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所属 作品: 二手时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红与黑 豆瓣
Le Rouge et Le Noir 所属 作品: The Red and the Black
8.5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司汤达 译者: 罗新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内容简介】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经典传世名作
军职与圣职,梦想与现实,用红与黑的色彩谱写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自尊与自卑,野心与彷徨,雄浑笔力描摹“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人生。
【编辑推荐】
于连,英俊非凡又聪慧过人。
他出身低微却野心 勃勃,一心想冲上战场建功立业,显赫扬名。
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他,在第一帝国覆灭后只能选择当教士以提升社会地位。
命运让他爱上小城市长夫人,又把他带到了巴黎侯爵之女身边。
两个女人会怎样与他的上升之路纠结起来,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成就他的人生巅峰……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主人公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毛姆认为《红与黑》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习主席推荐的阅读书目
【名人推荐】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斯当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山川面目 豆瓣
作者: 李琬 漓江出版社 2021 - 1
《山川面目》是青年诗人李琬的散文随笔集,包括三个部分:游记,涉及亚美尼亚、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漫游和见闻;随笔,是她对民间文化、乡土世界的观察和记录;文艺评论,凭借对文艺作品的讨论和读者进行有关人生的更开阔的对话。
.
李琬视文字为自己不同时刻的分身,它们或低回简约,或朴素平和,能内敛光芒与棱角,也能深藏激情之地火,却又能出以淡泊,赋予那些最为普通的事物以非同寻常的意味。
——赵松(作家)
.
《山川面目》灌注了诗人的气质,把充满诗意的感悟和敏锐的诗性观察带入随笔文体中。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酒吧长谈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酒吧长谈
9.3 (36 个评分) 作者: [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译者: 孙家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3
《酒吧长谈》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极富创作野心的作品之一,可能也是体现这位当代作家如何利用文学来进行政治思考的绝佳范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奥德利亚将军独裁时期(1948—1956),讲述了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年轻人圣地亚哥•萨瓦拉的道德观的坍塌,以及在独裁政府腐化权力的掌控下,怀揣文学梦的知识分子如何逐渐放弃自己的理想。小说全方位描写了利马城当时的情况,展现了秘鲁社会的全貌。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富野心之作,核心作品之一,被视为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涉及范围广,涉及问题深,容量巨大,塑造了从部长、将军富豪到流氓、打手、交际花等约七十个人物。
◆结构大胆、备获奖誉的反独裁小说,立体呈现奥德里亚政府执政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国家的现实。
◆“对话波”“通管法”等标志性手法应接不暇,引进戏剧、电影和电视等高度复合的艺术表现技巧。
◆深度印证颁奖词:“…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
◆购买提示:本书涉及上世纪中期南美洲国家政治、军事、社会及多元文化,建议十八岁及以上读者阅读。
如果从大火中仅能抢救出我的一部作品,我会选这一部。——略萨
这本书比我其他所有的小说都更具生命力,它一点点地征服了读者。这让我深受鼓舞。如果要对我写的所有小说做一个评价,我认为《酒吧长谈》应该是我的主要作品之一。——略萨
媒体评论/名家推荐
我怀着崇敬之情读完了《酒吧长谈》。——大江健三郎
为了写作这部小说, 作者阅读了那个时期的各种文件和奥德里亚的多次讲话, 并采访了当时各种事件的目击者。 小说的表现手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基本格局是“对话波”结构, 而且比较集中地运用了现代新小说的各种技巧。一般认为,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写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的标志。 ——孙家孟
