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出版社
惶然录 豆瓣
8.7 (67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韩少功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 - 5
这是葡萄牙作家费尔南多·佩索阿晚期随笔结集,都是“仿日记”片断体。它是作者的代表之一,是一部曾经长期散佚的作品,后来由众多佩索阿的研究专家们搜集整理而成。
作者在随笔中的立场时有变化,有时是个精神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物质化的人;有时是个个人化的人,有时则成了社会化的人;有时是个贵族化的人,有时则成了平民化的人;有时是个科学化的人,有时则成了信仰化的人……这是变中有恒,异中有同,是自相矛盾中的坚定,是不如所云中的明确。正是这种精神气质、这种独自面向全世界的突围,使佩索阿被当代评论家誉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杰出的经典作家”、“最能深化人们心灵”的作家。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韩少功拾译家遗漏,精选出原作的五分之四,译成中文,文笔优美,读来赏心悦目。
2022年8月9日 已读
翻了几页,心想:①这不就是加长版社交网站吐槽吗;②当会计好惨,对老板绝对是没有爱的;③这样的街道似曾相识,你仿佛一辈子都会被困在其中。
看到35节,真的丧。
a非虚构内容 上海文艺出版社
磨坊信札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尔封斯·都德 译者: 何敬业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1 - 1
《磨坊信札》(Les lettres de mon moulin)根据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 (Alphonse Daudet)的原著节选14个章节。 本书是一举奠定都德在法国文坛地位的成名之作。都德买了一座老磨坊以使自己获得灵感和在安宁中写作,他以信札的形式叙述了其故乡普罗旺斯真实或虚构的遗闻逸事。通篇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原著大师文字清淡幽默,书简形式读起来亲切自然。
第三餐盘 豆瓣
作者: [美]丹·巴伯 译者: 郭宝莲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7
丹•巴伯是美国著名厨师,在曼哈顿西村经营一家蓝丘餐厅,他不仅努力思考如何做出完美的食物,更在餐厅不断实践着自己超前饮食伦理观和生态理念。
起初,巴伯决定种植自己的小麦,对合适小麦品种的追求成了一系列深入田野的探究之旅的开端。在能够品尝到巴伯的小麦之前,我们可以跟随他去拜访那些美国以及跨越大西洋的厨师、农夫、渔民、畜牧业者、营养师和环境科学家。丹•巴伯花了十年时间研究世界各地的农业社群,撷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循着食物链一路抽丝剥茧。
《第三餐盘》是一本将旅行日记、农场耕种历史,和烹饪哲学相结合,坦诚且观念超前的主厨笔记。舍弃因循守旧的不健康饮食法(第一餐盘);超越 “从场地到餐桌”的大热潮流(第二餐盘);通过饮食方式的倡导,推动食物生产遵循自然法则,让土壤和海洋得以永续利用、保有健康,这正是丹•巴伯所认同并推崇的厨师使命,即“第三餐盘”的真正意义。
2021年11月21日 已读
突入一个新的领域,看完后才发现对有机和可持续只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模糊概念,其实根本不理解是什么。农业不仅是简单的翻土耕种、饲养屠宰、捕捞贩卖、播种收割,而是和整个自然息息相关。没法很好描述,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啊……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上海文艺出版社
西线无战事 豆瓣
Im Westen nichts Neues
9.2 (114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译者: 姜乙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1
“我们才刚开始热爱生活,却不得不对这一切开炮。”
《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译者、翻译家姜乙新译作,1929年德语原版直译。
6000字译后记,特别收录雷马克未经发表手稿。
青年保罗·博伊默尔、钳工加登、始终随身带着课本的米勒、头脑最清醒的下士克罗普、挖煤工海尔·维斯胡斯、农民德特林,以及斯坦尼斯劳斯·卡钦斯基们,经过十周的军事训练后,被送往前线。1918年,这个班的最后一人也于前线阵亡。而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2022年1月6日 已读
有两类作品,一类是因为喜欢想要让他人看到,一类是因它可能会带来的意义而想让人看到,这本属于后一种。
从度假部分开始完全进入状态,印象最深刻的是报数,原来可以用来统计多少人还活着……由于完全不了解背景,猜测是现代作品,感叹写得仿佛亲历,读完看到后记便是当头一棒。虽然个人更喜欢看长句,这本的翻译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一个晚上读完,身体内部像是卷入了碎片中,疼痛遥远而温吞。我的新年愿望,会有实现的那天吗?
