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启蒙札记 豆瓣
6.7 (6 个评分) 作者: 陈乐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0
作为国际政治和欧洲学家,作者在卷首语中写到:“至此,我经过几十年的反复思考,只弄明白了一个简而明的道理:我挚爱的祖国多么需要一种彻底的‘启蒙’精神。”何谓启蒙?作者引领读者去探求启蒙的历史过程、了解思想家的代表、反思中国的启蒙。在今天人们对“启蒙”的理解五花八门的时候,看看这部小书,会有新的心得体会。
法兰西风格 豆瓣
作者: 高毅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本书首先从精英文化层面、传统与现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联和冲突,来阐释作为法国大革命政治文化最重要特征的“决裂”信念的多层意涵、内在实质和多重影响,说明法国革命者所谓同旧传统的完全决裂其实是一种旧传统中的挣扎,对法国大革命以反对君主专制开始,以接受君主专制告终这一历史怪圈,给出了令人折服的解释。接着从大众文化层面阐释由“决裂”意识派生出来的革命意识和危机意识,并从心态史学角度阐述和论证了法国大革命政治的公开性原则,及其同专制独裁的再生与雅各宾派衰亡的多重联系。作者揭示了大革命时代群众现象的基本特征,强调了大革命的群众现象对于理解大革命以来法国的政治风格,乃至整个大革命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作者富有张力的思考,无疑将引领读者进入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深水区,再思大革命这一艰巨命题。
2016年1月25日 已读
无法评价,得再读一遍才行。用文化和大众心理切开大革命这具旧尸体,取得了新样本,若隐若现地体会到如此尊重惯例的法国人为何会表现得如此决绝和面目狰狞。更可贵的是,作者在附录中试图简答中法这对相似国家和民族的共同遭遇。卢梭-列宁-毛,这条线不容忽视。
文化 法国 革命
反思法国大革命 豆瓣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作者: [英]埃德蒙·柏克 译者: 张雅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 - 7
奠定柏克保守主义代表地位的正是《反思法国大革命》。该书也是保守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他在《反思法国大革命》中所说的法国大革命的“毁灭性的破坏终将导致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强权的出现,唯有它才能够维持社会免于全面的混乱和崩溃”成为了“历史学史上最罕见的准确预言”。一方面,他道出了暴力革命与专制统治的历史定律,另一方面,他又以保守主义的立场揭示了“柏克定律”的历史警示——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的现代政权,唯有接续上本国本民族之政治文化传统,回到秩序和传统的轨道上来,方能繁殖养育,长久发展。
2016年2月28日 已读
配合《法兰西风格》食用更佳。柏克从经验主义、贵族、基督徒的视角审视对岸的大革命,必然格格不入(哪怕他自诩“农民”也忽略大革命实现保护小农的政策)。第二部分关于选举、粘合地方势力和财政失败的吐槽比较过瘾。但在理论中逃不出英式思维特点——经验、先例、自由……忘了大革命理性启蒙的力量、法国文人的力量、民众决绝的力量和束缚之重——只会对牛弹琴。
保守主义 启蒙 法国 经验主义 革命
姊妹革命 豆瓣
Sister Revolutions: French Lightning, American Light
作者: [美国] 苏珊·邓恩 译者: 杨小刚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美国和法国的大革命宣扬的是相同的启蒙观念:自由、平等和公正。然而,两者在方法和结果上有着深刻的差异。威廉姆斯学院的邓恩教授,探寻了这两场革命的差异的根源,发现这是由两国人民对于公民权力在基本哲学意义上的认识差异引起的: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而法国人看重公共秩序。为什么这两次革命沿着不同的轨道前进?这两种对民主的不同理解视角,对近代历史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它们又对今天的民主给予何种经验教训?用一种明晰的叙事型的体例风格,并特别强调对当事人的生动描述,苏珊·邓恩始终追寻着这两次伟大革命在从近代历史一直到我们当代革命运动中所遗留的影响。
2016年12月18日 已读
全书言浅了。如果熟悉美法革命,就会发现本书观点陈旧且老套,掉书袋多而论证少,以致比较辨析淹没在别人的话语中,作者自己的精彩证明几乎没有——我全程几乎没有拍大腿、起立来回走就足以说明问题。朱的序言倒是过瘾,但文字上充斥着炫技的小聪明,不值得学习(令人尴尬的是,开篇就有引号标点错误)。错别字/标点:朱的序言第8页倒数第9行【”文化革命才能最终保障政治革命”】第一个引号错误;第59页最后一行【我们诉诸于那些本能的东西】“于”字多余,“诸”即“之于”,已含“于”意。
启蒙 法国 美国 革命
法国通史 豆瓣
