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红与黑 豆瓣
Le Rouge et Le Noir 所属 作品: The Red and the Black
8.5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司汤达 译者: 罗新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内容简介】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经典传世名作
军职与圣职,梦想与现实,用红与黑的色彩谱写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自尊与自卑,野心与彷徨,雄浑笔力描摹“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人生。
【编辑推荐】
于连,英俊非凡又聪慧过人。
他出身低微却野心 勃勃,一心想冲上战场建功立业,显赫扬名。
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他,在第一帝国覆灭后只能选择当教士以提升社会地位。
命运让他爱上小城市长夫人,又把他带到了巴黎侯爵之女身边。
两个女人会怎样与他的上升之路纠结起来,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成就他的人生巅峰……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主人公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毛姆认为《红与黑》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习主席推荐的阅读书目
【名人推荐】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斯当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 豆瓣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所属 作品: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
作者: [美] 白桂思 译者: 付马 中信出版社 2020 - 10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是记述从青铜时代至今的中亚历史经典著作,了解中亚、“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丝绸之路上帝国的历史就是中亚各民族的历史。人们对中亚的普遍印象是黄沙遍地,土地贫瘠,文明落后,生活在中亚地区的人靠游牧过活,天生尚武,好勇斗狠,能征善战,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被认为是饥饿的游牧民和贪婪的野蛮人,让周围定居的农耕国家和民族苦不堪言。
然而实际上,中亚游牧民族是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他们的生活非但不贫穷,反倒比周边农耕区的百姓幸福得多,不断有从农耕区逃往草原地区的人,对中亚的游牧生活赞不绝口。中亚游牧民族也并非天生好狠斗勇,与“野蛮”毫不相干,他们热衷于和近邻做贸易,当受到攻击和侮辱时,一般也会以暴易暴,这和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无二致。说中亚民族是周边国家的心腹大患则更是无中生有,相反倒是有很多史料记载,中亚民族在历史上不断遭受周边民族无情的入侵。
中亚位居欧亚大陆的中心,东西南北诸多民族及其文明无数次汇聚于此,既拥有“文明的十字路口”称号,也因此产生了贵霜文明、粟特文化等几乎可以照亮整条陆上丝绸之路的灿烂成果。中亚是印欧人的家园故地,印欧人从这里走向整个欧亚大陆,直到大海之滨。他们历尽凶险,顽强守卫着自己的家园,保护自己的亲人,与势不可当的来敌抗争到底,奠定了今日世界文明的基础。在中世纪,中亚是世界经济、文化和学术的中心,当时中亚人的成就点燃了现代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火种。
本书将中亚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以全球史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讲述了中亚各帝国的兴衰更迭,解释了为什么数个世纪中,尽管受到波斯、希腊、阿拉伯及其他地区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中亚依然在东西方不断碰撞、互动的背景下长期涌动着各种文化洪流,并引领着世界科学、艺术等领域文明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为世界文明带来革命。中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而是理解文明历史的中心。
--------------------
【编辑推荐】
1. 丝绸之路与中亚帝国四千余年兴衰史,理解人类文明的核心作品。
已有的中亚史著作,要么侧重中亚某一时段的历史,要么着重书写中亚某一国家或民族的历史进程,本书时间跨度从青铜时代到当今世界,地域范围横跨欧亚大陆,拓展到更为广泛意义上的中央欧亚这一空间,涵盖中亚所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如斯基泰人、蒙古人、匈奴帝国、贵霜王朝、帕提亚帝国等,气势恢宏,脉络清晰,是一本系统、完整的中亚史经典著作。
2. 了解中亚、“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丝绸之路的兴衰和消亡与中亚帝国的兴衰同步。人们了解丝绸之路更多关注国内东段地区,站在国门内观察中外交流的历史,或者从朝贡体制的角度来谈中亚地区附庸于中华帝国的历史,对中亚自身文明发展历程了解不多,更难以从整个丝绸之路及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角度来认识它。本书从中亚诸民族和帝国本身入手,考察整条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探索几千年来中亚始终引领世界文明发展的秘密,是了解中亚、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考书。