a小说诗歌虚构 a非虚构内容 上海文艺出版社
战争与和平(全四册) 豆瓣
9.1 (21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8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库拉金、包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805年开始的争夺欧洲战争和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时期的历史,从多方面反映了俄国这一重要历史时期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面貌,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2022年1月15日 已读
不知是不是译本的原因,文笔并没有吸引我,甚至读来枯燥。还是偏向于白描叙述,不是久仰大名的话估计没法啃完。想不到适合读它的年纪,或许是战时吧。命运与历史的洪流,人类行走或飘荡其间。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罪与罚 豆瓣 谷歌图书
9.4 (28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Dostoevsky) 译者: 非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8
《罪与罚》是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 最深刻最富于现实意义的作品。他以犀利的笔触无情 地剖析那个时代俄国的社会现实,深入地触及社会底 层的各个角落,令人窒息地感到,走投无路就是小说 的主旋律。种种社会原因把穷苦无告的人们逼到左右 为难、进退维谷的困境。
《罪与罚》的背景是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贫富 不均、社会贫困且动荡不安的俄国城市中。一个怀抱 着理想的法律系大学生,被贫困的生活逼的喘不过气 来,不得不停止在校的课业。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 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 震惊全俄的凶杀案。
《罪与罚》的问世,给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空前的声誉,因为它是作者最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哲理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把紧张、惊险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农奴制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所引起的急剧变化。
2022年1月26日 已读
似乎以前看到过导读,知道情节,但一翻开觉得大概是记错了,可能是《高老头》的,又或者导读的情节简介全然不是自己读能感受到的魅力。虽然大段的文字描绘出的强烈情绪和念头不大接地气,但有了悬疑感,就更像是通俗读物,加上宗教,又多了神秘的色彩。由于那实在详细的思绪,和大片文字只描述一个瞬息的内容,读得整个人都在燃烧。战和里也有用法语俄语讲笑话的桥段,前者不大记得了,这边是不应该用俄语讲,是有什么缘由么……欸,好想读懂原文啊。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 豆瓣
9.1 (44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陈林 / 沈序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9 - 10
2022年12月20日 已读
看到现在,不敢相信就完了,我还在“我”的命运里飘荡着,流下眼泪,此刻无异于被抛在什么风景都无法看到的地方。要怎么办,只能先睡觉了……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柏林 豆瓣
Berlin: Portrait of a City Through the Centuries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里·麦克林 译者: 傅敬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5