6.0 (6 个评分) 作者: 吕一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 10
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发达的经济,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的国家。一提起法国,不少人就会怦然心动,向往之情即刻溢于言表。多年来,笔者在与亲朋好友交谈时,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若有机会出国观光的话,他这辈子最最想去的国家就是法国。笔者管见,人们不妨这样断言:如果有好事者在中国搞一项问卷调查,请接受调查的对象列举四五个他最心向往之的国家,那么,在绝大多数答卷中,法国一定会名列其中。
本书在内容上凸现了略古详今的特点。而且,尽管笔者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力图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法国历史的多样化面貌,但政治史仍是全国的骨架。又由于法国长期来始终是世界上第一流的文化大国,故本书在思想文化史方面所占的篇幅也颇为可观。
本书是全球通史系列中的《法国通史》分册,全书配有精彩的插图,图文并茂;终篇于20世纪末,体系完整,脉络清晰,叙述生动;凝聚了作者长期治史心得,反映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新成果;阐述了法国兴盛之道,透视了其成功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了法兰西民族的禀赋和创造力,展现了其所开创的现代文明;各章之后的作者话语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言近旨远,启人心智。
2017年2月16日 已读
作“大革命”主题阅读期间,希望填补前近代法国历史和大革命后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历史空白,以串起和理解大革命。就这个目的而言,这本书不该看。但草草翻阅也能看到不少有趣的片段,加深法兰西民族与汉民族秉性相近的认识,倒也值得。
法国
自由与毁灭 豆瓣 Goodreads
Liberty or Death
8.1 (7 个评分) 作者: 彼得·麦克菲 译者: 杨磊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9 - 4
法国大革命从未远去。
人类世界在“世界近代”的几个世纪经历了猛烈而持续的变迁,如果把这段历史视作一次火山爆发,那么法国大革命就是那火山口,是波及全世界的种种解放与毁灭之力的原爆点。
《自由与毁灭》用生动的历史细节,再现了法国大革命全历程的动荡起落。1789年,法国大革命在多重政治-社会危机中爆发,也释放了积蓄多年的底层力量与不满。旧制度、旧文化、封建制度,在一阵如同旋风闪电一般的改革中土崩瓦解。法国大革命没有一贯的领导者,三级会议、国民议会、国民公会、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专政、督政府……每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攸关生死的权力洗牌,是在历史中有无穷回响的政治原则之争。
《自由与毁灭》也用新的历史角度和清晰度呈现这场革命,从浩如烟海的尘封档案中打捞出鲜活的历史记忆,把个人故事与政治大势编织在一起。所谓“革命”,法国的城市、农村、战场、殖民地都在发生什么?不同阶层的法国人又如何适应变革,顺应变革?10年间,革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为许许多多革命者画了肖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革命者有的成了“烈士”,有的成为“叛徒”被推上断头台,也有的发动政变,成了新贵。住在巴黎的巧克力女匠人波利娜•莱昂,在革命爆发时只有21岁,她参加过喜气洋洋的革命庆典,领导过反对国王和支持女权的示威,而在平常日子里她天天排队领取少得可怜的配给面包。黑白混血儿亚历山大•仲马原本注定一生为奴,大革命敞开的机会之门让他能够成为军官,在革命军队里建功立业。……变革降临在所有人身上。
我们至今依然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的遗产之中。它塑造了人类对于好政府、好法律、人的权利乃至人之存在的认识。两百余年来,不断有人宣布法国大革命“过去了”,“完结了”;但又不断有人民要再次探寻法国大革命理念的实现之途,或许也再次经历血与火的考验。《自由与毁灭》在沿袭前人的史学传统和问题意识的同时,也是在新世纪的变革浪潮、全球化、生态意识等背景下写就。这本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标准讲述”。
2021年5月13日 已读
还是太碎,可读且有感的仅最后一章。大革命不曾远去,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归宿,有类似观点就足够了。
法国 革命
