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启蒙札记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陈乐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作者在卷首语中写到:“至此,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何谓启蒙?作者引领读者去探求启蒙的历史过程、了解思想家的代表、反思中国的启蒙。在今天人们对“启蒙”的理解五花八门的时候,看看这部小书,会有新的心得体会。
利维坦 豆瓣 Goodreads
Leviathan
8.8 (3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霍布斯 译者: 黎思复 / 黎廷弼 商务印书馆 1985 - 9
《利维坦》全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宗明义宣布了作者的彻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一般的哲学观点,声称宇宙是由物质的微粒构成,物体是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质永恒存在,既非人所创造,也非人所能消灭,一切物质都于运动状态中。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腐朽 ,主要描述自然状态中人们不幸的生活中都享有“生而平等”的自然权利,又都有渴望和平和安定生活的共同要求,于是出于人的理性,人们相互间同意订立契约,放弃各人的自然权利,把它托付给某一个人或一个由多人组成的集体,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地志,服从他的判断。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旨在否认自成一统的教会,抨击教皇掌有超越世俗政权的大权。第四部分《论黑暗的王国》,其主要矛头是针对罗马教会,大量揭发了罗马教会的腐败黑暗、剥削领婪的种种丑行劣迹,从而神的圣洁尊崇,教会的威严神秘,已经在霍布斯的笔下黯然失色。
2013年6月25日 已读
因为看了太多他人的综述,自己看时反而无从下手了。前半部分读得云里雾里,后半部分才进入我熟悉的境地。
启蒙 政治哲学 社会契约
法律稻草人 豆瓣
作者: 张建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的随笔集。
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个稻草人?在法律只是稻草人的社会,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们的好运气。这是一本随笔小书,它关注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真理,而是法律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它嘻笑谐谑的笔头嘲弄的并非法治的理想,而是这样的理想落在现实沙洲上的窘困与无奈。
莎翁云:“吾人不可将法律制成吓鸦之物,竖起它来只为恐吓攘食之鸟。”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若法律无权威,司法无公信,正当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门,自由便为群盗随来随攫走矣。虽冥顽之人,此际亦必请七武士守村御盗。独吾人不知三复斯言,维护法律权威?制法者不问法律之是否必行,司法者将法律任意违反,万众袖手,各思法律所以绳人,只我例外,便是家国不祥之相。本文集以此为主题,千言万语,然自知杯水车薪。文集中另有若干杂俎之文,或议或论,讽喻焉,抒情焉,至于拙巧媸妍,各位看官但将法眼移来,洞若观火,一望便知。
——张建伟
反思法国大革命 豆瓣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作者: [英]埃德蒙·柏克 译者: 张雅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 7
奠定柏克保守主义代表地位的正是《反思法国大革命》。该书也是保守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他在《反思法国大革命》中所说的法国大革命的“毁灭性的破坏终将导致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强权的出现,唯有它才能够维持社会免于全面的混乱和崩溃”成为了“历史学史上最罕见的准确预言”。一方面,他道出了暴力革命与专制统治的历史定律,另一方面,他又以保守主义的立场揭示了“柏克定律”的历史警示——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的现代政权,唯有接续上本国本民族之政治文化传统,回到秩序和传统的轨道上来,方能繁殖养育,长久发展。
