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书店
消失的搭车客 豆瓣
The Vanishing Hitchhiker
7.2 (21 个评分) 作者: [美]扬·哈罗德·布鲁范德 译者: 李扬 / 王珏纯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9
【内容简介】
汽车后座杀手、消失的末班公交、幽灵客机、快餐里的油炸鼠、车厢里的裸男、吊死的男友、钩子杀手、下水道里的鳄鱼……103个头皮发麻的故事,你最少听说过5个!
这是一本关于美国“都市传说”的著述。书中融会了有关广受欢迎的著名、搞笑、离奇、惊险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试图揭示这些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可能包含的意义。本书可以给喜欢讲惊险、鬼怪、恐怖故事的嬉皮读者提供说不尽的故事素材,是绝佳的培养和刺激读者幽默感的教材。
本书作者暨“都市传说先生”“民间侦探”“对20世纪传媒影响最大的传奇学者”布鲁范德教授热情撰写“新版致辞”,本书译者、香港大学哲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扬全面修订译文,并作“译后记”和“再版补记”,向中国读者全面开阔地介绍本书。
【编辑推荐】
★ 汽车后座杀手、消失的末班公交、古宅魅影、头发里的蜘蛛、幽灵客机、快餐里的油炸鼠、车厢里的裸男、朝内81号、吊死的男友、钩子杀手、无脸男、下水道里的鳄鱼、毛毯里的蛇、阁楼上的男人……103个头皮发麻的故事,你最少听说过5个!
★ 风靡美国的学术畅销书,“都市传说先生”“民间侦探”“对20世纪传媒影响最大的传奇学者”布鲁范德教授的代表作!
★ 让美国都市传说风靡于世的开山之作,洞悉社会与都市心灵的哈哈镜
★ 三联生活书店×魔宙文化 2018重磅策划推荐
★ 百万“魔宙”粉丝、都市传说爱好者共同的期待!美国威拉姆特大学东亚系主任张举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施爱东,“魔宙”主笔、《北洋夜行记》作者金醉诚意推荐!
★ 本书是经典美国都市传说与发现的集锦,集惊悚、悬疑、诙谐于一体,同时引入民俗学专业视角,剖析都市传说的里里外外,满足专业学术和大众娱乐等多维度阅读需求。
★ 本书融会了学者们围绕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美国都市传说的发现,辅以作者个人搜集的资料和学生们的作业,生动揭示当代民间叙事的诸多模式和潜在意义。
★ 新版重制,诚意满满。
【媒体推荐】
本书以八章的篇幅概述了八大类都市传说及其诸多异文。对每一类,作者不但从民俗学的视角加以搜集、分类和分析,更重要的是进行了结合社会背景的阐释,“大致反映了民众们在其生活中关注和幻想的种种事件和现象”,为都市传说的研究提供了极佳的样本。
——张举文(美国威拉姆特大学东亚系主任、亚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
本书既是当代都市传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美国最成功的“学术畅销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令人沮丧的现代都市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文化力量日渐消退,人们总是处在焦灼不安的情绪当中,传说则成为都市人排泄负面情绪的下水道。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我很乐意说自己写的是“都市传说”类型故事。因为都市传说的核心特点是:看完就想讲给人听。这些传说的形成和演化,是人对生存环境的心理反应:恐惧、紧张,或窘迫、搞笑,更是人们最接地气儿的想象——好故事不就得这样吗?因此,《消失的搭车客》就是我的师承。
——金醉(公众号“魔宙”主笔、《北洋夜行记》作者、都市传说研究者)
布鲁范德的写作手法,以一种可读性很强且十分有效的方式,使读者对城市环境中的动态叙事过程,以及民俗学和民众生活研究有所了解。
——珍妮特•L.兰洛斯(批评家)
2021年9月17日 已读
没想到半夜看还是会觉得有些可怕……呃呜。读完觉得一般,比论坛上的内容多些概括和分析。故事可以从人们的恐惧和担忧中出现。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三联书店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 张晓晨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4
孩子在成长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卑、孤僻、怕被忽视、逃学、闹事……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顺利地成长?