3. 更正一刀切的定论,彻底扭转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多角度认识多元化的中亚历史。
人们对中亚的固定认知是,黄沙遍地,贫穷落后,受恶劣自然环境的逼迫,中亚民族以劫掠和游牧为生,农耕和定居民族被他们侵扰得苦不堪言。然而实际上,中亚游牧民族并非天生尚武好战,正如农耕民族并非天生擅长种地一样,他们一点也不贫穷,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和定居民族建立的国家都是复杂而非单一的社会,每种中亚文化下生活的无数个体,每个都有血有肉,有独特个性,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别无二致。作者打破了我们对中亚“野蛮人”的误解,正视中亚民族奋勇抵抗周边民族长达2000多年压迫的事实,用强有力的史实和逻辑更正了人们对中亚文明落后这种一刀切的既定认知,是一个重大贡献,对当今我们用多元化的思维和包容性的态度认识和处理不同地区的矛盾和冲突有重要帮助。
4. 中亚从被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转而成为理解世界文明的中心。
本书以中亚游牧民族为圆心,用全球史观来看中亚地区,将中亚历史置于整个世界历史框架之中,中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局部的、被忽视的地区,而是理解文明历史的中心。
5. 透过历史,找到人类文明进程和人类动机背后的力量。
在进行如此宏大历史叙述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人类行为有着特别的持续性,人总是习惯做同样的事、倾向于模仿他人,真正的巧合在历史上很少见,比如车具和轮子的发明、借鉴、模仿与传播。人类行为在如此广袤的时空中展示出一致性,显然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起源。作者穿过历史和神话传说,挖掘人类文明进程背后的推动力量。
6. 荣获R.R.霍金斯奖(世界历史与传记方向)。
R.R.霍金斯奖旨在表彰艺术与科学所有学科领域的杰出学术作品。本书运用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信息,荣获R.R.霍金斯奖(世界历史与传记方向)。
--------------------
【赞誉推荐】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既有思想又有启发性,它呼吁重新评估中亚欧亚大陆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作用。这本书需要我们的关注,它会在许多领域引起人们的兴趣。
——《亚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提供了大量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信息,是对中亚史和世界史研究的巨大贡献。
——《全球史杂志》(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这是白桂思教授一生在中亚努力工作、认真研究的结晶,彻底更正了我们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这本书对我们了解中亚历史必不可少。
——《格拉斯哥先驱报》(Glasgow Herald)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肯定会引起整个领域的热烈讨论。
——《美国历史评论》(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丝绸之路上的帝国》是一项重大的学术成就。这是第一本全面介绍从青铜时代到现在的中亚历史。在过去的四五千年中,中亚可能是最重要的文明发展地区,白桂思教授试图解释中亚地区在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转变。他打破了我们对中亚“野蛮人”的误解,使中亚成为人类历史的核心。
——Victor H. Mair,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酒吧长谈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酒吧长谈
9.3 (36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孙家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酒吧长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极富创作野心的作品之一,可能也是体现这位当代作家如何利用文学来进行政治思考的绝佳范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1948—1956),讲述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圣地亚哥•萨瓦拉的道德观的坍塌,以及在独裁政府腐化权力的掌控下,怀揣文学梦的知识分子如何逐渐放弃自己的理想。小说全方位描写了利马城当时的情况,展现了秘鲁社会的全貌。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富野心之作,核心作品之一,被视为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涉及范围广,涉及问题深,容量巨大,塑造了从部长、将军富豪到流氓、打手、交际花等约七十个人物。
◆结构大胆、备获奖誉的反独裁小说,立体呈现奥德里亚政府执政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现实。
◆“对话波”“通管法”等标志性手法应接不暇,引进戏剧、电影和电视等高度复合的艺术表现技巧。
◆深度印证颁奖词:“…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如果从大火中仅能抢救出我的一部作品,我会选这一部。——略萨