法国革命论 豆瓣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柏克 译者: 何兆武 / 彭刚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颇有似于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几乎迫使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二年柏克晚年的压卷大作《法国革命论》随即问世,书中以充满了激情而又酣畅淋漓的文笔,猛烈地攻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2020年6月21日 已读
首先柏克的智识、博闻(爱用典装逼)要不打折扣地承认。2016年在基层锻炼时,就着昏暗的灯光看完《反思法国大革命》,4年后若不是为了“兼听则明”,实在不想捏着鼻子嗅柏克保守主义、啰嗦文风和表演人格的恶臭,读完“译者序”就可以。所幸,“柏克”们翻来覆去的那些宗教、传统、贵族、经验等老旧观念,早在平权大潮中被资本家和无产者合力击碎,只留下废墟供他们自怜垂泪。潘恩“死鸟”的讥讽还是太克制,对“柏克”们杀人诛心之举,就在于:1.清醒认识这是敌我矛盾、不可调和,均是屁股决定脑袋;2.因此,脱离攻讦和说理等口水仗;3.把他们的全部屁股和利益,从其浮华文风中撕扯出来,置于太阳底下,一切便昭然于世。
保守主义 法国 革命
法国大革命讲稿 豆瓣
Lectures 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阿克顿 译者: 姚中秋 商务印书馆 2012 - 8
本书是作者担任剑桥大学近代史讲座教授之时,于1895-1896、1896-1897、1897-1989、1898-1899学年授课所用,其后由其弟子整理出版。阿克顿本人生前曾以其不完善为由拒绝出版本讲稿,阿克顿的多个文献目录中亦未收入本讲稿。但其重要思想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叙述极端稀缺的情况下。而且,本书具有阿克顿著作的典型风格:渊博而无滞涩,机智而不卖弄,叙述流畅而逻辑清晰,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相信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国读者,会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2020年5月17日 已读
阿克顿的授课稿还是太碎,部分立场十分反感。个人认为全书堪读的章节有:“革命的前奏”“美国的影响”“8月4日”“宪法大辩论”“罗伯斯庇尔”和“大革命之后”。令人印象深刻的点:①从冉森派开始,文人、贵族均在合力消解王权,是古非今大概率是人心思变和革命的先头兵。②旧欧洲的贵族制毫无道义制高点,感谢大革命让我们可以公然质疑和推翻仅凭祖上杀戮和“发黄的羊皮纸”就坐享特权的贵族们(以及当下的资本家们)。③维持治理对象的碎片化十分必要,因为在贵族制下,每每作死的都是围绕在主权者周围的上层小团体。④法国农民收入在大革命中提高了60%。⑤英、美、法、中四国革命中均有地方主义抬头、地方自治的身影。⑥热月政变后的权力真空、心理真空和“无精打采”,东拉西扯就被勾勒出来。
启蒙 法国 革命
拷问法国大革命 豆瓣
La Révolution en questions
作者: [法] 雅克·索雷 译者: 王晨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5 - 3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
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他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理查德•伯恩斯坦在《纽约时报书评》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版封面文章上说的:“索雷的拷问,问对了方向。”
借由一种开门见山的问答形式,本书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人们于此所做的激烈争论,提供了一个概览。革命为何会发生?是否受法国民众支持?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它是否遵循着一个可预见的进程?它如何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是如何?雅克•索雷教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
从未有过比法国大革命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法国大革命既使20 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革命的欧洲,又使其成为一个无休无止的反革命的欧洲……大革命几乎像圣经似的瞩望着20 世纪。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本书包含了关于法国大革命所有你想知道和所有你想问的事。索雷知道有一个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另一个法国则只是从中幸存下来。他的论证方式绝无偏袒。阅读其文字实属一种享受。
——尤金•韦伯(Eugen Weber)
一本卓绝的作品。对大革命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人手一本。