柏林——当今世上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它不仅是德国首都,也是欧洲最重要的经济文化重镇之一。进入此书,仿佛自己静止站立在柏林的街市,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声色犬马、白日、黑夜、浪漫、血腥,都风驰电掣般从眼前掠过。对历史的回顾使内心充盈,思想活跃。那些曾经走在柏林城中的人,如中世纪的民谣诗人、建筑师申克尔、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电影巨星黛德丽等人的故事,如小说般迷人,衬托出真实而宏大的历史叙事。城与人在历史中彼此形塑、影响、交融。这个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民族,这座矛盾之城,如黑熊般憨拙而凶猛。
2022年7月11日 已读
开头还有些意思,富有故事性,看到第十章,每一篇都是同样的描述手法,实在腻了。最后几章也不写柏林人了,还写了作者认识的人,但依旧是同一种调调。最后的参考文献可收。
a非虚构内容 上海文艺出版社
安娜·卡列尼娜 豆瓣
Anna karenina
9.2 (66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8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2022年11月13日 已读
人们就是时代里的一粒沙,忙忙碌碌,思索万千,最后还是落在生活上。
在陀的作品里其实很难看到他的影子,但这里能明显看出托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加在了列文身上,而他写这样多,竭尽全力主要想到达的,就是这一个。可能扯了很多,但语言比较平实简洁,没有漩涡,所以十分清晰。至于安娜,我对她并没有太多感情。
必须承认,我还没到喜欢托的时候。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简爱 豆瓣
Jane Eyre
8.0 (97 个评分) 作者: [英] 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 宋兆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8
《简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简•爱自幼父母双亡,投靠冷酷的舅母,但舅母无情地抛弃了她。她在一所慈善学校做了六年的学生和两年的教师。十八岁时,简•爱受聘到桑菲尔德府学当家庭教师,认识了主人罗切斯特。两人都被对方独特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所吸引,于是不顾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距深深相爱了。正当他们举行婚礼时,有人证明罗切斯特的前妻还活着。简•爱知道他们不可能有平等的婚姻,于是选择了离开。后来,简•爱意外遇见了她的表兄妹们,并从叔叔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但她无法抵御对罗切斯特的刻骨思念,于是便回到了已经失去了财富、身体也遭到火灾严重摧残的罗切斯特身边,毅然跟他结婚。在爱的沐浴下,罗切斯特找回了幸福和健康。
2023年3月23日 已读
更喜欢二姐的作品,狂乱又挣扎。罗琳绝对深受这部影响,哈利的家庭设定完全照搬。
“你还从来没有嫉妒过吧,是不是,爱小姐?当然没有,我用不着问,因为你还从来没有恋爱过。这两种感情都还有待你去体验呢。你的心灵还在沉睡,还有待于来一次震荡才能把它唤醒。你以为生活中的一切都会像平静的流水一般消逝,就像你的青春直到现在都在平静地悄悄溜走一样。你闭着眼睛,捂住耳朵,随着水流漂浮而去,既没看见不远处河床上耸立着的块块礁石,也没听见礁石脚下翻腾汹涌的阵阵涛声。可是我告诉你——你应该记住我的话——总有一天你会来到河道中一个布满巉岩的隘口,在那儿,原来浑然一体的生命之流会四分五裂,碎成旋涡和骚动,泡沫和喧哗。你不是在巉岩的尖角上撞得粉碎,就是给哪个巨浪卷起,裹挟到一条较为平静的河流中——就像我现在这样。”
2023年3月23日 评论 03.23 - 终于看了。 很难说,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的原因是,女主角似乎是凭借自己的意志出走又回去。 离开罗切斯特前的部分甚至惹人生厌,和罗切斯特的感情本来就是第一人称,又写得过于代入,我和“我”的所作所为形成了巨大的偏差,非常不适。 悲惨的童年造成女主角内心对自身评价不断波动,女主角对他人评价的众多(好烦这点),但两个比较大的态度转变却都是对男的(意识到这部本质就是要写恋爱),也写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最后都落在“我原谅了这个世界我道德高尚我很优秀所以值得被人爱你们都应当爱我”这点上,实在太普惹,这么看和两个自我意识过剩的男性角色(绝对有现实形象参照)没什么区别,不同在于他们都想挣脱束缚,一个重婚一个出海,而女主角依旧要走在社会的规范上,也就令人觉得这种表明自身清白毫无必要啊(尖叫),可能也和夏洛蒂所处时代有关吧,她也没放开写…… 不过女主一下就原谅了男主,后面又把疯妻子写死,怎么说,和打扫战场一样。 觉得夏洛蒂虽然开始通过简爱之口说她和罗切斯特是平等的,写出来的却是女主财富的增加和男主角身体的不便,这让两人真正平等(罗切斯特算命便变装那儿,会让人觉得夏洛蒂到现在绝对是嬷)。 读完后总体感觉是不讨厌,但也不喜欢,这个世纪的言情小说套路也没进步多少,不是辈份高的话这部就是古早版五十度灰吧……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潮汐图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6 (80 个评分) 作者: 林棹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 - 1