这本书比我其他所有的小说都更具生命力,它一点点地征服了读者。这让我深受鼓舞。如果要对我写的所有小说做一个评价,我认为《酒吧长谈》应该是我的主要作品之一。——略萨
媒体评论/名家推荐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了《酒吧长谈》。——大江健三郎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 作者阅读了那个时期的各种文件和奥德里亚的多次讲话, 并采访了当时各种事件的目击者。 小说的表现手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基本格局是“对话波”结构, 而且比较集中地运用了现代新小说的各种技巧。一般认为,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孙家孟
天下骏马 豆瓣
所属 作品: 天下骏马
8.8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科马克·麦卡锡 译者: 尚玉明 / 魏铁汉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3
20世纪美国文学经典之选 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21周
科马克·麦卡锡跻身大师之作,“边境三部曲”之开创篇
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最佳长篇
“边境三部曲”之开创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少年格雷迪的外祖父去世了,他的母亲决定出售外祖父的牧场,并希望他能和她一起去城里生活。出于对牧场及马儿的热爱,约翰·格雷迪和好友罗林斯决定离开,南下墨西哥追求心目中的新田园生活。他们一路风餐露宿,在山野中饮马猎鹿,也与好心让他们借宿的友好的陌生人共进晚餐,从居心叵测的印第安人的觊觎中成功脱逃,最终栖身墨西哥的普利西玛牧场,在那里展开新的生活。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格雷迪与牧场主女儿阿莱詹德拉的相爱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路遇的同行少年布莱文斯的不幸遭遇,又给他和罗林斯带来了无妄之灾,在墨西哥牢狱中度过了一段黑暗的日子。阿莱詹德拉的姑祖母在姑娘的恳求之下将他们保释出狱,但他们也失去了在墨西哥的容身之地。罗林斯选择回到家乡,格雷迪则又一次出发,向着未知的世界而去。
庄严而壮丽。麦卡锡创作了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文学佳作,深度与广度皆独一无二。天才作家可以向诸神挑战。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时而简洁有力,时而诗意盎然,麦卡锡创作了一部兼具力量与抒情的作品。它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其中那因过于显而易见而令人不安的真相。每一代人都太晚看到可能性的极限与命运游戏的规则,最终令人扼腕。也正因如此,“边境三部曲”堪称十年来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去读吧,从头到尾、一本一本地读完。去感受那神圣壮丽的文笔、那自坚硬的生命里绽放柔情的奇迹,感受一个伟大的故事如何在汹涌壮阔中走向尾声。
——《新闻与观察家报》News and Observer
沉疴遍地 豆瓣
Ill Fares the Land 所属 作品: 沉疴遍地
7.7 (2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杜先菊 新星出版社 2012 - 3
“我们今天生活的方式中有某种根本性的谬误。”托尼·朱特在本书中揭示了我们如何陷入这种危险境地,指引我们直面社会弊病,并为所在的世界承担责任。朱特重新激活了我们的政治对话,使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新的统治方式和更好的生活。
这部精练的作品凝结了托尼·朱特一生的思索,将他对历史和现在的洞悉嘱托给后世。
我们知道各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但对它们的价值几何却一无所知。我们不再质疑一项司法判决或立法行为:它善吗?公平吗?正确吗?它会带来一个更好的社会或更好的世界吗?这些问题曾经是根本的政治问题,尽管它们不能轻易回答。我们必须再次学习提出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自由社会的公民,我们 有责任批判性地看待我们的世界。但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知道错在哪里,那么,我们必须根据这个知识行动起来。众所周知,哲学家迄今为止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关键是改变世界。
——托尼·朱特
2020年11月16日 已读
说了很多,可惜也没说什么。只能说是一部关乎社会民主主义的现代版警世箴言吧。
外国文学 文化 文化研究
活着为了讲述 豆瓣 Goodreads
Vivir para contarla 所属 作品: 活着为了讲述
9.3 (67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李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4
一生中总会遇到一本书,奠定你人生的基调。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唯一自传
生活不是我们活过的日子,而是我们记住的日子,我们为了讲述而在记忆中重现的日子。
★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给所有在梦想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的人
★ “我年轻过,落魄过,幸福过,我对生活一往情深。”——加西亚•马尔克斯
诺奖得主、纯文学畅销奇迹创造者马尔克斯的成长故事:充满魔幻色彩的真实人生。
★ 正是回忆中的这些细节、生命中的这些人将马尔克斯带到了《百年孤独》的门口; 能够解开《百年孤独》密码的,只有《活着为了讲述》;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原型。
