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时代精神 (200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Zeitgeist
7.3 (25 个评分) 导演: 彼得·约瑟夫 演员: Osama Bin Laden / George W. Bush
其它标题: Zeitgeist / 시대정신
基督教, 911事件和联邦储备系统有什么共同点?《时代精神》以基督教的历史开端,分析了当代地缘政治格局的历史由来,并讨论当代各国政府的形态和终极目标。社会控制伴随着恐惧和分裂的产生,人们因为对权利和现实的不同观点而彻底分道扬镳。
2020年3月13日 看过
用洗脑的方式反洗脑,也是一种讽刺。给出的“药方”近乎宗教般弱智,不敢砸烂这个世界,浪费了前面所有铺垫,不过是一碗鸡汤罢了。
战争 纪录片 美国 自由 革命
时代精神2 (2008) 豆瓣
Zeitgeist: Addendum
7.5 (17 个评分) 导演: 彼得·约瑟夫 演员: 雅克·法斯科 / Roxanne Meadows
其它标题: Zeitgeist: Addendum / 时代思潮:附录
影片从金融业和货币规则的形成入手,揭露了其存在与运行的本质,指出包括美联储、世界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吞噬财富、奴役人民的罪恶行径。并例举巴拿马、伊朗、伊拉克、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发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与以大财团为幕后指使的美国金融机构存在着密切联系。随后引申出当前广为关注的能源、民主等问题,而当今诸多棘手的问题的症结所在皆可追溯至现存的金融货币体制。
部分学者据此提出“维纳斯计划”,旨在引导人类追求一个无货币、共同珍惜并合理利用地球现有资源的后乌托邦社会。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彻底打破现有的金融体制。
人类的明天是天堂还是地狱?选择就在自己手中。
2020年8月22日 看过
共产主义和革命被这么低俗地表达,真是丢脸。但是,站在民族主义者的立场,这绝对可以作为对美的宣传炸弹,他们民众吃反智这一套。
乌托邦 纪录片 美国 自由 革命
特工绍特 (2010)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Salt
6.7 (328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诺伊斯 演员: 安吉丽娜·朱莉 / 列维·施瑞博尔
其它标题: Salt / 叛谍狂花(港)
结婚纪念日当天,CIA特工伊芙琳·绍特(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饰)受命审讯一名投案自首的俄罗斯间谍。对方声称自80年代便潜入美国,并且透露有一名间谍大师曾训练数名儿童,将他们培养成间谍送入普通的美国家庭中,伺机刺杀美国总统。令在场所有特工震惊的是,这个俄国人竟指认绍特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
不顾CIA探员们的阻拦,绍特执意返回家中。经过一番惊险追逐,她暂时逃过昔日同伴的追捕。不久,俄罗斯总统访问美国,绍特再次卷入各种阴谋之中,而她的真实身份也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黑暗正义联盟:天启星战争 (2020)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Justice League Dark: Apokolips War
6.5 (69 个评分) 导演: 马特·皮特斯 / 克里斯蒂娜·索塔 演员: 托尼·托德 / 丽贝卡·罗梅恩
其它标题: Justice League Dark: Apokolips War / 黑暗正義聯盟:天啟星戰爭
正义联盟集结地球上所有超级英雄一起对抗强大的反派达克赛德。
終極名單 (终极名单) (2022) 豆瓣
The Terminal List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終極名單
7.8 (61 个评分) 导演: 弗雷德·托耶 / 西尔维恩·怀特 演员: 克里斯·帕拉特 / 拉莫尼卡·加勒特
海豹突击队全队在一次高风险的秘密任务中遭到了伏击,里斯(克里斯·帕拉特 饰)带着对那件任务的矛盾记忆,以及对自己过失的疑问回到了家。然而,随着新的证据浮出水面,里斯发现了对他不利的黑暗势力。
2022年11月20日 看过
中规中矩,整体还可以,倒数3、4集有些许拖沓。
PTSD 战斗 美国
超验正义 豆瓣
Transcendent Justice: The Religious Dimens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作者: (美)弗里德里希 译者: 周勇 1997 - 8
本书由宪政论的宗教基础问题入手,依次考察了西方历史上古代的、中世纪的、新教的、自然神论和人文主义的宪政论,清晰有力地勾画出宪政论的发展线索,并且指明在其中每一关节点上超验正义观念所起的重要作用。
是政治学和法学学者的重要参考书。
2010年11月25日 已读
大学时看完,为宪法寻求一点超然。现在回想,可能过分拔高了法律作为规范的地位,但令人陷入虚无的是,我们是否需要一个“神”?