这真是一部让人期待已久的南方叙事,一座早该由广东人吐露成型的海市蜃楼。我需要再三重读,好看清林棹如何放荡她那肆无忌惮的想象力,从珠江江底泥层疍艇的尸身,打捞出十九世纪海洋帝国那水彩般的残影。
——梁文道
幻象中蕴含着自然饱满的躯体,方言里埋藏着民族丰盈的神识,以缜密的虚构技艺,林棹描画出一个特殊时空的异样风姿。
——黄德海
一八二〇年代,身世成谜的苏格兰博物学者H游历世界,登陆广州,在当地芦竹林中遭遇一只雌性巨蛙,成功将其诱捕,豢养在澳门好景花园。由此,奇异的笼禽困兽、寰宇新知并四海众生相,悲喜相侵地进入蛙的生命。鸦片战争前夕,H破产自杀,好景花园如大梦般消失,而蛙也将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这个根植于岭南风土的魔幻故事,从珠江水上人家,到广州十三行,在澳门奇珍园略作停留,又探向万物有灵的江河重洋。中西在此相逢,大大小小的乌托邦相互碰撞,是一次穿越近代世界的迷人宴游。
2023年5月3日 已读
视角的形容很有趣,我读不来。很少碰到完全读不来的,有些伤心。
过了半年,入了实体再读,除却第一章生字多难外,其他部分则在与使用我熟悉的字组成我并不熟悉的词的作者拉扯着。外文翻译过来的信达雅本地化使得译著中很少发生这种情况,而这本的内容若是翻译成外文就会成为一个失去了灵魂的故事。没想到会是人外,后面的发展主题依旧是流淌在时间中的自然与社会,蛙的眼睛带来一种亘古不变的错觉,想起了同样拥有奇幻色彩的《坠入》。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孟买:欲望丛林 豆瓣
Maximum City: Bombay Lost and Found
9.7 (7 个评分) 作者: [印] 苏科图·梅塔 译者: 金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 入围普利策奖决赛作品
★ 由当代印度最著名作家苏科图•梅塔历时两年半采访创作
★ 特邀职业插画师量身定制,展开护封即得地图!
★ 手绘明信片随机倾情赠送!
“新闻叙事佳作,堪称近年来描绘印度且出自印度的最优秀纪实文学。梅塔精准把握住了‘城市丛林’——时局动荡的孟买之鲜活脉搏。”——《纽约时报》
“笔歌墨舞、扣人心弦、极富感染力、惊才绝艳。”——《洛杉矶时报》
“苏科图•梅塔之于孟买,有如查尔斯•狄更斯之于伦敦、约瑟夫•米切尔之于纽约。梅塔直抒胸臆,他笔下的孟买仿如徐徐展开的画卷,既恢宏壮阔又妙趣横生。”——《圣地亚哥联合论坛报》
“梅塔绘声绘色、一波三折的记述将孟买之内情表露无遗,《孟买》一书也因此达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无限广大、丰富之孟买浓缩于有限的书页之间。”——《西雅图时报》
作为土生土长的孟买人,梅塔对这座奇幻之城如数家珍。他以罕见的洞察力、惊人的细节和独特的切入点描绘与孟买的无限亲密。书中的故事次第展开,我们得以走入暗昧地带,见识穆斯林和印度教派面对孟买错综复杂的政商体系,为谁执牛耳不惜流血冲突。我们得以跟随酒吧舞女,看她从备受凌虐、食难果腹的孩童成长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青年。我们也得以推开宝莱坞的大门,一窥其中的五光十色和森严等级。我们更得以认识那一张张渴盼的面孔,怀揣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从乡村来到孟买,却未能被孟买温柔以待。坦诚、激昂、幽默与哀恸,无不交织书中。翻开它,便能走进那个古老而历久弥新的世界。
2021年6月26日 已读
4.5,第三方視角的個體故事,串出了這座城市的風景。作者還是比較專注於他所知的內容,對於他出生前的歷史並沒有多提及,只是人們有時會感嘆過去。
也是才知道宗教衝突這麼嚴重,本是鄰居轉眼就暴力相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衛生狀況實在太可怕了,一邊高樓一邊矮房,貧民窟與富人區,各種勢力瓜分了它,也有人在追尋不一樣的存在……非常豐富,難以想像。
a运动旅游走在路上 上海文艺出版社
罗马:永恒之城 豆瓣
Rome: a personal, vis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作者: (澳)罗伯特·休斯 译者: 朱天宁 上海文艺 2021 - 3
打开一本书,许你一座城
•可靠、精准、生猛,庖丁解罗马
•一座罗马城=一部西方艺术史+西方世界历史,一本《罗马:永恒之城》=大理石般历史质感+湿壁画般艺术色泽
•他被《纽约时报》《卫报》誉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其姊妹作品《新艺术的震撼》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
