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
北京十年 豆瓣
所属 作品: 北京十年
作者: 罗孚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北京十年,实际上是北京十一年。从一九八二到一九九三,我在北京住了十一年之久。
这十年,我和一个普通的北京居民一样,有所见,也有所闻,更有一些回忆。所见者少,所闻者多,回忆则最多。选择一些,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不成样子的东西。我把它命名为《北京十年》,其实是我的见闻和回忆杂记。
这本东西写出来,快二十年了。有些事情是根据当时的时日为准记下的,如说这件事情发生在多少年前,那是指相距写作的年代而言,现在也没有去改为今天准确的说法了。
旧闻新抄,不妨当野史来读,野史可以是正史的补充,也可能比正史更加真实,另有一番趣味。有些事情,正史不记,只见于野史,就更有意思了。
——罗孚
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豆瓣
Jürgen Habermas: Eine Biographie 所属 作品: 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蒂芬·穆勒-多姆(Stefan Müller-Doohm) 译者: 刘风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内容简介】
斯蒂芬•穆勒-多姆经过多年深入调研,亲自采访了哈贝马斯,以及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物,最终为读者奉上了一部传记大作。它是首部全面记录这位当代最富名望的知识分子生平的作品。以相关历史事件为背景,本书既记述和探讨了哲学反思与知识分子介入的相互作用,亦探索并展现了个人生活史与作品史之间的关系。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一位举世无双的思想家的画像:他不仅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哲学成就,而且每当他察觉社会发展滞后,不能为保证自由平等的生活条件提供可能性时,会立刻成为毫不妥协的批判者。
.
【媒体评论】
这本书真是太有趣了。——《卫报》
.
《哈贝马斯传》是一位成就非凡、仍然健在的知识分子的传记,他的读者远远超出了学术界。斯蒂芬•穆勒-多姆是一位讲故事高手,会让你情不自禁、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本书。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传记写作的艺术了。——《华盛顿图书评论》
.
很少人会对哈贝马斯的评判提出异议——不论是他的哲学思想,还是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所发挥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当下时代其他任何一位思想家。斯蒂芬•穆勒-多姆的这部传记作品以极大的严谨和对主人公的支持佐证了上述结论。——《国家报》
.
海德格尔精简的人生总结,“一个人出生、工作,然后死去”,可能适合放在亚里士多德身上,但绝对不能用来形容这位可能是当下时代的“希腊大学问家”的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不只是因为他仍然健在,仍精力充沛地书写新作,还因为他对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文化批判主义的巨大贡献,需要在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背景下,加以理解和体会。与其另一部作品《阿多诺传》一样,斯蒂芬•穆勒-多姆再次证明了他在重要思想家丰富而杂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的能力。——马丁•杰(Martin Ja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哈贝马斯之前是,现在也依然是一位典范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柏林人,对旧世界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新世界的前景又充满了希望。这本书是关于这一挑战、对哈贝马斯所做出的承诺的典范之作。——《澳大利亚人报》
.
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被危及的物种——幸好还有于尔根•哈贝马斯。——《南德意志报》
.
那些刻上了哈贝马斯烙印的大辩论、历史学家之争、关于科索沃战争及欧洲政策的争论,又浮现在读者眼前。——亚历山大•卡姆曼,德国《时代周报》,2014年6月12日
.
穆勒-多姆的这部著作,以全面详实的资料为读者呈现了目前在施塔恩贝格生活的这位社会哲学家的经历和作品。它拒绝任何猎奇视角,而是稳稳地按时间线铺陈出他的各个生活阶段和作品史。——马丁•鲍尔,《南德意志报》
.
穆勒-多姆抵达了“流淌的哲学思想熔岩”深处,向人们展示了话语共同体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以及个体如何成为知识分子运动的熔炉和投射面。——迪特•卡尔特瓦塞,《广闻报》,波恩,2014年6月14日
.
穆勒-多姆搜集汇总了大量资料……这本书无疑将会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哈贝马斯传记。
——安德里亚•吕迪西,《星期五》杂志,2014年6月19日
.
穆勒-多姆……的《哈贝马斯传》是一部大作。穆勒-多姆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位学者一波三折的学术生涯,分析了影响哈贝马斯人生道路的政治思想对抗,讲述了被哈贝马斯所影响的形形色色的争论。这一切令德国的当代史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斯蒂芬•吕德曼,《新奥斯纳布吕克报》,2014年6月18日
.
……内容扎实,细节丰富……——乌维•余斯图斯•温泽尔,《新苏黎世报》,2014年6月24日
.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德国有一位拿得出手的知识分子,而且他本人并不在意这种地位,那么这个人就是,正如我们从这本认真严谨的传记中所了解的, 于尔根•哈贝马斯。——《达姆施塔特回声报》, 2014年6月18日
.
斯蒂芬•穆勒-多姆这部篇幅宏大的传记作品,引用了很多报章、论文、演讲和书籍中的文字,这表明,社会争论可达到多么高的智识水准。——安德里亚•吕迪西,奥地利广播公司,2014年6月20日
救世 豆瓣
Saving the world : Chen Hongmou and elite consciousnes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所属 作品: 救世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陈乃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 11
陈宏谋是清代中期上层官僚的代表,作者通过对他的解读让我们全面了解那个时期官员对自己、对事业和社会的认识。作者从为官到做人,从经世到治家诸多方面剖析了陈宏谋的思想与政治生涯。本书通过人物史写社会史,是了解18世纪官僚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
思想产业 豆瓣
The Ideas Industry 所属 作品: 思想产业
作者: [美]丹尼尔·W.德雷兹内 译者: 李刚 / 邹婧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2019南大出版社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好书
★一本料多、劲爆、老练的美国思想产业实录。公共知识分子跌下神坛,思想领袖居于社科金字塔顶端。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我们也致敬作者德雷兹内,他从思想产业内部出发,颇具勇气地批判了思想领袖为得到富人赏识而丧失信仰和原则的犬儒行为,并重申知识分子的公共责任与道德底线。”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致敬词
内容简介
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总是在一些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政治评论杂志上,围绕各种类型的话题发表意见。但近年来,公共知识分子却被另一类思想家所取代,这一新晋群体被称为思想领袖。与公共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思想领袖通常在那些与公众联系较为紧密的机构工作,而较少在高端杂志上进行辩论,他们的想法总是雄心勃勃且备受称赞。
当代思想的生产与传播已经按照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模式来组织与运营。这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丹尼尔•W.德雷兹内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向我们展现了当代美国乃至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的生活。德雷兹内认为,尽管当今的思想产业存在一些负面的内容,但它非常擅长广泛地传播思想,并吸引着大量渴望新想法的人。
2020年4月18日 已读
“知识分子的命运,要么是痛恨自己与财富,成功和名望无缘,要么是名利双收之后陷入深深的愧疚。”
好看 文化 知识分子 社会史 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