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大明王朝1566 (2007)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大明王朝1566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大明王朝1566
9.6 (483 个评分) 导演: 张黎 演员: 陈宝国 / 黄志忠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倪大红 饰)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黄志忠 饰)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 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何处是“江南”?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7
“江南”在哪里?不同时期指不同的地域。而在明末清初鼎革之际,“江南”有着特殊的涵义,地理上是指相邻的经济上最富庶的地区,即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之地,而文化意义上,在文人心目中更像是一幅色泽不变的心灵地图,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南明小王朝就在这个地域与大清对峙。满清入主中国,并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个核心文化区域的成功改造和治理。本书探研了清朝“正统观”建立的复杂背景和内容,考察了江南士人在与清朝君主争夺“道统”拥有全的过程中,如何从“道统”的拥有者,最终成为“大一统”的协从者。
大清盐商 豆瓣
作者: 南柯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5 - 1
《大清盐商》是以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前后为时代背景,描写以汪朝宗为代表的一代盐商与乾隆、官僚、文人、盐工、戏子乃至江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描述了乾隆时期扬州几个盐商大家族在生活、经商过程中的悲欢离合、苦心经营、尔虞我诈,通过重现扬州盐业兴衰,描绘扬州盐商与园林建筑、八怪文人、民俗风情、饮食文化等千丝万缕的关系,展现史上扬州的繁华,全景式展示扬州盐商的经济地位、历史贡献,生动再现清代乾隆年间扬州的民俗与风物。
2017年1月2日 已读
缺点火候。如果没有那么多文人幼稚病、浪漫病,再实一点、狠一点,会更好。
小说 明清 盐铁
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 豆瓣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6 - 1
生动的故事、严谨的考证以及多张原创手绘图,精细勾勒、深度还原精锐英姿。
秦咸阳卫戍军——“虎狼”中的“虎狼”,秦朝覆灭前的最后希望所在。
汉羽林骑兵——远征大漠,封狼居胥,良家子的高歌与沉寂。
东晋北府军——淝水之畔,一鸣惊人,称雄东晋南朝百余年的超级军团。
北齐百保鲜卑甲士——在乱世中,以摧枯拉朽的破坏力主宰着战场。
唐玄甲军——唐帝国的杀手锏,李世民麾下的“黑色死神”。
蒙古怯薛军——可汗的心腹,帝国中枢的掌控者。
明戚家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锐,明帝国中后期富有传奇色彩的捍卫者。
后金巴牙喇——明末清初横行东亚大陆的八旗精锐。
秦咸阳卫戍军、汉羽林骑兵、东晋北府军、北齐百保鲜卑甲骑、唐玄甲军、蒙古怯薛军、明戚家军、后金巴牙喇……他们是八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精锐部队,他们是一个王朝或者帝国军力和国力最大体现,是光辉战绩、传奇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帝国兴衰起伏的见证者。本书用生动的故事和严谨的考证,详细阐述这八支部队的建制体系、武器装备、战术运用,以及他们创造的著名战役和丰功伟绩!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豆瓣
Treason by the Book
8.3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 吴家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满清政权何以维持长达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其中的重要关键是满人入关之后即逐渐意识到,单凭武力是不足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思想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接受满人的统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除了政治动机之外,更蕴含了内在深层的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乃由其间横生的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 豆瓣
作者: 王家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3
何谓历史感?历史感就是一种大时间感。有了这种宏观的大历史观,尽可以坦荡荡地看待过去百年、千年的跌宕起伏、盛衰荣辱。历史有其自身的逻辑,没有永久的辉煌,也没有不能挽救的沉沦。
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但面对的是现实,面向的是未来。本书围绕着中国近代百年来应对现代化的挑战、抗拒与变革这一主题,考察了拥有过辉煌历史和伟大文化的民族所遭逢的数千年未遇之大变局,分析了中国从中世纪到近代化痛苦转型的历史进程。作者选择独特的历史视角,进行历史回溯和反省,其中既有哲理性的思考,也有实证性的解析,明清部分的研究成果为作者多年潜心思考所得。
大明王朝1566 豆瓣 谷歌图书
9.2 (23 个评分) 作者: 刘和平 花城出版社 2016 - 7
编辑推荐
刘和平著的《大明王朝(1566上下)》对宦官的描写真绝!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书中有两个最具命运感的人物,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嘉靖帝,他们在命运的催化下复活。作品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好戏,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本书是高品位文化之作,故事新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许多情节、多种场景的往复切换中,表现出作者的大器局,胸有丘壑。
序言