★一座罗马城=一部西方艺术史+西方世界历史。有的人可以谈谈罗马的历史,有的人可以谈谈罗马的艺术史,但很少有人可以同时做到这两点。这本《罗马:永恒之城》完美结合了这两点。休斯不仅比我们能更近距离地接触到罕见艺术品,他更能透过它们为我们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罗马。那座有大理石般历史质感和湿壁画般艺术色泽的罗马。一本《罗马:永恒之城》就够了。
★被《纽约时报》《卫报》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的罗伯特•休斯的代表作。其《新艺术的震撼》全球观看人数超过2500万。这位艺术批评界的“生猛海鲜”,在《罗马:永恒之城》中,以其渊博的学识、特有的语言风格为大众打开通往罗马的艺术人文之门。
★ 一部可靠、到位、好读的历史书,附历史珍贵插图。全书从古罗马城的建立→奥古斯都罗马的鼎盛→古罗马的衰落→基督教的罗马→中世纪罗马→文艺复兴→十七世纪罗马→巴洛克鼎盛时期罗马→新古典主义时期罗马→现代罗马→未来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罗马→梦回罗马。一日看尽长安花。以“读城”拼砌你的世界历史。
罗伯特•休斯,当代最伟大的艺术与文化评论者之一,给我们带来了一部纵横延伸、广泛深刻的私人罗马史——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帝国,也作为西方艺术与文化的起源。休斯追溯两千多年的历史,通过艺术品以及翔实的历史细节,描绘了罗马的建立与发展,从罗马城的建立,罗马帝国的扩展,早期基督教的兴起,文艺复兴,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兴亡,一直到现代罗马。偶像崇拜与亵渎神明、践踏侮辱与肃然起敬交相混杂。无数艺术隗宝与惊心动魄的历史现场重唱出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辉煌。
◎ “以一针见血的犀利笔触,休斯记述了从奥古斯都大帝到费德里科•费里尼时代的罗马艺术与建筑。这堪称一项艰巨的工程,但尽管偶尔相当固执己见,休斯却是一位颇具趣味的评论家。”——《旁观者》
◎ “若要游历罗马,你无疑应该带上这本由激情洋溢、博学多闻的好斗者写就的旅行指南——一部融汇了历史、艺术与旅行见闻的鸿篇巨著。”——《星期日泰晤士报》
◎ “我们爱读休斯,恰恰是因为他摒弃了今日艺术史写作中司空见惯的束手束脚、忸怩作态。多亏不用为了保住大学里的终身教职或谋求梦寐以求的美术馆馆长之位而发愁,他才能以发自肺腑的热情直抒胸臆,抨击庸碌无能,以激情来捍卫卓越。”——《文学评述》
◎ “他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与通晓展露无遗。”——《星期日电讯报》
◎ “讲好一段延续了近3000年、在西方文明起到中枢作用的故事,需要记述者具有几乎难以达到的渊博学识,还要拥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使读者不至于患上文学版的‘司汤达综合征’。休斯先生,《时代》杂志的澳大利亚裔艺术评论家,比任何人都更接近胜任上述工作,以这部包罗万象的书卷,他大获成功。”——《经济学人》
◎ “与一位伟大的向导同游一座伟大的城市:还有谁还能做得更好?”——《旗帜晚报》
◎ “休斯在书中扮演了一位兼具趣味性与渊博学识的向导。他是个无可挑剔的故事高手,高屋建瓴、自信自如、诙谐机智。”——《每日电讯报》
◎ “在这部庞然大物般的巨著中,休斯抓住了罗马精神的真髓:纵使艰难险阻、挫折失败,依然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视野》
2021年6月24日 已读
#C8每天读一章到现在,这本书大大小小的内容远超过了我的储备量,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个时代曾经存在过的证明。看到Bernini,经历了以下无厘头思索:没法要求自己同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以及任何一个人成为圣人,那么也不该要求过去的人成为无情无欲者→可是B的作品实在美到令人失语的程度,好似充满神性,难道雕塑家本人不知道应拥有部分神性吗→可是神就是会在一怒之下毁灭整座城的哦→好吧,你的要求不过是妄想罢了
食完,作者从头评点到尾,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透着风趣幽默,可见他对罗马饱含了很深的感情,像是每个角落里都藏着层层叠叠的内容。也说不出什么感想,如果能从这纷繁的内容中汲取一捧,也只能感叹“世界是连在一起”的了。
P.S. 拿到的是西斯廷礼拜堂的明信片,不知道还有哪些w
a各种史与神话 上海文艺出版社
黑豹红狼 豆瓣
Black Leopard, Red Wolf
作者: [牙买加] 马龙·詹姆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彻底颠覆奇幻史的新物种!☚
• 出版后立即当选《时代》周刊“100本奇幻永恒经典”!