先验主义 宪政 政治哲学 美国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联邦党人文集 豆瓣
The Federalist Papers
9.1 (17 个评分) 作者: 汉密尔顿 / 杰伊 译者: 程逢如 / 在汉 商务印书馆 1980
对目前联邦政府的无能有了无可置疑的经验以后,要请你们为美利坚合众国慎重考虑一部新的宪法。这个问题本身就能说明它的重要性;因为它的后果涉及联邦的生存、联邦各组成部分的安全与福利,以及一个在许多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引人注意的帝国的命运。时常有人指出,似乎有下面的重要问题留待我国人民用他们的行为和范例来求得解决: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如果这句话不无道理,那末我们也许可以理所当然地把我们所面临的紧要关头当做是应该作出这项决定的时刻;由此看来,假使我们选错自己将要扮演的角色,那就应当认为是全人类的不幸。
这个想法会在爱国心的动机之外又增加关怀人类的动机,以提高所有思虑周到的善良人士对这事件的关切心情。 如果我们的选择取决于对我们真正利益的明智估计,而不受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实的迷惑和影响,那就万分幸运了。但这件事情与其说是可以认真预期,还不如说是只能热切希望而已。提供给我们审议的那个计划,要影响太多的私人利益,要改革太多的地方机构,因此在讨论中必然会涉及与计划的是非曲直无关的各种事物,并且激起对寻求真理不利的观点、情感和偏见。
在新宪法必然会碰到的最大障碍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下列情况:每一州都有某一类的人,他们的明显利益在于反对一切变化,因为那些变化有可能减少他们在州政府中所任职位的权力、待遇和地位;另外还有一类人,他们出于不正常的野心,或者希望趁国家混乱的机会扩大自己的权力,或者认为,对他们来说在国家分为几个部分邦联政府的情况下,要比联合在一起有更多向上爬的机会。
然而,对于有这种性格的人,我并不打算详述我的意见。我清楚知道,不分青红皂白,随便将哪一路人的反对(仅仅因为他们所处地位会使他们可疑)都归结于利益或野心,不是实事求是的。天公地道,我们必须承认,即使那样的人也会为正当目的所驱使。无庸置疑,对于已经表示或今后可能表示的反对,大多数的出发点即使不值得敬佩,至少也无可厚非,这是先入为主的嫉妒和恐惧所造成的正常的思想错误。使判断产生错误偏向的原因的确很多,并且也很有力量,以致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聪明而善良的人们,在对待社会最重要的问题上既有站在正确的一边,也有站在错误的一边。这一情况如果处理得当,可以给那些在任何争论中非常自以为是的人提供一个遇事实行节制的教训。在这方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理由,是从以下考虑得来的:我们往往不能肯定,那些拥护真理的人在原理上受到的影响是否比他们的对立面更为纯洁。野心、贪婪、私仇、党派的对立,以及其他许多比这些更不值得称赞的动机,不仅容易对反对问题正确一面的人起作用,也容易对支持问题正确一面的人起作用。假使连这些实行节制的动机都不存在,那么再也没有比各种政党一向具有的不能容忍的精神更不明智了。因为在政治上,如同在宗教上一样,要想用火与剑迫使人们改宗,是同样荒谬的。两者的异端,很少能用迫害来消除。
然而,无论这些意见被认为是多么确凿有理,我们已有充分征兆可以预测,在这次讨论中,将会发生和以前讨论一切重大国家问题时相同的情况。忿怒和恶意的激情会象洪流似的奔放。从对立党派的行为判断,我们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会共同希望表明自己意见的正确性,而且用慷慨激昂的高声演说和尖酸苛薄的谩骂来增加皈依者的人数。明智而热情地支持政府的权能和效率,会被诬蔑为出于爱好专制权力,反对自由原则。对人民权利的威胁过于谨慎的防范——这通常是理智上的过错,而不是感情上的过错——却被说成只是托词和诡计,是牺牲公益沽名钓誉的陈腐钓饵。一方面,人们会忘记,妒忌通常伴随着爱情,自由的崇高热情容易受到狭隘的怀疑精神的影响。另一方面,人们同样会忘记,政府的力量是保障自由不可缺少的东西;要想正确而精明地判断,它们的利益是不可分的;危险的野心多半为热心于人民权利的漂亮外衣所掩盖,很少用热心拥护政府坚定而有效率的严峻面孔作掩护。历史会教导我们,前者比后者更加必然地导致专制道路;在推翻共和国特许权的那些人当中,大多数是以讨好人民开始发迹的,他们以蛊惑家开始,以专制者告终。
同胞们,在以上的论述中,我已注意到使你们对来自任何方面的用没有事实根据的印象来影响你们在极为迫切的福利问题上作出决定的一切企图,加以提防。毫无疑问,你们同时可以从我在以上论述的总的看法中发现,它们对新宪法并无敌意。是的,同胞们,我承认我对新宪法慎重考虑以后,明确认为你们接受它是有好处的。我相信,这是你们争取自由、尊严和幸福的最可靠的方法。我不必故作有所保留。当我已经决定以后,我不会用审慎的姿态来讨好你们。我向你们坦率承认我的信仰,而且直率地向你们申述这些信仰所根据的理由。我的意图是善良的,我不屑于含糊其辞,可是对这个题目我不想多作表白。我的动机必须保留在我自己的内心里。我的论点将对所有的人公开,并由所有的人来判断。至少这些论点是按照无损于真理本意的精神提出的。