彷徨 豆瓣
所属 作品: 彷徨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2021年10月17日 已读
“我还期待着新的东西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一天,无非是死的寂静”
文学 魯迅
文学的读法 豆瓣
How to Read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文学阅读指南
8.1 (18 个评分) 作者: [英] 特里·伊格尔顿 / Terry Eagleton 译者: 吴文权 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1 - 10
🔖 从大卫·科波菲尔到哈利·波特
当代文学理论大师伊格尔顿如数家珍
以诙谐的笔法,引领我们细读经典
再次刷新人们对于文学的理解
🔖 编辑推荐
◎ 当代评论大家特里·伊格尔顿写给普通读者的文学欣赏入门书,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带领读者领略慢读的技艺。
◎ 批评视野宽广,创作活力巨大,笔耕五十余年的伊格尔顿,跨出艰深的学术领域,聚焦核心问题,为大众撰写幽默风趣的入门读物。
◎ 本书包含广阔,引证丰富,从童谣到狄更斯,从哈利·波特到莎士比亚。幽默的谈话式语调、令人捧腹的吐槽,极具可读性,且听他是怎么评论福克纳吧,“这段话啰唆到了一种境界,让这位作家闭嘴可比登天还难”。
🔖 内容简介
在这本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书中,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问题。在精彩的分析中,伊格尔顿向人们展示了如何在阅读时充分注意文学作品的语气、节奏、质地、句法、典故、歧义和其他形式方面。他还研究了人物、情节、叙事、创造性想象力、虚构性的意义以及文学作品说什么和表现什么之间的紧张关系等更广泛的问题。作者以其权威性和愉快的观点,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有益的评论,并对从莎士比亚和J.K.罗琳到简·奥斯汀和塞缪尔·贝克特等众多作家提出了令人神往的见解。本书是初学文学的学生和所有其他有兴趣加深理解、丰富阅读体验的读者的首选之作。
🔖 媒体推荐
◎如书名所示,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导读作品……本书得益于谈话式的幽默语调……包括对童谣《黑绵羊巴巴叫》有趣的解读,对狄更斯作品和哈利·波特之间联系的阐释。 ——《柯克斯书评》
◎这是伊格尔顿最具魅力的体现,也是文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初期或复习课程时的绝佳指南。 ——《出版人周刊》
◎《文学的读法》是一本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入门书,介绍了欣赏文学的基本方法,类似《英语初阶》那样的课程。 ——《华盛顿邮报》
◎ 令人愉快又具可读性的概述,当我们谈论书籍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敏锐而诚实。 ——《波士顿环球报》
🔖 名人推荐
◎这不仅是一本有趣的书,也是一本重要的书。伊格尔顿指出尼采所说的“慢速阅读”,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似乎受到了可怕的威胁。他在这里用一连串犀利的分析把我们拉回到基础,将智性阅读的重要方面纳入了考量。我喜欢他轻松的风格,如此平易近人又具体而微;他一点也没有牺牲细微差别或微妙之处。这是适合每一位读者的书,不仅是初学者,而且在课堂上也会被证明非常有用。 ——杰·帕里尼
◎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伊格尔顿提示、挑衅和有时激怒的方式。如何读《文学的读法》?......将其当做一本理想的批评分析入门指南,当做对伊格尔顿自己作为读者的技巧和敏锐之处的细致、惬意的提示。 ——费利西蒂·詹姆斯
雌性的草地 豆瓣
所属 作品: 雌性的草地
7.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严歌苓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7
故事是从小点儿这个有乱伦、偷窃、凶杀行为的少女混入女子牧马班开始的。主要以小点儿的观察角度来表现这个女修士般的集体。这个集体从人性的层面是荒诞的,从神性的层面却是庄严的。小点儿终于在这荒诞的庄严中涤去了自己生命中的污渍,以死达到了净化,而同样是这份荒诞的庄严扼杀了全部的女孩,把她们年轻的肉体与灵魂作为牺牲,捧上了理想的祭坛。因此这份庄严而荒诞的理想便最终被人清为罪恶。
生活与命运 豆瓣
Жизнь и Судьба 所属 作品: 生活与命运
9.4 (35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 译者: 力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梁文道“最想为读者推荐的一本书”。《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世界报》等全球媒体鼎力推荐,欧美书界誉为“当代的《战争与和平》”,“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小说”。人失去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 ★
1960年,瓦西里•格罗斯曼(Васи́лий Гро́ссман,1905—1964)完成长篇历史小说《生活与命运》。苏联当局负责意识形态的执鞭苏斯洛夫称此书“比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更加危险”,要“过二三百年才可能出版”。1980年,该书在被封锁二十年后历经坎坷首度出版,引起巨大轰动。
