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众神降临之前 豆瓣
The Indus: Lost Civilizations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安德鲁•鲁宾逊(Andrew Robinson) 译者: 周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2021 - 4
※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6本,裸脊锁线,附大事年表、精美插图
 这本精心创作、配有精美插图的图书对印度河文明做出了很好的介绍……作者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最新研究资源的介绍、简洁但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让这部新作品成为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大众作品。——《选择》
【编辑推荐】
古印度文明广为人知的历史始自吠陀时代,而吠陀时代以前,在印度河流域,还曾经出现过一个 “印度河文明”。1924年,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的一篇文章使该文明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内,他在这篇文章中称,“考古学家们极少能够有机会……可以偶然发现一个被世界遗忘已久的文明的遗迹。看上去,此时此刻,在印度河平原上,我们就站在新发现的门槛上”。
·
本书是印度河文明的专著,在这里它不再是作为一个引言或者起源出现,也并非只有只言片语的叙述,作者鲁宾逊以严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一一展示了与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印度河文明出土的印章上的文字、字符依然没有被破解,在这个文明周身环绕了太多的谜团,也正因如此,它的魅力在沉寂4000年后依然不减。
·
【其他推荐】
鲁宾逊的新书内容丰富而有说服力……书中每个章节介绍了这个引人入胜的文明的一个面向,从宗教、社会、艺术、贸易、农业,到起源、消失、再发现……这本书是对印度河文明的全面记述,文字简明、易于阅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读物。
——《当今世界考古学》(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
《印度河文明》一书写作上乘,读之津津有味……在未解之谜面前,鲁宾逊采取了公平的态度和审慎平衡的判断……此书是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又一具有价值的著作。
——伊尔凡陀•马哈德万,印度河文字研究专家
·
安德鲁•鲁宾逊为世界上最难解的古代文明之一绘制了杰出的肖像。在这一过程中,他毫不费力地跨越了数个不同学科,展示出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此书对印度河文明及其文字、宗教信仰和复杂的历史遗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个繁荣的城市文明社会。他把印度河文明和民族从历史的暗影中寻找出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言辞优美、论证缜密的文明档案。
——布赖恩•费根,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
·
·
【内容简介】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入侵印度河谷,当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度西北部的这个地区曾是一个堪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媲美的文明中心地带。公元前2600—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繁荣了半个千年,但之后却神秘地衰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都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今天,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挖掘之后,有人认为这里是印度文明的开端,它的出现将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
印度河文明地区曾拥有同时代最繁荣的城市文化,与波斯湾地区进行着活跃的海上出口贸易;甚至拥有可与20世纪相媲美的街道规划和排水系统,包括世界上第一个厕所;而该文明最大的疑团——晦涩难懂但颇具美感的书写系统——仍旧在吸引着无数学者竭力破解……
史诗之城 豆瓣
作者: [美]库沙那瓦•乔杜里(Kushanava Choudhury) 译者: 席坤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0 - 4
*编辑推荐*:
离乡需要很大的勇气,归乡又何尝不是?
本书是写给伟大城市加尔各答的一封优美、幽默、智慧的情书,充斥着对它细腻的观察,从城中文化、音乐、电影、节庆到城里的人和美食,这座城市的节奏自细节处得到完美体现。乔杜里的叙述方式诙谐犀利且不乏美感,在其笔下,我们看到的加尔各答非但气数未尽,甚至还有惊喜连连奉上。比如,他会写自己接触到的各路热情高涨的写作者们、孟加拉语的地下杂志、文学集会、学院街的二手书店群,以及隐藏在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文艺现场背后的属于加尔各答的原生魅力:对话、阅读和诗歌,老派的社交和娱乐方式在这座城市里仍然备受尊重,并未全盘让位于电子显示屏、互联网和电视节目,这可能是我们在这座城市里最容易找到的稀缺于整个时代的生活品质。——威廉·达尔林普
在《史诗之城》中,库沙那瓦·乔杜里带领我们去往加尔各答,在那儿,我们穿梭于喧闹的街头世界,随他一起越过繁杂的人流,绕过人力车,与当地声色融为一体。这是一部关于加尔各答的童话,也是一位文化居间者对自己移民过往和乡愁的诉说;它不仅反射了一座城市的样貌,更映照出了个体与城市的纠葛。《史诗之城》是一次关于成长、关于爱的美丽书写。——亚当·布拉德利
这是一本以爱、幻想以及迷惘为底色的作品,乔杜里将加尔各答的街景摊开在读者眼前,从中我们得以一窥那里喧闹多彩的日常,以及事关当地人生活纷繁的细枝末节。——《选择》杂志
家庭回忆录、自传和历史的深刻融合,解读了加尔各答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讲述了加尔各答这座城市戏剧性的过去和动荡的今天。——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加尔各答,英属印度首府,曾经“帝国的门户”和亚洲最大城市,印度工业和文化发展中心,诞生了泰戈尔、维韦卡南达、萨蒂亚吉特·雷伊……作为英国人在恒河边建立的贸易港口,这座城市最初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人们漂洋过海来到这里,组成一个个社区,并在这片土地上安家立业。但迈入21世纪,加尔各答的地位已不复往昔,年轻人不得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去往更为发达的欧美国家。
正是在此时,已有多次移民经历的乔杜里回来了——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的他,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回到这座被他的移民父母抛弃的城市,重新审视这个生长于河流和沼泽之间的“昨日的孩子”。
在这里,他一边为当地最著名的英文报刊《政治家报》工作,一边游走在城市各个角落,撰写着加尔各答城市街道上每一天经过的人、发生的事。触碰禁忌的雨伞公园、新建的商场、蹲守街头的鱼贩子、自燃的巴士、各类文学集会、二手书店群、老派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这些琐碎平凡而又真实的存在构成了加尔各答这个历史悠久的史诗城市。