——《历史》(L’Histoire )
2021年3月9日 已读
这本大综述,基本没跳出傅雷“侧滑论”和科本等人抠细节的框框,证的过程也不算严谨。对我唯二的价值是:1.点出了大革命时期文官制度的自主生长,以及与政治力量的结合,很受启发;2.对大革命时期沉默者的关怀;3.承认法国大革命开创的原则,及其作为现代政治的起源。
2021年3月9日 评论 锁扣 - 这本大综述,基本没跳出傅雷“侧滑论”和科本等人抠细节的框框,证的过程也不算严谨。对我唯三的价值是:1.点出了大革命时期文官制度的自主生长,以及与政治力量的结合,很受启发;2.对大革命时期沉默者的关怀;3.承认法国大革命开创的原则,及其作为现代政治的起源。 把它作为法国大革命主题阅读的收官之作,也算没走眼。接下来我要好好吐槽了: 当资产阶级开始诋毁法国大革命时,就是这个阶级彻底堕落的节点。因此,相比“历史的终结”,我更认为,1989年纪念大革命200周年才是“终结”——“荣获”论战最大赢家的“孚雷们”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大烟花下红光满面,也在苏修的大尸体上油光满面,共同照映出这个阶级最后的狂欢。 当读到“他们对资本主义法则的无视缘于其在道德上和说教中,坚持认为国家机构负有培养‘公共良知’的责任”时,我竟气得开心起来,因为对古典共和精神的背叛,则是这个阶级数典忘祖、自掘根脉、自甘堕落的表征,他们连革新、向善、追求美德和超验正义的勇气都丢啦!还美其名曰法则、人性,獐头鼠目连基督圣徒都不如。 大革命是勾连上升期资产阶级和我们的唯一一把锁扣,这个锁扣不仅仅体现在法国大革命“创世论”和俄国十月革命“先锋说”上,更体现在其蕴含了直接动力、意识形态、文化符号、思维方式等宝贵共鸣。只是这个阶级决绝分手,让“最高主宰”不再眷顾。把彼岸拉回此岸、重建人间天国的锁扣,被新时代的“最高主宰”——人民及其先锋队掌握。唾骂者无能狂怒,它们可能忘了:200多年前,锁扣就在它们自己手中。 (P343,错别字“时”→“是”。)
启蒙 法国 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降临 豆瓣
The Coming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作者: (法) 勒费弗尔 译者: 洪庆明 格致出版社 2010 - 4
本书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以对社会阶层的组成和行为的分析为基本结构,令人信服地指出:法国大革命可以被重构为四个相互关联的革命——贵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众的革命和农民革命,它们以各自的原因引发了革命行动,但又彼此重叠并汇流到一起,共同构建了法国大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作者在书中对法国旧制度灭亡的病因诊断业已成为大革命起源的经典诠释。他对法国大革命缘起的叙述全面细致,逻辑清晰,对当时法国国内各个阶层也有深刻剖析,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这段历史。
2020年7月26日 已读
“我痛恨基于仇恨的压迫”。此书于我最大的帮助有四,一是给维护“人权宣言”以弹药,这也是全书最精彩、最令人动容的部分(特别是第五章“回顾和前瞻”部分和结语,具体不展开)。二是对反动集团的抽挞,比如高等法院的嘴脸、贵族们在农村全方位盘剥。三是帮我洗洗眼,展现一位学者合格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英美某些傻逼们逼仄的格局、散乱的思维和孱弱的叙事。四是勒费弗尔对民族、大众和青年那颗灼热的心。
三农 法国 自由 阶层 青年
法国革命史 豆瓣
作者: (法) 勒费弗尔 / Georges Lefebvre 译者: 顾良 / 孟湄 商务印书馆 2010
《法国革命史》从革命前的欧洲局势写起,到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结束,叙述了1789到1799年法国大革命这段历史。作者从社会、经济、法律、宗教、赋税、土地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深刻地挖掘了这次革命的社会史和经济史。内容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法国革命史》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9月同时对比看米涅和勒费弗尔的《法国革命史》,先看完后者。书中最精彩部分在最后一编的前两章,而全书的优点在于欧洲和大西洋视野宽阔。书中观点大多点到为止,文笔也不如1939年时老练,但此书对我最大的作用,在于展开了热月政变后的大革命走向。原先过分聚焦于启蒙时期到1794年,在个人偏狭的革命视野中,随着罗伯斯比尔的陨落,大革命的时间仿佛加速一般,从督政府迅速跳到执政府和拿破仑,内外两条线对大革命的影响,终于在这里被填补了。
启蒙 法国 纵横 革命
法国革命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depuis 1789 jusqu'en 1814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涅 译者: 北京编译社 商务印书馆 1977 - 9