2016年2月28日 已读
配合《法兰西风格》食用更佳。柏克从经验主义、贵族、基督徒的视角审视对岸的大革命,必然格格不入(哪怕他自诩“农民”也忽略大革命实现保护小农的政策)。第二部分关于选举、粘合地方势力和财政失败的吐槽比较过瘾。但在理论中逃不出英式思维特点——经验、先例、自由……忘了大革命理性启蒙的力量、法国文人的力量、民众决绝的力量和束缚之重——只会对牛弹琴。
保守主义 启蒙 法国 经验主义 革命
宪法精解 豆瓣
作者: 蔡定剑 法律出版 2006 - 6
《宪法精解》主要内容:一、由于新中国制定宪法后修改较为频繁,为使读者了解制定、修改宪法的脉络及其历史背景,更好地理解宪法的精神实质,《宪法精解》上编用翔实的历史资料介绍宪法制定、修改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沿革,下编按宪法体例顺序对宪法条文文本及其宪法精神加以解释。
二、在解释宪法各章内容时,先简单介绍了有关本章的宪法知识以及在宪法中的意义和作用,使读者对本章的宪法知识和内容有个总的了解。
三、在对宪法条文解释时,都先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条的含义,有的还介绍了制宪或修宪时设立本条的原意和制定或修改宪法时讨论本条文的主要意见。
四、《宪法精解》的重要特点是不仅对宪法条文进行解释,而且对条文申的关键词句进行解释。对需要解释的关键词,均分别加角注,在下文中加以解释。
五、对宪法条文重要的关键词句解释时,力求从立法原意加以说明。对当时制定、修改宪法时为什么这样规定,以及讨论中的主要观点,都尽量加以介绍。在条文解释中,不论有没有立法原意解释,也都要阐述其学理意义。
六、为避免重复,前后相同或相似的条款词句,前面已解释的,在后面就不再解释。
2016年7月23日 已读
终于断断续续把几年前买的电子书翻完了。宪法背景介绍很有意思,特别是五四宪法初稿来自3位秘书、七五宪法的修改初衷是为了简便易记。但本书太过追求中立,还是知识储备型的书,对宪法神圣性的价值倾向不够,读完只有对历史的敬意,却没有对宪法的一丝敬意。
启蒙 宪政
姊妹革命 豆瓣
Sister Revolutions: French Lightning, American Light
作者: [美国] 苏珊·邓恩 译者: 杨小刚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美国和法国的大革命宣扬的是相同的启蒙观念:自由、平等和公正。然而,两者在方法和结果上有着深刻的差异。威廉姆斯学院的邓恩教授,探寻了这两场革命的差异的根源,发现这是由两国人民对于公民权力在基本哲学意义上的认识差异引起的: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而法国人看重公共秩序。为什么这两次革命沿着不同的轨道前进?这两种对民主的不同理解视角,对近代历史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它们又对今天的民主给予何种经验教训?用一种明晰的叙事型的体例风格,并特别强调对当事人的生动描述,苏珊·邓恩始终追寻着这两次伟大革命在从近代历史一直到我们当代革命运动中所遗留的影响。
2016年12月18日 已读
全书言浅了。如果熟悉美法革命,就会发现本书观点陈旧且老套,掉书袋多而论证少,以致比较辨析淹没在别人的话语中,作者自己的精彩证明几乎没有——我全程几乎没有拍大腿、起立来回走就足以说明问题。朱的序言倒是过瘾,但文字上充斥着炫技的小聪明,不值得学习(令人尴尬的是,开篇就有引号标点错误)。错别字/标点:朱的序言第8页倒数第9行【”文化革命才能最终保障政治革命”】第一个引号错误;第59页最后一行【我们诉诸于那些本能的东西】“于”字多余,“诸”即“之于”,已含“于”意。
启蒙 法国 美国 革命
道德理想国的覆灭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朱学勤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 10
卢梭首先继承了中世纪救赎传统,并努力把这一传统传递给近代社会。正是在这一点上,他与坚持世俗理性的启蒙运动发生根本性的分歧。卢梭是一个颠覆性的二传手。他传出的是一个爆炸性的烈球。他的颠覆对象并不是彼岸天国,那一天国已随上帝远去。他要颠覆的对象,是此岸文明结构——从世俗生活一直到政治王国。他的理论包装是历史复古主义的悲观色彩,其内里的填料却是一种可燃可爆的道德理想主义:重建道德共同体,重建世俗社会。政治结构、文明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说,卢梭理论是一种早产的解构主义,社会政治上的解构主义。因此,它一旦落地引爆,就不仅仅是一场英美式的政治革命。它要把政治革命延伸为社会革命,把社会革命延伸为道德革命,把一次革命引申为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再生性革命。用罗伯斯庇尔的话来说,那一场革命不仅仅是一场国内战争,也是一场国际战争,更兼一场宗教战争。
