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译文出版社
妇女乐园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法]左拉 Emile Zola 译者: 侍桁 上海世纪(上海译文) 1994 - 9
    左拉是法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本书是他《卢贡-马卡尔家族》系列小说中的主要作品之一。小说以19世纪下半期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为背景,描写巴黎的一家大百货商店,这家商店是垄断资本的象征。它的创办人即本书主人公慕雷是一个狡猾的投机商人,他利用资本的力量与各种竞争手段,使这家商店附近的旧式小商店日趋没落,以至于落到破产的凄惨境地。左拉在本书中具体生活地表现了大鱼吃小鱼的全过程,揭露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
2023年4月9日 已读
形其实蛮好的,就是对百货公司商品的描写看得我好痛苦。感觉是渴望,所以才注视得这么仔细。
“天哪!多么苦恼啊!有些家庭哭泣了,有些老人被扔在马路上,这场破产的悲痛的戏份全部上演了!她救不了什么人,而且她意识到这样是正当合理的,为了巴黎的未来的健康,这些悲惨的肥料是必需的。天亮的时候,她平静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大悲哀使她张开两眼转向那闪着阳光的玻璃窗去。是的,这是正常的流血,一切革命都要有一些牺牲者,只有踩着这些死人才能前进。面对着这种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的痛苦的产物、这种无法补救的恶害,她怕自己变成一个邪恶的灵魂,怕自己参与了屠杀她的近亲,一种伤心的怜悯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她终于找到了一些可能性的安慰,为了至少能够挽救自己的亲人免于最后的崩溃,她的慈悲心肠长久以来梦想着一些可行的计划。”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玫瑰的名字 豆瓣 谷歌图书
Il Nome Della Rosa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翁贝托•埃科代表作,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
日本“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20年总评榜第一名
日剧《轮到你了》,《唐人街探案》剧集助攻
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和电视剧,全明星阵容
作者修订版,提升阅读体验
内容升级,收入《玫瑰的名字注》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代表作,被誉为“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在推理文学大国日本甚至被选为“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创设20年以来总评榜第一名。在出版三十年后,作者针对读者关于拉丁语引文、知识背景过于广博等反馈意见,做了些许修订和删改。为了丰富阅读体验,全新修订版亦将收入《玫瑰的名字注》一文。
《玫瑰的名字》发生在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来到修道院,为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院长委托着手调查,但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修道院里那座迷宫一样的藏书馆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最后,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2021年12月1日 已读
知道为什么现在看推理提不起劲儿了,因为新的内容太少,而手法是人所能想象,也就没有初看时的新鲜劲。印象最深的是阿索的梦,一排扫下来分不清状况,但氛围很到位。
有些书读实体才能读下去,觉得这是其中的一本,出于敬佩的五星。由于考据实在太过细致,推理其实不是重点,但依旧没法原谅出版社在宣传时透露了做法的行为,这对阅读体验影响太大了!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布拉格公墓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文铮 / 娄翼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5
