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
离婚 豆瓣
9.2 (32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 9
老舍长篇小说代表作。
2019年1月28日 已读
诙谐幽默中带着难以尽言的苦楚这是老舍先生文字的一贯特点,北京话的使用和京城特色的大量融入使得小说极为亲切,同时大量的歇后语和巧妙的比喻设计也使人在阅读时不时地感到耳目一新。生活琐事的涉及在后来的“新写实”中得到了良好的承继,小赵审视女子的片段又有些《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的感觉,加上主题上对世俗人情社会的批判讽刺在某些方面也和《组织部》有着相似的感觉。老李最后的抉择是无奈的,实际上也仅仅是逃避,但在逃避之中那份对灰暗世俗的反抗并没有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小说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happy end。
2021年11月14日 评论 思想主题分析 - 笔者认为《离婚》所意欲表达的思想主题是复杂且矛盾的,其中既有对某些传统的讽刺批判,又带有对现代文明的某种审慎的观念。之所以构成这种矛盾与复杂性,在笔者看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老舍写作时所采用的那种“含泪的微笑”式笔调。在《离婚》中,这主要是通过人物塑造体现出来的。 张大哥的形象被赋予了最为典型的象征意义:婚嫁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的一面,对待外人时的油滑世故又代表着小市民习气中的劣性品质。小说中张大哥为人处事小心翼翼,在所有人面前都体体面面而且有着顶好的人缘,然而作者却借“马虎”先生之口指明他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敷衍”,这种敷衍虽然从表面上看来郑重其事,但本质上还是一种消极的处事态度。作为小市民的代表者,张大哥不期待任何麻烦事找上他或者他的家人,但到头来遇上全书中最大的危机的却还是他,面对唯一的儿子被逮捕入狱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他通过自己曾经一点一滴辛苦维持下来的世故人情在这时得到的却是所谓“相熟之人”的纷纷回避和撇清关系,在危机到来之时张大哥这位平时人们心中的“老大哥”所遭受的一切无疑具有其为鲜明的代表性。这种情节设置本身正反映出老舍对小市民世故油滑习气以及中国传统的处事观念的一种嘲弄,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而老舍的矛盾性就在于对张大哥的书写是带有一种鲜明的同情意味:在天真被捕之后对张大哥一下子垮掉的书写中就显示出这一点,而后面安排丁二爷设法解救亦是带有这种情绪。他在批判小市民身上落后腐朽的一面的同时显示出对小市民群体的整体性包容和怜悯,正是因为这种怜悯的存在才使得小说结尾处张大哥复归原来的生活却毫无变动带有更为深刻的讽刺性。 如果说张大哥身上体现出的是小市民身上传统的、不可取的一面,那么丁二爷身上则显示出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机与活力,值得关注的是它同样来源于传统。看似毫无作为的丁二爷实际上被老舍赋予了找寻出路的“职责”——通过侠义行动来解救小市民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幸,而这实际是一种难以达成的理想。在后来的《断魂枪》中,沙子龙及其五虎断魂枪的失落正反映出老舍在更加深入思考后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然而笔者在这里关注的正是老舍对传统仍就怀有某种期待的这一事实,这反映出《离婚》时期的他虽然对传统文化已经有所批判,但从根本上讲他的态度仍旧是暧昧的矛盾的,这就为小说的主题赋予更为多样的色彩。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离婚》对现代文明的反思也是值得关注的。天真和老李作为这方面的两个突出代表,二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标志着传统中国在接受并转向现代文明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前者更多地体现在物质文明上后者则更多也更深刻地表现者精神层面。 老李身上体现出来的矛盾和痛苦已经充分地反映出作为现代人所具有的精神气质,他是在精神上接受了五四新文化以来的西方那套观念,但正如老师您在上次课中所言及的那样,在实践层面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被迫陷在意图追求自由和个人幸福但却无论如何又不能轻举妄动的局面之中,传统所带来的现实和现代所带来的观念构成他苦恼的根源,这种纠结似乎可以视为“觉醒者”的痛苦,他身上保留着传统的观念仍在束缚着他,他的善性也阻抑他做出完全自私的行为,但这种将就却使他难以承受。这实际上是现代与传统冲突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他所面临的问题在那个时代正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天真的问题在于充分接纳了现代物质文明成果却在精神上毫无长进,笔者认为这实际涉及到如何面对疯狂涌入的现代物质的问题,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大量现代物质的突然出现会使传统国度中的许多人感到眼花缭乱以致造成某种迷失,这在现代社会中也时常出现,因而这个纨绔子弟也具有相当的典型性。除了上述提到的物质问题,天真的形象似乎也是对在五四以来所引进的现代文明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或许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离婚》在主题层面实际上蕴含着老舍复杂且矛盾的观念,在整体意义上它指向的是对文化的反思,它既包括对中国传统的反思也包括对西方现代文明弊病的思考。
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