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丽的标价 豆瓣
Pricing Beauty
7.5 (2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什利·米尔斯 译者: 张皓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当我踏进模特经纪公司办公室的那一刻,就走进了一个充满伦理、政治、女性主义的研究困境。”曾在纽约和伦敦做过模特的社会学家阿什利·米尔斯,以内行人的视角展现了模特世界的规则,检视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丽”是如何定义的。书中涉及对男模、女模、经纪人、客户、摄影师、造型师等角色的广泛访谈,展现了魅力产业背后的政治与经济,甚至随意性。在这条深藏不露的文化生产流水线上,好看不是唯一的标准,合适的外形才是时尚的起源,人们接受训练、推销、打造成珍贵的商品。该书对新文化经济中的社会分析,经济社会学中性别与阶层研究带来了新的启发。
香港重庆大厦 豆瓣 豆瓣
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
7.5 (54 个评分) 作者: [美] 麦高登 译者: 杨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其它标题: 香港重庆大厦: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重庆大厦,看上去十分老旧,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闹市如同孤岛一般,但它是世界各地背包客的 廉价落脚点,是非洲、南亚商家的重要 交易场所。据估计,从重庆大厦出货的手机,大约占撒哈拉以南手机交易的20%。这种与中环所代表的香港全球化枢纽角色反差极大 的角色,被作者麦高登 称为“低端全球化”。本书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现了大厦居民与国际商品、金钱、理念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
--------------------------------------------------------------------------------------------------------------------------------
这座被评为”全球化最佳案例“的大厦,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国家,这些住客在这座“小联合国”如何互动,亦可成为一个“另类联合国”的田野调研。虽然重庆大厦就在香港的闹市中心,但内部运作自有其规律,和尖沙咀仿佛属于两个世界,成了特区中的特区。在重庆大厦活动的人,缩影了三千宇宙,那些寻求庇护的人,自然各有其传奇出处;慕名而来找廉价旅馆的游客,会发现香港对第三世界最包容的地方;依靠重庆大厦地下经济生存的异乡人,则往往有着比狮子山下更励志的故事。这些背景,令不同学科近年都对“重庆大厦学”趋之若鹜,令这座大厦在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后,得到另一个身份被重构的契机。
——沈旭辉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暨全球研究课程主任
重庆大厦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但有种不同的味道:它收容和养育了生存在跨国资本主义底层的微不足道的玩家。香港仍然是手提箱商人的平台,他们环游世界以牟取利益和业务联系。在经营香港的巨头们眼中,这栋大厦也许看起来危险破旧,但正如麦高登指出的,这是一个人们以最低预算进行商务旅行的天堂。任何想要探索全球资本主义软肋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詹姆斯•华琛,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2021年7月30日 已读
没看过电影,对大厦没有概念,读了以后勾勒出了17层圆柱形高楼样貌,形形色色的人在其中穿行,每个人都有着能被写成故事的生活,低端全球化,根本就是属于未来火星(?)的存在。读完后搜了一下,外表好朴实哦,里面的照片也平凡,一下失去了魅力,变成了肉眼可见的无趣现实。从09年到现在想必也在不断整改,不知那些无法见光的部分还在不在。躺在家里的人类看人类学了解世界,总觉得……难以形容。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成为三文鱼 豆瓣
Becoming Salmon: Aquaculture and the Domestication of a Fish
7.2 (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 译者: 张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三文鱼由来已久。它们早于我们存在,作为一种可靠的季节性资源,一种来自远洋深处的营养物质,它们在近海地区可以被方便地捕获,从而成为了海边人群的生计支柱。我们曾拥有共同的历史,然而近些年来这种历史发展出了新的方向。
本书是关于“鱼的城市”的第一本民族志。基于作者自2002年始在三文鱼养殖业的田野,以多物种民族志的视角检审三文鱼养殖如何成为全球化的水产资本产业。它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的动物和如何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这是关于一个出人意料的、正在崛起的产业故事,这个产业已给世界渔业资源的格局带来了巨大改变。随着三文鱼的全球化,这也是关于一种新型生物资本改变人类与非人类、自然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故事。本书重点描述构成三文鱼养殖的脆弱而不可预料的关系实践,以及其催生的多种“成为三文鱼”的方式,呈现出人与自然的切面如何在三文鱼的旅途中不断赋形,又塑造着彼此。
以往,“它们的”故事在生物学家中寻找读者,“我们的”故事在人类学家中寻找读者,但讲故事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
这本书既是对三文鱼和饲养它们的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敏锐探索,也是一封引人入胜的写给民族志的情书,它阐明了这种工作可以扩大我们思考科学和社会棘手问题的界限……这是一部人类学著作,它向所有人讲述了我们的食物系统和被卷入其中的动物,以及不确定性的不可避免;它以一种高超的声音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结尾的答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个及时的贡献……总的来说,《成为三文鱼》对一个快速增长的行业进行了详细而有启发性的研究,提供了对照料实践的关键见解,这些实践确实将鱼作为食用动物带到了生活中,并贯穿其间。
——《工作人类学评论》
《成为三文鱼》展现了生活中平庸的一面,揭示了它们令人震惊的陌生感。玛丽安娜•伊丽莎白•利恩追溯了这种陌生感——通过理论、历史、民族志和凄美的个人叙述——来说明人与非人的关系是如何处于我们生活的核心的。
——本-奥洛夫(Ben Orlove),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教授,《变暗的山峰:冰川退缩、科学和社会》的合著者
作者带我们进入神秘的贸易区,在这里,人类和鱼类等不同物种相互接触,并决定彼此的命运。
——罗安清(Anna Tsing),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人类学系教授,《末日松茸》作者
捡垃圾的人类学家 豆瓣
Picking Up : On the Streets and Behind the Trucks with the Sanitation Workers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宾·内葛 译者: 史云桐 / 张弼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如果你幸运,你可以一辈子不需要呼叫警察,你可以一辈子不呼叫消防员,但是你每一天都需要环卫工”。
==========================================================
美国最大的城市生产废物的速度真是飞快——每天平均11000吨。不过纽约人对此关注甚少。他们把垃圾丢在路边或扔进垃圾桶,之后马上忘记。为什么要记住呢?按照一个准得不能再准的时程表,总会有人来拿走它们的。不过,那些人到底是谁?为什么那些人那么默默无闻?
