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
摆脱困境:新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豆瓣
Escape from Predicament:Neo-Confucianism and China's Evolving Political Culture
作者: [美]墨子刻 译者: 颜世安 / 高华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 2
宋代以后儒家学者寻求宇宙-人生问题的困境意识,不仅影响了中华帝国晚期的政治文化,而且影响着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一部中国近代史不仅是在外强侵凌下救亡图存的历史,也是过去久远年代里绵延不绝的寻求道德根基的文化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
共和十年 豆瓣
作者: 郑曦原 编 2011 - 8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入选《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2015年10月24日 已读
尽管有美国友人的恭维、有自己人的鼓舞甚至麻痹,治理水平如此低下的民国依然可以排进失败国家行列。全书展现了一个敏感、柔弱、害怕失败的中国,只有叹息……
新闻 晚清民国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共和十年 豆瓣
作者: 郑曦原 编 2011 - 8
《〈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共和十年(社会篇)》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
入选《〈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共和十年(社会篇)》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
2015年10月24日 已读
社会篇的亮点比政治篇多。彼时美国对中国还是充满包容和希望,哪怕是局部开化也会令其记者激动不已。可惜西风东渐、文化觉醒、实业兴起中的一点点进步都被民生世相中的饥荒撕开了遮羞布,露出了前近代中国不断重复的丑陋不堪的私处。
新闻 晚清民国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撒马尔罕的金桃 豆瓣 Goodreads
The Golden Peaches of Samarkand: A Study of T'ang Exotics
9.1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吴玉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是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最新修订译本,内含24页彩色图片,另保留原书风格20幅黑白题图。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本书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在研究中国方面资料最翔实、最博学精深,并且写得最赏心悦目的著作。
——《亚洲研究杂志》
完全是赏心乐事……薛爱华先生几乎没有漏掉唐代生活的任何一个方 面,以至于一点一滴地为整个文明建立起一幅合情合理的全景画卷……谢弗先生文笔优雅,睿智。他喜欢这些 天方夜谭式的故事,而且把它们讲得非常好。
——《星期六评论》
对唐代文化一次令人着迷的考察,这可以从唐代对舶来品的使用和需要中反映出来……我们很难得看到这么一本令人愉快而内容丰富翔实的书。
——《美国东方学会会刊》
美国学者薛爱华的《撒马尔罕的金桃》,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著作。……从本书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的外来物品是何等的丰富多彩,而这些外来物品对中国社会、中国原有的文化又发生着复杂的、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很多逐步溶入中国原有文化之中,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今天的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既包含汉族的,也包含其他兄弟民族的;既有本土的,也有外来的成分。
——陈高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本书选取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2020年3月29日 已读
3星中有1星完全是给译者的苦劳。阅读前,曾想它带我领略中古中国的磅礴宏大、瑰丽奇幻和急剧转型,特别是器物层面的种种细节对上述的投射和体现,却失望地发现,这本不过是少儿百科式的简单汇集,跳不出段成式、陈藏器、正仓院,还苦煞了翻译人的“转内销”。没办法,自己标记的书,含泪也要读完。
器物 海外中国研究 隋唐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豆瓣
Inner Asian Frontiers of China
作者: [美国] 欧文·拉铁摩尔 译者: 唐晓峰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4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 豆瓣
Treason by the Book
8.3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温洽溢 / 吴家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满清政权何以维持长达二百六十年的统治,其中的重要关键是满人入关之后即逐渐意识到,单凭武力是不足长治久安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长期而有效的思想统治,使汉族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上接受满人的统治。雍正刊刻印行的《大义觉迷录》一书,除了政治动机之外,更蕴含了内在深层的文化意义。本书讲述了《大义觉迷录》这部奇书的形成、流传、禁毁的细腻过程,乃由其间横生的诸多耐人寻味、匪夷所思的枝节,从而反映了中国古代君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及旧文人的宿命。
马背上的朝廷 豆瓣 Goodreads
A Court on Horseback:Imperial Touring and Construction of Qing Rule,1680-1785
作者: [美]张勉治 译者: 董建中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评论----
本书探讨的是清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敏锐地抓住了其最重要的特征。本书可以从不同层面去阅读。首先,本书思考了清朝统治的具体特征,特别是民族意识在清帝国意识形态中的位置,做出了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理论贡献。其次,它细致再现了巡幸这一历史上的重要活动,及其作为展示、仪礼、思想、身体等活动的重要意义。第三,它揭示了乾隆皇帝的独特个性。总之,本书是清史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历史细节的呈现以及分析视野的广阔,使得本书成为清史研究者以及帝国史研究者的必读书。那些在西方传统之外寻求理解帝国形成的可信范式的研究者,尤其应该参考这本书。
——美国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卫周安(Joanna Waley-Cohen)