2017年2月13日 已读
且不管抄袭与否,这本书可作为卢梭的敲门砖。朱氏特有的对比式语言风格很能帮助读者在反复比较中加深对差异的印象,但缺陷是读完不易立刻建立系统的框架。最后一章不满足,一系列政治哲学、政治过程铺排吊足了胃口,最后只落在知识分子怎么办上,很不解渴。
启蒙 政治哲学 革命
政府论(下篇) 豆瓣
The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
9.2 (42 个评分) 作者: [英] 洛克 译者: 叶启芳 / 瞿菊农 商务印书馆 1964 - 2
2016年12月18日 已读
时隔这么多年再看一遍,居然没有新感觉,转念一想,可能是洛克的思想已经“沦为”常识而内化到我们的骨髓里了。如果说上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地批驳菲尔默父权论还是“器”层面,那么下卷的立论和推导则是开山立说的“道”层面了。霍布斯-洛克-卢梭的契约论和自然状态是政治学津津乐道的横向比较,但我更在乎他分权学说背后的智慧光芒。霍布斯以降,英国的这帮启蒙思想家们三段论用的十分666……看着依旧十分舒爽。
产权 共和 启蒙 政治哲学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豆瓣 Goodreads
8.7 (12 个评分) 作者: 张宏杰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 - 5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鲁迅到蒋介石、毛泽东,为改造国民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其根源在于制度建设与国民性改造之不同步。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2017年3月20日 已读
大部分内容之前都有所思有所闻,不必苛求,正如作者自己所言,这只是“野狐禅式的自圆其说”。全篇失望有三:1.行文中不断隐隐出现“河殇派”的影子;2.混淆贵族和高尚、平民化和低俗等概念;3.从鲁迅切入国民性,仅止于胡适,不深刻探讨革命,不够峻洁。
启蒙 文化 革命
论美国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9.4 (47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1989 - 1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2018年3月3日 已读
大学时看完上卷,工作至今才消灭下卷。曾经就序言和部分内容作了笔记,重点关注了税收和司法在联邦制中,如何发挥中央对地方控制作用。下卷更符合我的胃口,特别是《民主国家害怕哪种专制》等后几篇预言精准。更大的收获有三:一是不断对照当今中国充满活力和隐忧的影子;二是不断引发我对平等化带来的极权问题思考;三是更新了我对民主的认知。托氏一直在克服贵族倾向,渴望超越阶级带来的认知,令人敬佩;但他没有弄清造成美国民情的根本不仅是民主(平等),还有新大陆短暂的“无限”资源,令人惋惜。
启蒙 平等 极权 民主 社会观察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汪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2
汪晖关于鲁迅以及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力作。作者通过对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细致分析,把阿Q的形象置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中来解读, 从崭新的视野回答了鲁迅《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由此对辛亥革命和现代启蒙进行思考。
《阿Q正传》是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鲁迅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另辟蹊径的解读,作者汪晖系统地回答了《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性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
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事关中国革命的历史解释和文学叙述的重要问题:国民性是单面的,还是自我反身的?如何界定阿Q的阶级身份和社会类型?如何在“重复”中界定“革命”?在《阿Q正传》中,历史与本能、意识与潜意识、精神与身体是什么关系?如何解释鲁迅的“向下超越”,以及从这一角度对辛亥革命和启蒙的思考?