我打算在一系列的论文中讨论下列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联邦对你们政治繁荣的裨益,目前的邦联不足以维持联邦,为了维持一个至少需要同所建议的政府同样坚强有力的政府;新宪法与共和政体真正原则的一致,新宪法与你们的州宪是相类似的,以及,通过新宪法对维持那种政府、对自由和财产的进一步保证。
在这次讨论过程中,我将要尽力给可能出现、并且可能引起你们注意的所有反对意见提出满意的答复。
也许有人认为,论证联邦的裨益是多余的,这个论点无疑地已为各州大部分人民铭记在心,可以设想,不致有人反对。但是事实上,我们已经听到在反对新宪法的私人圈子里的私下议论说:对任何一般性制度来说,十三个州的范围过于广阔,我们必须依靠把整体分为不同部分的独立邦联:这种说法很可能会逐渐传开,直到有足够的赞成者,同意公开承认为止。对于能够高瞻远瞩的人来说,再也没有比这一点更为明显了:要末接受新宪法,要末分裂联邦。因此首先分析联邦的裨益以及由于联邦分裂各州会暴露出来的必然弊病和可能的危险,是有用的。因此这点将成为我下一篇论文的题目。
2019年2月11日 已读
大学时翻阅的记忆早已模糊,再读时重点啃第10篇(党争)、14篇(统一)、39篇(混合)、40篇(制宪合法性)、51篇(制衡)、70篇(行政集中)、78篇(司法独立)等。其中,第51篇堪称神作。一是从逻辑起点解答了法治扼杀向善的困惑;二是“复合共和国”克服堕落政体的种种好处,进而引我思考:脱胎于治理对象原子化+资源下移+物质逐渐丰富的所有政权,如何延长国运——汉唐和国朝均如此。原本将其作为“美国革命”主题阅读的收官之作,可惜,还有更有趣的书在等着我呢!
共和 制度设计 央地 宪政 美国
论美国的民主(上下) 豆瓣
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8.3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托克维尔 译者: 董果良 商务印书馆 1988
托克维尔(Tocqueville)是法国著名的政论思想家,其代表作《论美国的民主》出版后 ,立即受到普遍好评,使他名扬海外。这部著作的上卷和下卷,不是写于同一时期,其间相隔5年,因而在笔调、结构、叙述上有所不同。上卷的第一部分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对美国的民主进行社会学的分析。下卷分四个部分,以美国为背景发挥其政治哲学和政治社会学思想。
2013年1月13日 已读
重点关注避免“多数人暴政”的法学家、陪审制度。
民主 美国
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 豆瓣 Goodreads
Free Speech and Its Relation to Self-Government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Alexander Meiklejohn) 译者: 侯健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
这是一本同时具有严肃凝重的学术内容与通俗易懂的小说效果,能让您始终怀着激情一读到底且意犹未尽的书,也是一本影响了美国有关言论自由的著名司法判决的书。这就是由美国著名学者亚历山大.米克尔约翰所著、候建先生翻译,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公法译丛中的《表达自由的法律限度》。虽然全书不足十万字,但透过其细致深刻和富有逻辑的论证和反思,我们似乎在事实与规范之外感受到保障具有公共性质的表达自由的更多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3年8月30日 已读
很清晰地驳斥了“明显且即刻的危险”这一原则对言论自由的压制,并且区分了第一修正案和第五修正案两者中言论自由的区别。启蒙就是如此。
美国 自由 言论 边界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豆瓣
The Radicalism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戈登·伍德 译者: 傅国英 商务印书馆 2011 - 8
本书描述了美洲殖民地脱离英国的史实,而且阐述了人们如何摆脱了一整套生活方式的历史:摆脱了封建依附制的社会,摆脱了政治庇护制,以及摆脱了把人分成贵族与“群氓”的世界观。他展示了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们的理论如何变成了现实,也展示了这些现实有时又如何使他们自己感到困惑不解和大失所望的史实。此书构思宏大,论证缜密,凝聚作者三十年学术研究的精粹,称得上是研究1776年美国革命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的一部扛鼎之作。