《法国革命史》内容简介:米涅的《法国革命史》提出了新颖看法,震动了舆论界。它明确指出:法国“革命不可避免”。米涅在此书中以阶级斗争观点叙述了法国历史的巨变。他认为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法国革命所经历的时期“就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几个阶级争夺政权”的年代。“两个敌对阶级在准备国内战争和国外战争。”米涅尖锐批判封建制度,认为“不可能回避革命”,第三等级与封建贵族之间必然展开生死搏斗。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阶级斗争。作者看到了这场斗争的历史意义,他指出:“斗争既已开始,必定是某种制度的胜利。”“在革命时期,旧社会被摧毁了,而在帝国时期,则建立了新社会。”
2020年11月25日 已读
后革命时代,不忍直视。读史从未有如此强烈的情景感。从罗伯斯庇尔陨落开始,热月政变后一系列细节都指向了大革命的落寞,雅各宾派的悲凉、平民派的挣扎,仿佛在听枯坐疯子的喃喃自语。情绪终于在牧月巴黎平民运动一蹶不振,以及罗默等6人高喊“共和国万岁”传递同一把刀相继自杀时,控制不住了。“我们的子孙将不会受我们这样的痛苦,他们将要在我们的墓地上跳舞,笑我们当日的无知”。革命只能以这种殉道方式终结,给人间留下白茫茫一片和一具具尸体、一个个行尸走肉。
法国 革命
英国激进主义与法国大革命 豆瓣
作者: [英]哈里·狄金森 译者: 辛旭 2016 - 7
本书主要关注近年来史家在这一领域一些争论激烈的问题,譬如:1790年代的激进团体与早期改革者有多大不同?为何“反动势力”会成功,政府的镇压在这种“成功”中起了多大作用?“革命运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存在?1800年代早期复兴的激进主义究竟有何种特征?此次是作者首次授权出版的简体中文版。作者在中文版中增加了部分内容以充实论证和思考;同时,还将增加大量英文版未曾使用过的图像,不但会增加读者的兴趣,也是图像证史的实践。有感于目前中国思想界以及社会的多样性,作者还会增加特为中国读者写作的前言,希望他的思考与感知能对中国读者有所启益。
2020年12月18日 已读
妈的,看完尽学了怎么镇压革命和激进群体。英当局和保守群体的“组合拳”在当时确实厉害:现实方面,以法律+行政手段镇压;观念方面,内容上陈利害+污名化,形式上大水漫灌+通俗化,把孤立、幼稚的激进主义分子死死压制。此外,还嗅到了一丝大革命“创世说”和十月革命“先锋论”的草蛇灰线:保守主义者惧怕法国三色“搅乱”“文明”欧洲世界,和100年后惧怕俄国红色“蹂躏”“文明”大西洋两岸,一个吊样。这种起源神话的嫁接,不是仅仅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一厢情愿,也来自反革命者的不寒而栗。
法国 英国 革命
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 豆瓣
7.7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西耶斯 译者: 冯棠 译 / 张芝联 校 商务印书馆 1990 - 3
作者西耶斯(1748—1836),法国革命家和立宪派理论家。本书收录了两篇论文:《论特权》和《第三等级是什么?》。《论特权》集中揭露了特权阶级的垄断性和寄生性,以及特权的弊端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危害。《第三等级是什么?》回答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在政治秩序中的地位是什么,以及第三等级要求什么三个问题。这两篇文章在法国大革命前夕起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引发了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彻底决裂,促进了1789年6月国民议会的建立和封建制度的废除。该书是西耶斯的代表作,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021年5月30日 已读
总体上,这本革命小册子牵涉的启蒙概念和资产阶级夺权野心略显驳杂。有很多革命的共通点和闪光点:如对特权等级的杀人诛心论值得全段背诵(p23);又如,擅长营造二选一的极端革命语境(p73)……总之,革命豪言太冲,幼稚的资产阶级完全不给自己掌权后留后路,徒留这么多道德武器给它的反对者们。当然问题也不少:如,为了破解“主权在民”和“委托-代理”在宪法创制中的裂隙,推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特别代理”;又如,在批判特权阶级的时候,把文官集团排除在外,可能是西耶士自己为日后进入第一帝国服务埋伏笔吧。
政治哲学 檄文 法国 阶层 革命
思考法国大革命 豆瓣
Penser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作者: [法] 弗朗索瓦·傅勒 译者: 孟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思考法国大革命》是傅勒1978年出版的,此书是法国大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严格说来,《思考法国大革命》由四篇论文组成,分做上下篇。上篇相当于总论性质的导言,勾画了一种概念史的方法,其中心观念是在大革命史中引入批判理论。下篇是对两份历史文献(托克维尔和古参)的解读。傅勒提出结束对历史记忆中大革命所包含的虚幻性东西的崇拜: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应当给法国大革命打上日期并收进档案。此论一出即引发史学界地震一般的连锁反应。