关于斯大林苏联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没有比《生活与命运》更为全面的描写:它是一整个时代的画像和心灵史,极权体制下复杂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20世纪最黑暗的一段历史的深刻反思。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极权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格罗斯曼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犹太灭绝营惨况的第一人,也是“二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其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人道主义勇气,使本书具有足以令强权胆寒的震撼力。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苏联古拉格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首次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知名媒体人梁文道作序力荐:“这大概是我做读书节目,从广播电台到电视,到现在做视频十来年来,最想最想给我的观众们介绍的一本书。”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奥兰多•费吉斯倾情推荐:“《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
● 媒体推荐
“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一部经典。”《纽约时报》
“正如所有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生活与命运》令人压抑沉痛,它毫不妥协地展示了人类所能造就的恶与他们在危难中成就的辉煌。一本伟大的书,只有一位俄罗斯人能完成的杰作。”《华尔街日报》
“分毫不让的现实主义和深具远见的道德张力,这部小说是现代俄罗斯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纽约书评》
“格罗斯曼不是一个天生的文体家。但他所写皆是亲眼所见,足以惊心动魄。”《卫报》
“格罗斯曼讲述的苏联生活是百科全书式的,毫不妥协……令人叹服……又一部俄罗斯文学的遗珠得以重见天日。”《纽约时报书评周刊》
“阅读这部书令人欣喜:20世纪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深远的人道主义作家。书中人物经历的苦难与自我发现,是当代文学中关于人类心灵考验最令人不安又使人振奋的故事。”《华盛顿邮报》
“在当代俄国文学中没有可与《生活与命运》相匹敌者……格罗斯曼是苏联的第一个自由之声。”《评论杂志》
● 名人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比我知道的任何一本书更能让读者了解二战时期的苏联。但最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思考极权主义的本质(无论它在何地出现),以及人性善与恶之间更大的斗争。”——奥兰多•费吉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耳语者》作者)
都是人民群众 豆瓣
作者: 魏思孝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0 - 10
用无名者的名字当做标题,讲述他们的生存故事。
在时代洪流中,守望人性的尊严
逃不出的乡村,历史车轮滚滚
人生短促,命运无声
.
青年作家魏思孝最新短篇小说集,小镇青年回望乡村的初心之作
.
.
【编辑推荐】
.
◎“为小人物立传”
本书是作家魏思孝“为小人物立传”写作计划的成果,他将写作的眼光投向广袤的农村,他观察一个个村民——妇女、青壮年、老年人,体恤他们的人生。
他们在主流话语之外,但是他们在世代洪流之中。
本书作者魏思孝出生于农业大省山东省,成长于中国城市化进程风起云涌的时代。曾经是小镇青年文学代表的他回望自己的故土,记录和创作出这些默默无闻却坚韧的人物。
◎终于有一个作家写出真实的农村了
乡村题材的写作,时常面临的两种情况,一是过度美化;二是猎奇式的曲解。
众所周知,农村的村民的生活,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诗情画意、田园风味;也不像人们居高临下地认为的那样愚昧落后、万事漠然;更不像老派的人们用扁平单一的想象力想的那样淳朴、只懂得承受。
他们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被时代冲撞,被巨大的变革裹挟,和我们一样努力挣扎、尽量选个安全的姿势生活。只是作为基层劳作者,他们的知识储备、生存基础、奋斗资源相对贫乏,他们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浪潮中摇摆。在变革之中,想田园、想守旧也不可能。
本书的写作聚焦,回到了“人”和“生活”本身,所以好看。
◎哭不出来的喜剧效果
魏思孝用白描的手法,每个人物用三五千字,或写一个人的一生,或截取有代表意义的一段生平。书中的人物都生活在虚构的村庄“辛留村”,这是个因为城市一再扩建而离城市的边缘不那么遥远的村庄。
写的时候情感十分克制,看起来简单勾勒,却戏剧性极强,因为书中所以的个体他们思考方向和时代的方向之间会产生冲撞,因此而生出喜剧效果。悲剧和喜剧的力量在辛留村诸人身上交汇,在文学中,那些人又活了一遍。
.
.
