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
十日谈(上、下) 豆瓣
Decameron
6.5 (8 个评分) 作者: (意)卜伽丘 译者: 方平 / 王科一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8
《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叙述1348年佛罗伦萨瘟疫流行时,10名青年男女在一所别墅避难,他们终日欢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讲了100个故事,故名《十日谈》,其中许多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和中世纪传说。卜伽丘在《十日谈》中歌颂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和美好情操的源泉,谴责禁欲主义,对封建贵族的堕落和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作了有力的讽刺。作品采用了框形结构,把一百个故事串联起来,使全书浑然一体,作品语言精练幽默,写人状物,微妙尽致。
2019年2月3日 已读
2019年2月3日 评论 一些杂感 - 简单地讲就是一本十足的故事合集,它没能跳脱出欧洲古典小说自《金驴记》以来的传统,并且仅就文本而言,称之为“人曲”在我看来算是过誉了,且不说它并没有《神曲》那样高的艺术价值,单是其中许多篇目的逻辑就很有问题。但抛却上述的表层形式,作为“将人从神那里解放出来”的作品,它也确实闪耀着璀璨人性之光(主要是对人欲的认同;整体上的对妇女的偏见仍旧同《金驴记》一样,即便是打着为女性创作的旗号,但实际上给人一种不适的感觉)。然而即便如此也不得不承认,在薄伽丘这样的肆意嘲弄之下,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腐败荒淫的教会,社会的道德也随之再一次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说来也有些讽刺,毕竟这种情况早已在希腊化时代至罗马帝国前期已经出现过,在这个意义上又似乎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轮回”。总体而言,如果不是必须的话我可能不愿意再从头到尾刷一遍了。
西方文学史
莫里哀喜剧六种 豆瓣 Goodreads
8.8 (8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哀 译者: 李健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6
本书为莫里哀代表剧作集,收有《太太学堂》、《逼婚》、《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吝啬鬼》、《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六部剧作。《太太学堂》讲述拥护夫权的阿尔诺耳弗从乡下买来一个四岁姑娘,关在修道院里十三年,按他的方针给自己制造理想太太。莫里哀的性格喜剧由此开始,近代的社会问题剧也由此发端。《达尔杜弗或者骗子》塑造了达尔杜弗这个典型的伪君子形象,讽刺了伪信士和溺信受害的上层资产阶级家庭。《吝啬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资产者阿尔巴贡的丑态,使其成为吝啬鬼、财迷、守财奴的代名词。其他几部剧作也创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
2023年4月14日 已读
看完莎翁席勒歌德再看莫里哀才更能察觉到他独特的语言特质。情节无一例外地简单明了(这也是三一律的限制的结果)但人物的形象却不因此脸谱化(虽然他们单调而少变动是一个扁平人物)。不如说莫里哀倒是有点石成金的笔力将一个角色高度概括化和典型化,达尔杜弗的虚伪,司卡班的狡黠、汝尔丹的谄媚、阿尔巴贡的吝啬和阿尔诺弗尔的虚荣与表里不一都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得以生动地提现。语言的通俗间接,不时发出精深的见解。而对话,在很多情形下倒很像是相声里的捧哏,令人忍俊不禁。关键在于莫里哀的隐而不显却图穷匕见的讽刺,他所针对的世相至今仍存。无怪乎被奉为古典主义的典范。
西方文学史
神曲(全三册) 豆瓣
8.5 (24 个评分) 作者: [意] 但丁 译者: 田德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5
《神曲》是但丁的代表作。故事叙述主人公但丁本人在三十五岁那年突然迷失了正路,彷徨了一夜之后,来到一座曙光笼罩的小山脚下,刚欲登山,却被三只野兽(豹、狮、狼)挡住去路。危急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受贝雅特丽齐嘱托,前来搭救他,并引导他去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后贝雅特丽齐又亲自引导他游历天国。《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部曲是但丁游历过程和见闻的记载。《神曲》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给了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并显现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2019年1月25日 在读
象征隐喻的大量使用以及对于当时实事的大量涉及使得入门极难,无法脱离注释,尤其是地狱卷。
西方文学史
埃涅阿斯纪 豆瓣
9.4 (10 个评分) 作者: 维吉尔 译者: 杨周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埃涅阿斯纪》是外国文学名著丛书本初版于一九八四年三月,这次趁将其收入《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之机,又对全书进行了审读,所查少量论误均作了挖改处理。序文详细介绍了维吉尔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一篇出色的学术论文,特予保留。
荷马史诗·奥德赛 豆瓣
Oδύσσεια
9.3 (3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 5
《奥德赛》全诗有12110行,叙述希腊军队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