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
法律稻草人 豆瓣
作者: 张建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建伟教授的随笔集。
在一个不尊重法律的社会,法律只能吓鸟,不正像个稻草人?在法律只是稻草人的社会,没有人相信,法律的正当程序是解决社会纠纷的最好办法。人们遇到麻烦即使求助于司法,也对司法心存疑虑,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明君、贤相和清官身上,但又不太相信自己真有遇上他们的好运气。这是一本随笔小书,它关注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真理,而是法律在真实生活中的状态,它嘻笑谐谑的笔头嘲弄的并非法治的理想,而是这样的理想落在现实沙洲上的窘困与无奈。
莎翁云:“吾人不可将法律制成吓鸦之物,竖起它来只为恐吓攘食之鸟。”一个国家或者社会,若法律无权威,司法无公信,正当程序不被信仰,一如稻草狗守门,自由便为群盗随来随攫走矣。虽冥顽之人,此际亦必请七武士守村御盗。独吾人不知三复斯言,维护法律权威?制法者不问法律之是否必行,司法者将法律任意违反,万众袖手,各思法律所以绳人,只我例外,便是家国不祥之相。本文集以此为主题,千言万语,然自知杯水车薪。文集中另有若干杂俎之文,或议或论,讽喻焉,抒情焉,至于拙巧媸妍,各位看官但将法眼移来,洞若观火,一望便知。
——张建伟
风流去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鲍鹏山 2009 - 1
“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三种,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最深也最好的文章,2006年出版后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本书是作者重新修订后的合集。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
和那些肤浅的“心得”“感悟”完全不同,决非当今流行的一个故事加一段大而无当的虚夸议论的套路,鲍鹏山受人关注之处在于,他的文章“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深深切入人性;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更充满思想的力量。
他做的,不是枯燥的无聊的无趣的无用的所谓的“学问”。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温情,包容了可供不同层面解读的诸多内涵,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是的,风流去了,但是,风流们的命运,在我们的身上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者,奋斗。
美国十讲 豆瓣
8.5 (23 个评分) 作者: 资中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这不是美国通史,也不是学术著作,是作者多年观察美国的心得,尽量用浅显的“大白话”讲出来。这些个人心得却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经过反复思考、探索的结果。
本书作者对美国的论述,是把美国作为一种文明或者西方文明的变异来研究的,特别是把美国的政治、经济等制度作为一种人类正常的迥异于我们传统的政治文明来研究。
2020年4月2日 已读
最近被多线+长线工作折磨,不想碰“法国大革命”主题阅读,倒是通勤路上看完了这本小书。简书简评——资中筠先生在这本书中的规范冲动不强,也因此削弱了感召力,但很有寸劲,可能会让一些民族主义者闭嘴,特别是在当下这个临界点上。阅读过程中也一直在思考:我们共和国挤压了太多社会空间,是否太刚而易折了。
改革 文官制 美国 自由
司法的细节 豆瓣
作者: 刘仁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内容简介
《司法的细节》一书汇集了刘仁文教授多年来对中国司法现状和法律制度的观察与研究,围绕如何遏制公权之放纵,提高执法公信力;构筑制度之藩篱,防止冤假错案;审视现实之弊端,杜绝潜规则;思考未来之良法,推动司法改革;探讨正义之精髓,强调法律职业的使命与视野等诸多现实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洞见和评析,尤其针对废止劳教、改革收容教养、减少死刑等广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提出了自己的判断与主张,体现了一个学者的良知与情怀。
在具体事例和典型案件的背后,作者对那些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深入挖掘、条分缕析,用一篇篇短小精悍却见微知著的文字揭示出:正义的实现不光要靠格式化的实体和程序,还要靠贯穿于整个司法中的种种细节;有时,正义恰恰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编辑推荐
江平、王人博、梁治平、刘苏里 鼎力推荐 《法治周末》2016年十大法治图书前三十
既然个案可以改变中国,细节又何尝不能推动法治?
——正义恰恰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正义往往隐藏在司法的细节中。仁文教授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必须从完善每一个细节做起,才能充分发挥出法治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
——江平
法治既是一种理念,一套原则,也包含制度上的种种细节。刘仁文教授由细节入手,向我们展示了法治在当下中国的具体情态,以及推动法治须要面对和解决的各种问题。
——梁治平
细节之中见“大世界”,是本书的最大特色。
——王人博
《司法的细节》是上乘之作,来得及时。
——刘苏里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既然书说得比较杂,那就不针对一点讨论,总体聊聊。本书中收录的20世纪第一个10年的文章,充满了法学界难以掩盖的权势欲,染指司法权的冲动跃然纸上。我时常质疑:自晚清中华法系崩溃,中国给了你们100多年的时间来嫁接,为什么还是水土不服?为什么不愿正视法起于礼、礼起于俗的常识,舍近求远去追求超验正义,而忽视、看低“民情”的存在?为什么部分学阀如今退化到在自我陶醉中繁殖,在“法律贵族”的自我定位中“毫无疑问地自外于整个民族”?