阿德勒着眼于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主张,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的个人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父母和老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因受到干扰就放弃,而是要倾尽所能地继续帮助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
2021年5月9日 已读
原来19年读过另一个版本,这次再读完全和新书一样。绝对是培养能融入社会的孩子必看的书,案例太实在了。
a心理学 三联书店
印尼 Etc. 豆瓣
Indonesia, Etc.: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白·皮萨尼 译者: 谭家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2020年11月20日 已读
只能通过这样的文字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度,才知晓它的丰饶与混乱。作者身为非当地女性,才能进入许多当地女性无法到达的地方,这好似是田野调查里经常出现的情况。在这个被困在人的欲望中而无法动弹的地方,人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有些人是感到痛苦的,这样就忽然能理解迫不及待想要移民的朋友了,的确是我过得还不够难而又没有善于察觉的心,很多存在可能都在忍受范围内,这是好还是不好呢?不知印尼人读这本书时会不会体会到这里的人读何伟的感受,我感觉到了作者对印尼的爱,是否当地人也会有这样的爱。
a各种史与神话 三联书店
图说中国绘画史 豆瓣
Chinese Painting: A Pictorial History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高居翰 译者: 李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本书是1958年由瑞士人史基拉策划的一套亚洲艺术丛书之一,以编入他当时已获盛名的欧洲艺术丛书。经喜龙仁推荐,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高居翰获得了写作本书的机会,完成一部精简、创新、又具可读性的艺术通史。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 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认识了特别多从来没听过的画家。选择的作品中,金农,高凤翰,高其佩和华嵒让人眼前一亮,喜欢沈周的整体感。希望往后能逐渐培养出对国画的欣赏能力。内容还是挺详细的,但对新手的友好度一般。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三联书店
许子东现代文学课 豆瓣
8.2 (69 个评分) 作者: 许子东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6
理想国 × 许子东 ——开讲啦!打开经典、打开民国、打开围墙的“见字如面”,有温度、有深度、有热血、有良知的“开箱之作”。
【本书看点】
★ 12堂“民国范儿”现代文学公开课——
民国还可以这样读: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 一条河;现代作家中,凡是英美留学回来的就比较保守,凡是日本留学回来的就比较激进……20多年来一直在香港岭南大学(早于京师大学堂,被誉为“南岭北燕”)中文系教书的许子东教授,首次出版中国现代文学课的课堂实录,敞开“自己的园地”。所有课程由腾讯新闻直播,打开大学围墙,短期内滚雪球有几十万在线观看,网友点评:“听许子东老师讲课太有意思了!”
★ N+1次“开脑洞”的Open Mind——
打个比方,如果巴金是朱古力牛奶,茅盾是卡布奇诺,老舍是红茶,那周作人就是上乘的龙井;沈从文不是农村的谢冰心,《边城》是这么多好人合作做了一件坏事;老舍字舍予,就是“放弃我”,名字真是预言,一个作家可以提前写出自己的命运;如果让李安来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可能比《色,戒》还好……经典课堂,原汁原味的名家现场。
★ 10位文学巨匠“打开”的现代文学入门书——
还原历史现场,现代中国文学的群星闪耀时,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老舍《我怎样写〈骆驼祥子〉》,张爱玲《自己的文章》,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这是文学巨匠的发生时刻。重读经典,每一部经典里,都有一个今天的你,打开经典,打开你的世界。事关写作,本书不是传统的教科书,只是许子东的“一家之言”,讲国人国史,重温国语国文。
★ 1条“现代文学时间轴”拓宽视野——