【推荐语】
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就还是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城市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满足于二三线乡镇生活的作家像是安静地守住一方水土的植物,他们凭借良好的“抓地性”,在传统的两极——日益萎缩的乡土文学和前景莫测的都市文学——之外,为当代中国文学撑起另一片更加广阔的空间。——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文学评论家 郜元宝
画《晚祷》的米勒被称为小麦之声。魏思孝是咱们山东乡下的米勒,他是麦浪之声。
——作家、媒体人 叶三
魏思孝很早就自觉到自己的责任,目标明确,其天赋和积累不至于沦为一种文学化的空转。此外,魏思孝一贯的写作姿态我也极为欣赏,合作但不谄媚,尖刻但有敬畏,良好的平衡和求真品质一如他作品中所透露的。这将是一个终成大器的时代书写者。
——作家、诗人 韩东
作者以白描生平或截取一点,书写乡村妇女、青年、恶棍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讲述他们如何勠力向上地生活,又如何频频被命运伏击。他们的质朴与善良未必让他们幸福,可他们的野生与卑微却必然招致苦难。——凤凰网读书
曾彦修访谈录 豆瓣
所属 作品: 曾彦修访谈录
8.6 (13 个评分) 作者: 曾彦修(口述) / 李晋西(记录整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3
这是一部口述实录。曾彦修讲述了大半个世纪以来自己的经历:幼年在故乡四川宜宾的家族往事;三十年代初在延安马列学院所受的教育,跟随张闻天到晋西北调查,亲历延安整风;解放后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社长,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文革结束后调回人民社等等。极具史料价值。在个人经历之外,对重要问题有理性的背景分析和独 特见解,对相关领导人物有亲身接触的直觉感受,是一部颇有分量的、引人思考的书。
苏轼诗词文选评 豆瓣
所属 作品: 苏轼诗词文选评
9.3 (12 个评分) 作者: 王水照 / 朱刚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 - 4
这本小书可以带您稍稍领略复旦大学中文系热门专业课——朱刚教授“苏轼精读”的魅力。
由苏轼研究名家王水照先生和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苏轼学会副会长朱刚教授师生联袂撰写。
本书将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分八个章节。每章导言串讲苏轼该阶段的人生经历,要言不烦地评析了影响苏轼人生的大事,如仁宗朝政治、王安石变法等;而后选评苏轼该阶段的文学创作,总共遴选诗、词、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70多篇。选篇难易适中,注释精当详尽,解评优美流畅,评议精彩纷呈,富于哲思。
本次修订体现了朱刚教授 “乌台诗案” 研究的全新结论,值得收藏关注。可谓既兼顾普通爱好者的欣赏兴趣,也包含苏轼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是一般文史爱好者及在校师生了解、研习苏轼其人其诗的上上之选。
本次重排,采用小32开便携尺寸,点亮您的闲暇和旅途时光。
青春 豆瓣
YOUTH 所属 作品: 青春
8.0 (25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J.M.库切 译者: 王家湘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 1
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青春》不同凡响,写法特别。它并非采用这类作品常见的第一人称途述,主人公也是一位名叫约翰的年轻人,但库切总是称之为“他”。库切写“他”十九岁到二十四岁几年间的生活经历,一个南非大学生跑到伦敦做了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朝九晚五的公司职员,饭碗不用担心,却还是郁闷。这个岁数的年轻人不是意气风发就是躁动不安,却玩不出轰轰烈烈的名堂,由于生性缺少热情,干不成大事也惹不出乱子。他也需要被爱抚的感觉,但性爱从来没有给他带来生命的光辉,只是在吞噬时间和精力……这种内敛的性格,这般平淡无奇的生存状态,还能做出什么样的文章呢?可是,库切就有这样的本事,一段春梦无痕的人生就让他写得楚楚动人。他把年轻时的自己作为他者来观照,再度审视青春的彷徨之途。
罪与罚 豆瓣
Crime and Punishment 所属 作品: 罪与罚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曾思艺 / 朱宪生 2011 - 6
《世界文学名著典藏:罪与罚(全译插图本)》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伟大的代表作品之一,一部揭示人物内心道德冲突、善恶交替的心理小说,是作家完全走向独创性的一个成熟的标志。作品发表后,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作者赢得了世界性的赞誉,被誉为“俄罗斯式的新长篇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欧洲最具原创力的作家之一,与巴尔扎克、狄更斯一起被誉为“欧洲小说艺术高不可攀的大师”。其作品侧重心理分析和意识表露,通过对人世罪恶的深入探究,对人性犀利的、无情的解剖,使叙事艺术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体现了他作为俄国现实主义心理流派大师在艺术上的独创性,并被许多现代文学流派尊奉为宗师。
The Sleepwalkers 豆瓣 Goodreads
Die Schlafwandler 所属 作品: 梦游人
作者: Hermann Broch 译者: Edwin Muir / Willa Muir Vintage 1996 - 1
The Sleepwalkers is a trilogy, where Broch takes "the degeneration of values" as his main theme. The trilogy has been praised by Milan Kundera, whose own writing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Broch. It is considered, along with Robert Musil´s The Man Without Qualities, to be a masterpiece of modern Austrian prose of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第一等人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宋华丽 后浪 |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2
一段明末清初的历史真相,一部壮烈恢弘的家族史诗
赵世瑜、陶继明作序推荐
嘉定建县800周年特别纪念版
...................