• 轨迹奖年度惊悚小说 ·雷·布拉德伯里奖年度科幻奇幻
• 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作品 ·Goodreads读者票选年度奇幻
• 《华尔街时报》《时代》《华盛顿邮报》《GQ》《Vogue》年度图书!
• 奇幻大师尼尔·盖曼读完就后悔“为什么这么晚才读”
• 乔治·马丁听说这本书被称为“非洲版《冰与火之歌》”,发邮件给作者说“我好兴奋”!
★ 邪术肆虐的狂野世界 ★ 气味引领的追猎之旅 ★ 骗子传颂的矛盾传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古老非洲的一切狂野与生猛,终于在《黑豹红狼》中重获新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剧情简介】
“那孩子死了,其他没什么可说的。”
在狱中,追踪者,那个长着狼眼的男人述说起一段传奇。他的故事太过诡异荒诞,没有人敢真的相信。
追踪者鼻子很好,能凭借气味找到任何人,哪怕那人在世界尽头或死之国度。化为人形的黑豹找到他,带来可疑的委托——寻找一个失踪三年的孩子。
他发现,自己必须踏遍全大陆最凶险的角落,横跨污秽不祥的暗土,穿越古老神秘的十九道门,而挡在他身前的,是食人吮血的怪物、危险肮脏的密谋与操纵一切、掩埋一切的夜魔。
这个孩子身负全世界的真相,这场追猎注定左右全大陆的格局,但追踪者向来蔑视一切正统,嘲笑一切大义,他唯一想做的,只是找到孩子,送回母亲身边……
【名家媒体评论】
• 《黑豹红狼》是那种我读过之后会后悔为什么一直没读的小说。这是一种让人感觉很古老的全新事物,以最好的方式呈现了出来。——尼尔·盖曼(奇幻文学大师)
• 这部作品极大程度上与众不同,它的语言激荡着力量,它的想象力包罗万象。——萨尔曼·鲁西迪(布克奖获奖作家)
• 《黑豹红狼》重新定义了奇幻,而且在未来的很多年内都会是如此。——《休斯敦纪事报》
• 要说《黑豹红狼》有什么意义的话,就是预示着马龙·詹姆斯这个系列会成为自《冰与火之歌》被改编以来,最受关注、影响力最大的冒险史诗之一。——《科克斯书评》
• 在《黑豹红狼》中,虚构的非洲感觉像马尔克斯和博斯在达利的协助下绘制的地图。——角谷美智子(普利策奖获奖评论家)
【内文金句】
1) “眼睛见到的,嘴巴并非都该说出来。”
2) “冷淡而温和的蛇,那是最危险的。”
3) “世上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你待在许多灵魂之中,哪怕是你认识的灵魂,却依然孤单一人。”
4) “我遇到过男人和女人,他们认为是爱的东西包围着我,我却是全部十三个世界中最孤独的一个。”
5) “女人本来就有名字,但男人就喜欢给她们另起一个。
6) “任何人都不可能被敌人出卖。”
7) “悲伤不是缺少快乐,而是快乐的反面。”
8) “真相吞噬谎言,就像鳄鱼吞噬月亮。”
2021年6月1日 已读
尽量连续地读完了,看到一半不得不放下时,想要看到后续的心情在深夜睡前也还在折磨着我,有段时间没读到这样的小说了,感到受到了另一种文化 (大脑中的内容)的冲击,生出了不少可以形容的意象,总得来说是龙卷风般的故事,一击重拳。从文字来说是吸い込まれるような感じ,场景适合改编成电视剧,但如果要为整体感抹去斑斓颜色就会变成另一部作品了……
个人更喜欢前半部分,留白的时间让人生出对主角经历的无数想象力,后面奴隶起义的情节会在脑袋里留段时间。有双引号的对话都写得很有趣!冒险占据3/5,感情2/5,狼是4/5,豹是1/5,不过并没有为此后都是狼而流泪,只能说有些惋惜。
会去看这位作家的另一本。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社会学之思(第3版) 豆瓣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3rd Edition)
8.5 (25 个评分) 作者: [英] 齐格蒙·鲍曼 / [英] 蒂姆·梅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4
本书不依时间线性梳理,不按名家逐位清点,而是围绕既渗透日常生活、又塑造学科品格的一些核心概念,探究构筑我们世界观的潜在假设与默含期待,堪称入门上选。本次修订的第三版,全面回应第二版刊行以来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气候变迁、不平等持续恶化、社交媒体的角色日益重要之类趋势,如何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共同体、消费观念、伦理、社会认同等方面的生活世界。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努力读完了第四章,期间穿插大声阅读,翻译有点儿让我怀疑自己有阅读障碍……
进入第七章后,读得突然通畅了,感到了豁然开朗。看到最后竟然有思考问题!是我没有认真看目录(),正好联系题把整本书再看一遍。
读完了,读起来并不轻松,大致了解了一些,但算不上有趣。另外原文里提到的书没有中译文完全可以留着原名。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
食物语言学 豆瓣
The Language of Food: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7.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任韶堂 译者: 王琳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2
《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天堂城堡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the Castle of Heaven: A Portrait of Johann Sebastian Bach