《布拉格公墓》被誉为埃科继《玫瑰的名字》之后最精彩的小说。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主人公西莫尼尼一觉醒来,发现忘了自己是谁,失忆的恐慌与不安让他决定仿效弗洛伊德,对自己进行精神治疗。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逐步从记忆的迷雾中寻回那个孤独的童年,被生活抽打的青年,以及在成为秘密警察的眼线以后,如何一步步成为一个背信弃义、随意出卖朋友、没有任何道德底线的人。他为各方所用,周旋于秘密警察、教会、阴谋家、革命者和御用文人之间,在半个欧洲从事间谍活动,策划暗杀,伪造反对犹太人和共济会的文书,谋取钱财。但正是他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居然成为十九世纪后半叶整个欧洲政治和历史发展的导向。
2021年9月13日 已读
第二章就全欧中枪(这句话也扫了一片)。描绘两个世纪以内的虚构内容,感觉比之前的更加困难。它们离得并不太远,也不很近,所以能知晓的内容更多也更杂,不太了解的人动笔写实在是要勇气。大约背景有相似,想到十多年了还没提起看完兴趣的苏珊·桑塔格那本。
花了半周读完,不好读,但有沉浸感,跟随着叙述进入半虚构的阴谋中,来到那个时代的大街小巷,偶尔出现的美食内容看得人心神荡漾,好奇艾柯为什么会选择插入这样的内容。两个身份之间的日记笔谈是很重要的悬念,读完后有几分依依不舍,类似跑马拉松。果然人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从前(x)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Goodreads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9 (191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本书系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2年1月10日 已读
第二遍。刚读完上卷,很庞大,拜服。
食完,不知道要怎么说,能看懂原文就好了。
唯一是这个版本订得紧,不太好翻阅,但对手的磨砺不比读时的心灵,说不定也是必须的……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遗产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罗斯 译者: 彭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8
《译文经典•遗产》主要内容简介:妈咪,妈咪,你在哪儿啊,妈咪?我会变成植物人吗?我得重新开始生活、也许英格丽能永远照顾我等。
2022年10月30日 已读
到最后好像是在判断,谁从原型出发,写得更好。有比这本写得糟糕的,好的并没看过多少。翻开这本,一开始觉得更喜欢埃尔诺那样尽量撇开个人,希望构建出阶级轮廓的类型,但这本也不赖,它同样是克制的,甚至会令人想作者写的时候是将它当成了工作,将臻于纯熟的技巧自如地加诸在上面,还是真的存在自我感情的压制。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沙仑的玫瑰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包慧怡 / 陈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当你或独自一人,或带着孩子读外文诗歌、看西方绘画展时,你手边应该有一本《沙仑的玫瑰》,它能帮助你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中的那些意向。无处不在的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分别在讲述什么?怎么去理解?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导,作家谈瀛洲,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教授 、博导卢丽安推荐的《沙仑的玫瑰》全三册,分别讲述了英文、法文、德文3语种中的6个文化意向,配有200多幅画作,全彩印刷。
书中附课程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听课,实现“视听读”“书+课”的全方位立体化知识学习。
这场独创性极高的致美体验,必定能撩拨起更多对文学文化求索的热情。
================================================================
《沙仑的玫瑰》脱胎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文系副教授包慧怡、法文系副教授陈杰、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三位明星老师首次在复旦大学校内联合开设的跨学科、跨语种文学精读课,从天鹅、头颅、花、塔楼、葡萄酒和玫瑰这6个经典的意象入手,从诗歌的意象阐析、绘画的视觉符码到哲学的纵横导引,透过国际的视野、广博的见闻和清丽的文字对三语文学和绘画进行解读,并挖掘了与其有关的独具魅力的人文故事与浪漫典故,配上神秘、高贵、迷离、荒诞、恐怖而又浪漫的画作,让读者宛如置身于承载着历史烟尘与依附着神秘灵性的异域殿堂之中。