2016年10月23日 已读
这是我近年来读得最爽的翻译书,没有之一。配合《联邦党人文集》和《论美国的民主》食用更佳。全书体例清晰,事例丰富,其中核心词汇“激进主义”聚焦在独立战争前后美国社会剧变上。很多描述颠覆(补充)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识:建国者对美国民主的失望、联邦党和共和党间的纷争、农业国向工商业国的迅速转变、平等化带来的社会激荡等等,和中国太像了,又太不像了……
政治哲学 民主 美国 自由
共和十年 豆瓣
作者: 郑曦原 编 2011 - 8
《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作者郑曦原)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入选《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共和十年(政治篇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为其中“政治篇”。
2015年10月24日 已读
尽管有美国友人的恭维、有自己人的鼓舞甚至麻痹,治理水平如此低下的民国依然可以排进失败国家行列。全书展现了一个敏感、柔弱、害怕失败的中国,只有叹息……
新闻 晚清民国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共和十年 豆瓣
作者: 郑曦原 编 2011 - 8
《〈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共和十年(社会篇)》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时间上与其相承续,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1911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终结。之后十年,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
入选《〈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共和十年(社会篇)》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
2015年10月24日 已读
社会篇的亮点比政治篇多。彼时美国对中国还是充满包容和希望,哪怕是局部开化也会令其记者激动不已。可惜西风东渐、文化觉醒、实业兴起中的一点点进步都被民生世相中的饥荒撕开了遮羞布,露出了前近代中国不断重复的丑陋不堪的私处。
新闻 晚清民国 海外中国研究 美国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豆瓣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 [美国] 伯纳德·贝林 译者: 涂永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6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初版于1967年,一出版就在史学界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关注,影响巨大。“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2018年7月19日 已读
半年前,带着填补美国革命理论根基和逻辑起点的目的翻开这本书,重点关注了第二章“渊源与传统”和第六章“自由的蔓延”。古典理论、启蒙思想、普通法学、新教传统、反对派等理论源泉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延长“论”的线条,更别说全书“述”多“论”少;对美国革命正当性辩解也见于其他书本,并无太多新意;令人惊艳的恰是《跋》第三部分,清晰地展示了双方在军队、国土、德性等论点上的拉锯,完全可以称为“联邦党人(联邦主义者)文集序言”,“谢谢他们,也谢谢他们的反联邦主义者对手,……帮助……我们在这最黑暗的夜空可以盘旋和飞掠、起落,……继续去纠正那个洞窟。”
政治哲学 美国 革命
美国革命的宪法观 豆瓣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作者: (美) 麦基文 译者: 田飞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1776年美国独立革命是美国史的枢纽性议题。为什么“同文同种”的北美白人殖民者会集体反叛英国议会和国王?为什么光荣革命确立的议会主权在北美殖民地不管用?为什么英国对北美长期的“轻徭薄赋”并没有换取政治忠诚?美国在革命之前经历了与英国议会怎样的宪法斗争?美国革命揭开了英国本土与殖民领地在大英帝国宪法理解上的何种分歧?