2018年4月1日 已读
阿Q脱离精神胜利法规训,以真正自我的形态处理与世界关系的六个瞬间,解读得略微过度了些。但令人惊艳的,是后三篇对革命的解读——生命、精神和身体、启蒙和本能,令我收获颇丰。观察在宏大的革命中的个体,特别是捕捉个体转瞬即逝的革命因子,需要是革命者敏感、耐性,以及理论和实践自觉;也需要我们融入民众一起进行——这就是共产党人用质朴语言表述的那句耳熟能详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启蒙 革命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豆瓣
Fragments of an Anarchist Anthropology
7.8 (6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格雷伯 译者: 许煜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7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是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无政府主义做的一个新诠释。格雷伯从人类学的历史出发,尝试勾划出人类学和无政府主义的关系,特别通过探讨实行平均主义的“原始社会”的权力架构、莫斯(Marcel Mauss)的礼物经济,以及他在马达加斯加的田野研究,为我们打开一个走出国家—市场局限的视野。格雷伯书中还探讨了全球化所引发的问题,以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无政府主义的“共识主义”,作为民主的新方向,强调人类学关于权力制衡方面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重新看待乌托邦的梦想,以及怎样实现一个更美好的社会。这本书也是对人类学的批判:为何百多年来人类学家掌握了这些田野资料和人文志技巧,却不能为我们指出另一个方向?而这本书便是第一个这样的尝试。
2019年4月4日 已读
中偏左和反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值得我内心深切同情。作者长于批判,短于构建。在批判霍布斯自然状态逻辑起点、资本主义、民主话语霸权、学术垄断和侏儒,以及重释革命等方面颇为灵动,如果不是被时而穿插的构建冲动冲淡的话,那将相当过瘾。但“饼”画得不够大和诱人,且在当面对无限膨胀的利维坦甚至国际利维坦时,作者选择了一条自认为睿智的非暴力之路,夸大直接民主、共识议事、敌人的强大和逃避带来的另辟蹊径和釜底抽薪之效。另外,翻译实在略差,不仅是信达雅的问题,而是语病问题。
启蒙 批判 民主 社会 自由
谁在世界的中央 豆瓣
作者: 梁二平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8 - 3
本书是《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的姊妹篇;关注的仍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最初的全球化进程,与前一本书不同的是,它不是讲外国的故事,而是讲中国的故事。
作者通过解析古汉字中的方位字词、古代的天经地义、早期的方国形成、后来的天下一统,以及交通穿越与军事防线……讲述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文化来源;通过“王在世界之中”到“西方传教士入华”的历史演进,描绘中国与世界的主动与被动的接触,分析封建王朝在历史关口“关门大吉”式的应对,和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体用”攻略;展现了由于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和对世界的错误判断,中国被一步步拖入挨打、割地、赔款的可悲境地的历史脉络。
本书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上的反思,实为一部别样的古代中国的成长史。
2019年4月15日 已读
用零碎时间看完,有点失望。一是图册没好好挖掘,二是元明两代和晚清太肤浅,三是隐隐有河殇派的影子。
启蒙 地图 文化
法国大革命讲稿 豆瓣
Lectures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克顿 译者: 姚中秋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本书是作者担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教授之时,于1895-1896、1896-1897、1897-1989、1898-1899学年授课所用,其后由其弟子整理出版。阿克顿本人生前曾以其不完善为由拒绝出版本讲稿,阿克顿的多个文献目录中亦未收入本讲稿。但其重要思想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叙述极端稀缺的情况下。而且,本书具有阿克顿著作的典型风格:渊博而无滞涩,机智而不卖弄,叙述流畅而逻辑清晰,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相信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国读者,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2020年5月17日 已读