张爱玲晚年凄凉地死在洛杉矶,生活上、精神上似乎都“无家可归”……对照世界看中国,本书“时间轴”从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掀开世纪,到1949年奥威尔《1984》亮相上半叶,发现1925年有周作人《雨天的书》、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1934年有沈从文《边城》、米勒《北回归线》,1943年有张爱玲《倾城之恋》、萨特《存在与虚无》等等。
★ 11份“出色的”现代文学进阶书单——
鲁迅写过砍头,沈从文写的砍头你知道吗?为什么革命的人成功了,他可能还是高老太爷?附上书单,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汇集各时期同行出色研究,这不仅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一群知识精英的多年集大成。
【内容简介】
打开经典,有一种“年轻”叫沧桑,有一种“新青年”叫民国范儿,我们新文学的“新声”《狂人日记》如今一百年了……新的!旧的!更新的!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这一路,现代中国文学探出的每一步,背后已是星斗可见,而又跋山涉水的史诗历程。
人可以消失,但“人的文学”,探讨人性的更深层,会留下来。
本书源于许子东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课堂实录,融会了几十年的积累,将来可扩展为一部相对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鲁迅是一座山,后面很多作家都是山,被这座最高的山的影子遮盖了;但张爱玲是一条河。这一堂堂现代文学课,囊括“五四”起源、各家流派,以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共12讲,可见鲁迅的“反省”、郭沫若的“创造”、茅盾的“矛盾”、巴金的“年轻”、老舍的“命运”、曹禺的“影响”、郁达夫的“苦闷”、丁玲的“扑火”、沈从文的“反潮流而动”、张爱玲的“无家可归”等等,文学承担民族—国家寓言。
课堂实录的金句与神来之笔,化为小字旁批,约有160余条,大珠小珠,与正文相映成趣。另增11份许子东开列的进阶书单、10位文学巨匠的创作谈、1条中国现代文学时间轴,以及260多个详注,帮助打开民国时期的文学地图,打通更多的知识关联,更新认知视野。
【名家评价】
最开阔的史观,最精彩的内容,最动人的表述。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引领我们重新认识现代中国文学。——王德威(哈佛大学教授)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教科书,许子东的《现代文学课》绝对是我的首选。从来没有读过这么生动的教材,内容别开生面,处处流露出作者的博学和过人的机智,字里行间妙语如珠……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这本书也是一种纪念。──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这本书从鲁迅、张爱玲到沈从文,林林总总写了很多人,是开启智慧的一本书。尤其对青年人,还不太了解现代文学的人,有这样的一个文学地图的绘制者在引领我们去造访这些奇妙的文本,我们一定会有一种会心的体味在里面。他带有温度的阐释,在目前的大学教学里面是少见的。——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少年中国精神史,所以大家要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现代文学史,怀着青春的浪漫情调来阅读永远年轻的子东先生,这才能够充分体会他的魅力,他的人格的魅力,他的书的魅力。——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
他把最复杂的、最热门的学术界的内部讨论,全部消化成大一新生、刚刚入门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的程度,用一个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把这个文学史、文学经典的介绍跟分析传递出来,我觉得这是一部相当难得的好书。——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网友点评】
网上随便找了一个许子东教授的视频,没想到是个讲郁达夫的文学课,也没想到我一看就看了120分钟……我想我并不是个文学爱好者,主要还是许老师语言幽默。
—— Pissenlit-lucie
开车放许子东老师讲课的音频,莫名的触动。我要去发朋友圈做自来水,真是一堂超美妙的文学课。
——苏清
腾讯视频居然有许子东岭南大学讲课直播,大学没有上过中文课好遗憾。大爱许老师。
——哐铛哐铛哐铛铛
这些日子在南院儿猫冬,很久没去北院儿了,错过了无数好讲座。好在有网络,捧一杯咖啡,听许子东讲鲁迅。讲的真好啊,真是无上的享受!
——布娜娜的战斗
在家待着,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听了一节许子东讲沈从文的公开课,这一个下午快过去了……不过这两个小时花的值,听他讲课太有意思了。
——冷门选手
能感受到许老师对文学是真的热爱,而不仅仅是职业需要。讲得很好,通脱幽默,非常好!
——吃橙子的西西弗斯
讲得引人入胜!很受益!大赞许老师!希望出更多的课!