这些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美国宪法学界和史学界。麦基文教授不避艰难,深入美国革命前的宪法斗争细节,探寻美国革命的思想动因和宪法先例,破解了大英帝国形成早期的宪制密码及其缺陷。
本书曾获1924年普利策奖(历史类)。
2018年9月1日 已读
这本书对我今年“美国革命”主题阅读意义重大。一是它串联起我此前阅读过的相关书籍,很多观点相互印证或交锋,畅快;二是它填补了我一个重要空白,即“光荣革命”后英国主权转移过程中出现的危机,这直接导致北美在效忠-从属、王权领地-国王领地、确认性法律-引介性法律、帝国事物-内政事务之间挤出了“漫天要价”和革命的合理解释,这是诞生于前近代政体面临民族国家的不兼容的典型案例,值得咀嚼。
主权 宪政 美国 革命
姊妹革命 豆瓣
Sister Revolutions: French Lightning, American Light
作者: [美国] 苏珊·邓恩 译者: 杨小刚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美国和法国的大革命宣扬的是相同的启蒙观念:自由、平等和公正。然而,两者在方法和结果上有着深刻的差异。威廉姆斯学院的邓恩教授,探寻了这两场革命的差异的根源,发现这是由两国人民对于公民权力在基本哲学意义上的认识差异引起的:美国人强调个人权利,而法国人看重公共秩序。为什么这两次革命沿着不同的轨道前进?这两种对民主的不同理解视角,对近代历史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它们又对今天的民主给予何种经验教训?用一种明晰的叙事型的体例风格,并特别强调对当事人的生动描述,苏珊·邓恩始终追寻着这两次伟大革命在从近代历史一直到我们当代革命运动中所遗留的影响。
2016年12月18日 已读
全书言浅了。如果熟悉美法革命,就会发现本书观点陈旧且老套,掉书袋多而论证少,以致比较辨析淹没在别人的话语中,作者自己的精彩证明几乎没有——我全程几乎没有拍大腿、起立来回走就足以说明问题。朱的序言倒是过瘾,但文字上充斥着炫技的小聪明,不值得学习(令人尴尬的是,开篇就有引号标点错误)。错别字/标点:朱的序言第8页倒数第9行【”文化革命才能最终保障政治革命”】第一个引号错误;第59页最后一行【我们诉诸于那些本能的东西】“于”字多余,“诸”即“之于”,已含“于”意。
启蒙 法国 美国 革命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豆瓣
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美]查尔斯·A.比尔德 译者: 何希齐 商务印书馆 2010 - 11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是一部探讨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制定过程的重要著作,在美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对我们研究美国历史和美国政体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查尔斯·A.比尔德是美国的著名历史学家。1949年3月,我们第一次出版了《美国宪法的经济观》的中译本;这次再版以前,我们又根据原著对译文作了修订,并按现在对译名的要求统一了全书译名,体例也作了一些变更。承蒙东北师范大学丁则民教授为这次再版写了序言,谨此致谢。
2019年6月27日 已读
动产集团 vs. 小农、债务人集团,少数受益者(2%-6%) vs. 全体人民的全面冲突基本展现在我们面前。虽然阶级分析法运用得十分机械,但至少刮开了“神祗派”和“条顿派”为美国宪法抹上的那一层虚伪的彩釉,也把我从有些超验的“理想信念”幻觉中拉了回来。近些年愈发感到,一旦带着显微镜观察一段历史切片,所有的超然都荡然无存,一群蠹虫的寄生攀附和巧取豪夺,足够消解任何“伟大”。这是革命和革命者的困境,也许可以与麦迪逊稍微相通。作者明言这是“草创”,我也偷懒不作详细对比。全书槽点在序言中均已点出,不解渴之处在于:史料还是偏少、亚当斯等大佬缺席。
宪政 美国 行为学 阶层 革命
费城风云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易中天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4 - 10
易中天:“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美国《联邦宪法》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编辑推荐:
《费城风云》初版于2004年,如今却毫无陈旧之感,反而越来越适合在“此刻”阅读。
所谓历史,由一系列选择所造就;所谓政治,其实是做出选择的智慧。
在1787年的费城会议上,美国人做出了一系列艰难的选择,起草了《联邦宪法》。然而美国人做选择时的底线很简单,只不过“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样几个字。即便展开来,也不过这样一些内容——
•不得立法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信仰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不得立法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向政府请愿、表达不满和要求伸冤的权利。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直到现在,把美国各州统一起来的,是《联邦宪法》,规范着联邦政府、美国总统和全体国民的,也是联邦宪法。可以说,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这样一部宪法的诞生过程,怎能不让身处地球另一面的我们深深反思。
如果只有独立宣言,美国就永远只是一个理想或者理念,而不是一个国家。没有联邦宪法,就没有美利坚合众国,我们甚至还可以说,正是一部宪法缔造了一个国家。