司法 随笔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5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2年9月13日 已读
主次分明、抽丝剥茧地分析大势不是作者的特长,倒是“导师制”篇中对婉丽、则良、沐光、子然等孩子的近距离观察显得尤为有价值,特别是农村孩子们遭受的制度性羞辱、压制、阻断,让我坐立不安;城市中产子女所谓“优雅”、“从容”,又让我心生不屑。最后只能怀着假性悲悯,随手记下“每每自我感动于隔着书本去了解底层群体”这类不痛不痒的文字。所幸,近期对部分边缘群体的调研已有成果,要把这些东西融入制度性文件中,力所能及为这类群体多争取一点点制度红利吧。
调研 阶层 随笔
有所不为的反叛者 豆瓣 Goodreads
8.6 (202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5
罗新教授近年撰写了许多“与专业反思有关”的学术随笔,反映他对历史、历史学和历史学工作的反思与理解。这些与他走出书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发现中国、认识世界异曲同工,一个目的即追索历史的纵深感,尝试发现和讲述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本书用一系列个案讨论了诸如历史学家的美德、史料的运用及反思、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背后的原因、历史的记忆与遗忘、怎样超越民族主义史学、古代民族的起源传说与神话、历史研究的想象空间、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进退波动、帝国帝制的内外轻重等问题,以历史学家的方式质疑传统的历史论述,示范了一种健康的看待和解释历史的态度、方法。
★ 我们的历史知识从哪里来?
★ 传统的历史叙述、众所周知的历史认识会不会出错?
★ 为什么历史会被滥用和错用?历史知识为什么会有偏差和错误?
★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以狼为祖先的是传说还是真实?
★ 西欧骑士身上的佩剑真的来自中国吗?
★ 忽必烈的历史挑战到底是什么?
★ 反思历史叙述的单一与纯粹,示范如何独立、健康地分析和观察历史的典范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不滥用或错用历史,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而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是历史学家的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
我们熟悉的历史,包含着大量的神话与伪史,其中有些将会被揭穿、剔除和取代,有些则因史料匮乏、证据单一而使质疑者无可奈何。怀疑与批判的美德使我们不仅勇于揭破神话、创造新知,而且有助于我们在那些暂时难以撼动的新老神话面前保持警惕、保持距离。
2021年10月7日 已读
前半部分特别是前4篇,多是知识分子的喃喃自语,不甚关心。但最后一篇关于7世纪唐廷漠北羁糜统治失败的提问,让我为之一颤。漠北各部对唐廷的利用和反复,让人不由回想起唐廷在东北亚重拳出击、却便宜了新罗;在西北严打突骑施、却为大食作嫁衣。王忠嗣“不可疲中国之力以邀功名”的警告在耳畔反复回荡。
内亚 治史 随笔
书斋里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朱学勤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收录的是自由主义学者朱学勤的随笔和一些性学术文章,坦白说他的随笔价值要比其学术类文章价值大。朱学勤是最善于用优美而激情的文笔将其思想表达出来的学者,但激情是一把双刃剑,在捉住他人“马脚”的同时,自己也未免露出“猪蹄”。相反他的随笔,如《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等类名篇,怎么咀嚼都不觉烦厌。但若你只是通过此书寻找出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心路轨迹或者在字行间发展出哪套“自由主义”理论,那本书的价值无疑就打了很大的折扣。以本书作为一个偏角,引入 “人文精神”讨论、左右之争等90年代中后期中国思想界、学术界的一些大事件,了解把握其的轮廓,逆游而上找出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的延迈,顺流而下理出其发展脉络,我想应该这是本书最大的价值,因为在所有的这些事件中,朱学勤都是一个主要的在场者和言说者--当然,这需要时间和耐心。
书贩笑忘录 豆瓣
作者: 陈晓维 2018 - 4
近二十年来,随着潘家园、旧书网等交易平台的崛起,涌现出了颇多致力于旧书流通的书贩,上演了一幕幕离合得失的故事。作者嗜收藏,并曾一度介入旧书业,因而得以就近观察这些人物的起起落落与旧书业生态,也熟悉不少罕为人知的当代旧书业秘闻,乃以极生动流畅的笔墨书写成文,集为《书贩笑忘录》之书。另有一篇写英国旧书商的文字,系作者旅行见闻,可当海外访书记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