◎ 编辑推荐
☆ 侯家的第一位进士、第一位官员、侯峒曾的曾祖父侯尧封,生平对儿孙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愿汝辈它日为第一等官,但愿为第一等人。”生活于明朝末世的侯家子孙,一直用思想、用行动践行这一目标。
☆ 明末清初,“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腥风血雨让嘉定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打击。《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在朝代鼎革的大时代背景下,从小处着眼,用鲜活、珍贵的细节,还原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让读者可以从一个家族的荣辱变迁,窥见中国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变。
☆ 嘉定,古称“疁城”,今属上海市嘉定区。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嘉定建县的申请正式获准,以年号为名。本书出版之时恰逢嘉定建县800周年,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 北京大学历史系赵世瑜教授、上海市嘉定地方史专家陶继明作序推荐,复旦大学历史系冯贤亮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侯氏家族是嘉定明代中叶至明末的名门望族,忠烈之门。侯氏起始于一户普通的耕读人家,以读书科举起家,终达“一门三进士”的辉煌。“第一等人”,是侯氏家族中的首位进士侯尧封的人生追求和宏大理想,后来成为侯氏的家训。《第一等人:一个江南家族的兴衰浮沉》以侯氏家族的侯峒曾为中心人物,广泛搜罗前人未用、少用的史料,试图还原一段尘封的真实历史,用鲜活、珍贵的细节消解由来已久的模式化人物形象。时代的更迭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碰撞出无数令人唏嘘的细节,让今人感同身受。通过这个故事,读者也可以具象地窥见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生活。
◎ 名人推荐
之所以说本书适合于大众阅读,并不是说本书没有学术性,因为作者毕竟受过专业训练,利用了大量文献,比如地方志、侯峒曾的文集,等等……根据这些原始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发挥。这种叙事风格很类似朱东润先生的传记文学,读过《张居正大传》和《陈子龙及其时代》的读者一定熟悉这种传统。
——赵世瑜(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全书尽管写了侯氏家族的兴衰,涉及侯氏家族中许多人物的荣辱浮沉,但落笔以侯峒曾、侯岐曾兄弟为轴心,主从分明,不蔓不枝;此书的语言和文风有欧化的印痕,明显受到海外汉学家史景迁的影响,将严谨与通俗相结合,辅以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注重文学性、故事性,注意打捞历史深处那些令人忽视的细节;作品巧妙地模糊了历史与文学的边界,将两者结合得恰到好处,使严肃而沉重的题材鲜活起来,读之觉得生动、细腻,有很强的可读性……
——陶继明(上海市嘉定地方史专家)
赫尔曼·布洛赫传 豆瓣
Hermann Broch: A Poet Despite Himself
作者: [美]埃内斯汀·施兰特 译者: 流畅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5
赫尔曼·布洛赫,奥地利小说家,1886年生于维也纳,与卡夫卡、穆齐尔、贡布罗维奇一起被昆德拉称为“中欧文学四杰”。45岁时出版首部长篇小说《梦游人》,1938年流亡美国,1944年成为美国公民,晚年主要从事群众心理学研究,1951年死于心脏病发作,终年65岁。主要代表作有小说《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随笔《小说的世界图景》《对于音乐的认知问题的思考》《詹姆斯·乔伊斯和当代》,以及历史文化论著《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和他的时代》等。