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提纲,采用一种随物赋形的写法,同行们戏称为“太极结构”。首先从天象说起,也就是从“无极”说起,书的开头就写嘉靖三十九年整个腊月到四十年正月十五都不下雪,然后说到“太极”,太极先是生太阴,这个太阴就是嘉靖。由于只有太阴在发动,所以开始时的局面乱成一团,接着阴极阳生,太阳出来了,海瑞就是太阳。嘉靖、海瑞是故事的发动机,周围所有的人都是八卦,都围绕阴阳两极,也就是这两个人旋转。八卦是不断变爻的,怎么变,要变出来才知道,所以我不敢也不能事先列出提纲。
写书前,我只做两方面的具体准备:一方面是史料的准备,另一方面是“思”的准备。开始创作时,就把“思”丟掉,把“理”找出来,用大历史观来观照想要表现的那一段历史。剩下的就是“想”,进人到想像空间。我口述,助手打字。这时刘和平已经不存在了,道家思想中“五十生有”的状态出现了,闭上眼睛,我是“无”的,而人物一一“附体”,于是就产生了作晶中的“有”。这样很耗精力,我几乎有一半时间是打着点滴来写。而为写这部书.我个人也已经准备很久。我想我是准备了一辈子。
写完这本书,我自觉完成了“两个突围”:对于传统模式下小说叙事方式的一种突围;对于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如何突破所渭史实约束的一次突围。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说史以外,写历史的人还要用文学赋予历史以精神。传历史之神一一正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对我而言,最后只剩下一个真实,就是“心的真实”,这是终极真实,而不是所谓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达到了这个真实,读者不会斤斤计较于历史而是宁愿相信,作者笔下的人物就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就是嘉靖,就是海瑞。
在此我特别要说一下嘉靖与海瑞这两个人物,他们太值得用文学表现了。嘉靖和海瑞,一位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一位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我与这两位孤独者有着非常强烈的感情共鸣。他们都生活在困境之中,嘉靖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把自己变成了最大的囚徒,二十七年不上朝,足不出丹房,自己软禁了自己;海瑞在自己的精神中建盖了一座牢房,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对自己制定的原则绝对不放弃。两个人都是精神的囚徒,但他们互相懂得。
我自认是最后一代汉人,在今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河文化(指农业文明)逐渐走向海洋文化(指商业文明)的时候,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否认自己原本是从大河文化,也就是从农耕文明中来的。克罗齐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历史转型时期,我们这个民族在逐渐丢掉几千年来大河文化留给我们的历史精神遗产,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深入骨髓,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许多中华民族的传人不愿看到的。这就出现了近几年呼唤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思潮。
当一种新的思潮来临的时候,你进入其中,并且用作品来表现这种思潮的时候,它本身便承载了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因此作品一出来,就一定会得到强烈的共鸣。我从2005年3月开始写《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2006年3月开机,2007ff.1月播出,运作速度之快在行业内被称为奇迹。我其实心里很明白,这是因为人们呼唤某种东西已经太久了。
最后我要谢谢我的父亲。我父亲解放前做过记者、主编,解放后是剧团的编剧;母亲是戏曲演员。我从小在剧场里长大,十三岁休学,从父读书,十五岁和父亲一起被下放到湖南农村,生活非常艰苦,每天我和父亲一前一后推车,两个人还比不上别人一个人。但对我来说那是一段幸运的时光。当时村中有农民抄家得来的很多书,经史子集,各种各样的书都有。我们白天出工,晚上一灯如豆,我和我父亲对坐读书。《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都是那时候背诵下来的。我现在写书,古书上的话可以信手拈来,主要是因为有这份童子功。可惜我的父亲来不及看到《雍正王朝》就去世了。我把这本书献给他,也希望读者能喜爱这本书。
马背上的朝廷 豆瓣 Goodreads
A Court on Horseback:Imperial Tou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1680-1785
作者: [美]张勉治 译者: 董建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评论----
本书探讨的是清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敏锐地抓住了其最重要的特征。本书可以从不同层面去阅读。首先,本书思考了清朝统治的具体特征,特别是民族意识在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位置,做出了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理论贡献。其次,它细致再现了巡幸这一历史上的重要活动,及其作为展示、仪礼、思想、身体等活动的重要意义。第三,它揭示了乾隆皇帝的独特个性。总之,本书是清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历史细节的呈现以及分析视野的广阔,使得本书成为清史研究者以及帝国史研究者的必读书。那些在西方传统之外寻求理解帝国形成的可信范式的研究者,尤其应该参考这本书。
——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张勉治对巡幸的描述很具体,这值得称道。他不是简单地概括清帝的巡幸,而是告诉我们,巡幸何以会在不同时期一再举行。本书并非一项狭隘的巡幸研究,在作者笔下,巡幸是透视清朝统治的棱镜,巡幸绝不是远离宫廷生活和国家治理,而是乾隆皇帝统治国家的有力且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国雪城大学历史系教授 柯启玄(Norman Kutcher)
作者对巡幸的历史渊源与内涵,清朝皇帝巡幸的行为本身,乾隆帝南巡期间与扬州盐商、江南文人的交往,以及御制诗写作、南巡的社会反响方方面面进行分析,治河、武备、西师、江南士商的活动、文字狱等诸多影响帝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各种矛盾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虽述南巡,却及其余,一个对帝国发展的全景式的描述跃然纸上。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刘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