人类学家罗宾·内葛花了十年时间与纽约城市环卫部的各层级男女员工一起工作。从访谈者到局内人,她开着笨重的大卡车,看到含糊的规则,听到隐晦的行话和难忍的伤痛。继而,按时间顺序,记录了纽约与垃圾斗争的四百年历史,从曾经的污秽满街到现在的井然有条,追溯了纽约的废物管理历史,也改变了我们审视周遭城市的方式。
2021年7月19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看标题以为是从清洁工的角度看待这座城市,实际上主要是作者从内部看内部的治理,对于城市的描述并不很多。城市的卫生治理在19世纪末才走上正轨,清洁工的工作危险系数之高在十年内死去了八个人,惊讶于严苛的体能考试,看完后想到这片大陆上的垃圾车和这个群体的生活,不甚了解,只是正如作者所说,清洁工必不可少。看之前最好了解一下垃圾车的构造,部分句子不太通嘤。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伊西斯的面纱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卜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3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2020年11月12日 已读
刚看完第三部分,自然起初被形象化成了神的一部分,哲学和神学分开后,自然褪下了面纱。
第四部分介绍了对自然的态度:拒绝谈论,认为人能揭示秘密(敌对和人存在于自然中)。
第五部分写了普罗米修斯是通过诡计和强迫发现自然秘密,表现为力学,魔法和初步的实验,反对这种态度的理由以好奇心会带来危险(伊卡洛斯),危害道德生活(解剖,战争),欲望破坏了原始主义etc.
第六部分是俄耳甫斯式的态度,即通过旋律,节奏和和谐等感知揭示秘密,表现为物理学(一种言说),自然研究,诗etc.
后面的部分旁征博引,读起来流畅而舒适,但个人没法用具体的语言去概括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思考的主题,作者拨丝抽茧,像是将那根轴挑了出来,喜欢这本书。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神童加工厂 豆瓣
PRODUCING EXCELLENC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伊莎贝拉·瓦格纳 译者: 黄炎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首次展现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模式
*用法语、俄语、波兰语、英语进行的第一手采访
*访谈了90位小提琴手、建立了339位独奏学生档案
*分剖独奏职业的国际化、天才演奏家的低龄化等
*消除音乐老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的认知隔阂
*讲解大师班在晋级、精艺、扩展人脉等方面的运行规则
*关注评委、指挥、伴奏者、音乐会组织者、乐器修理师、音响师、经纪人等少为人知的重要角色
*音乐教育不仅有关乐器技艺的练习与打磨,更是一次社会化过程
————————————————————————————
19世纪的意大利曾有这样一则传说:小提琴大师帕格尼尼把自己的灵魂交给魔鬼,由此换得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你是否也曾好奇,马友友怎样成功书写他的传奇;朗朗又如何横空出世?本书虽以小提琴界为研究主体,却意在展现整个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 野心勃勃的家长自作主张,引 领孩子走上一条前途未卜的人生道路。他们与老师合作,力图让年幼的孩子克服爱玩天性,苦练乐器。老师带给学生的不只有乐理和演奏技巧,更包括独奏界的处事规则和人脉资源。他们甚至亲自为学生参加比赛、获得演出机会打通关系。指挥、经纪人、小提琴制作师……一个又一个角色在独奏教育中逐渐登场。然而,所有人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家长和学生时而脆弱、时而炽热的梦想;尽管他们都清楚,绝大多数学生无法走通这条独奏之路。
在近二十年日复一日的高强度乐器训练中,独奏学生不仅需经历自我怀疑和彷徨,更要苦苦寻觅进入古典乐市场的契机——师从一位独奏大师、赢得一场重大比赛,或是一把稀世小提琴…… 没错,他们的成功亦有模式,远非天赋异禀和精通演奏那么简单。
名家推荐:
一流的民族志观察、扎实的社会学分析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共同组成了这本书。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复杂、且有些残酷的世界——小提琴表演界;而这与我们从报纸上读到的截然不同。此书没有像如今大量存在的那些社会学著作一样,陷入无止境的文献引用和理论堆砌之中。作者运用另一种方式,将理论分析与事例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我从书中得知,原来乐器修理师、收藏家、音响师以及资助者都是漫长、曲折的独奏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力量。只有堪称非凡的田野投入才能带给我们如此丰富、完整的信息。
——霍华德S .贝克 (Howard S. Becker),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越轨社会学、艺术音乐社会学家,“标签理论”奠基人。