赫尔曼·布洛赫曾说:“卡夫卡、穆齐尔和我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传记。”他的意思是说,对作家和思想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作品和思想,而非个人生活。秉持这一理念,施兰特教授的《布洛赫传》没有过多地着墨于这位大文豪的生活琐事,而是将侧重点落在布洛赫的创作历程上,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布洛赫这位“不情愿的诗人”在创作上的矛盾和成就全面而深刻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尚不熟悉赫尔曼·布洛赫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其生平创作的入门作品。
索拉里斯星 豆瓣 谷歌图书
Solaris 所属 作品: Solaris
8.5 (90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陈春文 商务印书馆 2005 - 10
小说以一个被神秘大洋覆盖的星球为背景,演绎了人类寻求知识和生死相爱的科学神话。莱姆笔下的神秘大洋似乎是有智慧的,能够物化人类头脑中的隐私和邪念。科学家们围绕这个不解之谜作出种种推测,却难以自圆其说。任何一种解释都不过是用“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
抽丝织锦 豆瓣
所属 作品: 抽思织锦
作者: 江弱水 2001
本书共分二辑,第一辑内容包括:关于“自我戏剧化”:从“一对兽爪”谈起、一缕凄凉的古香--论卞之琳诗中的古典主义精神等,第二辑内容包括:披文以入情,觇文而见心--现代诗人词法略探、评夏济安译美国散文兼谈翻译观等。
文学阅读指南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Literature 所属 作品: 文学阅读指南
8.3 (3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范浩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是什么让文学作品或好或坏?读者如何可以自由解释呢?诸如《咩咩黑羊》之类的童谣,是否可以充满隐藏的厌恶、反感以及侵略?在这本书里,特里•伊格尔顿比较有趣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文学阅读指南》对于文学研究的学生,以及所有其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一部加深他们理解、丰富他们阅读体验的理想选择。
推荐语:
《文学阅读指南》比所有其他书评人的作品都更出色、更耀眼。它还能——恕我斗胆——逗人大笑。很显然,你应当拿起特里•伊格尔顿的这部近作,仅仅是因为你能从中收获颇丰。毕竟,这人堪称当今世上伟大的批评家与教师之一,且拥有歇洛克般的天赋,能从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中,追溯梳理出其隐藏的含义。而《文学阅读指南》所以别具一格,还在于伊格尔顿独有的机智与幽默,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随和与友善。这不仅仅是一部学习之书,更是一部枕边之书,一部享受之书。——米切尔•德尔达(《悦读经典》作者)
这不只是一部消遣的书,这更是一部重要的书。在尼采之后,伊格尔顿所说的“慢阅读”,作为一种人类活动,似乎濒临灭绝的危险。他引导我们回归基础,在尖锐分析的基础上,重视智力阅读的本质层面。我喜爱他灵动的风格,易于接受且具体可感;此外,他从不牺牲细节或微妙之处。这是为所有读者准备的书,不仅仅是初学者。当然,它的作用在课堂上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展现。——杰•帕里尼(《诗为什么重要》作者)
寂寞和溫暖 豆瓣
作者: 汪曾祺 新地文學出版社 1990 - 2
純正中國文學
「新地」的整個出版目標是:傳承中國民族文學的香火。也許你覺得這句答覆太嚴肅了些,可是,請檢視一下當代的台灣文學,大部分還能算是中國文學嗎?還能保持幾分中國民族文學的精神?還能擁有多少中國文化的成分?
台灣當前大部分的文學作品,特別是那些大眾媒體以密集宣傳強打出知名度的流行作品,基本上都是非中國文化的東西,或者說是扭曲了中國文化的東西,當然也就遠離了中國純正文學的領域。這些東西,除了仍是以中國字寫作之外,從裡到外都缺少中國味。在內容上,他們配合著美國和日本的文化殖民策略,而寫出崇外的,虛無的,荒淫的東西,來麻醉我們的民族意識。在語言上,他們運用冗長的句法,累贅生硬,完全喪失了中國語言文字精確含蓄之美。
新地刊印的文學作品,希望產生下列的作用:在內容上展開文學遼闊的視野,以人道主義的精神,關懷整個的社會和人群,對照內容之後,可以讓台灣的一般讀者,看清楚那些麻醉性庸俗作品的悲鄙面目。在語言上,無論是運用純淨中文來寫作,或者是夾用地區語言來寫作,都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的語言特色。唯有發展繼承中國語言文字之美,才能使台灣文學免於淪喪在殖民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