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集团
看不见的爱 豆瓣
Les Deux Messieurs de Bruxelles
8.0 (45 个评分) 作者: [法]埃里克-埃马纽埃尔· 施米特 译者: 徐晓雁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你是否也曾躲在阴影里,仍热烈地爱着?
------------
内容简介:
两位优雅的绅士,为什么在死后将遗产赠送给一位陌生的底层妇女?
德高望重的医生,为什么在他的狗被车撞死的五天后选择开枪自杀?
情深义重的先生,为什么总对妻子已离世的第一任丈夫寻根究底?
暴躁易怒的妈妈,为什么在儿子意外死亡后疯狂仇视自己的外甥?
死里逃生的夫妻,为什么面对救命恩人却跌入另一个绝望的深渊?
《看不见的爱》共收录五个短篇,它们被一个相似的主题“隐秘的情感”维系——两位先生之间依靠的是热纳维耶芙和埃迪特这对祭坛下的夫妻;埃曼医生在一条忠诚的狗身上找回了人性和内心的平静;康斯坦丝与尼森的婚姻实际上是无形的三人行,莫扎特是无形的水银线;阿尔巴则是从威尔玛身上看到了那个不可理喻的自己;塞芙莱娜和本雅曼想要幸福的生活,却永远错失了生命中的挚爱。即使身处暗影之中,他们依然爱得热烈。
------------
编辑推荐:
★ 你是否也曾躲在阴影里,仍热烈地爱着?
★ 我们都曾因爱人而受苦,也因爱人而获得巨大的幸福
★ 决定我们生活的,究竟是理性的选择,还是隐秘的情感?
★ 法国国民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挖掘我们内心深处隐秘的情感
★ 龚古尔奖得主兼评委,巴黎高师哲学博士,大学哲学老师,斩获三项莫里哀戏剧大奖
★ 获奖无数,横扫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多国大奖,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六年蝉联法国畅销榜
★ 在法国读者心中,他的作品与《圣经》《小王子》有相同的地位
★ 他“对人道主义的重构正好符合我们这个有些无助的时代的需求”
★ 施米特的救赎与和解故事有着令人惊讶的甜蜜。回味悠长,余韵悠长。
——《波士顿环球报》
★道德寓言,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的故事极其有浓度。施米特是一个惊人的讲故事的人,他的风格优雅而自信。
——法国《回声报》
------------
媒体/名人推荐
施米特的故事捕捉到了一种古怪、聪明、女权主义的法国情感。
——《出版人周刊》
施米特的故事如同水晶般清澈明亮。
——《比利时晚报》
尽管是纳粹的主题,作者也能让人们在欢笑与泪水中与彼此心连心。
——法国《电讯报》
施米特被称为“与上帝对话的孩子”,总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试图回答“我们怎么活得更好,我们怎么用好自己所拥有的”。
——徐晓雁,译者
宛若重访莫泊桑。随处可见辛辣的幽默和敏锐的心理描写,文风简约,结局出人意料。
——《科克斯书评》
结构紧凑、行文简洁,却不失对人类黑暗时刻的深切悲悯和对救赎的颂扬。
——《出版观察》杂志
施米特不愧是天生的故事家,他能在看似简单的故事中讲透人生哲学。
——《自由比利时报》
2021年12月13日 已读
某个蓝色app上太多书了,想着开始看一本吧。后记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很触动,而小说中的悬疑感,也即转折,也就成了锦上添花的存在了。
#1阴影中的窥视,能想到很奇妙。
#2谁读了不为人类与阿尔戈流泪。
#3试图猜了一下,没猜出是谁。
#4在看到相关新闻时有想过这样的情节。火山和蓝胡子,很有意思的意象。
#5生命与理性。
a小说诗歌虚构 中信出版集团
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 豆瓣
Swearing Is Good for You: The Amazing Science of Bad Language
7.4 (9 个评分) 作者: [英]埃玛·伯恩 译者: 吉永劭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说脏话不好、不文明。在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说脏话都是一种禁忌行为。
可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会忍不住说脏话,那句“忍不住爆粗口”就是明证。
 为什么我们明知说脏话是禁忌行为,却依然忍不住做这件事?
 说脏话是人类的本能吗?
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脏话?
 一般我们会在什么时候说脏话?