阿克顿的授课稿还是太碎,部分立场十分反感。个人认为全书堪读的章节有:“革命的前奏”“美国的影响”“8月4日”“宪法大辩论”“罗伯斯庇尔”和“大革命之后”。令人印象深刻的点:①从冉森派开始,文人、贵族均在合力消解王权,是古非今大概率是人心思变和革命的先头兵。②旧欧洲的贵族制毫无道义制高点,感谢大革命让我们可以公然质疑和推翻仅凭祖上杀戮和“发黄的羊皮纸”就坐享特权的贵族们(以及当下的资本家们)。③维持治理对象的碎片化十分必要,因为在贵族制下,每每作死的都是围绕在主权者周围的上层小团体。④法国农民收入在大革命中提高了60%。⑤英、美、法、中四国革命中均有地方主义抬头、地方自治的身影。⑥热月政变后的权力真空、心理真空和“无精打采”,东拉西扯就被勾勒出来。
启蒙 法国 革命
拷问法国大革命 豆瓣
La Révolution en questions
作者: [法] 雅克·索雷 译者: 王晨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5 - 3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
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他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理查德•伯恩斯坦在《纽约时报书评》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版封面文章上说的:“索雷的拷问,问对了方向。”
借由一种开门见山的问答形式,本书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人们于此所做的激烈争论,提供了一个概览。革命为何会发生?是否受法国民众支持?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它是否遵循着一个可预见的进程?它如何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是如何?雅克•索雷教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
从未有过比法国大革命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法国大革命既使20 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革命的欧洲,又使其成为一个无休无止的反革命的欧洲……大革命几乎像圣经似的瞩望着20 世纪。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本书包含了关于法国大革命所有你想知道和所有你想问的事。索雷知道有一个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另一个法国则只是从中幸存下来。他的论证方式绝无偏袒。阅读其文字实属一种享受。
——尤金•韦伯(Eugen Weber)
一本卓绝的作品。对大革命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人手一本。
——《历史》(L’Histoire )
2021年3月9日 已读
这本大综述,基本没跳出傅雷“侧滑论”和科本等人抠细节的框框,证的过程也不算严谨。对我唯二的价值是:1.点出了大革命时期文官制度的自主生长,以及与政治力量的结合,很受启发;2.对大革命时期沉默者的关怀;3.承认法国大革命开创的原则,及其作为现代政治的起源。
2021年3月9日 评论 锁扣 - 这本大综述,基本没跳出傅雷“侧滑论”和科本等人抠细节的框框,证的过程也不算严谨。对我唯三的价值是:1.点出了大革命时期文官制度的自主生长,以及与政治力量的结合,很受启发;2.对大革命时期沉默者的关怀;3.承认法国大革命开创的原则,及其作为现代政治的起源。 把它作为法国大革命主题阅读的收官之作,也算没走眼。接下来我要好好吐槽了: 当资产阶级开始诋毁法国大革命时,就是这个阶级彻底堕落的节点。因此,相比“历史的终结”,我更认为,1989年纪念大革命200周年才是“终结”——“荣获”论战最大赢家的“孚雷们”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烟花下红光满面,也在苏修的大尸体上油光满面,共同照映出这个阶级最后的狂欢。 当读到“他们对资本主义法则的无视缘于其在道德上和说教中,坚持认为国家机构负有培养‘公共良知’的责任”时,我竟气得开心起来,因为对古典共和精神的背叛,则是这个阶级数典忘祖、自掘根脉、自甘堕落的表征,他们连革新、向善、追求美德和超验正义的勇气都丢啦!还美其名曰法则、人性,獐头鼠目连基督圣徒都不如。 大革命是勾连上升期资产阶级和我们的唯一一把锁扣,这个锁扣不仅仅体现在法国大革命“创世论”和俄国十月革命“先锋说”上,更体现在其蕴含了直接动力、意识形态、文化符号、思维方式等宝贵共鸣。只是这个阶级决绝分手,让“最高主宰”不再眷顾。把彼岸拉回此岸、重建人间天国的锁扣,被新时代的“最高主宰”——人民及其先锋队掌握。唾骂者无能狂怒,它们可能忘了:200多年前,锁扣就在它们自己手中。 (P343,错别字“时”→“是”。)
启蒙 法国 革命
法国革命史 豆瓣
作者: (法) 勒费弗尔 / Georges Lefebvre 译者: 顾良 / 孟湄 商务印书馆 2010