《思考法国大革命》重评二百年来史学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阐释,有力论证了时代变迁与对法国革命的评价的微妙关系,推动法国史学界转向对法国大革命的实证研究,摈弃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法国大革命所采取的全盘否定或肯定态度。自1800年以来,法国及欧洲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思考和评说。各时代的史家对法国革命的研究固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也同时带有强烈的时代政治的印记。《思考法国大革命》细致梳理法国革命史论线索,是此领域中正本清源之作。
罗伯斯庇尔与法国大革命 豆瓣 Goodreads
Fatal Purity: Roberspierre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 露丝·斯科尔 译者: 张雅楠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从文雅柔弱的知识青年成长为血雨腥风的革命领袖终于在36岁时走上断头台——马克西米利安·罗伯斯庇尔的一生令人感慨,令人恐惧,更令人反省。他是卢梭最坚定的信徒,一个热衷改造人类社会的理想主义者。他按照一种原理去设计一个理想天国,不遗余力不择手段去实现它,甚至不惜疯狂杀戮。他口才出众,风度翩翩,万人倾慕;他无比真诚高尚,是不可收买的革命者;他崇高伟大,具备难以企及的美德。但,他手上沾满鲜血,除了演说煽动,断头台就是他最得心应手的实现理想的工具。一个羞涩的年轻律师如何变成了暴力恐怖的化身?
理想、自负、盲从、狂热不会实现纯粹的理想国,最终只能是白骨累累。
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 豆瓣
作者: [法国]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倪复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整个世界,对其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认为,大革命的历史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并存的且通常孤立的历史事件构成的:一个过时体制的历史,由于缺少捍卫者而消亡;革命议会的历史;群众运动的历史及其领导人;军队的历史;新制度的历史等等。所有这些历史,基本上代表的都是 各类心理力量之间的较量,因而应借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对其加以研究。这一解读,无疑会引发争议,也注定会刺激更深入的思考。
本书根据法文版译出。
英国《泰晤士报》——所有当权者都应该学习古斯塔夫•勒庞的这本书。作者对大革命的经典理论不屑一顾,他用心理学解释得出了全新的结论。他用极为生动的文笔,阐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运动中的弱势角色,以及公会成员的个人意志和集体意志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引领大革命党人的是神秘主义因素,能让大革命人士免受理性的影响。没有大革命,便极难证实理性难以改变人,因此,一个社会并非是按照立法者的意愿来构建的,不管他们考虑的有多么周全。
一七六六年的卢梭 豆瓣
作者: 徐前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6
“卢梭是启蒙思想家”,这是个充满现代理想主义的断语,会掩盖历史分析的诸多可能。他是旧制度、启蒙与革命时代的人,一个科学、迷信与伦理边界上的孤独者。生前他在变形,从启蒙哲学家到浪漫派,去世后又有两个卢梭,一个是生命意义的,一个是政治意义的。卢梭是现代解释学里的变形体,他的故事在历史的大时刻会有不同版本。18世纪的法国,制度、风俗与人心是打不破的循环,文字悬空,知识体系分裂,理想无力改观现实,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生存理性交叠。革命家要冲散一切,却时时有无力感。个体的确定身份是不是旧制度的出路?什么能赋予个体以确定的身份?旧制度进退无路时,从普遍的破碎感里生长的理想既给人希望,又让人绝望,能否从卢梭生前身后的命运起伏中发现法国现代历史的悲剧性?“一七六六年的卢梭”是一个包含诸多可能性的起点。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与谣言 豆瓣
Dire et mal dire: L'opinion Publique au XVIIIe Siècle
7.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译者: 陈旻乐 文汇出版社 2018 - 3
人微言轻的民众、晦明不定的言论,何以动摇法国王室的统治?