 男人和女人说的脏话有何不同?
 说脏话,对我们有什么益处?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我们为什么会说脏话?》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作者埃玛·伯恩作为一名科研领域的特立独行者,以极高的热情、非正统的研究方式对“说脏话”这个不正经的话题展开了有趣的研究。她结合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研究了脏话进化的历史,以及说脏话对于我们身体及精神方面的影响,让人耳目一新。。
打开这本书,欢迎进入脏话的神奇科学世界。
2022年2月10日 已读
比想象中有意思一点,想知道猩猩们最后如何,这笔研究的支出定然不菲。比起用母语骂脏话,好像更容易用非母语说出口,似乎也不是因为会感到羞愧,只是以前被时常非自觉性地暗示过希望做一个乖小孩,到如今也依旧没能跳脱,但这么希望的人自己却遵循了不同的标准。变了吗,记不大清了。
a科普 中信出版集团
玫瑰之吻 豆瓣
the rose`s kiss
作者: [美] 彼得·伯恩哈特(Peter Bernhardt) 译者: 刘华杰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一部关于花的植物学博览和知识宝库,二十年畅销佳作!
★博物文化倡导者、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 倾情翻译
★进入花的神奇国度,领略上亿年的演化奇迹
★深入探究花与昆虫的互动、花与人的亲密关系
★从诗歌、历史、神话、艺术和考古中,寻踪花的奥义
=======================
【编辑推荐】
★1.一本关于花的植物学博览和信息宝藏,领略上亿年的演化史所创造的自然奇迹
一朵花包含哪些关键的构造部件?为什么有些植物是单性花,有些植物是双性花?花产生的香味和臭味对于动物意味着什么?在花朵近两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显花植物何以取代裸子植物占领世界?从花的构造、繁殖、习性到花的功能、价值和演化,每一朵花都是自然世界的奇迹,也是我们获取自然知识的宝库。
★2. 花与昆虫、鸣禽、小型动物之间的互动,惊险刺激,相爱相杀,比电影剧本、纪录片桥段还要精彩
为什么花选择蜜蜂而非蝴蝶作为世代的传粉者?昆虫是无私的奉献者还是无良的“采花贼”?花与蝴蝶、苍蝇、蝙蝠、蜂鸟、蜜负鼠之间,是否“交往”取决于什么?花朵的颜色和气味变化跟昆虫有何相关?花与传粉动物之间的故事简直不要太奇妙,等你来探秘。
★3. 花与人类的关系,不仅在食物、药材和香料上,还在于情感的寄托、审美的激发、生态的表征
“花并不是为人而开的,却带给了我们爱和美的启迪。”花在现代人生活中的角色,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对于人类,花既是一种美学符号,也是人类生态环境的警钟。
★4. 融合诗歌、历史、神话、艺术、考古等多领域知识,发掘花的文化意义
花之女神克洛丽丝的名字指的是第yi株绿苗;“新印象派”的绘画风格甚至是由于花的启发;在中国东北发现的“古果”化石是世界上“ZUI早的花”,将被子植物的起源往前推了一千五百万年。书中每一章用一首与玫瑰有关的诗句开头,用与花有关的历史、神话、艺术与考古故事辅助文意表达,字里行间流淌花的真与美。
★5. 美国知名植物学家、兰花传粉研究专家伯恩哈特撰写,国内博物学文化倡导者刘华杰倾情翻译
伯恩哈特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穿插奇妙的个人经验,分享与花相关的奇闻轶事。语言生动妙趣,让人忍不住往下读。
译者是国内博物学领军人物、博物文化倡导者,具有科学哲学和科学传播学的专业背景,仔细考证和标注了各种花的中文名和拉丁学名,翻译信实、严谨、流畅,为本书增色良多。
★6.内含多幅彩色手绘插图、黑白细节图,满足你纸上“观花”的小心愿
甄选多幅花的手绘图片,线条精细,唯美动人,包括雷杜德、托梅、德雷克、大菅佑一等绘画大师的作品。文中黑白插页关于花的结构构造、解剖,绘制优美、精准,可作为植物绘画的入门,临摹、涂色。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关于花的植物学博览和知识宝库。
花是衡量我们生活质量的一把标尺,一个象征。人人都喜欢花,但又有谁真的懂花呢?仔细观察花并探究花的构造、功能与起源的人更是不多。
这部令人动容的著作从我们熟悉的玫瑰萼片讲起,内容涉及花的结构,花何时开放、何时凋零,花粉与传粉,花与昆虫的有趣互动,花与人的亲密关系,一直到花的演化历程。从诗歌、历史、神话、考古等,来展现花的知识和文化,尽显大自然造物的奇妙和精致。
=======================
【媒体推荐】
《玫瑰之吻》是对花的研究,这部优美而清晰的作品读起来有完全享受的感觉。——阿尔特(Barbara S. Arter),《美国园丁》
伯恩哈特这部雄辩、准确、优美的著作,既能让好奇的科学工作者,也能让业余的博物学爱好者有机会了解并欣赏花的生物学。——凯文(Peter G.Kevan),《自然》