★ 首版首次赠限量别册(含地图、人名索引、加博书单、作品年表)+ 雕刻时光咖啡券
=======================
“要么写作,要么死去”
他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大师,《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传世巨著的作者,被誉为“20世纪的文学标杆”。
同时,他也是一个爱讲故事的孩子。
他说,他努力写出精彩的故事,只是为了让朋友们更爱他。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
《活着为了讲述》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唯一自传。这一次,他亲自讲述自己的故事。
“下个月,我就满二十三岁了。我逃过兵役,义无反顾地每天抽六十根劣质香烟,天黑了,就随便在哪儿凑合一夜。前途一抹黑,生活一团糟……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陷阱、推诿、幻想,更要竭力避开无数的诱惑:似乎我干哪行都行,就是当不了作家。”
二十二岁的最后一个月,陪母亲回乡卖房子,这不仅是这本书的开篇,也标志着马尔克斯文学生命的开始。从那时起,儿时所有记忆深刻的人与事、贪婪的阅读经历、身边各种奇特的现实、向权威与成规挑战的勇气将他带进了“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外祖母神奇的鬼怪世界、外祖父的战争故事、挥之不去的老宅记忆、求学经历中的奇遇与机遇、启发并滋养过他的记者生涯……搞不清楚幸福与疯癫区别的亲戚、一起经受过狂风暴雨考验的朋友、萍水相逢却难以忘记的过客……
贫苦与乐观,迷茫与执着,颓废与疯狂,经过记忆与文字的洗淘,闪耀着永恒的诗意的光芒。
3秒 豆瓣
3 Secondes 所属 作品: 3秒
8.6 (144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克-安托万·马修 译者: 后浪漫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5
72页的“一镜到底”
33块镜面构成的博尔赫斯迷宫
一场波谲云诡的假球风云
一桩需要读者亲自参与推理侦破的案件
◎ 编辑推荐
☆ 3秒钟:
一束光走完90万千米的时间。
一把左轮手枪子弹从出膛到跑完1千米的时间。
一次呼吸的时间。
一滴泪滑落,一场爆炸。一条短信发送的时间。
☆ 72页,603个分镜,3秒钟
33块镜面构成的博尔赫斯迷宫
一颗光子的三秒之旅
一场纸上光学实验
法国鬼才漫画家马克-安托万•马修的时间游戏实验
☆ 一部沉默的拼图之书
一个惊心动魄、“一镜到底”的长镜头
一桩错综复杂、牵一发动全身的足坛丑闻
一系列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罪案
一部需要读者亲自参与破案的推理
◎媒体推荐
“《3秒》不仅仅是一部漫画。它是一个光学实验。”
—— 法国《解放报》
“这就好比所谓的‘时间暂停’。作者有意暂停了时间,邀请读者造访罪案现场,寻访蛛丝马迹,捉拿真凶。”
——《漫画赋格》
“《3秒》是一个概念。一个不明飞行物。一件超规行李。”
——《漫画赋格》
“希区柯克曾向特吕弗提起,《夺魂索》本来的设想是一部只由一个镜头构成的电影。我觉得某种程度上,《3秒》是沿着这个方向的一场实验。”
——《第九艺术》
◎ 内容简介
《3秒》是一部(几乎)无字的漫画,一个72页,一气呵成,“一镜到底”的长镜,是一个大胆的光学实验。
3秒钟,指的是从第一格漫画到最后一格漫画,中间流逝的时间。它以603个环环相扣的分镜,讲述了一连串于3秒钟内发生的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环环相扣的罪案,经由33块反射镜面串联, 每一次转折都出其不意。其间草蛇灰线,埋伏了种种或明或暗的蛛丝马迹,由读者去抽丝破茧、勘破谜题。
长夜漫漫路迢迢 豆瓣 Goodreads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所属 作品: 长夜漫漫路迢迢
9.5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尤金·奥尼尔 译者: 乔志高 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5
1939年夏天,大战阴影笼罩的旧金山,在一座俯视着湾区、名为“道庵”的房子里,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尼尔,开始撰写在内心深藏多年的自传戏《长夜漫漫路迢迢》。他决心将自己家中不可告人之事毫无保留地诉诸笔墨。往事如幽灵般纠缠不休,逼他非写不可,否则永远不得安宁。这部自传性剧作成为奥尼尔代表作。按作者本人的要求,这部作品在他去世后,直到1956年才首次上演。
经典成立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经典成立史
8.7 (6 个评分) 作者: [日] 水野弘元 译者: 李立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经典成立史》是水野先生晚年著成的一部厚积薄发的普及性佛学读物,以平易的语言叙述了佛教经典跌宕起伏的成立和传播的历史。作者倾毕生学养,就世人关心的佛教经典的几大主题——原始佛教经典的起源、大乘是否为“佛说”、“佛说”的标准、经典真伪的判定等等,做了内容详实而条理分明的探讨。以宽阔的视野,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来,在东方的广袤大地上所发生的不惜一切探求真理、传播真理的壮观历史画面,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再次获得深刻的精神传递。
罪与罚 豆瓣