这本书显然是迄今为止对于古典音乐表演家们最杰出的研究。如此深度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模式,短时间内难有其他学者能望其项背。如果说E.C.休斯(E.C. Hughes)和霍华德•贝克开启了对职业社会化过程予以民族志研究的传统,那么本书作者为该传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复兴。我相信,此书将吸引类型广泛的读者:那些研究艺术社会学、艺术经济、音乐表演和音乐史等领域的学者自不必说,还包括古典乐从业者——他们将从作者的叙述中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以及渴望把孩子送上音乐道路的家长和老师们。
——保罗•狄马乔(Paul DiMaggio),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曾任该系首席教授。
乳房 豆瓣 Goodreads
A Natural and Unnatural History
7.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洛伦斯·威廉姆斯 译者: 庄安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2
本书从一个母乳喂养孩子的故事开始,新手妈妈弗洛伦斯无意中发现母乳除了拥有各种美好成分之外,竟还含有许多环境毒素。这些原本不该出现的工业化学物质为什么会跑到自己的乳房和乳汁里?身为一名科普记者,弗洛伦斯在惊愕之余着手探究,她前往美国各大癌症研究中心、环境政策研究所以及新西 兰的乳房研究实验室等机构,和众多科学家、人文学者交流,从人类学、生物学、医学、环境史的角度解读乳房,关心现代生活如何改变我们的乳房,我们的健康。
2020年10月23日 已读
现代世界对人类的影响之一:化学物质的入侵。只是两团脂肪,却成为了如此最重要的存在,不可思议。
a科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8.2 (43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17年11月21日 已读
相较之前连读都读不下去的几本,这个翻译的流畅度很不错。圣保罗——作为能够成为独立研究体的学校,大体情况在其中都有描述。作者作为这所中学的毕业生客观而诚恳,内容八分有趣,后面几页参考文献我百分之九十九不会找来看……猜想在新精英之后又会出现怎样的阶级/表现。人只有一辈子真是太可惜了。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僧侣与哲学家 豆瓣 谷歌图书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8.5 (15 个评分) 作者: 让-弗朗索瓦•何维勒 / 马修•理查德 译者: 赖声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其它标题: 僧侣与哲学家
◎藏传僧侣与法国哲学家,父子在喜玛拉雅山中关于佛教、哲学、生命意义及宇宙万物的心灵对谈
◎赖声川经典全译本,首度向大陆读者呈现
◎法国畅销30万册,台湾好评畅销再版40刷
“对未来的史学家而言,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很可能就是佛教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接触。”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勒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当现代的科学遇上古老的佛法,当西方的物质遇上东方的心灵,当望子成龙的父亲遇上亟思解脱的儿子,必然迸发最上乘的智慧,这就是这本书的迷人之处。”
——郑振煌(佛教学者,《西藏生死书》译者)
“《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赖声川
2017年10月10日 已读
2017年10月10日 评论 10.10 - 花了大半月看完的,仿佛一场长途跋涉的旅程,有点儿辛苦但是非常值得。 古代中西方思想史上两位先哲——孔子与苏格拉底——都主张以谈话作为启发人的一种方式。在三间茅屋下,孔子与三千弟子促膝而坐、畅谈古今,在希腊的集市广场上,光着脚的苏格拉底抓住每一个人,要求他们回答自己古怪的问题。这本对话同样是对话, 谈到的问题二十年后的现在依旧在被讨论,没能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读的过程不仅是要看他们对话,还想着吸收同时对比自己的观点,最终依僧侣所说当作一次分享不强求自己记住些什么最好。 如果有很多时间会看第二遍=一定要看第二遍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 豆瓣
Sexe et pouvoir à Rome
作者: [法] 保罗·韦纳 译者: 谢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古罗马人享有哪些权利?他们与诸神有什么关联?古罗马的政治、社会关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结婚、离婚、同性恋与堕胎?对自杀、死亡又持何种态度?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一书收录了著名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保罗•韦纳发表在《历史》杂志上的多篇访谈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死亡、性等话题。在保罗•韦纳娓娓的叙述中,读者将会看到与电影中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罗马,另一种文明。