伯恩哈特将花的形态、功能和生态学知识与花的历史、传说和神话精巧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描写铸就了一部平衡的博物学作品,我愿意向所有爱花人,以及想更多了解花的生物学的人推荐它。——恩德瑞斯(Peter K.Endress),《科学》
深海有光 豆瓣
Below the Edge of Darkness: A Memoir of Exploring Light and Life in the Deep Sea
作者: [美]伊迪丝·威德(Edith Widder) 译者: 郑昕远 2022 - 5
在地球上,照亮生命的自然光几乎都来自两个源头:太阳与生物发光。在永无阳光的海洋深处,无数奇异的生物在黑暗中创造着生命的光芒。
关于深海,我们的了解甚至不及火星。这个被错误描述为“亘古黑暗”的世界,时时刻刻都有“灯光秀”上演。甲藻、珊瑚、水母、磷虾……还有被误传为“北海巨妖”的大王乌贼,都在用光的语言编织生命的戏码。
伊迪丝·威德从小就梦想成为海洋生物学家,一次意外导致的短暂性失明经历让她对光产生了特殊的情感。在那之后的50多年来,她越发着迷于海洋深处闪现的神秘光芒,一次又一次回到深海,只为解开生物发光的谜团。
在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光意味着什么?在没有庇护的黑暗里,生物如何逃避天敌、吸引伴侣?那些我们闻所未闻的海洋生物,如何借着光的语言生存?
科学探索是艰难却奇幻的冒险,动人的发现和惊人的奇迹,往往就在冲破界限后闪现。
2022年8月16日 已读
读作者写自己战胜病痛的过程看哭了,其他的部分比较新手写作,明显有极强的故事性,但读起来没有太感受到海洋生物的魅力,还是靠想象力补足,3.5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中信出版集团
城市与压力 豆瓣
作者: [德]马兹达·阿德里 译者: 田汝丽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3
根据预测,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里。但在城市生活的问题一直存在,城市生活的弊端越来越被人重视——噪声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以及由此导致的无处不在的压力。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压力是21世纪人类健康存在的严重威胁之一。
精神病学家和压力研究专家马兹达·阿德里在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多年致力于“城市压力”课题的研究。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的话语体系一直将城市描述为令我们紧张并想尽快逃离的地方,城市压力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混杂有情感、经历以及想法。在某些情况下,压力会损害我们的精神以及身体健康,由压力引发的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城市对此并不能免责。作者分析了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并给出了一套城市压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城市。
如果在城市生活真的是人类的宿命,如果压力不可回避,弄清楚城市压力的来源,选择适合自己压力承受水平的城市,就是与城市和平相处的第一步。
【编辑推荐】
在城市生活必然会有损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吗?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才能让人幸福吗?长久以来,很多人对城市都怀有一种复杂的态度,一方面被城市里的资源、机会等吸引,另一方面,又深深为城市的压力包括密集拥挤的人群、拥堵的交通、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陌生感所累。有的人因为不堪城市生活压力之重,主动或者被迫选择了离开。我们是否可能在城市与压力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城市一定存在压力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城市与压力的关系?世界上是否存在没有压力的城市?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城市与压力》一书中找到答案。
德国精神病学家与压力研究专家马兹达·阿德里,引用神经城市学、心理学等的理论,对城市与压力相关的话题进行了详尽的探索与分析,他告诉我们,城市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只要我们学会把它变成一个宜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