——四月
2020年4月28日 已读
很简单的一本,介绍了新文学的发展和一些重要的作家,八卦不多挺好,可是不读直接听讲课分析是没用。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9.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f-ia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2019年9月10日 已读
快一个月,终于读完了,大概写了几句书评,但远不能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通透地描述了犹太仇恨、帝国主义与极权,虽然其中也不乏个人观点,总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书,是我如果需要吃得更深需要靠外力帮助的那类。
2019年9月1日 评论 8.13-9.01-9.10 - 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到了犹太人的地位。政党针对种族可以是策略的一种(实现扩张,摧毁旧的);无权但有钱/高高在上而提不出政策的人会让人感觉无用,非剥削的财富和被剥削者间缺乏联系;他们是拥有特权的人,同时又是非国的欧洲民族,因此更脆弱、更容易被作为对象。“人们总认为权力等同于经济能力,之后又发现经济与工业能力只是现代权力的先决条件”,著名的德雷富斯案。 第二部分描述并剖析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平静下的纷乱景象。 扩张是当时的趋势由于个人资本需要保护,容易从中推出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联,权力与资本相辅相成/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中由于英德都打败过法国[是当时唯一一个黑人也拥有权利的国家]因此相似,都反对自由平等博爱)。民族思想与国家思想在帝国主义中有所背离(当时运动相对于政党具有优势)。无国籍人士的存在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很耐人寻味,人权的存在是社会法律规定的(这也是犹太人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的原因),作者个人是认为参与政治生活及其重要,并认为无国籍人士若散落在社会中会带来危害、动摇整个儿社会秩序。 电子版看得有点儿晕,考虑入手纸质书方便做笔记。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三联书店
悲剧的诞生 豆瓣
8.7 (38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悲剧的诞生》的主旨,尼采后来一再点明,是在于为人生创造一种纯粹审美的评价,审美价值是该书承认的唯一价值,“全然非思辩、非道德的艺术家之神”是该书承认的唯一的“神”,他还明确指出,人生的审美评价是与人生的宗教、道德评价以及科学评价根本对立的。《悲剧的诞生》尼采后来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其实,“重估”的思想早已蕴含在他早期的美学理论中了。当时他就宣告:“我们今日称作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终有一天要带到公正的法官酒神面前。”后来又指出:“我们的宗教、道德和哲学是人的颓废形式。相反的运动:艺术。”可见,“重估”的标准是广义艺术,其实质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反对伦理的人生态度和功利的人生态度。
2019年8月24日 已读
可以二刷,写得挺美。扣一星是自己没怎么读懂,书题所说的悲剧的诞生的悲剧是否是艺术中的悲剧形成。阿波罗是梦中的生命力,狄俄尼索斯则倾向于沉醉在梦中。尼采认为艺术不应与娱乐牵扯过多。他不认同苏格拉底(代表乐观主义)对艺术的态度,为柏拉图烧掉诗稿惋惜,提倡的是叔本华和康德。另外对音乐是最佳注释的描写很是触动。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三联书店
疯癫与文明 豆瓣
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2
2019年8月18日 已读
先前读了三章完全没读进去,心想这真的是无用的研究,前几天看了另一本,知道疯癫是因理性的出现才成为完全对立化的存在,就有一个切入点了,现在读完真的有点儿感动。除了详实的考证以外,读起来还有较强的沉浸感,大概是“疯”一词也触及到了留在心中的一些印象,与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吧。中世纪的愚人船和被说成是上帝赐予的恩典的麻风病,文艺复兴时期变得浪漫化/狂妄自大正义惩罚/绝望情欲的疯癫,17世纪被关押并被强迫劳动的疯人与乞丐,启蒙运动后被定义为一种精神疾病,精神病院的建立......死亡让生命摆脱疯癫但疯癫将超越死亡,欲望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人类主题怎么会把自身当作知识的对象?通过什么样的理性方式和历史条件?以及付出了什么代价?主体以什么代价才能讲述有关自身(作为疯人)的真理?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三联书店
从历史中醒来 豆瓣
作者: 孙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新作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 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豆瓣
Erasmus Von Rotterdam:Triumph Und Tragik
8.6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我几个月来像走投无路似的进行自我保护……我选择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作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他处境艰难,但并不孤立……这给了我些许安慰。
——1933年12月9日,斯蒂芬·茨威格致赫尔曼·黑塞