在1787年费城会议上起草的《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宪法。据此,美国人创造了一种既民主又共和的体制,并充分地体现了宪政与法治的精神。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多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费城风云》再现了美国《联邦宪法》诞生的过程,在本书里可以看到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惊心动魄,领略华盛顿、富兰克林、麦迪逊等风云人物的智慧与胸襟,以及各州代表在坚守共同底线的前提下进行的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最终伟大的妥协。第二部分《隔岸观火》收入易中天论美国政治的四篇文章。
2018年10月21日 已读
按理,写这本书的作者,最好有电影工业从业基础,才能把这么短暂的制宪片段娓娓道来。易中天这方面能力稍显欠缺,以至大学底子薄弱时阅读,远没有现在收获得多。制宪作为美国革命的初步收官和最重要成果,始终贯穿的制衡理念成为美国立国的基因,其成功极大扩展了共和制在广袤土地上的实践(相比法国大革命,民主制从瑞士扩展到法国的失败),且这种制衡既需要贵族制的遗韵,也需要现实力量的均衡,让人不得不感叹“美国例外”。但正如作者所引,参阅卢恩来《关于美国宪法神话的真相》一文及后世历史,不能神话这部宪法:权利法案缺失(特别是言论自由漏洞)、政党分肥制、南北之争等,都给美国埋下了一个多世纪的雷,让他们付出了更多代价。
共和 宪政 美国 革命
美国革命 豆瓣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 A History
作者: [美] 戈登·S. 伍德 / 戈登·S. 伍德 译者: 赵辛阳 2017 - 10
“人人生而平等”——
我们相信这是不言自明的真理
———————————————————————————————————
这是一部精炼而又权威的美国革命史。1776年至1787年间,这场发生在西方世界边陲的革命,是如今世界第一强 国的发端。18世纪中后期,北美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经济暴政的反抗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集军事、政治、社会和精神变革于一体的大革命。 美国革命因为它特有的戏剧性和开创性,吸引了当时全世界的目光。临时组建的革命军,将领没有经验,士兵衣不蔽体,却击败了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英国军队。美利坚人急切要摆脱专制与压迫,而在广袤如北美的大地上建立共和国,当时鲜有历史先例或思想先哲为他们背书。但美国的国父们却成功了,为后世建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政治理念。
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没有贵族封号,没有世袭统治,权力来自人民——绝大多数人类成员此前从未想象过的图景,却被美国革命实现了。美国革命创造的奇迹,让美国人逐步摆脱了身居西方世界边陲荒野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的祖国代表了人类的未来。北美大陆的广阔天地,是人们享受天赋权利、实现政治梦想、发扬实干精神的天命之地。
2018年12月9日 已读
这本小册子对我最大的帮助,是理顺了革命前的若干背景,特别是北美变迁、英国内政对美国革命的影响(前三章);对我的第二个帮助,是后四章更多是作者《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的缩写,权当简单重温一遍;对我的第三个帮助,是再次把之前读的“美国革命”书籍串了起来:思想意识渊源(特别是国家反对派)、庇护自由的崇高信念、宪章+普通法+帝国宪法维权、制宪、民主时代前夕崇高与“世俗”拉锯等等。不解渴之处,在于未深入法国和旧欧洲在美国革命中的角色,也未点明美国革命对法国大革命在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影响。
共和 民主 美国 革命
谁丢了美国 豆瓣
The Men Who Lost America: British Leadership,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nd the Fate of the Empire
作者: (美)安德鲁•杰克逊•奥肖内西 译者: 林达丰 2016 - 8
18世纪正值英国全球霸权盛时,拥有的海外殖民地之多使它得称“日不落帝国”,但经过八年的战争,新生的美国却最终打败了英国。这在当时的英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媒体和民众都在责问谁该为“丢了美国”负责。传统的观点认为这应该归咎于无能的英国领袖和军队将领。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本有趣的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作者从英国方面的十位关键人物入手,揭示了这不仅仅是一场战争的失败,而是英国作为全球霸主,其传统的霸权统治方式不再行之有效。尽管拥有这些出色的精英,“日不落帝国”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
2019年7月31日 已读
可与《革命品格》对照阅读。那是一个大国贵族准则尚有遗韵、浪漫交锋的时代,贵族领导军队进行史诗般的战斗,与北美大地祸起萧墙的非传统战争对比强烈。我更聚焦英帝国犯的一系列错误,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错误。欧陆战略的短暂溃败、北美情况的误判、整体战略目标的混乱……再加上背风群岛的巨大利益牵绊,想不出错都难。诚然,前者面对的全球竞争,但对北美叛乱分子而言,独立战争却是其全部。未来,毫无参照和对中古世界霸权记忆模糊的中国,遇到这样的境况,能否选择最优解,略悲观。就书言书,不爽之处有二:一是述大于论,太过琐碎;二是罪杰曼、罗德尼深切,却对其他一批贵族开脱,略有不公。
叛乱 月旦评 美国 英国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