地下 豆瓣
アンダーグラウンド
8.0 (17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6
村上纪实重磅推出
村上春树转型力作
追踪地铁沙林事件事实真相
深刻反思“责任回避型”封闭的日本社会
-
1995年3月20日,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地铁沙林事件,事件发生后,村上春树亲自花了一年时间,面见亲历事件人士,进行录音采访,加以必要的文字加工,集结整理成这部《地下》 。这是村上春树追踪地铁沙林事件的纪实文学作品,描写逼真,也是村上春树首部非虚构类作品,意义重大。
《地下》是村上春树转型之作,第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是对日本这一“责任回避型封闭性社会”的深刻反思。
《1Q84》是《地下》的遗址。始自《地下》并不断发展的物语理念在《1Q84》中努力付诸实践,但并未充分实现。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下》比《1Q84》更成功。
-
读罢胆战心惊……村上春树编织的这个真实故事,令人信服地讲述了正常人遭遇反常现实的状况。
——《星期日论坛报》
强大的观察力……生动地记录下了暴力与恐怖。
——《柯科斯评论》
2021年11月2日 已读
可以看出平日裡對自身的不適到底有多不在乎,防衛性的心理機制有很多,理解不憎惡的原因。覺得人類無論經過多少災難,總是有分割,沒有一種會在所有人身上完全相同地上演。
很神奇的是,明明是不同人翻譯的,卻維持了一種風格,這短暫的感想是不是也被同化了。或許該去讀原文,沒有滿點大概是依舊與這個事件存在著距離,並且下意識不想靠近。前幾日東京地鐵裡也發生了暴力事件,如果說所有的痛苦都只會出現在虛構作品集……人為什麼會要經歷這些呢?將自身交予外力,希望自己能盡量避免,哪怕能得到不知能維持多久的安寧。
a非虚构内容 上海译文出版社
火山情人 豆瓣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3
本书是以随笔作家身份闻名于世的苏珊•桑塔格最为钟爱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在这部气势恢弘的史诗性巨著里,作者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依托,以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影响下的意大利半岛为背景,描绘了由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收藏家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其续弦、风流的绝代佳人埃玛,以及埃玛的情人、英国一代海军英雄纳尔逊勋爵这三人组成的一个奇特组合,在寓意形象而又深刻的间歇喷发的维苏威火山这一地理背景下,展开了一幅交织着荒淫与破败、战乱与美色、革命与暴政、贪欲与毁灭的人性画卷。
全新法语语法(精装版) 豆瓣
Nouvelle Grammaire du Français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Y•德拉图尔 / [法] D•热纳潘 译者: 毛意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全新法语语法》是在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经典教程基础上,考虑到国际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法语教学新观点而加以革新和补充的新一代对外法语语法著作。本书编写严密、可读性强,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全书章节按照教程方式编排,以简洁的语言阐述规则,以常用的句子作为实例,条理清晰、内容殷实。“注意”、“参见”、“请别说”等提示专栏醒目突出;动词变位、动词句法结构、索引等附录丰富实用。本书中囊括了所有的法语语法现象,帮助具有初步法语知识的非法语国家学习者明确地认识法语语法,从而掌握法语书面和口语的表达法。
2022年7月13日 已读
第一次翻看专门的语法书,不是手机坏掉,绝不会打开。开头看着还美滋滋,发现大部分例句都能看明白,然后就来到了动词时态的部分,忽然回忆起了小学时学英语的恐惧。在那之前因为喜欢幼儿园的英语老师,全文背诵小星星英语里的故事简简单单,学第四册时开始上小学,一切就讨厌了起来。迄今已经差不多忘记并且乱用这英文时态,但看到法语的过去将来虚拟条件etc. 体会到了混乱到不行的感受。其实就那么简单几个字,变形也是有限的啊,但实在是......这是一本很好用书,以后也会继续用,但时态后的内容就没脑袋和耐心认真看了。想来还是需要靠大量阅读才能了解呀,语法归纳更适合用于补足和查询吧。
