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编译出版社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 豆瓣
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曹俊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4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
本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新音乐的哲学》所用的方法。
每当精神产品被遗弃并被放透到历史之中,纯粹的时间进程代替了现实事物发展的地位时,如下怀疑就得到了证实:那种精神产品并未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而且还受到了排斥。但《新音乐的哲学》所带有的锋芒却可能有益于现今的音乐状况。
见树又见林 豆瓣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omise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艾伦·G.约翰逊 (Allan G. Johnson) 译者: 喻东 / 金梓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3
在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问题中,艾伦·G·约翰逊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学的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是可以在日常点滴中实践出来的。它或与我们的社会承诺相关,或与我们的社会文化价值规范相关。只有当我们对周围的复杂生活有所洞识时,我们才能产生与他人他物和平相处的智慧,懂得与他人彼此尊重。这种洞识和智慧又会让我们相信:即使个人的力量很卑微,也能够促使社会向上提升。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从生活出发,娓娓述说社会学的点点滴滴,不掉书袋子,几乎找不到多少术语,但最后你会发现,你也能像社会学家一样地思考问题了。请打开它吧。好好看看这扇通往世界的窗子,仔细瞅瞅这面照见自我的镜子。
哲学的起源 豆瓣
哲学の起源
作者: [日本] 柄谷行人 译者: 潘世圣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8
作者说在《世界史的构造》这本书里,他从交换样式(而非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了重新思索,并在交换样式A、B、C之外,发现了交换样式D。作者还指出,交换样式D必然收敛为宗教的形态,而在遥远的伊奥尼亚时代的政治和思想中,恰恰曾经存在过这具有普遍意义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当时因为篇幅的原因,未能充分探讨,于是另外写了《哲学的起源》这本书作为前书的续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2021年4月28日 已读
路人读起来还是挺多易碎点的,连在一起不那么容易。
Isonimia地位的重要性,前苏格拉底学派永远写不完。将近现代思想追溯到最初的连接还挺有趣的,早期总是离不开神学。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中央编译出版社
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世界名著典藏 豆瓣
作者: 儒勒·凡尔纳 2015 - 5
2020年6月11日 已读
从第一次知道这本书到现在应该是多年了,才发现书名不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小时候和现在都对儒纳·凡尔纳的书没什么感觉(《海底两万年》都积灰了也没翻过),但他在一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描绘出了世界的形状,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对他的追捧,也想要感受一下相同的震撼。书里描写的虽然现在都可以查到,但哪怕读过也记不住。
a小说诗歌虚构 中央编译出版社
我的凉山兄弟 豆瓣
Passage to Manhood:Youth Migration,Heroin,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6 (77 个评分) 作者: 刘绍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9
“这是一个关于探 险 玩 耍、为 非 作 歹、吸 毒 勒 戒、艾 滋 茫 然、世 代 差 异、文 化 冲 击 和兄 弟 情 谊的故事。”人类学者刘绍华详细记录了诺苏人的生活经验和个人口述历史,呈现出现代化转型时期一个边缘群体的遭遇、认知、思索、接受与挑战。作者更深层的关 注,在于透过表面的社会问题,洞见当代中国卷入的全球化变迁中人的行为与福祉,并试图理解一个非主流群体在社会、文化、历史变迁中脆弱性形成的时代过程,以及未来何去何从。这正是医疗民族志的精髓。
◆(刘博士)的分析将贯时性研究与现时性研究两种方法交织在一起,生动地勾勒出一个完整图像,让我们了解诺苏人所面临的时代动荡与困境。本书应会成为人类学经典著作。
——黄树民,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作者的媒体经验和人类学知识一并融合在其细腻的文笔之中,展示了诺苏人面临内外政经巨变之时的艰难选择,他们的刚烈与信奉、悲情与踯躅均一览无余。
——庄孔韶,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教授
◆作者聚焦于彝族男性青年到城里打工与凉山地区艾滋病流行的关系,她没有忘记将艾滋病问题在凉山地区的出现纳入历史文化以及全球化的维度加以分析。在优美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不仅看到人类苦痛,还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自尊。本书完全可被视为一部医学人类学经典著作。
——景军,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2018年11月22日 已读
真的是论文啊,读起来没什么趣味性,主要让人知道了一个地方的存在,又瞥见了组成世界的一部分。有点儿想知道如今情况如何。后记中写阿机子那段让人有些触动。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有闲阶级论 豆瓣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凡勃伦 / Thorstein B. Veblen 译者: 李华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 - 1
本书是凡勃伦于1899年出版的首部著作,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人手一册的风行之作。作者通过研究制度的起源,观察社会上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上层阶级的有闲特权与消费特征,来探讨制度与经济现象之间微妙的关系。书中对社会现象、消费行为、人类心理的剖析鞭辟入里,说明了习惯、文化和制度如何塑造人类行为,以及人类行为的变化怎样影响经济。同时又从有闲阶级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经济意义。
◎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讽刺作家。
——《时代》杂志
◎ 在大萧条那样的黯淡岁月里,没有一个人能够理智地对待当时的社会制度,而凡勃伦却是例外。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经济学家、原美国经济学会会长)
◎ 凡勃伦给世界带来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影响。他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访客,以超然的眼光冷静地剖析时下司空见惯之物。他平常思想里所熟悉的一切,就像外力在他身上炼成的奇妙产物一样。在社会科学的领域里,没有任何一个心智的解放者能像他一般摆脱环境的微妙钳制。而在思想探究的领域里,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锲而不舍的人。
——威斯雷•米歇尔(经济学家)
◎ 自内战以来,在学术成就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刘易斯•芒福德(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
◎ 《有闲阶级论》对于经济的研究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运动、家居装修到工业、商业、学术、教育、阶级、宗教信仰……凡勃伦犀利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即使在百年之后的今天看来也同样令人震撼。
——玛莎•班塔(美国加州大学特聘教授、原美国研究协会会长)
◎ 这本书,部分是经济学,部分是社会学,部分是历史,还有部分是文化人类学。
——理查德•帕克(传记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