这本书不仅是一段归乡人难忘的记录,也是世界在一座城市中的细腻体现。
2021年3月10日 已读
对这座城市没有什么感情和向往的情况下读,自然也没体会到太多。读文字和自己行走其间的感触实在相差太多。世界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啊。
a运动旅游走在路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豆瓣
Argonau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译者: 张云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ISBN:9787500481744,作者:(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 著,张云江 译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想到在这背后要做出的努力,就觉得文字写出来其实轻飘飘的。开拓世界的一本书。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巫术的部分,个人认为这些仪式和话语拥有的力量都是人心的产物。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卢旺达危机 豆瓣
作者: [法]热拉尔·普吕尼耶 译者: 赵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论述了卢旺达19世纪到21世纪的历史发展,尤其侧重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前后的历史。本书是当代研究卢旺达历史与大屠杀研究的经典之作,先后出了7版。
2020年6月15日 已读
还是不倾向于极端,也不认为屠杀能在任何情况下得到适用。一种曾被认为寻常的手段,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难道不应该被背弃,并非因为他不文明,只因人们不该因立场不同而被抹杀,在千百万中相遇中总有一种能让敌人拥抱。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庞贝三日 豆瓣
I tre giorni di Pompei
7.4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董婵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庞贝的三天》为读者展现的是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貌似真实的”恢复:地貌,建筑,城市规模,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以及快速有效地互通信息的办法。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贵族的庭院别墅、再到山坡上的农场……除此,它还将推翻人所共知的“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被湮没”的定论并修正喷发的日期。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地的每一个最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2017年10月7日 已读
有错别字,翻译不吐槽了。读时绝不能深入移情。毕竟描写的是死亡前与无能为力地眼睁睁地面对死亡或被突如其来的自然刀刃淹没的情景。绝对不会去看这样的灾难片。
近来偶有生活着的这颗生机勃勃的星球在浩瀚中转动显得那样渺小的场景在头脑中出现。所以,你球什么被更高级文明发现然后完蛋?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通往奴役之路 豆瓣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Road to Serfdom
8.4 (132 个评分) 作者: 哈耶克 译者: 王明毅 / 冯兴元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 8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他在这本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但这仅限于符合他的法治概念的那些活动形式。应该强调的是,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包括对许多有用的社会制度的赞赏,但这些制度只能是人的自发行动的后果,而不能是人设计的结果。这一论点是从休漠、亚当・斯密和苏格兰历史学派那里继承过来的,它在哈耶克的著作中占据了重要位置。由此出发,哈耶克认为,良好的社会不是简单地依赖于在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框架内追求私利,相反,它应依赖于一套复杂的法律、道义传统和行为规则的框架,这套框架的特点应该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理解和认同。<br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社会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代”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著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自由与繁荣的国度 豆瓣
A free and prosperous commonwealth
9.0 (8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 译者: 韩光明 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 1
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潮对于中国人来说却是相当陌生的。许多人观念中的自由主义其实仅仅局限于它作为政治思潮的方面。其实,自由主义是包含了经济、政治,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制度的社会思潮。本书详尽的介绍了自由主义的特征,它的政策的基础、它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自由主义与政党、自由主义的前途诸多方面。作者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比较博大的观念,它表示一种囊括全部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自由主义选择生产资料私有制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路德维希・冯・米瑟斯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前曾长期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经济学。《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是米瑟斯于1927年发表的一部著作。该书的原名是《自由主义》,1962年在美国出版英译本,名为《自由与成功的共同富裕》。中译本是我们根据1927年德国耶拿出版社的德文版翻译而成的。
2017年3月10日 已读
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系列。读书笔记写了,简说。逻辑很好,分析有理,但有些观点我读书少不连自认公允的评价都没办法做出。作者认为现代社会应该建立在自由主义的思想上,然而一个自由主义者活在当代就是被困在巨笼中。想世界成为真正的自由主义,需要推翻整个格局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