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山川面目 豆瓣
作者: 李琬 漓江出版社 2021 - 1
《山川面目》是青年诗人李琬的散文随笔集,包括三个部分:游记,涉及亚美尼亚、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漫游和见闻;随笔,是她对民间文化、乡土世界的观察和记录;文艺评论,凭借对文艺作品的讨论和读者进行有关人生的更开阔的对话。
.
李琬视文字为自己不同时刻的分身,它们或低回简约,或朴素平和,能内敛光芒与棱角,也能深藏激情之地火,却又能出以淡泊,赋予那些最为普通的事物以非同寻常的意味。
——赵松(作家)
.
《山川面目》灌注了诗人的气质,把充满诗意的感悟和敏锐的诗性观察带入随笔文体中。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枣随笔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张枣随笔选
作者: 张枣 著 / 颜炼军 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18 - 7
诗人张枣人生履历丰富,生性潇散不羁,常着迷于食色趣味,作品也因此四处流散。经过多方努力,编者将目前能找到的张枣散文随笔作品荟萃于此书,其中包括散文诗、序跋、演讲稿、课堂讲稿、访谈和少许译文等。对一位向来都以少胜多的诗人来说,足以展现其诸多面貌与成就。
本书系在《张枣随笔选》基础上根据其遗稿增补修订而成,是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的张枣散文作品。
正义的可能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5 - 8
思维的清晰与强烈的现实意识,令周濂成为这一代人中最重要的公共声音之一。
周濂将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辅之以良好的学理背景,深入浅出地将枯燥的政治哲学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景之中。
本书是周濂此前精彩的哲学随笔《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的升级版——在理性与常识之间拓展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的写作空间,为每一个致力于社会正义和试图实践理性人生的读者,提供难能可贵的阅读体验。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所属 作品: 文学回忆录
8.8 (273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帷幕 豆瓣
Le Rideau 所属 作品: 帷幕
8.1 (31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董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9
《帷幕》是昆德拉于2005年3月出版的最新作品。作为《被背叛的遗嘱》和《小说的艺术》的延续,随笔《帷幕》概述昆德拉在前两者中的思考,并以更自由的笔触探索与历史和生活现实交混的小说艺术世界。他撕裂了遮盖着世界和文学的帷幕,将读者带到各国,带到拉伯雷、福楼拜、司汤达、塞万提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罗伯特·穆齐尔和荷马的土地上。
漫步人间 豆瓣
《Prosastücke》&《Kleine Prosa》
作者: [瑞士]罗伯特·瓦尔泽 [德]沃尔夫冈·顾彬 序 译者: 朱谅谅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9 - 8
我愿手牵着言辞,翩然起舞。 ——罗伯特·瓦尔泽
在漫步中打量风景,在宁静中享受人生。一部洗涤灵魂的传世之作,让你动荡心灵平静下来的散文集。
本书为罗伯特·瓦尔泽经典散文集,也是作者被译介的国内首部中文散文集,为西安泊唐文化出品的“瓦尔泽经典作品”系列之一。本书翻译、收录 作者两部代表散文集《Prosastücke》《K leine Prosa》,总共110篇文章,写景、抒情、叙事,娓娓道来,文章短小精炼,意味隽永。 作品主要以漫步、旅行、游记的视角,表现作 者的所见所感,以及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文笔细腻优美,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为公认的经典的散文作品。
编辑推荐:
★20世纪德语文学大师散文集首部中文译本。
★罗伯特·瓦尔泽其文学地位与卡夫卡、乔伊斯等大师并肩。
★黑塞、本雅明、穆齐尔、茨威格、霍夫曼斯塔尔……推崇备至。
★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先生作序、当代著名诗人胡桑,倾情推荐。
★瓦尔泽散文作品,曾多次入选汉语译本的《世界散文经典》《世界上最美的散文》《二十世纪德语作家散文精华》《外国散文精品》等当下的各种文本中。
★硬壳精装,开本精巧,设计精美,内文特用日本进口曼雅米色特种纸,舒适护眼。
文坛大家评价:
卡夫卡作品中令人悲哀和恐惧的东西,在瓦尔泽那里恰恰却是令人愉悦的。
——本雅明
瓦尔泽是现代主义德语文学的开山鼻袓,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象征,是游荡在罪恶世纪中的一个轻灵而天赋异禀的灵魂……
——罗伯特·穆齐尔
被后世赞誉更多的卡夫卡,更像是瓦尔泽的折射体……卡夫卡的作品不过是“瓦尔泽式文字的一种变体”。
——苏珊·桑塔格
瓦尔泽的作品,既不是以逻辑写出来的,也不是以叙述写出来的,而是以情绪、奇思和想象写出来的:就性情而言,他更多的是一位美文作家……
——库切
如果瓦尔泽拥有千百万个读者,这个世界就会平和许多。
——黑塞
在某种意义上,罗伯特·瓦尔泽是作家中的作家,这从他的众多作家粉丝中可以得到验证。
——茨威格
奇思妙想蔓生的“铅笔地带”的沙漠,就是瓦尔泽不知疲倦地漫游的“理想大地”。他的写作漫游建构起一种语言的地形测量,且尝尝濒临理性话语的边缘。
——(德)威尔曼
不言而喻,瓦尔泽的散步者文学是在尚未开垦的语言地带里的发现之旅。
——(德)威尔曼
罗伯特·瓦尔泽是一位善于体察微小、毫不起眼之物的大师,是一名善用高级幽默的能手,也是一位擅长质朴语言的艺术家。
——顾彬(德国汉学家)
罗伯特·瓦尔泽漫游于自然与生活,携带着对人和物的体察,在词语的嬉戏中构筑了一片隐秘的内心风景,释放出感性而幽深的爱。
——胡桑(新锐诗人、批评家)
对于瓦尔泽来说,写作具有双重意义,即在用语言表达的同时在语言中隐藏要表达的东西。……可以说,瓦尔泽惯于将自我隐藏在语言的森林之中。
——范捷平(浙大德语系教授)
他隽永的文学风格既把人带进一种类似东方王摩诘的高远和陶渊明的超凡脱俗般的美学意境,同时又置人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情趣之中。
——范捷平
媒体评价:
罗伯特·瓦尔泽是20世纪最被低估的一位作家。
——《洛杉矶时报》
瓦尔泽以袖珍而精巧的文学样式,一跃而攀上了新的表达高峰。
——《波士顿环球报》
这珠宝盒一般的书……奇妙地游荡于短篇小说和批评文章之间的过渡地带。
——《纽约时报》
阅读瓦尔泽的艺术,有生动的翱翔之感。他的思想与他的作品并肩而行,不相上下。与其说他是在陈述,不如说他是创造他那令人享受的风景画。
——《洛杉矶书评》
他是最勇敢的奇才,在这个世上注定会抛弃他的地方做着白日梦,并让其浮现在其作品中,那里拥有一种温暖而莫名的光芒。
——查理·福克斯,《斐列兹》
一个怪异的天才。 ——本·勒纳,《纽约客》
所有读过瓦尔泽的人,都爱上了他。
——英国《卫报》
瓦尔泽拥有一种非凡而卓越的语调,将清晰和朦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本·杰明·昆克尔,《纽约客》
苇草集 豆瓣
作者: 何兆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 5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何兆武先生的这本随笔取名为《苇草集》,乃是他以史家的洞见,记录自己多年来对思想史研究的一些感触与成绩。
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谈论了历史学的两重性论略、中国传统思维与近代科学问题、自然权利的观念与文化传统等问题,学人之笔,读来让人颇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