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丁·盖尔归来 豆瓣
Le Retour de Martin Guerre / 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
8.8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刘永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
1560年的夏日,如果不是有一个装了一条木腿的人闯进法庭,那个真名叫阿诺·迪蒂尔的精明的农民,几乎就说服了图卢兹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他就是马丁·盖尔,拥有马丁·盖尔的身份、财产和妻子。当马丁·盖尔现身,一切都改变了。四百多年来,这个传奇故事一再被讲述,甚至被搬上舞台和银幕。娜塔莉·戴维斯在担任同名法国电影的历史顾问之后,又进一步去探求历史真相,凭借她历史学家的专业训练和栩栩如生的叙述技巧,写下了这本新文化史学的经典之作。
2022年9月11日 已读
想到前些日子的喜,二者区别在后者引用了古文,风格的确是差不多的,这本作为微观的代表之一实在太好读了,像是文学作品里会出现的故事,就在整本都放在其中也不会违和,而我就是结尾听这个无聊地方八卦的来客,3.5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大学出版社
“红星”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假如海洋空荡荡 豆瓣
作者: [英]卡鲁姆·罗伯茨(Callum Roberts) 译者: 吴佳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借助精心挑选的探险家、海盗、商人、渔民和游人的第一手资料,深情地重现了一再发生却又一再被遗忘的海洋生物历史伤痕,探讨了悠久的商业捕鱼史,展现了在人类贪婪的攫取下,海洋如何从过去的丰盈走向现今的空荡,带领读者穿越五个多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海洋的衰亡。摆在人类面前的出路并非一片黑暗,全书最后一章,在单独划出的海洋保护区,动植物已经恢复到过去一个世纪之前的程度,这样的成果表明,就像“寂静的春天”可以变得不再寂静,空荡的海洋同样可以变得不再空荡。
2021年6月13日 已读
食完。最初是一个看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人踏足世界后大量捕捞并吃掉鱼和鱼的食物,生态脆弱使得传染病流行,2050年只能满足一半需求……一方面让人想投身保护海洋,另一方面觉得反正整体人类生命有限,不到最后一个世代都不会有救吃吃喝喝算了orz
不知道作者花费多少时间写了这本书,读过了多少论文,实在是太厉害了。除了书拿着累外没缺点。
a生物自然这个世界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的邀请 豆瓣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8.7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塞缪尔·早川 / [美] 艾伦·早川 译者: 柳之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编织而成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我们自己听到、看到和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并会被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语言既能让人走到一起,也能让人走向对立;既能促成善行,也能粉饰恶政;既能促进沟通,也能引起争讼。洞悉语言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避免让语言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工具,享受语言带给我们的愉悦,获得自由的心境,拥有美好的人生。
2020年7月12日 已读
比起说是学术和专业内容,更偏向带有生活态度的随笔,体现出了作者的人文精神的体验,可以一读。读完后对语言学与认知之间的关系会有些许感触吧,指代的事物可以被附加上太多的外界含义,无论对于我们还是对于他人,去看清词的本身是很重要的。啊,还有,复杂而不是只是单属性的角色会更有趣。
a语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家间政治 豆瓣 Goodreads
Politics Among Nations
作者: 汉斯·摩根索 / 肯尼斯·汤普森 修订 译者: 徐昕 / 郝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权力斗争与和平”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2020年4月26日 已读
值得买实体,常读常新的一本,打破了一些天真的幻想,结合了大大小小的实例,提出了比较扎实的建议。目录可作为内容概括,通读下来,整本都是考题。
a经济政治科技现代世俗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 豆瓣
作者: [英国] 查尔斯·达尔文 译者: 周邦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11
《人类和动物的表情(彩色插图版)》为英国达尔文著。1872年出版。该著是作者继《物种起源》和《人类起源》之后,从情绪表现方面进一步论证人类和动物心理有连续性的进化论观点的名著。它使心理学从19世纪研究意识,发展到20世纪初研究智慧起源,进而发展到以研究行为为对象的机能主义心理学阶段,使西方心理学的思想主流进一步脱离哲学的束缚而成为生物科学,同时也使心理学走上生物学化的道路。
2019年12月28日 已读