Crime and Punishment 所属 作品: 罪与罚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曾思艺 / 朱宪生 2011 - 6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罪与罚(全译插图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伟大的代表作品之一,一部揭示人物内心道德冲突、善恶交替的心理小说,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作品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被誉为“俄罗斯式的新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欧洲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与巴尔扎克、狄更斯一起被誉为“欧洲小说艺术高不可攀的大师”。其作品侧重心理分析和意识表露,通过对人世罪恶的深入探究,对人性犀利的、无情的解剖,使叙事艺术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体现了他作为俄国现实主义心理流派大师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并被许多现代文学流派尊奉为宗师。
赫尔曼·布洛赫传 豆瓣
Hermann Broch: A Poet Despite Himself
作者: [美]埃内斯汀·施兰特 译者: 流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5
赫尔曼·布洛赫,奥地利小说家,1886年生于维也纳,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称为“中欧文学四杰”。45岁时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梦游人》,1938年流亡美国,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晚年主要从事群众心理学研究,1951年死于心脏病发作,终年65岁。主要代表作有小说《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随笔《小说的世界图景》《对于音乐的认知问题的思考》《詹姆斯·乔伊斯和当代》,以及历史文化论著《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和他的时代》等。
赫尔曼·布洛赫曾说:“卡夫卡、穆齐尔和我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他的意思是说,对作家和思想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而非个人生活。秉持这一理念,施兰特教授的《布洛赫传》没有过多地着墨于这位大文豪的生活琐事,而是将侧重点落在布洛赫的创作历程上,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布洛赫这位“不情愿的诗人”在创作上的矛盾和成就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尚不熟悉赫尔曼·布洛赫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其生平创作的入门作品。
帷幕 豆瓣
Le Rideau 所属 作品: 帷幕
8.1 (31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董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9
《帷幕》是昆德拉于2005年3月出版的最新作品。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他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将读者带到各国,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伯特·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
文学阅读指南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文学阅读指南
8.3 (3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范浩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是什么让文学作品或好或坏?读者如何可以自由解释呢?诸如《咩咩黑羊》之类的童谣,是否可以充满隐藏的厌恶、反感以及侵略?在这本书里,特里•伊格尔顿比较有趣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文学阅读指南》对于文学研究的学生,以及所有其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加深他们理解、丰富他们阅读体验的理想选择。
推荐语:
《文学阅读指南》比所有其他书评人的作品都更出色、更耀眼。它还能——恕我斗胆——逗人大笑。很显然,你应当拿起特里•伊格尔顿的这部近作,仅仅是因为你能从中收获颇丰。毕竟,这人堪称当今世上伟大的批评家与教师之一,且拥有歇洛克般的天赋,能从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中,追溯梳理出其隐藏的含义。而《文学阅读指南》所以别具一格,还在于伊格尔顿独有的机智与幽默,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随和与友善。这不仅仅是一部学习之书,更是一部枕边之书,一部享受之书。——米切尔•德尔达(《悦读经典》作者)
这不只是一部消遣的书,这更是一部重要的书。在尼采之后,伊格尔顿所说的“慢阅读”,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似乎濒临灭绝的危险。他引导我们回归基础,在尖锐分析的基础上,重视智力阅读的本质层面。我喜爱他灵动的风格,易于接受且具体可感;此外,他从不牺牲细节或微妙之处。这是为所有读者准备的书,不仅仅是初学者。当然,它的作用在课堂上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现。——杰•帕里尼(《诗为什么重要》作者)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所属 作品: 鼠疫
9.1 (43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