法国历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作品,视角独特的法国大革命研究。
································
1716年,有人在威尼斯听见了水怪的嚎叫,巴黎人以讹传讹,纷纷议论是土耳其人率领80万大军,乘 坐200艘帆船,意欲攻打威尼斯。
1721年,著名大盗卡图什被捕,各种版本的故事传遍巴黎的大街小巷,来描述他曾经的“战绩”和悲惨的结局。
1769年,巴黎盛传教皇暴毙,这个谣言的产生只是因为法国国王宣布了一个活了100岁、名叫勒帕普的士兵的死讯。
法国大革命前夕,流言蜚语充斥巴黎街头巷尾,各个阶层的人都被裹挟其中。法国著名史学家阿莱特·法尔热着眼于普通民众,通过研究当时的日记、警察报告、手抄新闻、回忆录和巴士底狱档案,她发现在18世纪后半叶,巴黎公众已经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的城市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意见,而政府一方面认为民众不够成熟、冲动或无知,另一方面通过密探系统对于民众舆论进行严密的监控。在巴士底狱被攻破之前,巴黎的普通民众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进而从崇拜国王转为处死国王?这种精神变化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直至深入人心?这正是本书着力阐述和尝试回答的问题。
自由的声音 豆瓣 Goodreads
Les Voix de la Liberté: Les Écrivains Engagés au XIXe Siècle
作者: [法]米歇尔·维诺克 译者: 吕一民 / 沈衡 文汇出版社 2019 - 5
美第奇奖、龚古尔传记奖得主鸿篇巨制
60万字讲述法兰西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对法国知识分子的一次巡礼,也是对一个紧张、矛盾乃至绝望世纪的穿越。
·
大革命之后,统治法国数百年的波旁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迎来的却是法国近现代最动荡不安的世纪。在君主制与共和制轮番登场之际,知识 分子选择发声,在议院中成立党派,成为大臣甚至是政府首脑。这些人中有明哲保身的赌徒贡斯当、戴着镣铐跳舞的基佐、预见民主弊端的托克维尔、身着男装的女作家乔治·桑、一度反对共和的“法兰西灵魂”雨果……许多人白天还在为政府效力,晚上就被迫流亡他乡。
尽管政治立场相去甚远,但他们均共享对自由的热爱,而正是这份对自由的坚持使19世纪末的法国毫无疑问地成了欧洲最平等的社会。
·
“我们如今更喜欢嘲笑崇高,将自由视为理所当然,有时甚至喜欢挖苦19世纪的文学和政治,认为那些浮夸的言辞同当今的审美观格格不入。然而,我们这些忘恩负义的继承者尤其要感激它们留下的遗产——我们还需要自由原则来奠定未来,某种自由的激情也将继续引领我们。”
·
维诺克是当今法国以著作多,取材广,作品“既叫好又叫座”而著称的史学名家。在这本展现19世纪法国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的非凡历程的书中,他所写的不是一部干巴巴的思想史。在他笔下,这些知识分子个个性格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吕一民 浙江大学教授
·
19世纪,“知识分子”一词尚未诞生,但这并未妨碍那些男男女女的活动……《自由的声音》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它描绘了一个时代杰出文人的群像。这本书也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米歇尔·维诺克是一位编年史作家,他的博学令人叹为观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