a语言 上海译文出版社
萨德侯爵夫人 豆瓣 Goodreads
サド侯爵夫人
8.4 (7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7
《萨德侯爵夫人》是三岛由纪夫的戏剧代表作,首次出版中文版。《萨德侯爵夫人》描述了萨德入狱之后,萨德侯爵夫人一生坚守贞节,为营救丈夫出狱奔波,到了老年,萨德获得自由之时,却突然与他分手。这一谜团中隐藏着人性中真实存在而又不可理解的东西。以萨德夫人为中心,剧中的六位女性角色分别代表贞淑、道德、神、肉欲、天真、民众,她们像行星一样交错运转,理念的冲突形成戏剧高潮。
卡塞尔不欢迎逻辑 豆瓣 Goodreads
Kassel no invita a la lógica
5.6 (8 个评分) 作者: [西] 恩里克·比拉-马塔斯 译者: 施杰 / 李雪菲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1
一个早晨,一通意外来电打破了一位巴塞罗那作家的日常生活。在这通奇特来电中,一个女性嗓音邀请作家前往德国城市卡塞尔参加世界先锋艺术盛会:卡塞尔文献展。根据策展方要求,作家需化身“驻店作家”待在卡塞尔城郊一家中餐馆内,每日与人聊天交流,并在众人眼皮底下写作。随着时间的流逝,卡塞尔在作家心中越来越像一座奇景遍地的庄园,而他自己则犹如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一个不知疲倦的访客,在各色先锋艺术展品间流连忘返。
2022年7月27日 已读
不认识作者,翻译有些奇怪,整体看下来,思绪奔向了卡到现在的两本,一本是小世界,一本是恍然录。太流水帐了,像是打印机参与了思索过程......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砂女 豆瓣
8.3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安部公房 译者: 杨炳辰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砂女》是安部公房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性杰作,并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最好的收获”。一个到海边沙丘采集昆虫的男人,偶然之下误入只有一个女人居住沙洞之家,被囚禁于其中,日复一日只能挖沙。他尝试了诸多方法逃脱,一次次失败之后,男人渐渐适应了沙洞里的生活,最终获得逃亡的机会时,他已经放弃尝试。小说将超脱现实、不可思议的情节,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描绘出了平常人日常生活的枯燥荒谬,以及存在于其中的生命的本质和真相。
小说1962年出版,翌年获得读卖文学奖,1964年改编为电影,被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获得法国1967年度最优秀外国文学奖。
【编辑推荐】: 《砂女》是安部公房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性杰作,并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最好的收获”。一个到海边沙丘采集昆虫的男人,偶然之下误入只有一个女人居住沙洞之家,被囚禁于其中,日复一日只能挖沙。他尝试了诸多方法逃脱,一次次失败之后,男人渐渐适应了沙洞里的生活,最终获得逃亡的机会时,他已经放弃尝试。小说将超脱现实、不可思议的情节,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描绘出了平常人日常生活的枯燥荒谬,以及存在于其中的生命的本质和真相。
小说1962年出版,翌年获得读卖文学奖,1964年改编为电影,被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翻译出版。获得法国1967年度最优秀外国文学奖。
2022年8月29日 已读
总觉得看过一本差不多的,但看的电子版不记得名字,翻了老半天,发现是Concrete Island。非要说的话,那本读感好些,毕竟还是能看到些除了困境外的存在。这本开始吃了不少沙怪难受,到后来全是心理上的挣扎,各种黏黏糊糊,对于人物的设定把握蛮老派的,在想会不会有一个时代所有的人都重新爱上这种角色特质。总之有种在看当代舞蹈的体验,可以欣赏,但要全身心投入,多分無理。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芬奇-孔蒂尼花园 豆瓣
IL Giardino dei Finzi-Contini