《法国革命史》从革命前的欧洲局势写起,到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叙述了1789到1799年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作者从社会、经济、法律、宗教、赋税、土地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深刻地挖掘了这次革命的社会史和经济史。内容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法国革命史》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9月同时对比看米涅和勒费弗尔的《法国革命史》,先看完后者。书中最精彩部分在最后一编的前两章,而全书的优点在于欧洲和大西洋视野宽阔。书中观点大多点到为止,文笔也不如1939年时老练,但此书对我最大的作用,在于展开了热月政变后的大革命走向。原先过分聚焦于启蒙时期到1794年,在个人偏狭的革命视野中,随着罗伯斯比尔的陨落,大革命的时间仿佛加速一般,从督政府迅速跳到执政府和拿破仑,内外两条线对大革命的影响,终于在这里被填补了。
启蒙 法国 纵横 革命
资本家怎样剥削和压迫工人 豆瓣
作者: 黄静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65 - 4
2023年1月4日 已读
框架清晰、浅显易懂、案例详实、适当提炼。
2023年1月4日 评论 “青年化”阐释 - 我们常说要做好党的理论“青年化”阐释,怎么阐释?我想这本书就是比较好的范本——框架清晰、浅显易懂、案例详实、适当提炼,这不比用学术黑话包装空洞的文字垃圾好太多? 所谓框架清晰,是指虽是普及读物,且对象是当时受教育程度不高的青年朋友,但基本逻辑不含糊,原始积累—增殖扩张—人的压迫—当下罪行,一气呵成;所谓浅显易懂,是指三言两语就把资本原罪、剩余价值、阶级斗争等讲清楚,不搞那些故弄玄虚和弯弯绕;所谓案例详实,是指占有大量生动且真实的素材,人和事信手拈来,一具体就深刻,让人读得下去、读得进去,佩服不已;所谓适当提炼,是指不过多地讲大道理、大讲道理,每一部分结尾时简要概括提炼一下,照顾对象特点、也符合记忆规律。 在这本小册子中,最令我头疼和汗颜的,是它蕴含了不少宝藏需要反问我们自己,均涉及“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问题,比如怎么看待“第二共和国”的剥削和发展?怎么区分管理手段和阶级取向?怎么自醒我不是“剥削阶级所豢养的保镖”?
启蒙 战斗 革命
对话欧洲 豆瓣
作者: 陈乐民 / 史傅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对话欧洲》主要内容:两位学者在平时的读书、写作生活中,向以挖掘史料、独立思考为乐事,常常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审视、批判自己所属的文化与社会。在此,他们带着各自的观点、问题与疑惑,闲聊历史上的欧洲或中国。闲聊跨越时空,远眺17到19世纪的欧洲社会,围绕着启蒙精神和公民社会两大主题,聊及政治理念、哲学思想、市民文化、宗教、民族、市场经济、革命、政党、全球化等等诸多方面,也涉及了众多的历史人物……
娱乐至死 童年的消逝 豆瓣 谷歌图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8.8 (4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5
《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重要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在《童年的消逝》里,波兹曼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非常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童年的诞生,是因为新的印刷媒介在儿童和成人之间强加了一些分界线,而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攻击下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转变为娱乐,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这也是一份内容翔实、令人震惊的警世书。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年》中预占人们将会遭受外来压迫的奴役,失去自由,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肯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外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作为新闻与传播学被广泛参阅和引用的经典,《娱乐至死》与《童年的消逝》想告诉人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 豆瓣
作者: 陈壁生编著 2010 - 11
《国学与近代经学的解体》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思想、学科。第一部分是“思想”,主要内容为近代经学研究的学者,在历史大转变中,对经学的态度的转变。第二部分是“学科”,主要分几个点:一是古文经学的历史化,二是从今文经学到古史辨派,三是宋学的哲学化,四是从经学角度对现代学科进行反思。由此整理出一条经学现代迁变的线索,并证明:现代以来的学术分科方式,无法真正囊括传统经学的精义,我们有必要回到经学研究中,去全面探讨传统经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