但愿我能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是什么使我们觉得,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被忘却了的伟大人物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而且恰恰是在今天……
——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国外,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018年7月23日 已读
可以看出茨威格是伊拉斯谟吹,什么都是好的。没读过他的书,因此不好对这本短小传记做太高评价。译者翻译得挺好,自己加重要注释虽然认真,但个人认为简直多此一举,读者又不想看哲学家人物索引表,年表还成。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 豆瓣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8.6 (4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是以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7年最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在对译者的以前两个中译版本(三联版及广西师大版)修订的基础上,补译了茨威格的另外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增订版于2009年6月北平第1版第1次印刷,本书为第1版第2次印刷,译者在“第2次印刷”的版本中又做了不少修改。
2018年7月20日 已读
还是很经典的,变换的文体(叙述,剧本等)很有趣。看了译后记才体会到更多,发现不仅是普通的记述,选取的这些都是特点(也或许是后人分析的?)。拜占庭攻克,菲尔德的海缆,苏特尔与旧金山,格鲁希元帅与滑铁卢……知道了新故事。其中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从前似乎学过。这些故事在我未满十岁时肯定很喜欢,如今不过是精简的短文罢了。
a各种史与神话 a小说诗歌虚构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岁朝清供 豆瓣
9.2 (34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韵致,他常常从别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琐事入手,随口道来,却揭示出这些日常琐事中真正的美。本书选取了作者的一些散文,写自然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写故人往事为一部,还选了他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最后一部是他谈语言、谈作文的文章。他对语言的独到见解,堪称文坛一绝。
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新知文库28) 豆瓣
Watching the English: The Hidden Rules of English Behaviour
作者: [英]凯特·福克斯 著 译者: 姚芸竹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老实说,我真弄不懂,人类学家想要研究那些带有古怪观念、神秘习俗的陌生部族文化,为何非要冒着得痢疾、疟疾的危险,大老远地跑到偏远地方,而最古怪、最叫人费解的部族明明近在眼前嘛。”
为什么英国人一见面总是在谈天气,英国酒吧要有多种游戏器具?为什么英国人似乎都有社交拘泥症,而英国足球流氓却一反常态?本书作者将这些带有民族性的怪癖和性情放在人类学的显微镜下,从中发现了奇异而迷人的文化,以及背后错综复杂的不成文规矩和透着神秘感的行为规范。本书的出版引起英国人自己的大辩论,有人认为它泄露了太多英国人的秘密,也有人认为它一针见血地揭露了英国人行事风格背后的潜规则。不过所有人都一致同意,这本书实在是太有趣了。
本书将会使你笑出声来(噢,我就这么做)或者不觉心虚(哦,我也那样干过)。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让我们看到自己竟被如此观察过。对于那些冷眼旁观并疑窦丛生的外国人来说,读读此书一定能够恍然大悟。——《伯明翰邮报》
格格不入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豆瓣
Out of Place: A Memoir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彭淮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作为一个离乡亡国多年之人,面对随时可能的死亡,萨义德恳切回顾自己的人生,寻根溯源,追忆他要求严格、给他“维多利亚式”教育的父亲,和令他终生仰慕、给他鼓励但又暖昧矛盾的母亲,以及成长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他以今日之我探索、书写昔日之我,与内在自我重建关系,与已逝的父母修好,并试图以个人的方式为民族争回历史:他把自己分作两半的阿拉伯经历和美国经历统合为一,以不协和的身份为被压迫的、沉默的巴勒斯坦代言呐喊。
本书也是一个关于背井去乡和流离飘泊的故事。但萨义德发现,由此导致的身份的割裂、多重与流动实乃幸事一桩。他曾言:在哪里都不要有太多“家”的感觉。“格格不入”最终成了他的主动选择。
2017年6月3日 已读
2017年6月3日 评论 06.03 - 十年前买这本书的并不知道作者去世,十年后我依旧没有读过他的其他作品。自传有其夸张和想象的地方(或许只是我的揣测),Said在这本书中描述的他的生活其实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除了描写他在不停地寻找平衡,发现矛盾外,并没有真正的思索探讨。 环境的确重要,在他还不知自己家庭拥有的一切时,就已经处于大多数人都得不到的熏陶之下,作为孩子这是一件幸福事情。配图里母亲希尔妲是真美。不过二十左右就嫁给了比她年龄大了一倍的男人的情况,想必在当地依旧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吧。 总之还是值得一读。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