作者: [意大利] 乔治·巴萨尼 译者: 王建全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芬奇-孔蒂尼花园》是一部关于青春与爱情、追忆逝去之时光的小说,作者以普鲁斯特式的笔法娓娓讲述了二次大战来临之前,费拉拉的犹太青年在与世隔绝的芬奇·孔蒂尼家族花园中最后的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爱情,对不识忧愁的少年来说才是最重要的,而生命却即将在本应最美好的年月殒灭……
2022年11月24日 已读
有一种忧伤的感觉,读完后会让人想要流泪。它是盛大的,却以涌入时间洪流,最终悄无声息的方式落幕。童年与青春结束的方式,有时候也是如此,3.5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白痴 豆瓣
8.8 (29 个评分) 作者: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3
出身贵族的绝色女子娜斯塔霞常年受地主托茨基蹂躏,后托茨基愿出一大笔钱要把她嫁给卑鄙无耻的加尼亚。就在女主人公的生日晚会上,被人们视为白痴的年轻公爵梅诗金突然出现,愿无条件娶娜斯塔霞为妻,这使她深受感动。在与公爵即将举行婚礼的那天,娜斯塔霞尽管深爱着公爵,但还是跟花花公子罗果仁跑了,最后遭罗果仁杀害。小说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上层社会作了广泛的描绘,涉及复杂的心理和道德问题。
2022年9月11日 已读
觉得这本想描绘出的人太多,也就有些杂,看得时不时烦躁起来,氛围本应贯穿始终,不过差了点儿。不喜欢的地方在于男主角,一个黏黏糊糊的,另一个暗线的除却开头过于工具。两位女主角都性格分明,想来所有人记得最清楚的都是火炉那幕,到了却只想感叹爱太折磨人。结局的叙述还是有些韵味的,第三部分最好分两次读完。可能是看了传记吧,这部有种过于私人的感觉。
这个版本还有一个败笔,就是印人物画像,3.5
荦荦大者,蹇剥,砉然,司阍,瘊子,杌陧,勃谿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沙之书 豆瓣 Goodreads
El libro de arena
9.0 (16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7
小说集,一九七五年出版,收短篇小说十三篇,博尔赫斯写作后期的顶尖之作。面对一本页码无穷尽的“沙之书”,先开始是据为己有的幸福感,最终领悟是可怕的怪物,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这本书,是博尔赫斯书籍崇拜情结的体现,象征具有无限性的宇宙、世界。人竭力突破未知,最终却体验到无限而确证自我的渺小无力。“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无限性、可能性、死亡、记忆与时间等概念哲学、玄学层面的思考蕴含在各篇当中。
2022年9月14日 已读
收了一堆陀,属于小说的柜子放不下了,只能开始清理。第一次读博尔赫斯的时候,就知道我会喜欢上他,当时虽然也开始看普鲁斯特,但更爱博尔赫斯流淌着的绮丽。这回出手前又翻了一遍,代表大会和镜子与面具两篇,就像是上个月才读了一样。看到后记的时候,很开心能察觉到红屋子的那篇,博尔赫斯想模仿的对象。
失明的感觉,就像是天黑得很慢的夏天。虽然我将失去这本书,但我想有一天,更多的它们会回到我身边。
"L'hydre-univers tordant son corps ecaille d'astres. "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可怕的孩子 豆瓣
Les enfants terribles
作者: [法] 让·科克托 译者: 刘树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 麦克尤恩受《可怕的孩子》启发,创作了《水泥花园》
★ 两男两女的情感纠葛,比《祖与占》多份青春残酷
★ 同名电影由让-皮埃尔·梅尔维尔(《红圈》《独行杀手》)执导,法国新浪潮电影间接的先驱。服装由Christian Dior设计。特吕弗评价:让谷克多最伟大的小说成了梅尔维尔最伟大的电影。
★ 书中插图为作者让·谷克多亲绘
★ 谷克多,和毕加索、香奈儿一起搞过话剧,为《玫瑰人生》的的演唱者伊迪丝•皮亚馥写过剧本,他的诗歌给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和安德烈•布勒东等人灵感,可以说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
∽ ∽ ∽
保罗和姐姐伊丽莎白相依为命住在巴黎一套公寓内,他们在卧室中营造起独属于两人的圣殿。只有保罗的同学吉拉德能进入这片禁地,他倾心于姐姐的美艳,又钟情弟弟的娇憨,三人维持着微妙的平衡,直到女孩阿加莎的闯入。保罗和阿加莎互生情愫,引来伊丽莎白的嫉恨。
两男两女纠葛的感情,唯有毒药和子弹是最后的出路……
∽ ∽ ∽

每一行出色的诗句对他来说都是一缕阳光,每一次日落都是天堂的基石。
——《纯真年代》作者 伊迪丝•华顿

让·谷克多最伟大的小说成了梅尔维尔最伟大的电影。
——特吕弗
血清素 豆瓣
Sérotonine