作者: [英] 约翰·艾略特·加德纳 译者: 王隽妮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最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最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最终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即便是题外话也充满风趣和权威……加迪纳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听到康塔塔,一种罕见的天赋。” ——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对史上最非凡的音乐家的最扣人心弦的描绘。” ——亚当·莱弗利Adam Lively,《泰晤士报 》 ,年度图书
“加德纳为我们提供了最彻底的满足感。他在许多地方的洞察力使得读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听一遍巴赫的作品,最佳的音乐写作就是这样。” ——安德鲁·克拉克Andrew Clark,《金融时报》,年度图书
“纪念碑式,却又个人化。” ——萨米尔·拉希姆Sameer Rahim,《每日电讯报》,年度图书
“世上有许多巴赫,但只有一个塞巴斯蒂安——而加德纳是他的先知……在加德纳专业的指引下,通往巴赫天堂城堡的大门被打开了。”——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支点》
世界顶级指挥家,巴赫作品当世最权威的诠释者,历时十二年写下巴赫的一生和他永恒的音乐事业。
小时候加迪德家里挂着一副巴赫的画像,“每天去睡觉的时候,我都躲避他的目光”。这个无处不在的偶像和符号,从童年就这么深深刻在心中。现在他来写巴赫,希望我们能把巴赫当作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平面化的符号。
2020年6月25日 已读
书页的手感很好,然而散发出一股臭味,还以为是有机化肥的味道,买来一周还没散掉,在沙发上午睡的时候放在旁边能把人熏醒……前半部分写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经历和巴赫的生活,后半部分基本是音乐赏析,跟着听了很多康塔塔的片段,不过一个人听难度还是高了点儿,这也是为什么看了一段时间才看完。巴赫太高产了,他的人生其实并没有波澜起伏,不如音乐带给人的感触多。而他对神的信仰是我无法完美共情的,对于那么多献给神的音乐,总觉得无法完全理解,目前还有些困扰,路过很快就会想通吧。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a非虚构内容 上海文艺出版社
自我 豆瓣
Self: What am I? (Philosophy in Transit)
6.5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巴里·丹顿 译者: 王岫庐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关于自我本质的讨论是人类自古就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永远充满魅力的谜题。历史上类似“我是谁?”一样富有争议,或者难以回答的问题,为数不多。
《“地铁上的哲学”丛书:自我》作者以“空间传送”可能性的探讨作为贯穿始终的索引,为我们梳理了自笛卡尔开始,历史上各个阶段关于自我不同的哲学观点。作者在解析哲学观点的过程中列举引用了大量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使读者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场关于自我的冒险之旅。
2019年12月10日 已读
这个系列里不太中意的一本。前三章分析经典观点的可以再读,后面几章作者提到了太多存在与事例,让人觉得挺混乱的,也并无兴趣。唯一的书评总结挺好的。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上海文艺出版社
事件 豆瓣
Event : A Philosophical Journey Through A Concept
8.7 (53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王师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3
“地铁上的哲学”系列中一种。齐泽克在书中探讨了“事件”一词的概念,以深入浅出的平易文字阐释了与哲学层面与“事件”相关的义理。齐泽克将带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定义理解“事件”一词,并着重强调了很多基础的问题。书中援引从柏拉图到当代艺术的诸多事例,是大众普及类的哲学读物。
2019年11月22日 已读 第一本齐泽克,这个系列目前读了三本,这是具有个人风格的一本。旁征博引是很好,我被绕得到最后都没明白他想表达什么……相当于合上一片空白,没法给星。有关私人空间的描述让人深思,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中,私人空间是有多大限度的呢?读完后可以整理一个电影单了。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为什么长大?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Why Grow Up?
