说他做了什么、是如何做到的时候,马尔克斯意识到在他的电影背后还藏着另一部未被记录的佳作,而它有湮没无闻的风险。就这样,马尔克斯对利廷进行了持续一星期的访谈,根据长达十八个小时的磁带录音,写下了《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这不只是一篇新闻纪实,还是一个以感性重构的冒险故事。利廷本人曾说过:“这不是我此生最英勇的行动,却是最值得做的事。”马尔克斯认为:“确实如此,我想他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