5.5 (11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维勒贝克 译者: 金龙格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对抗抑郁,个人对抗社会瓦解的故事。
现代人需要在无意义中拼凑活下去的理由,在化学物质中提取幸福的真谛。
~~~~~~~~~~~~~~~~~~~~~~~~~~~~~~~~~~~~
血清素,又名5-羟色胺,大脑的神经传递物质。它被普遍认为是幸福和快乐感觉的贡献者。
血清素指标下降,抑郁症风险上升。
这是一个人人都说自己有抑郁症的时代。“我”,46岁,农业高级顾问,致力于扶持法国本土农业,高薪厚禄,还有一个人人艳羡的日籍女友。“我”没有抑郁的理由,但“我”知道,生活在分崩离析。女友不爱“我”,工作没意义,写再多报告也无法帮助法国农民摆脱破产困境。四十多年来,“我”努力地按部就班地恪守中产准则,却发现一切变得荒谬可笑。
于是,“我”玩起了“消失”,退了公寓,辞了工作,和女友不告而别。开了追寻自我的旅途,想要找回失去的友谊和爱情。幸福曾近在咫尺,“我”还是无可救药地把它毁了。
2022年10月5日 已读
开头不吸引人,甚至会觉得“难道现实中的人也是这么想的吗”,哪怕是“我”,也完全没法代入。在柚子的部分过去后,开始滑入了内容里。不少地方看得人想和土拨鼠一样仰头叫上几声,当然是因为有些趣味,有几段全然抽象的描述还蛮舒心的,也是唯一可以说觉得不错的部分。
亮点之一是故事拥有现实的痕迹,由名词们构成了真实,大部分人没法追求更多的生活(想起大玛里对玛格丽特生活的那句),对于主人公来说,是一种无法摆脱的困境。亮点之二是从头到尾的叙述——不管是在偷窥、策划谋杀,还是涉及生死——都是平静的。
虽说看上去絮絮叨叨,却没有讲偏离主题的事,应当是多次修改后的结果。觉得除了一些引用的出处,其他注释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浮士德 豆瓣
Faust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钱春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6
《浮士德》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提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
2022年10月13日 已读
有点同情梅,给予考验者,付出的代价最多。之前看的时候,对玛死去之前的内容印象最深,这次在神话的部分脑内锣鼓喧天。译本很优美,能读懂原文的是不是会看得流泪……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我是猫 豆瓣
7.5 (7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夏目漱石 译者: 刘振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文学作家的代表,竖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被誉为“国民作家”。《我是猫》是他的成名作,同时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主人公以一只猫的身份,俯视着日本当时的社会,俯视着二十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同时发出种种嘲弄和讽刺。作品通过主人公苦沙弥的生活,以诙谐的语言、细腻的笔调和犀利的笔锋,描绘了一批惯于谈天说地、道古论今的文人学士和势利小人,淋漓尽致地揭露和嘲讽了资本家、统治者,批判了金钱万能的社会和盲目崇拜西方生活方式的社会习气,塑造出一群自命清高、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
金阁寺 豆瓣 谷歌图书
金閣寺
8.9 (258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重要代表作,发表于1956年,长篇小说。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金阁寺》发表后大受好评,获第八届读卖文学奖。
三岛要在《金阁寺》中描述这种对传统既爱又憎的奇妙心态,这在他看来似乎用一般的真善美方程式是不可能完成的,加上他一向追求倒错美学,于是将金阁寺僧徒的思想和行为作艺术上的提升。他要在美与丑、爱与憎的紧张对立中创造“死与颓废”的美,构筑自己独特的美学世界。总之,三岛由纪夫驱笔写《金阁寺》,就是以金阁与人生相比喻,写美与人生、艺术与人生的悲剧性的关系。
《金阁寺》取材于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放火烧掉金阁寺的真实事件。据林养贤说他的犯罪动机是对金阁寺的美的嫉妒。
2023年3月10日 已读
觉得会有人读后感到格外平静,因为那宏大的东西在书中毁灭了,并不是位于主人公的视角,而是这个故事的全部都用来填补了欲望与空缺。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