张勉治对巡幸的描述很具体,这值得称道。他不是简单地概括清帝的巡幸,而是告诉我们,巡幸何以会在不同时期一再举行。本书并非一项狭隘的巡幸研究,在作者笔下,巡幸是透视清朝统治的棱镜,巡幸绝不是远离宫廷生活和国家治理,而是乾隆皇帝统治国家的有力且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国雪城大学历史系教授 柯启玄(Norman Kutcher)
作者对巡幸的历史渊源与内涵,清朝皇帝巡幸的行为本身,乾隆帝南巡期间与扬州盐商、江南文人的交往,以及御制诗写作、南巡的社会反响方方面面进行分析,治河、武备、西师、江南士商的活动、文字狱等诸多影响帝国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各种矛盾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虽述南巡,却及其余,一个对帝国发展的全景式的描述跃然纸上。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刘文鹏
安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Anyuan: Mining China’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8.8 (8 个评分) 作者: 裴宜理 (Elizabeth J. Perry) 译者: 閻小駿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4 - 7
我們該如何詮釋中國共產黨出人意料的革命軌跡?為什麼中國共產黨會走上與俄國模式大相逕庭的道路?裴宜理教授認為,箇中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從革命起義到奪取政權及之後的各階段中創新地發展和部署文化資源。毛澤東、他的同志們以及其繼任者通過精巧地運用「文化置位」和「文化操控」建立其獨有的政治形態,使人們逐漸接受那曾經陌生的共產主義體系,成為熟悉的「中國特點」。在革命初期,毛澤東和黨的早期領導人曾在安源煤礦發動過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裴宜理教授以此地為案例進行分析。安源曾被認為是「中國的小莫斯科」,其所象徵的獨特的中國革命傳統逐漸成為中國語境下「政治正確」的試金石。在當代中國學界為尋求嶄新的政治前景而就其過往的革命歷史進行爭論時,裴宜理教授對充滿爭議的中國革命傳統之意涵進行了深入分析。
「本書帶有裴宜理明顯的個人風格:優雅而清晰的文筆、充足又前所未聞的原始資料、對於基層政治參與者人性細節的充分描述等。這些特點不僅使本書的敘事引人入勝,而且也對主題提供了清晰有效的分析。裴宜理對安源的觀點原創而新穎,就這一地區對革命所作的持續貢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一個令人信服的案例分析。」
──周錫瑞 (Joseph W. Esherick),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著有Ancestral Leaves: A Family Journey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裴宜理從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源頭,探討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揭示1920年代毛澤東、李立三和劉少奇三位共產黨員如何利用文化資源在安源煤礦發動一次影響深遠的工人運動,並詳述1949年革命勝利以後,當權者如何扭曲和操弄安源工人運動的歷史,藉以築造和淨化革命傳統,更討論改革開放以後,官方和民間如何透過各種文化媒介如美術、電影、小說、學術和紅色旅遊等來回憶、重現或挪用安源的革命過往。作者相信中國的未來將取決於如何發掘、認識和掌握中國共產主義革命的傳統,她在安源革命傳統的溯源和發掘上開創了一個學習典範。」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去挖掘查找毛澤東時代中國失敗的各種原因的時候,裴宜理教授的這本書可謂獨樹一幟。作者不僅直截了當地追問那些只着眼於批判的學者,而且致力於重建當年特定的歷史場景,並用同情的眼光來了解那段歷史形成的複雜原因,以求回答那些有關中共歷史成敗的令人困擾的問題。比如,如果毛澤東等人向來偏激且無情,那麼他們當年在幾乎不掌握任何國家機器的條件下,又如何能夠影響數百萬計的底層民眾,使之信服並願為他們的革命事業而犧牲呢。」
──楊奎松,中共黨史研究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 豆瓣
Silk, Slaves and Stupas: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Silk Road
7.4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魏泓 / Susan Whitfield 译者: 王东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3
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十件古物讲述各自跌宕“人生”
层层破解文明的千年“奇案”,
连缀起跨越欧亚非的丝绸之路大网络!
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
◎ 编辑推荐
☆ 丝绸之路领域权威学者魏泓经三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著名汉学家卜正民大力推荐。
☆ 一桩桩扑朔迷离的丝路“奇案”——汉墓中为何出现草原耳环?北周将军为何青睐希腊神话?非洲修道院为何藏有中亚古钱币?风水符箓和占星术书为何现身于偏远的敦煌古城?“破案”关键尽在十件古物中。
☆ 一部了解丝绸之路的必备百科手册——大量一手史料和最新考古成果,全方位解码丝路文化基因,既探明玻璃、丝绸、纸张、印刷等技术的发明与演变,也揭晓了各大陆上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相互影响,文化与思想的相互碰撞与交流。
☆ 一次千年前的全球化之旅——物与人的羁绊、人与人的牵连、千百次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共同编织了一张跨域欧亚非的宏大“丝绸之网”。
☆ 一场丝绸之路的视觉盛宴——内附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古丝绸之路的奇丽风采。
◎ 内容简介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穿越了沙漠、草原、高山和江河湖海,数不尽的物质和文化在其中诞生,形成了璀璨的丝路文明。作者从中拣选了十件古物,将它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展现了物质的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谁创造了物质?谁带着它们跨越山河?谁将它们视为珍宝、奉为圣物?它们被谁遗弃,又被谁从层层黄土中发掘出来……物质与其背后的人和社会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彼此碰撞、交融,经济、制度、技术和思想在传播中不断发展和演变,这一切都融汇成了一部生动有形的丝路文明史。
◎ 专业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像《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这样贴近丝路生活。
—— 卜正民,《纵乐的困惑》《维米尔的帽子》作者
通过本书,魏泓再次向读者证明,她是当之无愧的研究丝绸之路的杰出学者。该书展示了作者对丝绸之路研究的全面掌握,也体现了她从特殊到一般、从单个物品到整个研究领域,流畅叙说这一重要时期及其故事的能力。
——《中亚观察》
魏泓的新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亚洲研究》
没有人比魏泓更了解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通过对丝绸之路文物的广博且深入的研究,魏泓带领读者走向广阔时空中的各个角落。
—— 刘欣如,《世界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