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分成两半的子爵 Goodreads 豆瓣
Il visconte dimezzato
8.9 (20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作为“开放性”小说,这三个故事首先遵循人物的发展逻辑,并且在从读者中引发的、未曾预料的提问与回答过程中将开始它们新的生命。它们是现代人的祖先家系图,在其中的每一张脸上有我们身边人们的某些特征:它既是作者的,也同样是读者的。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 豆瓣 谷歌图书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9.3 (2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 影响远超文学的永恒经典之作!Lady Gaga将书中一段话的大意作为刺青文在左臂上,“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曾将书中一段话印在1979年唱片《海浪》内封中。
☆ 冯至翻译手稿及致友人相关书信首次呈现,再现诗人之间的心灵激荡和精神回响。书中包含四幅精美彩图插页。
☆封面采用手揉纸,内文裸脊索线,体现复古的设计风格。
☆玫瑰是里尔克诗歌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里尔克一生与玫瑰也有不解之缘,“玫瑰,纯粹的矛盾,欲念,是这许多眼睑下,无人有过的睡眠。”这是里尔克为自己写下的墓志铭。本书是里尔克思想中“一朵永恒的玫瑰”。
☆ 每个人都是“青年诗人”,每一颗迷惘的心灵,都能在里尔克的箴言中找到慰藉。
这是里尔克在其三十岁左右时写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虽是写给“青年诗人”,里尔克却不止于谈论创作和诗艺,他在信中谈及青年人内心面临的诸多疑惑和愁苦:诗和艺术、两性之爱、悲哀和怀疑、生活和职业的艰难,揭示了审美、信仰、寂寞、爱、悲哀等论题的深奥本质。
里尔克向身处困顿中的青年人诉说诗人对生命的体验,希望他们能以更大的耐心对待成长中苦闷,向平凡的生活寻求更深沉而本真的意义。这些永恒的话题以亲切平易之语娓娓道来,展现出优美隽永的风格。每个人都是“青年诗人”,都在阅读中分享着一种永恒的流动。
2020年3月7日 已读
在这个年纪读到,获益匪浅。我必须追问自己是不是非写不可,我必须不断追寻一种从未被真正看到过的生活的真实,我必须让经验的悲哀化为我的血液,我必须让寂寞在体内开出花朵。(只是译本实在过于久远,语言有些生硬的旧时风格,实在遗憾。真希望有后来者能够重译此书)
书信 冯至 文学 里尔克
情人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2020年6月26日 已读
被疏离冷峻的文字之下的痛苦、悲哀和绝望深深打动,那悲哀甚至有了几分罂粟般的迷人味道。而女主角过早看透宿命并放任自己的生命主动迎接厄运到来的早慧,总让我想起一位故人。那时我对共同好友说起过那位故人身上那种朦胧而迷人的气质,说适合把她写进小说和剧本,但那位朋友似乎并未体会。如今我终于慢慢领悟,她就像游遍太虚幻境的那位纨绔,只是梦醒之后她都记得,而且知道那就是她的一生。于是她是带着近乎实践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身份去过她的人生的,甚至直接把人生过成了一场梦。
小说 文学 法国 玛格丽特·杜拉斯
在路上 豆瓣
On the Road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何颖怡 2020 - 1
萨尔是位对文学、爵士乐和女人都充满好奇与热情的年轻作家,时常和纽约的朋友们一起谈论哲学、文艺与创作。富于热情与野性的迪安突然闯入这个圈子,此时萨尔的生活正面临转折,于是他决定追随迪安“在路上”的步伐,去实现自己去往西部的梦想。
小说以萨尔的视角讲述了他和迪安等人四次横跨美国大陆的公路旅行。在混乱而亢奋、真挚而疯狂的旅程中,他们结识了流浪汉、农民、工人、少数族裔。这些人同样身处“黄金时代”,应许的“美国梦”却被淹没在幻想与泡沫中。萨尔与迪安纵情于爵士乐和性爱,开启了通往体验生命以及无限可能的那扇大门。他们尽情地燃烧自我与探索世界,追寻生命的真义和灵魂的自由。
本书是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1951年,年近三十的凯鲁亚克于短短三周之内,在一幅三十多米的卷轴上一气呵成写完此书。在屡遭退稿后,经他自己六度修改的《在路上》终于在1957年正式出版。其后,此书轰动美国并风靡世界,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凯鲁亚克也被奉为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着无数年轻人循着他的足迹找寻人生真义。
2021年1月26日 已读
是不是千万种疯狂,都会终结于哀伤?可是一旦你见识过这种天真、自大、愚蠢、自私、狂热、神秘和神性,便可知道这疯狂中蕴含的巨大魅力——只要一点,便足以要人命。所以即使最后终将尘归尘、土归土,只要迸发过这些迷人的火光,一切便都值得了吧。
1950s 凯鲁亚克 文学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