8.6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奈曼 译者: 刘建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4
知名哲学家苏珊·奈曼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讨论我们对世界本来是怎样与世界应该是怎样这两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种经验的深化或阻碍。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2019年11月18日 已读
有一定丰富度和深度。成长没有答案,哲学能做的就是告知人们现实是令人失望的,并让人们自己寻找方向。成长的要素很多,作者推崇康德的理性,认同《爱弥儿》中的大部分内容,比如旅行是教育的重要方式,要深入了解当地文、而不是走马观花。虽说康德和卢梭所说和所做有差,一个没离开过故乡,一个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到育婴堂,两人的思想还是很有价值的(现实中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人,这点待思考)。反驳了批判启蒙运动是欧洲中心主义,盲目崇拜理性和与自然对立的看法,提到休谟的文笔掩盖了比他的观点更悲观的只有叔本华的事实,提到尼采的轮回理论……最后一章是对电子设备的风靡,市场和宗教原教旨主义相伴而来,对只要求薪酬和条件缺乏创造性的工作等情况的思考。
2019年11月18日 评论 11.13-11.19 - 导言就很有料。说本书内容围绕理性和经验对成熟的影响,理性自然想到康德(顺便指出他的生活同他建议的不同,但那个时代旅行驶件困难的事,且康德认为住在哥尼斯堡能获得通过旅行才能获取的知识),他指出理性在幼年时是独断论,后转变成怀疑论,同时知识也需要经验(他结束了理性与经验的争论)。接着转到经验,它会改变大脑构造,多文化背景的人更能理解不同文化的有限和差异。 *彼得潘出版于WWⅠ前。 11.17 说来色拉叙马霍斯的想法并没问题,道德的构建是为了稳定社会,人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生存也没错。只是……这并不完全由当权者决定,如若大部分人抛弃道德与利他倾向,人类对幸福的感受值会走向极端吧。 幸福与完全不幸福的到人是大多数,平均一下总体的幸福值会很低。将道德纳入生活并追求正义,考虑到他人并付诸行动,会给更多人带去幸福。 当然,我也无法否认拥有更多资源的人或许并不比其他人更道德。 作者很看重康德的想法,写了很多。提到他受卢梭影响,甚至在自己家中挂了卢梭的画像。同时,休谟也给他带去的影响。 卢梭对实然和应然的差距,表现出了激烈的态度,休谟则更文雅。后者专注于实然,认为应然存在于我们内心,而二者间不一定有关联。喝一杯雪利酒就会忘记世界上的不公和痛苦……沉溺于生活的每一件事,直到厄运降临在自己头上吗? 11.18 提到斯多葛派,休谟,康德,黑格尔,尼采对实然与应然世界,幸福与道德的看法。 作者看来是不认同斯多葛派。 说来是知道stoic的存在,那时觉得转向内心是一种更容易让自己满意的方法,从此也就这么做了,或许的确部分无视眼前的存在,缺失改变的动力。 康德认为伊壁鸠鲁内心的美德与幸福等同的看法自欺欺人。理性引导我们问世界为何如此,并让我们追寻合理性。他还提出了配享幸福。 “无条件的绝对者”这个概念有些意思,如同地平线一般可以被看到却永远无法达到的存在,但又并非“一个代表绝对真理的对象”……简单理解的话就是可以用语言形容但无法代表完美的存在?想要了解更多啊。 尼采认为斯多葛是弱者的安慰,认为要直面现实,放弃内心追求的世界。 11.19 教育,旅行,工作,泛泛而谈。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