一个多世纪前的研究,刷新了对达尔文的认知。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内容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在读的时候前所未有地在让自己思考“是否如此”。从大量案例和观察中得出来的结论是否一定是正确的呢?形容各种表情时十分细致,想到刚读过的现象学。很喜欢这样专注于展现存在本身的描写。
a科普 北京大学出版社
异乡人 豆瓣 Goodreads
L'Étranger
9.3 (116 个评分) 作者: 加缪 (Albert Camus) 译者: 张一乔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他们说,妈妈死了,我没哭;这是无情,该死。隔天就和女友厮混;这是不孝,该死。挑拨朋友仇家互斗;这是不义,该死。我合该天地不容,人神共愤,但你们企图用来拯救我的那一套,又算什么?我杀了人,只因夏日阳光太刺眼……世界总是喋喋不休地告诉人们,行为举止甚至思想应该如何符合社会约定俗成的、种种道德规范下的节度。但是,默尔索,一个居高临下的鸟瞰者,冷静自持,无动于衷,漠视七嘴八舌急于发表意见和批判的群众。他倦于给出令人满意的标准答案,他对合乎礼俗但不合于自己真实感受的事物,无法找到适当的对应方式和距离,于是,他被大家指责为无情、不孝、不义。默尔索不知道在与世界冲撞的窘境下,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他鸟瞰自己,也鸟瞰他人,探索内在情感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他还没找到答案,如何给别人(何况是别人“想要的”)答案?在这种种荒谬的情境中,默尔索凸显了“独立的个人”的困窘。在他没找到答案之前(可能穷极一生都在摸索),他注定是:一个心灵上永远的异乡人,一个与既定社会格格不入的局外人。加缪形塑的“现代荒谬英雄”默尔索于是诞生,深深影响了后世无数孤独的灵魂,让我们得以正视自己混乱、无依的处境。
2017年7月11日 已读
2017年7月11日 评论 07.11 - 很短,这本有名的小说很短,比我预期(我也不知何来预期,或许是有名与很长粘连在一起的刻板印象)短。 如果只有我一个人读起来有强烈的代入感那该是多可怕的事情,又该是多幸运。可怕因为我是一个这样冷漠的人,幸运则因我是一个有把握的人,而平常也会写些东西的我,也有可能在未来的一个时刻写出如此出色的作品。 短小却牵涉到那么多可以深思的关系,足以为它写一本研究分析小论文。读到结局的时候停电了,人变得有些焦躁,而男主角(不想用默尔索这个名字,毕竟就连这个名字也是没有感情的)的呐喊声如此之大,响彻在我当下的生命中。我为他的遭遇感到气愤(多么不幸),我为他的做法感到气愤(因我也是如此平淡),我为我自己而悲哀(此时此刻,我也不知道这个我是我还是男主角了)。 译名还是局外人更好。
a小说诗歌虚构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豆瓣
Preußen ohne Legende
9.5 (18 个评分) 作者: (德)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普鲁士"早已烟消云散,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至今在欧洲仍处处可见。它似乎集诸多矛盾于一身,既代表秩序、正直与宽容,也象征着军国主义。普鲁士王国强盛的时期,正是伟大的《德国民法典》从酝酿到诞生的时期。这个"理性国家"与这部"模范法典",堪称绝配。身为一名普鲁士人,《不含传说的普鲁士》的作者哈夫纳以客观而理性的笔触,回顾了仅存在两百余年的普鲁士在政治法律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今天的德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2017年7月8日 已读
简洁清晰,勾勒出一个大体的轮廓。翻译太好,说明原文同样好。慢慢找书填上头脑中的历史空缺吧。裂墙推荐。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与社会学同游 豆瓣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9.3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L.伯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编辑推荐
《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
商品描述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与社会学同游》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关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一门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7年6月30日 已读
2017年6月30日 评论 06.30 - 看序言和第一章后觉得有点无聊,当时想:或许对社会学理论完全熟悉后更适合阅读,还是偏教科书类型的吧。 事实证明不能太快下判断!没想到竟然这么好看!不仅因为没有期待,内容泛而广,叙述清晰,有些理论不大清楚但也不影响阅读。举例比喻生动有趣,也有锋利的刀子在眼前闪过。还有很多细致的地方没明白或读的时候恍神了,在经历过多的事情后会读第二遍以告诫或许变化了的自己。 准备把最后的文献述要做成书单w最前面的译者前言可供读完后回忆内容用,挺不错的。 整本书手感是让人拿起来很舒服的软质,如果多一个自带的(白色)绳签就更好了。 读社会学和相关领域的书会令人豁然开朗,将生活中的问题和烦恼抽丝拨茧,也就被抛却,变得清醒了。轻飘飘羽化登仙,乐呵呵脚踏实地。 人生如戏,还是全靠演技啊。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